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吴韵曦 |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制关系的时空演化和形态演变

2023/12/18 17:48:16  阅读:34 发布者:

以下文章来源于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 ,作者吴韵曦

【摘  要】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制关系历经五百年的演进,具有多种时空和形态的涵义。社会主义致力于批判、改造和变革资本主义的不合理现象和制度性弊病,其理论和实践不断发展,两制关系日益显示出多样性和世界性的特点。从历时性和共时性来看,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两种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又以不同形式和演变态势而长期共存、相互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成为21世纪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旗帜,成为振兴世界社会主义的中流砥柱,为两制关系注入了重要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  世界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作者吴韵曦,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文章来源:《科学社会主义》2023年第4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其中,社会主义发展史已有五百余年的历程。广义而言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制关系经历了相应时长的演进,涵盖了理论、运动、实践和制度的维度。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是人类历史发展不同阶段的社会形态,也是不同地域、不同国家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所处时空的变迁、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各自形态的变革、人类对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认识的深化,均会影响两制关系的客观态势和主观判断。基于社会主义发展史的主题主线,立足于社会主义在中国形成和发展的世界意义,有助于从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角度来认识两制关系的发展动向,把握历史规律,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

一、两制关系从理论到运动维度的展开

人类社会在矛盾运动中从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在原始公社解体之后,人类社会先后进入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并非人类社会的终点,同样会被新的更高级的社会形态所取代。在欧洲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从封建主义转向资本主义的早期阶段,社会主义作为资本主义的对立物和取代物就开始出现。

空想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的最初形态,空想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道德抨击和理论批判是两制关系早期的主要表现形式。1516年出版的文学游记《乌托邦》被视为空想社会主义问世的标志,其作者莫尔生于资本主义发端较早的英国。他拥有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阅历,目睹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和底层民众生活的恶化。在《乌托邦》中,莫尔引入对于英国资本主义起步阶段的生动刻画,进而以虚构的乌托邦国度来描绘理想社会的制度安排。莫尔所处的年代还没有人使用社会主义的概念,却不妨碍《乌托邦》奠定了社会主义的价值理念和核心原则,展现了批判和改造资本主义的理论品质和基本立场。

空想社会主义是针对资本主义弊病的初步反映,代表着早期无产者反对资本主义、改变社会现状、建立理想社会的利益诉求。与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简单协作手工业、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大工业时期相对应,空想社会主义三百余年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留下了《太阳城》《自然法典》《新道德世界书》等经典著作。空想社会主义逐渐触及到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性,对资本主义弊病的批判越发深入,对未来理想社会的勾勒也日益精细,其影响几乎遍及欧洲。在著书立说之外,有识之士的社会试验和革命人士的武装起义开启了社会主义改造和变革资本主义的初步尝试。

18世纪后期起,发源于英国的工业革命和兴起于欧洲大陆的资产阶级革命不断清除资本主义的发展障碍。19世纪上半叶经济危机接连爆发,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开始显露,两大对立阶级逐渐形成。随着社会矛盾尤其是劳资冲突尖锐化,工人自发的经济斗争演变为有组织的政治斗争,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1848年法国工人六月起义正是“分裂现代社会的两个阶级之间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战斗”。由于缺乏科学理论、现实力量、正确途径和社会基础,空想社会主义无法完成改造和变革资本主义的历史任务,无力引领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继续发展,最终走向式微。

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经过世界观和政治立场的转变,顺应时代需要,开展理论研究,投身革命实践,为两制关系赋予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批判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新维度。

一方面,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吸收前人的优秀理论成果,把社会主义置于历史的发展规律和现实的生产活动之中,阐明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和路径方式。“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既是特定历史条件下时代发展和社会实践的客观需要,也离不开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艰辛探索。与早已出现的空想社会主义、同时期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相比,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科学设想了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发展过程和一般特征,为社会主义批判和改造资本主义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武器。马克思和恩格斯还根据资本主义新变化和工人运动新实践,围绕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无产阶级革命策略、东方国家革命道路、共产主义发展阶段等重大问题,不断丰富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更加深刻认识和把握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必然性和长期性。

另一方面,马克思和恩格斯积极投身工人运动和创建工人政党,推动了社会主义从狭小的思维空间拓展到广阔的运动维度和国际维度。“他们指出,能使人类摆脱现在所受的灾难的,并不是个别高尚人物善意的尝试,而是组织起来的无产阶级所进行的阶级斗争。”马克思和恩格斯高度重视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对于无产阶级完成历史使命的重要意义,坚决捍卫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努力推动科学社会主义成为工人运动的主导思想。共产主义者同盟是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初步结合的产物,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国际性的无产阶级政党。此后,“当欧洲工人阶级又强大到足以对统治阶级政权发动另一次进攻的时候,产生了国际工人协会”。国际工人协会存续12年,发展会员约100万,在欧洲、美洲、非洲三大洲18个国家先后建立过支部。巴黎公社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工人政权,采取了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措施,进行了无产阶级专政的短暂实践。德国社会民主工党作为民族国家范围内成立的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受到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直接关心和理论指导。在科学社会主义影响日益扩大的过程中,欧洲各国相继成立了类似的社会主义政党,大多取名为社会民主党、社会民主工党、社会党或工人党,形成了社会主义运动的全新载体。

19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扩张表现出一系列新趋势新特点。新一轮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迅猛发展和生产关系的深刻调整。与此同时,工人阶级不断壮大,工人运动横向发展,扩展到整个欧洲和北美大陆。1889年召开的国际社会主义工人代表大会是各国工人政党的一次大规模国际会议。在工人阶级国际联合迈向工人政党国际联合的过程中,欧美工人运动夹杂着各种思潮和流派,各国社会主义理论家和活动家也持有不同的立场和观点。这既有早于科学社会主义出现、仍未完全退出历史舞台的空想社会主义,又有滋长起来的国家社会主义、工联主义、工团主义、费边主义,等等。在马克思、恩格斯相继逝世后,如何回应资本主义新变化和推动社会主义新发展成为社会主义理论和运动的紧迫问题。

二、两制关系向制度和世界层面的拓展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进入垄断阶段。“帝国主义是发展到垄断组织和金融资本的统治已经确立、资本输出具有突出意义、国际托拉斯开始瓜分世界、一些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已把世界全部领土瓜分完毕这一阶段的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和殖民地掠夺为资本主义国家调整统治策略、改善工作条件、提供社会福利、分化工人阶级提供了物质基础。随着代议制和普选制逐步推行,资本主义民主政治也在不断建立健全。“不论民主化是用何种方式进行的,在18801914年间,绝大多数的西方国家都已顺应了这个不可避免的潮流。民主政治已经无法再行拖延。自此,问题就变成该如何操纵它了。”普通民众获得了参与政治的权利,工人政党拥有了参与政权的途径。一部分欧洲社会主义者日益倾向于通过议会道路和改良手段来改造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

受时代背景、经济水平、政治形势、社会环境等因素影响,社会主义理论和运动的内部分化日趋明显,两制关系在欧洲出现历史分野。“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的多样性是与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的时空差异性相适应的。”在西欧,资本主义新变化对社会主义理论构成了亟待回应的冲击挑战,对社会主义运动造成了不容忽视的侵蚀作用和内化效应。“这个时代——从西欧完成资产阶级的和民族的革命开始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的时代——的客观条件产生并培育了机会主义。”伯恩施坦主义和米勒兰入阁事件引发了西欧社会主义运动的思想混乱和派别纷争。第一次世界大战成为了第二国际走向破产的重要原因。社会民主党从革命工人党转型为社会改良党,社会民主主义则沦为了主张社会改良和议会民主、反对暴力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体系和政治立场。

在俄国,工业革命于19世纪80年代初步完成,产业工人迅速增加,工人运动开始兴起。社会主义传入俄国之后,诞生了一批马克思主义者和政治组织。列宁成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俄国工人运动的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主要代表。

一方面,列宁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对第二国际的中派和右派展开了深入批判,对科学社会主义与社会民主主义的主要分歧、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条件路径、俄国经济社会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状况等重要问题进行了积极探索,形成了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社会主义革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胜利、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策略等理论创新,为认识资本主义新趋势新特点和社会主义革命新形势新道路提供了理论指导。

另一方面,列宁把科学社会主义运用于俄国革命具体实践,创建了无产阶级新型政党。20世纪初的俄国是发展极不平衡、矛盾极端尖锐的军事封建帝国主义国家,孕育着革命的因素。“革命思想和革命事业的重心正在日益转向斯拉夫人”,“革命的中心正在从西方移向东方”。帝国主义国家争夺霸权、瓜分世界的矛盾和冲突导致规模空前的世界大战,而这场战争削弱了帝国主义的力量,深化了沙皇政府的危机。1917年二月革命爆发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立,俄国革命处于十字路口。列宁把握历史规律,抓住历史机遇,领导十月革命取得胜利。社会主义率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俄国而非西欧、北美资本主义国家成为现实。

十月革命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论、运动到实践、制度的飞跃,开启了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狭义上的两制关系随之拉开帷幕,正式进入制度层面共存、国家层面共处和社会形态层面过渡的新阶段。十月革命还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国际格局,鼓舞了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推动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国际传播。世界各国成立了一批共产党,德国和匈牙利一度建立起苏维埃政权。共产国际作为各国共产党的国际联合组织,其成立进一步促进了各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广泛传播于全世界,两制关系的世界意义开始显现。

由于社会主义制度仍限于一国范围,大部分国家共产党仍处于初创阶段,两制关系主要表现为苏联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面对资本主义国家武装干涉和国内反动势力发动叛乱,苏俄采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成功捍卫和巩固了苏维埃政权。1921年开始实行的新经济政策是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走向社会主义的积极探索。在短暂的实践中,列宁初步总结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强调社会主义要合理利用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社会主义国家要善于处理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

1922年的热那亚会议和《拉巴洛条约》是不同制度国家从对抗冲突走向和平共处的重要开端。苏联与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建立外交关系,但是仍处于资本主义国家的重重包围之中,面临着复杂的外部环境和紧迫的发展任务。列宁逝世后,联共(布)发生了一国能否建成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大争论。在特定的经济社会环境、历史条件和国际背景下,苏联社会主义模式逐步形成,并发挥出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遭受了经济危机的严重打击,而苏联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超越了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跃升为世界第二的工业大国。在反法斯西战争中,苏联经受住严峻的考验,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生命力,增强了社会主义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二战结束后,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制度文明形态,实现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发展。两制关系拓展到世界范围,主要表现为“一球两制”背景下两大阵营的关系。此后,两大阵营内部态势、两大阵营相互关系、两大阵营以外力量变动,都会造成两制关系的联动变化。

其一,苏联模式的问题伴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形势的变化而逐步凸显。苏联模式作为首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探索成果,是在特定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不完全适应战后发展的要求和其他国家的实际。苏联大党主义、大国主义的做法引发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不满。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出现分歧甚至发生冲突,社会主义阵营最终走向分裂和瓦解。社会主义国家还掀起了多轮改革浪潮,社会主义从单一模式走向了多样探索。然而,一部分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未能取得有效突破,无法摆脱严重危机,最终出现重大偏差。苏联模式的现代化道路未能延续下去。

其二,社会主义发展的空间更加广阔,形式更加多样。与1819世纪欧洲的封建的社会主义、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不同,20世纪世界社会主义涌现出不同地域、不同流派的新形态,如民主社会主义、民族社会主义、欧洲共产主义、生态社会主义、市场社会主义等。其中,民主社会主义由社会民主主义演变而成,其影响力从欧洲拓展到广大亚非拉地区。在长期遭受资本主义压迫和剥削的发展中国家,民族社会主义呈现出多样化的理论主张和实践形态,反映了民族主义政党对社会主义的追求和探索。

其三,社会主义理论和运动对战后资本主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例如,欧洲社会民主党积极推动各国重视公平正义、维护劳工权利、缓和劳资矛盾、缩小贫富差距和构建福利体系。“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70年代中期,欧洲的社会民主主义政党到处都能声称自己是这样的政治力量,它们一方面利用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所能提供的积极因素,如经济增长、生产力发展和消费需要的灵活取向,另一方面又能通过建设一个广泛包容的社会福利国家来克服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在社会问题上的消极影响。”

其四,两制关系呈现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和国家阵营的共时性状态,竞争性和对抗性依旧突出。不同制度国家的战时合作关系伴随冷战的开始而告一段落。此后,两大阵营主要国家的力量对比和对外战略出现新的变化,导致世界政治力量发生分化重组,不同制度国家之间的交往有所回升。不过,社会主义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对抗、军事威胁、经济封锁和文化渗透,总体上过于强调两制关系的差异对立,过高估计资本主义总危机的严重程度,难以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一定时期里、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存在合作和交流的可能性和必要性。这种判断长期影响着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内建设和对外交往。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使世界社会主义遭遇严重挫折,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力量对比出现重大失衡。一些国家重新选择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甚至全盘接受、照搬照抄西方资本主义发展方式。不过,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因素仍然存在并不断积累,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也没有止步。以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为代表的左翼进步力量对资本主义的矛盾问题展开了持续批判,对社会主义的实现方式进行了积极探索,并且建立了新型的国际联系。社会主义国家经过总结反思和对比参照,继续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建设道路,取得了富有国别特色、时代特色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成就。“社会主义事业是世界性的,但在民族国家仍然存在的历史阶段上又分别在不同的国家内推进,并打上国情印记,表现为不同民族的具体形态。”其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成为21世纪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旗帜,成为振兴世界社会主义的中流砥柱,为两制关系注入了重要的影响因素。

三、两制关系在中国和世界互动中演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的宝贵成果。在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和冲击之下,近代中国逐渐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成为中国人民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资产阶级学说和资本主义道路无法解决中国的问题,而十月革命的胜利和共产国际的成立促进了社会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经过反复比较和斗争实践,科学社会主义逐渐成为了中国先进分子的选择。中国产生了共产党,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奠定了中国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极大壮大了世界社会主义的力量。

在两极对峙格局和“一边倒”外交政策的背景下,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受到苏联模式的影响,又在实践中较早觉察到苏联模式的问题,明确提出以苏为鉴,独立探索适合中国实际的建设道路。在严峻复杂的外部形势和基础薄弱的国内环境下,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大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崭新课题进行了艰辛探索,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形成了初步认识,对处理两制关系积累了初步经验。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科学判断时代特征和国际形势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人突破以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为绝对划分标准的传统观念,更加灵活务实地看待和处理两制关系,提出要学习和借鉴资本主义创造的文明成果,调整和发展同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形成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国两制”等重大成果。在总结比较各国经验和发展水平的过程中,邓小平提出了“中国式的现代化”的重大命题,强调“中国搞现代化,只能靠社会主义,不能靠资本主义”。按照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规划,邓小平指出“到下世纪中叶,能够接近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那才是大变化。到那时,社会主义中国的分量和作用就不同了,我们就可以对人类有较大的贡献”。面对世界社会主义的严峻考验,邓小平及时阐述了社会主义挫折的暂时性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性。他强调:“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收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只要中国社会主义不倒,社会主义在世界将始终站得住。”

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社会主义中国以更加雄伟的身姿屹立于世界东方,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态、两种社会制度的历史演进及其较量发生了有利于社会主义的重大转变。

其一,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两个结合”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规律认识的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一重大理论命题的提出,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其二,社会主义在中国取得新进展,在很大程度上扭转了冷战结束后两制关系力量失衡、社会主义陷入低潮的态势。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实现了从低收入国家到中等偏上收入国家的历史性跨越,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踏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

其三,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党。当前,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国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等公共产品,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显著提升,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结语

两制关系的时空演化和形态演变以16世纪欧洲空想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道德抨击和理论批判为开篇,以19世纪科学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为标志,进入崭新的理论批判和运动变革阶段。20世纪的两制关系在空间上从欧洲拓展到全球范围,在形态上从理论、运动延伸到实践、制度,历经合作交流和对抗冲突,进入长期共存的状态。在传统意义上的理论批判、运动变革和制度竞争之外,两制关系日益体现为发展道路和文明形态的比较问题,社会主义现代化、全球化成为了人类历史发展十字路口的全新选择。

两制关系的演变是百年大变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百年大变局则赋予了两制关系以新的变量和场域。两种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共处在百年大变局的时空环境,两制关系形势复杂性和领域多样性前所未有。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当前,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方式、剥削方式、统治方式、阶级结构、国际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其自我调节能力和经济科技军事优势仍然不可忽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共产党和工人党的发展仍受制于制度框架、社会思潮、自身建设等因素。共产党长期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作为发展中国家,仍面临着较大的外部压力和繁重的发展任务。中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在经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要认真做好两种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长期合作和斗争的各方面准备,在与资本主义竞争中赢得比较优势。在“两个大局”加速演进并深度互动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将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注释从略,完整版请参考本杂志纸质版。)

转自:“学术与我”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