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前沿探索】北京科技大学李子富课题组EES:单波长或双波长UV-LED辐照去除抗生素抗性基因的动力学和效率的研究

2023/12/21 14:06:19  阅读:39 发布者:

第一作者:赵美娟

通讯作者:李子富、周晓琴

DOI10.1016/j.ecoenv.2023.115212

成果简介

抗生素耐药性对人类健康存在潜在危害而逐渐受到关注。污水处理厂作为抗生素抗性基因(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s, ARGs)的源与汇,是去除ARGs的重要节点。UV-LED(紫外发光二极管)由于其不含汞无二次污染、能够提供单一波长的优点成为替代传统紫外汞灯的新兴技术。本研究中使用单独265 nm作用、单独 285 nm UV-LED作用及不同强度的265 nm285 nm UV-LED组合去除三种ARGstet Acat 1amp C)。使用实时定量qPCR、流式细胞仪及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分析了ARGs的去除效率、基因行为和可能存在的机制。单独265 nm UV-LED在紫外线剂量累积为500 mJ/cm2时,分别去除了1.911.711.45 logtet Acat 1amp C。紫外辐照对细胞膜损伤不明显,但是检测到基因由胞内向胞外的泄露,最多增加了0.69 log。照射过程中产生了ROSROS与细胞内的ARGs呈强负相关,可促进ARGs的去除。因此在UV-LED辐照过程中,ARGs的去除包括UV-LED直接辐照、泄露及ROS氧化。

1. 实验装置示意图。

本研究搭建了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可通过调节电流改变UV-LED辐照强度,设置五组实验(表1),探究单波长UV-LED辐照与多波长UV-LED辐照去除ARGs的效率及细胞行为。

1 实验组别。

2.三种抗性基因在五组实验条件下的去除效率。(atet A,(bcat 1,(camp C

3ARGs的细胞内基因去除情况如图2所示。对于图2(a)中的tet A,在累积紫外线剂量为500 mJ/cm2时,S1S2C1C2C3的最终对数去除效率分别为1.91 log1.47 log1.62 log1.50 log1.62 log。对于图2(b)中的cat 1, S1S2C1C2C3的对数去除效率分别为1.71log0.98 log1.26 log1.22 log1.25 log。对于图2(c)中的amp C, S1S2C1C2C3的去除效率分别为1.45 log0.85 log0.96 log0.88 log1.05 log。单独265 nm UV-LED对三种基因的去除效率最高,单独285 nm UV-LED去除效率最低。此外,组合波长下的基因去除效率不如单一的265 nm UV- led

5组实验去除tet Acat 1amp C的每个重复实验分别线性拟合,tet Ak均值在0.0028-0.0043之间,cat 1k均值在0.0019-0.0037之间,amp Ck均值在0.0019-0.0022之间,各组tet Ak值无显著差异,说明作用方式对tet A去除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但对于cat 1amp C, 5组实验的k值之间存在差异p < 0.05 (cat 1: F (4,14) = 28.261, p < 0.001;amp C: F (4,14) = 21.839, p < 0.001)。对于cat 1, Tukey HSD检验显示,S1k(M=0.0037, SD=0.0004)与其他4组实验相比有显著差异。S2k(M=0.0019, SD=0.0002)S1C1C2差异显著。C1C2C3之间的差异不显著。对于amp C, S1k(M=0.0033, SD=0.0002)与其他四组实验差异显著,S2C1C2C3之间差异不显著。这些结果表明,单独265 nm UV-LED (S1)具有去除cat 1amp C的优势。

3. 5组实验 (S1S2C1C2C3) 作用下细胞外ARGs浓度的变化。(a) tet A;(b)cat 1;(c)amp C

随着紫外线剂量的增加而逐渐降低。胞外tet A的浓度在累积UV剂量为100 mJ/cm2时达到峰值,除C2外,S1S2C1C3的浓度分别增加了0.28 log0.10 log0.09 log0.08 log。此时细胞内基因浓度分别降低0.83 log0.34 log0.97 log0.79 log。因此,细胞内ARGsUV-LED辐照过程中泄漏。最后,S1S2C1C2C3的浓度分别降低了0.83 log0.31 log0.61 log0.46 log0.26 logcat 1amp C的行为略有不同。通过对每组重复实验的细胞外ARGs浓度的平均偏差和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辐照条件显著影响细胞外ARGs浓度,包括泄漏和去除。细胞外ARGs浓度在S1265 nm UV-LED 中波动较大。细胞外ARGs由于没有细胞结构的保护,因此比细胞内ARGsUV-LED更敏感,因为它逃脱了细胞结构的保护,但细胞外基因略有减少甚至保持稳定,表明基因降解和泄漏是并行的。

4. 5组实验 (S1S2C1C2C3)下细胞膜完整及酯酶活性高的细胞浓度。样本•代表细胞膜完整细胞,ê代表高酯酶活性细胞。

完整膜细胞和高酯酶活性细胞在五组实验作用下的变化如图4所示。在辐照过程中,细胞几乎保持完整,在所有实验组别中,完整细胞的最大减少量为1.3 log。出乎意料的是,单独265 nm UV-LED对细胞膜的损伤比285 nm的更大,分别对应1.19 log0.33 log。众所周知,DNA/RNA的吸收峰出现在265 nm,蛋白质/酶的吸收峰出现在285 nm,因此,285 nm UV-LED可以直接攻击细胞膜。值得注意的是,在低剂量(100 mJ/cm2)下,265 nm285 nm之间的膜损伤没有差异,因此这种差异可归因于高剂量。265 nmUV-LED直接破坏了基因表达,对细胞有致死作用,但死亡细胞失去了通透性,因此对细胞膜的损伤比285 nm的更大。细胞外tet A浓度与完整细胞呈显著正相关(0.83p<0.05)。高酯酶活性的细胞在辐照过程中略有下降。即使紫外线照射后细胞膜的完整性丧失,细胞仍能保持酯酶活性。然而,单个285 nm对酯酶活性的抑制效果最好,这可能是因为蛋白质的峰值出现在285 nm处。

5. 细胞结构在265 nm 285 nm UV-LED共同辐照下的透射电镜图像。(a)初始大肠杆菌;(b) 100 mJ/cm2;(c) 300 mJ/cm2;(d) 500 mJ/cm2

 通过TEM观察C1实验组细胞形态变化 (5)。一开始,细胞壁和膜双层结构完好,可能是抗生素的作用和离心过程的高速导致细胞壁有轻微折叠。紫外线照射后,细胞质固化发生改变,这一过程从细胞膜开始,但细胞壁保持完整性,因此在较低的紫外线剂量(100 mJ/cm2)下,对表面结构变化的损伤不明显。当紫外线照射剂量增加(300 mJ/cm2)时,细胞膜出现空泡,但未见明显损伤。当剂量达到500 mJ/cm2时,细胞壁明显受损,部分细胞质流出,细胞完全死亡。因此,高紫外线剂量会造成不可逆的细胞膜损伤。此外,细胞损伤仅与累积剂量有关,高剂量下UV波长整合对代谢活性影响较小。透射电镜结果进一步证明,即使细胞结构完整,基因泄漏也可能是由通透性改变引起的。

6. 流式细胞术测定5组实验条件(S1S2C1C2C3)下细胞内ROS水平直方图。采用DCFH-DA染色,认为荧光强度大于103的细胞ROS水平较高。

正常情况下,细胞会激活其应急系统来抵抗外部攻击,从而使ROS逐渐增加,然后在细胞失去代谢后减少。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ROS水平发现,在所有五个实验场景中,ROS在照射时间内都持续增加而不减少。在照射开始时(UV剂量累积到100 mJ/cm2)ROS浓度迅速升高,表明ROS的生成和氧化与UV-LED直接照射同步存在。随着辐照时间增长,ROS浓度的增加速度减慢,这可能是因为ROS的消耗速度较快。活性氧可以通过两种方式产生,即通过紫外线照射直接产生和通过水基质间接产生。直接产生的方式是吸收入射紫外线,在组分上形成激发态,生成⋅OH,该部分ROS存在于细胞内。间接ROS可以由水中溶解氧和有机物在紫外线照射下产生,主要是细胞外ROS。本研究中,C1C2S1S2S3的高ROS水平细胞分别增加0.61 log0.59 log0.61 log0.47 log0.64 log

综上所述,在本研究中,265 nm UV-LED是去除ARG最有效的处理方法,在500 mJ/cm2的剂量下,tet Acat 1amp C的对数分别降低了1.911.711.45 log,而在相同剂量下使用组合UV-LED波长时,没有发现强化效果。在所有UV-LED辐照条件下,细胞内ARGs都向细胞外渗漏,即使膜损伤不明显。细胞外和细胞内ARGs之间存在平衡,在某些情况下,细胞内ARGs的泄漏抑制了细胞外ARGs的降解。高剂量UV-LED辐照刺激细胞内ROS生成,高ROS水平细胞浓度增加0.47~0.64 log,促进细胞内ARGs降解。然而,细胞内ROS对基因去除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楚,需要进一步探索。本研究可为UV-LED去除ARGs提供相关的理论依据,今后应将重点放在265 nm UV-LED的优化和增强上。

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赵美娟,硕士,毕业于北京科技大学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研究方向为污水深度处理。以第一作者在Eco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发表论文。联系邮箱:13021952099@163.com

通讯作者:李子富,博士,教授,毕业于德国汉堡科技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环境工程系主任,研究方向为生态污水系统的研究,特别是分流污水处理技术和污水回用技术的研究。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Water research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Frontiers in Environmental Science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论文若干篇。联系邮箱:zifulee@aliyun.com

通讯作者:周晓琴,博士,副教授,毕业于北京科技大学。研究方向为生态厕所中源分离尿液资源化无害化关键技术研究、污水消毒技术研究与应用,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Resources Conservation and RecyclingEnvironmental ResearchBioresource Technology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论文。联系邮箱:zhouxiaoqin025@163.com

文章链接: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147651323007169

转自:“北科科研”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