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新时代中国国际关系学的内生动力与学科建设

2023/12/27 14:01:45  阅读:39 发布者: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23年第9P103P104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原题《新时代中国国际关系学发展的内生动力、学术基础与学科框架》,摘自《国际观察》20232期,陈茜摘

国际关系学要想长成一棵参天大树,实现从“国际关系学在中国”到“新时代中国国际关系学”的转型,就必须找到学科发展的内生动力与学术基础。内生动力的生成取决于中国国际关系学者能不能回应时代对于国际关系学发展的各种要求,学术基础的形成是指能不能利用我们已有的知识资源,找到理论建设的核心主题。

内生动力

解释现实问题、回应现实需求,是构建新时代中国国际关系学最强大的内生动力。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崛起以及中美实力差距的实质性缩小是国际格局“东升西降”最本质的含义。因此,如何解释中国的崛起并预测未来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发展趋势是当前世界国际关系学界的热门话题。西方主流国际关系学界根据自身历史记忆与理论遗产,将中国纳入“崛起国对抗守成国”的理论框架,并极力渲染“修昔底德陷阱”等悲剧性假说。因此,研究崛起国成功崛起的可能性与相应战略的工作就自然落到了中国学者的肩上。

政府是中国国际关系学的需求方和消费者之一。自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对于对外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的认识和要求不断提高,而决策科学性和准确性的关键环节之一就是将政策研究建立在坚实的学理性之上。由此可知,中国政府在制订和实践外交政策的过程中需要中国国际关系学的理论指导。

随着中国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持续推进,国际社会与国内各界的合作范围更加广泛,合作力度前所未有,中国面对的国际事务日益复杂。在此背景下,普通百姓和公司企业也有了学习和运用国际关系学的兴趣和必要性,成为中国国际关系学的另一个需求方和消费者。虽然人们随时可以从各类媒体上了解到最新的国际时事动态,但要想对事件的真伪、趋势、影响和原因作出判断,则需要掌握一定的国际关系学常识。

学术基础

在中国,国际关系学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学科体系,比较完整的学术体系,不断涌现的理论创新成果,以及渐进成长的话语体系。自2010年以来,中国国际关系学进入理论创新阶段,出现了一些标志性成果。2015年,阎学通正式提出了“道义现实主义”理论概念。道义现实主义是现实主义理论中的一个流派,其创新点在于对权力转移的原理和路径有新发现,引入了国家的政治领导力这个重要变量,并且将国家的政治领导力视为其战略选择以及崛起成败的核心因素。这种政治决定论思想来源于中国先秦时期的哲学思想,使道义现实主义对国际权力转移原理有了比结构现实主义和进攻性现实主义更深入的认识。

秦亚青受建构主义强调的国际体系过程性因素以及身份建构机制的启发,同时借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关系”思想,发展出一个基于观念主义本体论的关系理论。在将“关系”概念引入国际关系理论的过程中,秦亚青突出了过程的重要性。由于过程的核心是关系,而关系又是与西方社会性质的核心理念“理性”截然不同的理念。因此,秦亚青将“关系”这一中式理念进行概念化处理,从而确立了关系理论的基本假定,包括关系本位的假定、关系确定身份的假定、关系孕化权力的假定。

唐世平借鉴吸收生物演化理论,在国际关系理论中引入了一个全新的演化主义范式。国际政治的社会演化理论消解了多年以来国际关系领域关于“进攻性现实主义”和“防御性现实主义”的争论,用社会演化范式为国际政治演变提供了一以贯之的内生解释,同时也用社会演化的眼光展望了国际政治未来的发展。这一理论借鉴了生物学的基本原理发展出来,这提醒我们,国际关系的理论创新也需要使用其他学科的知识。

国际政治的“共生理论”是由一批上海学者在批判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基础上,汲取中国先贤的“和合共生”思想,并结合中国外交实践提出来的国际关系理论。“共生”由此成为国际关系“上海学派”的核心概念。上海市国际关系学会前秘书长金应忠先生将“社会共生论”引介至国际关系研究领域,提出“国际社会共生性是普遍有效的”理论命题,由此推动了上海国际关系学界对“国际社会的共生性”“共生性国际体系”等相关主题的深入研究。

赵汀阳从中国历史与哲学的角度出发,构建了一个以“天下体系”为核心概念的政治理论,对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创新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天下理论所设想的世界性政治单位,使得该体系下的“国际关系”不同于传统国际关系理论的国际关系。国家之间,或是地域之间对“礼”的理解变得十分重要。天下型国家认为其他国家应该尊重他对天下体系的推崇,但并不强迫其他国家对其朝贡。而连接这种关系的纽带就是国家间对“礼”的理解,也就是处理“际间”关系规则。

话语体系建设包括话语主体、话语内容、话语平台、话语认识度和话语权等五项内容。就话语主体而言,中国国际关系研究的主体意识日益明确,中国视角得以彰显。中国国际关系学界已经认识到打破美国话语霸权,塑造国际关系研究中国特色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就话语内容而言,中国学者的话语创新意识明显提升,原创性理论正在生成。但还存在两大难题:一是核心问题的缺失,二是理论构建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在学术话语平台建设上,中国的国际关系学界相对滞后,设置国际关系专业的高校数量不少,但在学术传播、国际学术交流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当前,学术期刊是学术话语的主阵地。《中国国际政治季刊》是中国国际关系学界比较早进入政治学专业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的英文期刊,其余刊物大都主要在国内发挥影响。话语平台建设的滞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国际关系研究的学术竞争力。

就话语认识度而言,我们还处于受众意识不强、话语认可度较低的阶段。学术话语权的落脚点是受众的认可。现阶段中国国际关系研究存在一个误区,即单方面地试图将中国文化精华贡献给全世界,而忽视了今天的世界、国家乃至人类的思想、概念、行为都已经过西方现代性的塑造。这就造成了中外、古今之间的断裂。

学科框架

新时代中国国际关系学应当围绕一个核心主题,从五个方面构筑起自己的理论体系。一个核心主题是:崛起的中国如何处理同外部世界的关系。五个方面分别是:中国所处的时代,中国的国家安全,中国的国际秩序设想,中国对全球治理的参与,中国如何处理与他国的关系,即时代观、国家安全观、国际秩序观、全球治理观、国际关系建设观。

学术研究的主题是相关研究问题的集合,包含着大量的研究问题。在众多研究主题中选出一个核心主题应遵循三个原则:时代性、学术性和集成性。时代性是指这个研究主题最切合当时的时代潮流和重大现实问题。学术性是指这个研究主题对于推进学术进步具有重要意义。集成性是指这个研究主题可以集成多个重大的研究问题,形成研究的集群效应。

新时代中国国际关系学的核心主题是,一个日益崛起的中国如何处理同外部世界的关系。这是综合考虑时代性、学术性和集成性三原则后得出的结论。当今时代最重要的国际政治现象之一是中国的崛起。中国的崛起将引起国际战略力量对比、大国战略关系、大国与中小国家关系、全球治理体系以及国际秩序的多重剧烈变动,几乎涉及国际体系所有重大的问题领域,因此其时代性是无可置疑的。从国际关系学科发展史来看,学界对当时最重大现实问题的研究都产生了丰硕的成果,极大地促进了学科的发展与进步。当前,中国的崛起又使世界政治的发展走到了一个历史关口,已经沉寂了一段时间的国际关系理论再次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一个日益崛起的中国如何处理同外部世界的关系具有高度的集成性,可以涵盖几乎所有的国际问题重要研究领域,可以生成无数的重要研究问题。前文所述的“五观”就相当于这个大型研究主题下的五个中型研究主题,在每个“观”中又集成了多个研究问题。这一研究主题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可以容纳多种理论观点。

转自:“中国学派”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