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加快建构基于文化主体性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

2023/12/27 13:50:42  阅读:33 发布者: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国家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强国建设,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文化传承发展呈现新气象,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20224月,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展现出全面建构以中华文化主体性为内核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打破和摆脱西方中心主义文化观的远见卓识。2023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深刻提出巩固文化主体性的时代命题,强调“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行动指南。习近平总书记就文化建设的系列重要讲话,标志着我们党在文化传承和发展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新高度,对人类文化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达到新高度。为更好地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建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自主知识体系提供了根本遵循。

鸦片战争以后,中华民族经历刻骨铭心的惨痛历史,与之伴随的中华传统思想文化遭遇急转直下的阵痛,曾经辉煌的中华文明在西方坚船利炮下黯然失色。面对那时中西方文化的激烈论争、中华文化出现的认同危机、中国传统知识体系遭遇的颠覆性冲击,很多志士仁人怀着强烈民族自尊心、文化使命感,探索救国救民救民族文化、重构中国知识体系、推进中国传统文化走向现代化的出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不少人开始用现代社会科学方法来研究我国社会问题,社会科学各学科在我国逐渐发展起来。其中,费孝通先生是较早对民族文化的本土化、主体性概念进行研究的学者,他在时代洪流中耕耘不息,经历了从偏重西方文化到中西文化并重,再到尊崇中华文化的文化观转型,创造性提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文化自觉论、文化主体性等学理概念,认为“文化自觉”的目的不是别的,而是“文化主体性”,即对现代化的“自主的适应”。

文化主体性和自主知识体系是密切关联、相辅相成的两个概念,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为从传统到现代跨越的中华文明现代形态提供了有力支撑,共同促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中华文化主体性是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逻辑起点、动力源泉和价值根基,而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会提供赓续、贯通历史、现在和未来历史文脉的根本载体,极大增强中华文化主体性、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实际上,对一种知识体系学习掌握的背后,体现的是对其所蕴藏的价值观念和承载的文化符号认知与理解的过程。一个民族文化是不是成熟和繁荣,关键是要有自己的文化底蕴,形成立足学术前沿、符合人类共同价值、体现世界一流的自主知识体系,这是根本问题。只有坚定中华文化自主立场,从5000多年中华文明宝库中吸收精华、汲取力量,把中华文化主体性和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紧密结合、有机统一,才能在中华文化土壤上结出自主知识体系的丰硕果实,不断强化中华文明认同感。

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既体现为经济科技“硬实力”的竞争,更体现为文化感染力、知识传播力、文明影响力的角逐,而且文化软实力的地位和作用愈加突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基础上,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供了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坚实思想基础。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战略任务,奏响了高擎民族精神火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最强音。深学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完整准确全面把握其科学体系、核心要义、实践要求,不断厚植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主体精神,着力增强中国知识体系原创性、自主性和体系化、学理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成为时代赋予每一位学人的光荣使命和责任担当。

第一,提炼标识性概念,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内核和文化精髓。概念是理论研究的基础,是自主知识体系大厦的基石。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每个学科都要构建成体系的学科理论和概念”。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建构,不能仅停留在描述事实、阐释经验层面,而要落实到对大量社会现象、政治生活的高度抽象和学理概括,凝练出与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核相契合的基本概念、命题、原理、逻辑和范畴等原知识点,实现基础研究的现代跨越与知识再生产的代际传递。新时代以来,产生了以人民为中心、新发展理念、共同富裕、全过程人民民主、中国式现代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文明新形态等新概念、新理念,一经推出就在实务界、学术界引发强烈共鸣。这些重大理念富含深刻的哲理、学理和道理,本身就是集原创性、思想性与文化性于一体的标识性概念。亟须从学理上深入挖掘、提炼升华,展现其中国实践元素、中华文化符号、世界性普遍价值,赋予其“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鲜活生命力,加快基础理论创新步伐,真正熔铸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从理论源头上彻底破除西式民主迷思、西方文化盲目崇拜,彰显主体性文化知识转化为物质力量的理论伟力和制度自信。

第二,全面加强学科建设,扭住繁荣发展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关键环节。健全学科设置、加强学科建设事关哲学社会科学的持续繁荣,是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核心支柱。一流国家之所以能够跻身一流,根本在于其建有世所公认的一流知识体系,而充满吸引力的知识体系关键在于有一流的大学、一流的学科,这是世界大国理论成熟乃至构筑学术高地的历史启迪。高等学校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前沿阵地,是理论人才、学术大家的聚集地,更是社会文化发展潮流的风向标,理应在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中勇挑重担、走在前列、持续领跑。服务于时代发展进步,立足建设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近年来持续做优做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中共党史党建学科,厚积薄发的考古学、古文字研究、敦煌学等“冷门绝学”,方兴未艾的纪检监察学、党内法规学、国家安全学等新兴学科,自觉把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智慧贯穿知识创新全过程,推进知识体系分类持续完备优化、学术成果日益丰富、社会科学研究队伍不断壮大,源源不断培养输送大批优秀人才,让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学理支撑和智力支持。古代廉政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期从二级学科发展为一级学科的纪检监察学就是结合时代特点推陈出新的典型事例和生动反映,是充分汲取历经近3000年从未中断的古代监察制度智慧的历史性创造。其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积极借鉴我国历史上反腐倡廉的宝贵遗产”的要求,批判性继承和持续性沉淀“为政之要,曰公与清”的权力观、“德主刑辅,礼法合治”的治理观、“彰善瘅恶,激浊扬清”的专责监察观、“慎初、慎独、慎微”的自律观、“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察官从严治吏观、“莫用三爷,废职亡家”的家风观等政治文明成果,促进中华优秀廉政文化具备现代性品格,对政治现代化建设具有深刻而长远的史鉴价值。

第三,创新传播方式和手段,增强主体性知识和文化的国际话语权。推动文化交流互鉴、提升文化软实力,仅有自主知识的支撑,并不意味着熟稔掌握国际话语权。话语权核心体现为与其他国家或民族的沟通能力和共情能力,事关人们潜移默化的内心认同程度,事关一个民族对国际事务评判的影响力度,是提升知识体系叙事能力的长期工程。塑造同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特别是自主知识话语权,成为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必然要求。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除了加强媒体宣介、民间交流之外,加强知识体系叙事能力是不可或缺的关键性力量。“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殷殷嘱托。我们要自觉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宣传教育,以生动活泼的形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新时代历史性成就凝结为大众化的知识认知和话语表达,用易于被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话语阐述中国主张,向世界持续产出熔铸古今、汇通中外的知识创造和文化成果,愈加彰显“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文化品格,使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更强的传播力、感召力和影响力,促使世界读懂中国、读懂中国人民、读懂中国共产党、读懂中华民族。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毛泽东同志指出:“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有了文化主体性,就有了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文化自信就有了根本依托”。历史和实践都证明,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和发展的建设者、贡献者、维护者。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面对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的新课题,必须牢牢把握不断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的时代要求,善于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和马克思主义魂脉真正贯通起来,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有机交融起来,善于把实践探索、制度设计和理论创新体系化学理化紧密结合起来,锚定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目标任务,在文化自觉基础上不断提升中华文明的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以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中国智慧不断铸就中国自主文化知识新辉煌,共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特色国家监察学学科体系建设研究”(19ZDA134)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中国政法大学纪检监察学院副研究员)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转自:“中国学派”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