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领悟中华文明的连续性
2023/9/27 16:39:05 阅读:39 发布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人民作出的历史性选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受到中国人民热烈欢迎,并最终扎根中国大地、开花结果,决不是偶然的,而是同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融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对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我们要通过深刻领悟中华文明的连续性,来深刻领悟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必然性,让我们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更加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唯一正确的道路。
创造人类制度文明新形态
中华文明的连续性,能够提供制度建设的智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古人讲的‘六合同风,九州共贯’,在当代中国,没有党的领导,这个是做不到的。”党的领导这一根本领导制度,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土壤。在各个具体的制度领域,也能看到中华文明连续性的广泛影响力:早在《管子》中就已出现的“以法治国”原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源头活水;子产不毁乡校的事迹千古传颂,其精神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所承继;“洪范八政,食为政首”的底线思维和平准法、常平仓等制度,为我们的农业农村政策和粮食安全制度提供着长久的启示……
在今天,无数珍贵的文物向世人诉说着中华文明在制度建设层面的连续性。包山楚简、睡虎地秦简、张家山汉简等一大批法律文书的出土,印证了中国悠久的法治传统和独特的法治文化,一条条法规、一个个判例,既显示出法律制定上的严谨细致,又体现了司法实践中的人性光辉。里耶秦简、居延汉简、尹湾汉简等一大批行政文书的出土,反映出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在公文使用、官吏考核、户籍管理、财政收支等诸多方面严密的制度设计,而这些制度设计又在此后近两千年的时间里得到了不间断的继承和发展。甘肃武威磨咀子汉墓出土的鸠杖和赐杖诏令,河北保定满城汉墓出土的铜鸠杖首,以及众多汉画像石上的持鸠杖老者形象,反映出中国古代独特的养老制度及其背后的尊老敬老文化,也充分说明了中国社会制度的文明高度。良渚古城莫角山遗址发现的仓库区,藏有炭化稻谷20万斤;占地40多万平方米的隋唐洛阳含嘉仓城遗址,至今保留着中国古代最大粮仓的风采,从这些仓储遗存中可以看出,粮食存储、转运和调配制度关系到国家根本,与悠久的中华文明相伴始终。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延绵不绝的中华文明史就是一部持续不断的中国制度演进史,数量庞大的出土文物和传世文献,是这部演进史的有力证明。
面向未来,在中华文明连续性的滋养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将更加蔚为大观,为我们继续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持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保驾护航。一方面,中国古代有许多传承千百年的优秀制度经验,可以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优秀制度经验如“以时禁发”的生态保护制度、“养疾之政”“补给侍丁”的社会福利制度等,有着超越古今的价值,是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所独有的宝贵历史资源。对这些制度经验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更加适应现代社会、焕发新的生机,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中国古代关于社会治理的美好愿望和崇高理想也将产生更为深远持久的影响。从文明连续性的角度来看,中国的制度建设是绵延数千年的接力赛,是循序渐进、以具体的历史条件为转移的。在阔步迈向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上,我们拥有了远超古代的技术条件和物质资源,应当也能够将古人的许多设想变成现实,进而以中国智慧为源泉,创造人类制度文明新形态。
物质建设成果造福子孙后代
中华文明的连续性,能够提供物质建设的智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需要秉持和发展“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政治思想;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与“天下为公”“富而后教”的施政理念同频共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与“天人合一”“和合天下”的世界观千年辉映。
在今天,无数珍贵的文物向世人诉说着中华文明在物质建设层面的连续性。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今天或出土或传世的各类与土地相关的文物,如反映汉代土地交易的南阳铅质“买地券”,反映北朝均田制的敦煌西魏大统十三年残卷,反映唐代土地交易的敦煌田契,以及宋以后推广到全国各地的鱼鳞图册等等,无不印证着历代王朝和劳动人民对土地的高度重视与精细化管理,一些抑富济贫的思想观念也能够从中体现出来。建筑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构成了人们的主要生活环境,是物质文明的重要载体。如果说举世闻名的山西应县木塔、河北赵县安济桥、隋唐大明宫遗址、明清故宫、苏州园林等,如同中华物质文明史上的明珠一样璀璨,那么古建筑所共同追求的序列层次美、结构精巧美、造型意境美等等,就连成了一条贯穿中华物质文明史的金丝,其中所蕴含的深沉高迈、礼乐相济、自然和谐等物质文化内涵,更是中华物质文明连续性的精髓所在。中华物质文明的连续性不仅体现在土地和建筑上,也更多体现在日常细节上。以中国古代的茶具为例,古人的饮茶风气从唐代开始盛行,上自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皆饮茶,于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唐代茶文物,既有“邢白越青”的精美茶具,也有长沙窑十分“接地气”的“荼”碗。更难能可贵的是,这种上下一体的景象从唐代一直延续至今,人们不分地域、贫富、男女、老少,均能共享茶香、吸取天地精华,小小一盏茶中充分浸润着中华文明的物质智慧。
面向未来,在中华文明连续性的指引下,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路径日益清晰,物质建设将更上层楼,成为我们继续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持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有力支撑。想要从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中获得充分的物质建设启发,就要做好中国传统物质建设思想的整理和研究工作,使中国经验体系化、理论化,能够真正指导当代和未来的实践。从“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的朴素观念到“裕民以政”的理论探索,能够看到物质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观点日渐成型;从“兼爱尚同”“生生不息”的美好愿望到“民胞物与”的哲学思考,能够看到物质建设成果惠及全体人民、造福子孙后代的理念日臻完善……中国传统物质建设思想散而不乱、主线突出,既是中华文明能够延续数千年而不中断的古老密码,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当代法宝。
薪火赓续 提升精神建设能力
中华文明的连续性,能够提供精神建设的智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契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人民正在进行的奋斗相结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适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民殷国富”“政通人和”提炼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目标,将“安民立政”“刑无等级”发展为“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美好社会生动表述,将“匹夫有责”“温良恭俭”深化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充分体现了中华传统价值观念的精华。
在今天,无数珍贵的文物向世人诉说着中华文明在精神建设层面的连续性。举例来说,龙凤图腾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也是中华精神文明连续性的重要证据。龙图腾文化从黄河流域兴起,很早就扩展到了全国,从红山文化简约精美的“中华第一龙”、二里头文化造型奇特的绿松石龙、三星堆文化青铜神树上飘逸灵动的龙形象,到秦汉以后遍布枕、镜、盘、壶等各类日用器物和瓦当、藻井等建筑部件的各类龙图形图像,乃至南宋《九龙图》的形态各异、明清帝王团龙袍的威严赫赫,中华民族对龙图腾的崇拜千年不绝。一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邮票、商标等许多物品上找到龙的身影,这是中华精神文明连续性的绝佳证明。被誉为“中华第一凤”的石家河文化玉凤,造型夸张、艺术气息浓厚的妇好玉凤,湖北九连墩战国楚墓的虎座凤架鼓,长沙马王堆汉墓的凤纹漆食盒、人物龙凤帛画……这些文物足以证明凤图腾文化同样流行于全国各地,并与龙图腾文化深度融合,共同成为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的符号象征。龙凤图腾所蕴含的天人和谐的宇宙观、多元包容的文化观、追求真善美的价值观、开拓进取的人生观等,无不昭示着中华文明的深刻与博大。除了最为典型的符号文化之外,全国各地接连出土的横跨千年的图书、文具、工艺品等各类遗存,也从各个方面诠释着古人的精神世界,为我们今天感受中华精神文明的连续性提供着源源不断的启发。
面向未来,在中华文明连续性的感召下,中国精神将不断焕发出新的时代光彩,为我们继续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持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心振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文化自信,就是坚持走自己的路。”当代精神文明建设,必须要有“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的决心、信心和能力。要用中华文明独一无二的连续性凝聚力量,激发起全民族传承发展中国精神的主动性,鼓舞精神建设的决心;要立足中华文明连续性,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整理和呈现出来,坚定精神建设的信心;要深刻把握“第二个结合”的精髓要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源源不断地转化为属于新时代的新文化,提升精神建设的能力。在做好精神建设的过程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力量将更加主动,古老的中华文明也将薪火赓续、再创辉煌。
(作者系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党委书记、长江文明考古研究院院长)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转自:“中国学派”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