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Land Use Policy | 混合土地利用能否促进社会融合?基于北京时空大数据的多中介分析导读

2023/9/28 11:19:08  阅读:84 发布者:

导读

本期推文旨在探讨混合土地利用对社会融合的影响路径。之前许多研究都集中在单一土地利用对社会隔离的影响上,很少有研究深入探讨混合土地利用与社会融合之间的联系。本研究基于演替理论构建了“吸引力-流动性-容忍度”的三维影响路径框架,基于20172020年基于位置的服务数据(LBS),探讨了北京市六环路地区混合土地利用对社会融合的影响。研究指出混合土地利用将通过功能吸引力、空间流动性和人群容忍度的联合作用来影响社会融合。但混合土地利用对社会融合的影响并不总是积极的,两者之间的路径存在偏差。因此,土地混合利用政策应更加关注目标不一致的路径,扭转矛盾路径,进而促进社会融合。

原文提要

Can mixed land use promote social integration? Multiple mediator analysis based on spatiotemporal big data in Beijing

作者:Fangzhou Xia, Pingzhen Lu

期刊:《Land Use Policy

发表时间:20239

1、研究背景

在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过程中,社会隔离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城市问题。社会隔离主要有三个层次:宏观层面的社会和历史隔离、中观层面的社会和空间隔离、微观层面的心理隔离。在这些维度中,社会空间隔离是一个较早的研究领域。但目前的研究更多关注单一土地利用造成的社会隔离,较少关注土地混合利用地区和社会融合之间的关系。因此,本文具有以下创新点:

1)将主要研究对象分开。混合土地利用以土地为主,社会融合研究以人为主。

2)建立了完整的理论框架探讨土地混合利用对社会融合的影响机制。

3)以往混合土地利用多从宏观角度讨论,而社会融合多从微观角度讨论,难以进入同层次框架。本研究基于社会空间演替理论,试图在同一框架中衡量混合土地利用和社会融合,并验证理论路径。

2、理论基础——生态演替机制

在这项研究中,混合土地利用被定义为在特定时间不同土地利用的聚集、嵌套和混合。此外,本研究中的社会融合是指群体在空间中相互接触的机会的大小,并排除了特定的心理状态。

在自然空间生态系统中,环境的不断变化为群落中的某些物种提供了有利条件,但对其他物种的生存产生了不利影响,导致自然群落演替。空间对群落演替的影响过程可分为三条路径:

1)吸引力,主要发生在入侵和定居阶段,意味着自然空间提供的特定便利或功能能够满足物种的特定需求,影响物种的定居意愿;

2)流动力,是指自然空间为移民和流动提供的空间便利,并且发生在所有移民时期。迁移效率较高的物种接触其他物种的机会更高,从而导致更高的多样性。在演替过程中,物种将继续流动,直到资源利用达到相对平衡;

3)耐受力,主要出现在物种争夺资源的调整稳定阶段。一般来说,它是空间和先锋物种对新物种生存的容忍度。它塑造了特定物种生存空间的大小,最终使整个系统更加稳定,复杂和多层次。

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混合土地利用对社会空间系统社会融合的“吸引力-流动性-容忍度”影响路径框架:

1)混合土地利用通过增加该地区的有利功能吸引人们定居,从而增加社会群体的多样性。

2)混合土地利用通过整合设施促进区域内的流通和流动性,外部流动性决定人群的进入机会,内部流动性影响群众之间的交流机会。

3)混合土地利用通过降低准入门槛、降低阻力来提高对边缘群体的容忍度,从而增加居住空间共享。

1 基础研究框架

3、研究方法

3.1 研究区域

本文的研究范围包括北京六环内的整个区域,其中包括北京主城区。这些区域联系紧密,具有较大的空间异质性,是研究空间混合的理想区域。基于以往研究,本研究确定土地混合利用的最小测度单位为1000 × 1000 m格网。2017 - 2020年研究范围内每年有3947个网格对象。

3.2 数据来源

本研究主要采用了两类数据。

1)通过百度地图开放平台获取北京市2017 - 2020年的兴趣点(POI)数据。六环内的POI分为15(见表1):餐饮、名景、公司企业、公共设施、政府机构、交通设施、科教文化服务、购物服务、住宿服务、生活服务、金融保险服务、体育休闲服务、医疗保健服务、商务住宅、道路配套设施。

2)基于百度地图定位服务和大数据平台,在1000 × 1000m网格中获取2017 - 2020年的LBS人口画像数据。每个网格包含两种类型的数据:工作和居住。每种类型都包含性别、年龄、教育程度、收入、消费水平和工作类型。本研究主要采用缺失值较少、质量较好的居住数据。选择收入的融合指数来代表社会融合的程度,使用四个子类别:月收入低于0-2499(最低收入)2500-3999(较低收入)4000-7999(中等收入),≥8000(高收入),如表2所示:

1 POI与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对应关系

2 网格中人口的六个维度和分类

3.3 混合土地利用和社会融合程度的计算

利用空间熵(SE)指数计算了土地利用的混合程度,旨在表征网格中包含的15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分散和集中;根据人口画像数据,得到收入差异指数(DI),并将其作为社会融合的主要解释变量。本研究选取月收入低于2499元(北京低收入)的人群,代表性地衡量社会融合的整体程度。在此基础上,建立多重中介效应的概念模型,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中介路径的总体影响;然后通过控制时间和地理位置的变化,分析各具体变量的中介路径影响。(计算过程详见原文)

2 多重中介效应的概念模型

4、研究结论

4.1 混合土地利用的时空特征

六环区域内的混合土地利用单元一般由中部的低混合度向外围的高混合度转变。低混合度单位占比最大(98.4%),高混合度单位占比最小(13.3%)。中高混合区主要集中在近年来发展强、城市活力高的地区。土地利用的混合程度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图2)。年平均混合程度分别为2.52(2017)2.62(2018)2.57(2019)2.49(2020)2017-2020年,研究区土地混合利用程度增加了1.2%

3 混合土地利用程度的时空差异

4.2 社会融合的时空特征

社会整合由中心地区低融合向外围地区高融合扩散。高融合度的网格占主导地位(63.26%),低融合度的网格占最低比例(1.46%)。新技术产业、大学群、高价住宅组合的地区的社会融合程度最低。总体而言,2017年至2020年,社会融合增长了35.83%。特别是,2017年至2018年,平均社会融合程度提高了61.00%,这与北京市贫困人口救助政策密切相关。

4 社会融合程度的时空差异

4.3 混合土地利用对社会融合的影响路径

基于“吸引力-流动性-容忍度”的三维影响路径框架建立了九大特定影响路径分析模型,结果表明,吸引力、流动性和耐受性变量集的中介效应均显著,证实了三个主要假设,同时通过具体路径分析得到,购物、休闲、办公功能和公共服务功能的中介效应显著,而居住因素效应不显著。也就是说,混合土地利用可以通过购物、娱乐、办公功能和公共服务功能影响社会融合;但是,它不能通过住宅功能影响社会融合(图5)。

5 吸引力、流动性和公差变量集的特定影响路径

4.3.1 一致性路径:积极影响

1)在吸引力方面,混合土地利用通过增加有利功能和减少不利功能,不断促进社会融合。娱乐功能有利于混合土地利用和社会融合的长期发展,而购物功能则不是。

2)在流动性方面,混合土地利用通过改善流动性条件促进了社会融合。更高程度的混合土地优化了网格中的区域交通条件并促进了社会融合。

3)在容忍度方面,混合土地利用通过扩大边缘群体的生存空间来促进社会融合。混合土地利用程度的提高增加了该地区低端就业岗位的供给,有利于群体的进入和融合。

4.3.2不匹配路径:负面影响

错配路径是指混合土地利用供给与社会融合需求之间的冲突,反映了当前混合土地利用制度和社会融合制度中存在的最根本的“人地”矛盾。

1)是人类和土地开发目标之间的矛盾。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办公用地的比例会逐渐增加,从而忽略了公共服务用地的基础建设,而公共服务用地的增加会促进社会融合。

2)第二个矛盾是关于环境变化引起的群体生活空间竞争。混合土地利用将压缩低消费群体的生存空间,直到区域生态不再适合低收入群体生存,阻碍社会融合。

5、研究不足

1)本研究仅探讨了生态系统演替的三条主要路径,还有如经济学、社会学和地理学等其他观点可以解释混合土地利用对社会融合的影响;

2)因缺乏土地混合利用和社会融合的标准,空间熵指数(SE)和收入差异指数(DI)可能无法完全描述这两大指数的特征。

3LBS数据的研究和应用只能讨论人群的社会空间融合,并不能保证实际的社会互动。

4)采用的大数据并不等同于总人口,因为如儿童、残疾人、老年人和不能经常使用智能手机的极端贫困人群等极度需要社会融合的群体被排除在数据之外。

对话与讨论

本研究采用LBS数据,探讨20172020年北京市六环路地区混合土地利用对社会融合的影响路径。综合路径分析表明,混合利用土地可以通过提高区域功能吸引力、整合交通流动性条件、提高边缘群体生存能力等方式促进社会融合。同时基于具体结果提出应纠正混合土地利用与社会融合之间的不匹配,加强一致路径,进而最大化土地混合利用对社会融合的正效应。

转自:“生态遥感前沿”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