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文论同中华传统文论相结合的理论基点

2023/12/27 13:42:24  阅读:37 发布者:

摘自:《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23年第9P14P15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当代文艺学研究中心,摘自《文学评论》20232期,项江涛摘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对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时代化创新发展而言,同样需要努力探索如何将马克思主义文论同中国文艺实践相结合、同中华传统文论相结合。马克思主义文论与中华传统文论是两种不同理论形态:一方面,它们在不同时代条件和历史语境中生成发展,因此必然存在某些异质性;另一方面,二者的内在精神和价值理念又彼此相通,具有走向异质同构和实现融合发展的理论基础。我们需要深化研究两种文论之间异质同构性的相关问题,找到两者有机结合的理论基点,才能切实推进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时代化的创新发展。

从精神特质来看,马克思主义文论显然属于现代文论形态,跟西方现代文论观念和美学思潮密切相关,具有十分突出的现代性特征。但是跟那些建立在现代文学本体论和审美论基础上的文论形态大不相同,它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思想基础上的,其独特之处和理论贡献在于建立了文艺意识形态论,即从唯物史观视野观照和阐明文艺的根本特性与价值功能,将文艺实践纳入人的社会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的历史进程中。

中华传统文论属于古典文论形态,在悠久的历史传承发展中积淀了丰富深厚的理论内涵。中华传统文论历来重视文与道的关系,强调诗文艺术既要讲究言辞文采,更要重视传达道理和表现思想,起到以道济世、以文化人的教化作用。中华文化传统中的“道”,精神内涵极为博大丰富,涉及天道(天地自然之道)、人道(人文伦理之道)、天人合一之道,以及人间正道、天下大道等,包括对天地人间一切事物本性与发展规律的认知感悟,人与自然相通,人与社会协调,人与人仁爱相助,自我人性良善和人生安适等各个方面,显示了中华传统文化对世界的独特把握方式和丰富精神内涵。自古以来各种诗文理论,无不要求以独特的艺术方式明理传道,以教化世人,虽然不同时代各有传道、明道、原道、贯道、载道等不同说法,所论之“道”也各有不同具体含义,但基本精神相通。

从总体性精神特质来看,马克思主义文论和中华传统文论的理论观念和精神内涵彼此相通,值得我们深刻领悟和深入阐释,从而在二者异质同构性的理论基点上,继续推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创新发展。笔者以为,二者在理论观念和精神内涵上的相通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观照文艺现象的宏阔社会历史视野相通。马克思主义文论从唯物史观及社会意识形态论的宏观视野看待文学艺术,认为文艺跟哲学、政治、法律、宗教等一样,都是属于“意识形态的形式”,它们在社会结构系统中构成观念形态的上层建筑,并且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而发生变革,因而在社会历史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中华传统文论历来把诗文艺术视为人们对天地万物和宇宙人生之认知感悟的艺术表现,包括对天人之道的认知把握、社会人伦之道的理解表达、个体生命体验和人生情志表现等。其中始终贯穿着一种贴近时代生活和现实人生的文学精神。这种历代传承不衰的文艺观念,始终把情志表现与天地人伦之道密切关联,把诗文艺术言志载道与人文教化、经世致用、经国济世、化育天下等密切关联,由此阐明文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虽然两种文论的世界观和历史观各有不同特点,但共同之处都是从文艺与社会历史、时代发展的整体性关系来认识说明文艺现象,这种宏阔的社会历史视野,仍然是我们当今需要重视和传承发展的。

二是认识文艺本质特性的内在精神相通。马克思主义文论把文艺视为一种意识形态的形式,它以特有的方式掌握世界,而这种艺术掌握世界的方式,是不同于哲学、宗教、实践精神等掌握方式的。这通常被理解和阐释为,文艺是以审美观照和艺术想象的方式来达到对世界的认识把握的,自有其认识世界和反映生活的独特性与深刻性。文艺审美创造必然要求客观性与主观性统一、思想倾向性与艺术创造性统一,文艺批评同样要求历史观点与美学观点统一。中华传统文论把文学艺术看成是抒情言志和明理传道的特有方式,其中的精神内涵极为丰富,总的来看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外部世界即天地万物(宇宙自然)和人间万象(社会历史)存在规律的认知感悟及其艺术表现;另一方面是对人自身的人生意义和人伦之道、生命体验和心灵情志的艺术表现。从艺术表现而言,中华传统文论历来重视和强调诗文艺术的美与善、道与艺、言与意、文与质、文与道的有机统一,情与景、意与境、心与物、实与虚、形与神、有我与无我的有机统一,以及言、象、意有机统一等,体现了中华文论辩证统一的思维方式和美学智慧。这两种文论对文艺本质特性的认识各有不同视角和特点,但都观照到了文学艺术认知把握现实世界和直观表现人自身的独特性。

三是理解文艺价值功能的理论观念相通。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强调不仅要解释世界更要改变世界,推进人类社会变革进步。马克思主义文论同样重视文艺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的价值功能,尤其是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作用。具体而言,一方面是基于改变不合理社会现实的批判性功能。另一方面是基于建设合理健全社会的建构性功能。中华传统文论历来有重视诗文艺术“经世致用”的传统,当然这种社会作用是极为复杂多样的。总体而言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文艺可以通过兴观群怨和美刺、讽喻、劝诫、教化等作用于社会文明风尚,有益于世道人心和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另一方面是可以通过文艺慰藉情感、陶冶性情等作用于个体人性修养,不断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可见这两种文论都同时关注到了文艺作用于社会文明进步和个体人性修养的多维度价值功能,能够启示我们进一步深刻理解和进行当代阐释。

四是看待文艺实践的人学价值理念相通。通常说“文学是人学”,这两种文论都蕴含着十分丰富深厚的人学价值理念。马克思主义从唯物史观出发认识说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批判分析不合理的现实关系及阶级对立、人性异化等社会现象,探求如何通过人们积极的社会实践来实现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文艺活动作为人们社会实践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进程中具有特殊的意义价值。马克思主义把人的解放深刻地理解为包括人的一切现实关系和一切本质特性的解放,其中包含人的审美解放和一切感觉特性的解放;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也包括人的全部感觉特性、精神特性的自由发展。中华传统文论以仁学为根本,同样以社会文明健全发展与人性丰富完善作为根本价值理念。一方面,中华传统文化的社会人伦理念,历来主张仁者人也、仁者爱人、推己及人等,倡导建立以仁爱为本的社会人伦关系;主张天人合一、万物相生、民胞物与等,倡导建立人类与自然界和谐共生的依存关系;主张“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以及协和万邦、天下大同等,倡导建立休戚与共的天下人间命运共同体。所有这些都可归于天道与人道统一,成为“天下大道”或“人间正道”,成为人们用来判断世间善恶美丑的价值观念及其标准,同样也成为诗文艺术言志载道的根本价值理念。另一方面,从个体人生理想及价值追求而言,主张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独善其身、兼济天下等,把修身养性、身心健全、人性丰富与完善作为人生信念和价值目标,并且成为判断人性道德优劣高下的价值标准。这些思想观念历代传承积淀,成为诗文艺术言志载道的根本价值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一方面深刻阐述马克思主义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另一方面多次引用如“文者,贯道之器也”“道济天下”“文以载道”“文人之笔、劝善惩恶”“立文之道,惟字与义”等古典文论,对中华美学精神和文艺观念进行深刻阐释,极富启示意义。我们应当在这样的启发昭示之下不断增强理论自觉,按照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深化马克思主义文论同中华传统文论相结合的研究,在二者内在精神相通的理论基点上,把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时代化创新发展推到一个新的阶段。

转自:“中国学派”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