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张政文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党委常务副书记,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德国美学等。主持并完成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出版各类学术专著多部;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等权威报刊杂志上发表各类学术论文百余篇。曾获国家教学成果奖。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10月19日1版)
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 推动当代文艺理论建设
作者:张政文
循大道,至万里。文化关乎国本、国运,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文艺理论是灌溉、浸润、滋养、传承文化的思想沃土,以文艺化人、以理论育人、以思想树人是文艺理论的初心使命。在强国复兴的新征程上,应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积极推动文艺理论建设守正创新,为中国式现代化精神文明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和有利文化条件。
首先,深刻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学体系,不断开创新时代文艺理论建设工作新局面。
恩格斯指出:“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包括我们这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作为真理既是客观的,又是具体的。习近平总书记以坚定的文化自觉、宏阔的历史视野、深远的战略考量,就文化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既有文化理论观点上的创新和突破,又有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要求,内涵十分丰富,论述极为深刻,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指导性,使新时代的文化建设更加清晰、更加科学、更加可感可行,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
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一个不断展开的、开放式的思想体系,必将随着实践深入不断丰富发展。持续加强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学习、研究、阐释,并自觉贯彻落实到当代文艺理论建设工作各方面和全过程,不断谱写文艺理论建设中国化时代化的新篇章是当代文艺理论建设的首要任务。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强调:“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各种观念形态。”深刻的洞见,源于深刻的实践。习近平文化思想产生、植根、发展于新时代党领导的包括文艺理论建设在内的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相互交织、相互激荡、相互影响,我们党围绕文艺理论建设工作,推进包括文艺理论建设工作在内的一系列文化建设变革性实践、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
在文艺理论建设方面加强中国特色的构建,强化自主知识体系创制,提升文艺理论对文艺发展的引领与把握,文艺理论建设工作极大地凝聚了文艺发展的亲民力和向心力,推动了新时代的文化繁荣,提高了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文艺理论建设是新时代文化建设伟大实践的重要方面,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实践确证,也说明了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中国文化建设的重大理论成果,是对伟大时代、伟大事业、伟大实践的理论反映与升华。
习近平文化思想既有认识论又有方法论,既有宏观层面的整体指导,又有具体层面的实践路径,明体达用、体用贯通,为我们在新的起点上加强和改进文艺理论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对于我们做好文艺理论建设工作,确保文艺理论建设正确的思想性、确保文艺理论建设鲜明的民族性、确保文艺理论建设严谨的科学性、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建设事业后继有人,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必须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加强理论思维,总结好、运用好新时代文艺理论建设的思想理论成果,更好地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新时代新征程文艺理论建设工作。
其次,积极推动习近平文化思想进文艺理论教材、进文艺理论课堂、进文艺理论学者教师学生头脑,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文化思想铸魂育人。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说:“思想的闪电一旦彻底击中这块素朴的人民园地,德国人就会解放成为人。”教材是党和国家的文化体现,是育人育才的重要依托,是教育教学的基本载体。深入推进习近平文化思想进教材,是学好用好习近平文化思想这一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的基本前提。
一方面,坚持全面整体进教材与系统深入进教材相统一。在准确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精神实质的前提下,以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为导向,以传承创新为重点,实现习近平文化思想进教材的纵向贯通;以文艺理论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程为重点,实现习近平文化思想进教材的横向融通。强化习近平文化思想进教材的学段、学科、类型的一体化设计,积极推动教材内容的螺旋上升、循序渐进,教材要求的各有侧重、相互配合。
另一方面,坚持科学准确进教材和鲜活生动进教材相统一。注重讲道理与讲故事、抽象概念与生动案例的有机结合,研制面向教师和学生不同对象,涵盖纸质和数字化等多种载体,体现思想性、科学性、可读性相统一的教师参考用书、学生辅学读本、教学指导资料和理论普及读物等,用心打造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精品教材,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文艺理论建设者和学术接班人作出新的贡献。
推动习近平文化思想进文艺理论课堂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课堂教学是“主战场”“主渠道”,让文艺理论承担好习近平文化思想“三进”的责任是根本要求。
一方面,推进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文艺理论课程。积极把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学体系、核心要义、实践要求等,转化为文艺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提升文艺理论课的引领性、时代性和开放性,通过充分的学理依据、可靠的事实分析、深入本质的说理方式,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
另一方面,增强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文艺理论课的专业性。根据文艺理论课学科专业的特色优势、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研究文艺理论专业的育人目标,推动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文艺理论专业课程,特别是融入文艺理论专业核心课程,科学拓展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聚焦习近平文化思想优化课程内容供给,让学生通过学习,丰富文化学识、增长文化见识、塑造文化品格,达到入心入脑的育人效果。
最后,学好用好习近平文化思想这一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一以贯之地推进文艺理论建设工作守正创新。
文艺理论建设工作是一个复杂宏大、普遍联系的系统工程,应坚持系统论的理论思维方式,紧紧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加强顶层设计和一体化实施,把握好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关系,全面统筹学术研究与教育教学各领域全环节、人才培养全过程全方面的资源和力量,建立完善运行机制,合力推动文艺理论建设工作的落地见效。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聚焦新的文化使命,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艺与文艺理论繁荣、建设理论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马克思指出,“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当前,在统筹“两个大局”的时代条件下,推进文艺理论建设所面临问题的复杂程度、艰巨程度明显加大。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对文艺理论建设工作重视不够,政策条件保障尚未落实到位;顶层设计不完善,缺乏统一规划和指导;人才队伍建设不适应文艺理论建设工作改革发展需求,文艺理论协同育人能力有待提升;文艺理论建设工作考核评价体系的地位和作用不够突出,激励与监督体系不健全;对文艺理论建设工作特点及文化育人规律的研究不足,难以形成对相关文化工作的有效支撑;相关社会资源的有效整合力度不够,合力推进文艺理论建设的格局仍需巩固。面对这些问题,应坚持问题导向,精准识题、靶向破题、高效结题,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引下不断提出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切实推进文艺理论建设工作的高质量发展。
恩格斯深刻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守正创新植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沃土,融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价值论为一体,对于高质量推进文艺理论建设工作具有普遍性的方法论指导意义。
一是在守正中创新。“守正”是“创新”的基础和前提,文艺理论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都是建立在对文艺理论建设的科学把握和自觉遵循上。应不断坚守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主义之“正”、理论之“正”、道路之“正”和制度之“正”。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实践要求落实到文艺理论建设的各方面各领域各环节,坚持改革创新,重在建设,注重实效,坚持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对上述规律性认识,必须长期坚持,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
二是在创新中守正。“创新”是守正的目标,文艺理论建设应始终把创新作为一种责任、一种追求,在遵循学术发展规律、文化育人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大力推进文艺理论建设工作理念、体系、制度、内容、方法、治理的创新,以文艺理论育人的工作创新滋养心灵、涵育品行、引领风尚,把文艺理论建设打造成当代中华文明的精神高地。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校长)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转自:“社科大科研处”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