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任大奎:正确理解和阐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2023/12/18 17:38:43  阅读:31 发布者:

任大奎 | 正确理解和阐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任大奎◆文

在事关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性、方向性、原则性问题上,同资本主义国家是无法做到聚同化异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也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制度。认为通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去聚同化异,便可以走向自由人联合体,显然是不切合实际的。笼统地、抽象地讲人类命运共同体可以聚同化异,甚至认为两种社会制度也能聚同化异,那就会滑向“趋同论”。

   ——任大奎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国际社会引起热烈反响,国内学术理论界也予以高度关注,并从不同的层面进行研究和阐发,产生了许多思想上的共识。但是,在关于什么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什么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怎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一些问题上还存在一些模糊认识,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与研究。

一、正确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出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究竟是在什么样的历史背景下提出的?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视角,有学者结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协和万邦”“天下大同”“和而不同”等思想精髓进行论述,也有学者从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进行追根溯源,阐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理论创新。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正确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必须首先弄清楚、搞明白这一思想提出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这就要从当今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历史性变化上进行把握。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由当今世界存在的现实问题引发的

当前,人类社会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期。虽然国际力量对比趋向平衡,和平发展大势不可逆转,但是,国际形势中不稳定、不确定、不可测的因素也在增多,国际关系中的不公正不平等现象依然十分突出,经济增长动能不足,金融危机阴云不散,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贫富分化日益严重,逆全球化思潮涌动,恐怖主义、难民危机、网络安全、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层出不穷的风险挑战使得全世界人民对未来既充满期待又深感困惑,都在思考一个关于人类前途命运的关键问题,即习近平总书记发出的“日内瓦之问”——世界怎么了、我们该怎么办?世界发展正处于面临关键抉择的十字路口,是战争还是和平,是共建共赢还是单边主义,是对抗还是对话,是恶性竞争、兵戎相见还是友好合作、求同存异。问题的关键在于,面对“变”“乱”交织的国际形势,怎样建立起更加合理的国际新秩序,推动世界各国共同走向繁荣发展,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世界各国共处一个世界,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和世界的前途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当今世界,无论大国还是小国,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着全球性难题的挑战,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而独善其身,这使得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可能。以邻为壑、对立对抗只能恶化问题、激化矛盾、加剧灾难,只有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凝聚世界各国利益的最大公约数,才能有效应对面临的全球性共同挑战,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基于世界各国相互联系更加紧密这一基本现实,为解决事关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所倡导的重要理念,其目的是推动世界各国共同化解问题和矛盾、共同应对风险和挑战、共同维护和平与发展、共同实现繁荣和进步。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基于我国外交战略提出的

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思想理念的提出,是对中国共产党人历来秉持的和平外交战略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也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把握人类进步大势、顺应人民共同期待,把自身发展同国家、民族、人类的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对长期以来外交工作经验的思想总结和理论提升。

首先,中国共产党制定对外方针政策,历来都是以科学分析时代特征、把握时代主题、研判世界发展大势为重要依据的。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是极其险峻的。在国际上两大阵营对立和斗争的形势下,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对我国实行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和军事包围,不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千方百计地对我国进行封锁禁运。为了维护新生政权和国家主权,我国不得不把国家安全摆在重要地位上,开展抗美援朝、抗美援越的反侵略战争。当时我国虽然有争取和平、制止战争的良好愿望和坚定决心,但显然不具备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时代条件。

经历过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和长达半个世纪的冷战之后,世界大多数国家及其人民深知和平与发展事关全人类福祉,都希望通过争取和平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这使得国际格局中和平力量的上升远远超过战争因素的增长。21世纪以来,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崛起,促进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和平与发展的方向变化,使得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变得更加强劲,为开展全球性协作,应对全球性挑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十分难得的历史机遇。正是因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相适应,与世界各国兴衰相伴、祸福相依、安危与共的国际格局相适应,凝聚世界各国人民利益的最大公约数,所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一经提出,就赢得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和赞赏。

其次,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共产党人长期以来外交工作经验的历史总结和时代升华。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饱受战乱之祸和动乱之苦,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为争取民族解放、国家独立、人民幸福,也为捍卫人类和平事业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抗争。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一直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建立公平公正的国际秩序而努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秉持公平正义,拓展同世界各国的合作,为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构建和谐世界而奋斗。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根据新的历史条件和变化了的国际形势,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和平外交思想的传承、发展与创新。

最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也是由我国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以及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国际地位所决定的。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决定这个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力,也是决定这个国家在国际上能扮演什么样角色、发挥什么样作用、承担什么样责任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走出了一条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现代化新路,实现由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昂首阔步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个新时代,是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的新时代,是中华民族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的新时代;还是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开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新时代。虽然我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多年来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已经发展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中国发展起来、强大起来,同世界的关系也发生历史性的变化,在世界发展中做出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为突出的贡献,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道路。这一方面要求我们进一步明确自身在国际格局中的战略定位和全球治理体系中的责任担当,另一方面,世界各国在面临全球性挑战时,也希望听到中国声音、看到中国方案,期盼中国能够发挥引领作用。这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能够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可,被写进联合国重要文件、上升为国际共识的极其重要的原因。

二、正确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进行理论阐释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理论创新的成果。在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进行理论阐释和学理论证的过程中,要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弄清楚、搞明白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创新意义及其精神实质。应特别予以明确的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作为我国外交战略提出来的,其目的是要打破非友即敌的冷战思维和非赢即输的传统观念,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通过建立更加公平正义的国际新秩序来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而并不是要解决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问题。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共同体思想的创造性运用和创新性发展,这毋庸置疑。但是有一种提法说,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通向“自由人联合体”的“绿色通道”,是走向自由人联合体的当代实践。以此来研究阐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作用和意义是有失偏颇的。“绿色通道”意味着什么呢?“自由人的联合体”是“以每一个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也就是马克思所讲的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但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所谓共同体,是虚假的共同体,只有共产主义社会才是真正的共同体。通常意义上所说的“绿色通道”指的是简便、安全、快捷的途径和渠道。现实生活中,由于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紧急情况、特定需求会采取简化手续和流程的方法,比如说,医院会对看急诊的病人开放“绿色通道”,以更好地救死扶伤。但是,如果把人类命运共同体视为通向“自由人联合体”的“绿色通道”,这里就会产生歧义和误解。从理论上说,资本主义作为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一种社会形态,其走向灭亡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即资本主义在其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之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当资本主义发展到可以向社会主义转变的程度,即革命的主客观条件都已经具备的时候,无产阶级还需要通过革命来推翻旧制度,实现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这也要经历一个过渡时期;即使是完成了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要最终实现共产主义,也还要经历一个很长的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就此而言,用“绿色通道”来评价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显然不科学不准确,它实际上否定了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以及实现共产主义的长期性、复杂性和曲折性,也否定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还有学者把“聚同化异”的提法从外交战略和国际关系层面上泛化开来,认为通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可以促进世界范围内的生产方式大变革,从而为人类迈向共产主义提供历史动力,其理由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能够做到求同存异,而且能聚同化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同为地球村居民,我们要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伙伴精神……是各国共同应对全球化挑战的选择。我们应该求同存异、聚同化异,共同构建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国家不论大小、强弱、贫富,都应当平等相待,既把自己发展好,也帮助其他国家发展好。大家都好,世界才能更加美好。”

在这里,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求同存异,可以理解为倡导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国家,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实现共同发展。当今世界由许多不同的国家实体构成,有着不同的社会制度和不同的发展道路,也有着各自特殊的利益。但不可否认的是,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着共同利益、整体利益。中国梦和世界人民的梦是相通的,因为大家都希望过美好的生活。所以,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经济全球化时代,国与国之间在利益选择上是可以求得最大公约数的,或者说,在全球性危机挑战面前,世界各国有可能做到在处理国际关系时相互包容,以互利共赢的思维来求同存异、聚同化异。就巴黎气候协定的签订而言,世界各国也是经过不断磋商、对话,最后取得了一定的共识。在这个签订过程中,消除分歧就是化异,达成共识就是聚同。就此而言,为了人类共同利益、长远利益,在面临日益严重的全球性危机时,世界各国必须求同存异、聚同化异,以尽快达成共识、形成合力来应对共同挑战。

但是,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过程中,聚什么同、化什么异,必须做具体分析。应当说,在一定的范围内、在一定的问题上、在一定的领域中是可以聚同化异的,但在事关国家根本制度等根本性问题和国家主权的原则性问题上,还是难以聚同化异的。比如,在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发展道路、不同民主模式的选择上就只能求同存异,而不能无原则地强调聚同化异。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西方发达国家是资本主义国家。中国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西方发达国家却要维护垄断资产阶级私有制。在事关四项基本原则的大是大非问题上,我们要始终坚持独立自主,不照搬照抄外国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就特在其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文化上,既贯穿着科学社会主义原则,又体现中国的特点。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开创、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使古老的中国焕发出勃勃生机,实现由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昂首屹立于世界东方。如果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上改旗易帜的邪路,党和人民的事业就会被葬送。在事关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性、方向性、原则性问题上,同资本主义国家是无法做到聚同化异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也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制度。认为通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去聚同化异,便可以走向自由人联合体,显然是不切合实际的。笼统地、抽象地讲人类命运共同体可以聚同化异,甚至认为两种社会制度也能聚同化异,那就会滑向“趋同论”。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现实性、超越性、开放性的特征,并说这些也是社会主义的特征。笔者认为,这也是值得商榷的。毫无疑问,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针对当今世界问题而提出的理念,是为了解决世界现实问题、引领世界发展方向的,必然具有现实针对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超越了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当然具有超越性。但这种超越性绝不是两种意识形态、两种社会制度的融合或者趋同。文明的交流互鉴是建立在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上,也是建立在世界各国独立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和文明模式的基础上的。世界各国、各个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都创造了属于自己的文明。不同文明没有优劣之分,但有特色之别。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面向世界各个国家及其人民的,其开放性也是不言而喻的。但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这些特征,并不因为它是由社会主义中国提出来的,就成为社会主义的特征。社会主义的特征体现社会主义本质,不能随意地进行界定。概而言之,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就是我们党一直强调并坚持的四项基本原则,而不是也不能是其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文明之间要对话,不要排斥;要交流,不要取代。要尊重各种文明,平等相待,互学互鉴,兼收并蓄,推动人类文明实现创造性发展”,“我们不‘输入’外国模式,也不‘输出’中国模式,不会要求别国‘复制’中国的做法”。

因此,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内涵的理解,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和分析,既要看到它有聚同化异的一面,也要看到它有和而不同的一面。

三、正确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作用

那么,到底应该怎样认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意义和作用呢?笔者认为,20171119日杨洁篪在《人民日报》发表的《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文章,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地位和作用的概括是科学合理的。

第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进一步提高了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营造了良好外部条件。人类命运共同体为解决事关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倡导有利于凝聚世界各国利益公约数的新理念,树立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目标,明确中国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的战略定位。

党的十九大报告用“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内涵和基本方略加以系统概括和精辟阐述,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历史课题。其中第十三条基本方略,就是“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党的十九大报告的第十二部分“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还从政治、安全、经济、文化、生态等五个方面系统阐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内涵、实践要求、路径选择。这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概括和思想凝练,形成系统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我们完全有理由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当代中国对世界的重要思想和理论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要跟上时代前进步伐,就不能身体进入21世纪,而脑袋还停留在过去,停留在殖民扩张的旧时代里,停留在冷战思维、零和博弈老框框内”,“国际上的问题林林总总,归结起来就是要解决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问题。我们需要不断推进和完善全球治理,应对好这一挑战。”

现行的全球治理体系是二战后西方国家主导建立起来的,随着时代发展和国际力量格局的变化,这种旧的全球治理体系不合理、不适应的地方越来越凸显,无法有效应对日益增多的全球性挑战和层出不穷的安全问题,国际社会对变革全球治理体系的愿望越来越强烈,构建新的公正合理国际体系的要求也越来越迫切。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念是实践的指引。实现全球治理体系变革需要有先进的思想理念来引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多次被写入联合国大会、联合国安理会、联合国人权理事会、联合国社会发展委员会决议等,这是中国理念上升为国际共识的鲜明标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之所以能够赢得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及其人民的认可,根本原因就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人类共同利益出发,以全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最大的利益共同点、最现实的利益交汇点,主张“世界命运应该由各国共同掌握,国际规则应该由各国共同书写,全球事务应该由各国共同治理,发展成果应该由各国共同分享”,打破当今世界普遍存在的弱者愈弱、强者愈强的不均衡发展局面,超越了狭隘国家利益观和结盟对抗的冷战思维,为破解全球治理困局,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出新思路、描绘新蓝图。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世界治理的重要思想和理论贡献。

第三,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引领世界潮流的鲜明旗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要我们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携手努力、共同担当,同舟共济、共渡难关,就一定能够让世界更美好、让人民更幸福。”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向世界鲜明地表达新时代中国“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的真诚愿望,并倡导世界各国顺应时代潮流,共同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关键在行动”,“要坚持对话协商,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坚持共建共享,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坚持合作共赢,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坚持交流互鉴,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坚持绿色低碳,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这“五个坚持”,体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刻内涵。正如王毅所说,它“是在洞察国际形势和世界格局演变大趋势的基础上,对人类社会发展进步大潮流的前瞻性思考”“这个重要理念一经提出,就引起了国际社会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普遍肯定和欢迎,正在成为中国外交在国际舞台上的又一面重要旗帜”。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必将成为中国引领世界潮流的鲜明旗帜。

文章来源:《理论与评论》2018年第6

文章作者:任大奎

转自:“学术与我”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