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成果速递|城市收缩的时空格局与影响因素:德国东部地区与中国东北地区的对比研究

2023/9/27 9:01:25  阅读:32 发布者:

以下文章来源于城市与区域热点问题探索 ,作者梁源钊,魏冶

/ 研究导读 /

随着城市收缩研究的深入,从城市实体地域角度出发进行国家大区之间的精准识别对比,对减少基于行政地域识别的误差和借鉴国外经验具有重要意义。研究通过构建VANUI指数、计算夜间灯光DN值和WorldPop人口栅格数据的一元线性回归斜率,基于对“夜间灯光DN值回归斜率≥0或<0WorldPop人口栅格数据回归斜率≥0或<0”的两两叠加,将德国东部地区和中国东北地区2000-2009年和2010-2018年两阶段的城市实体地域划分为:绝对增长型、精明收缩型、消极增长型和绝对收缩型四类,解决了利用夜间灯光遥感识别时由于DN值与人口的不同步变化导致的识别错误问题。并基于分类结果,对比分析了两地区两阶段绝对收缩型和精明收缩型区域的时空分布、转变路径;从人口增长情况、科技发展水平、医疗服务水平等方面构建面板回归模型对两地区两阶段城市收缩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对比。

01

主要研究方法

(1)VANUI指数计算

为减少夜间灯光遥感提取城市实体地域的空间溢出误差,且兼顾数据可获性,研究参考Zhang(2013)等构建VANUI指数提取城市实体地域,并以GlobeLand30作为提取参考。

NTLi为夜间灯光数据DN值,NDVIi为年归一化植被指数

(2)一元线性回归斜率计算

研究参考Zhou(2019)WorldPop人口数据和夜间灯光DN值进行线性拟合,以对应时段回归斜率值的正负值来分别反映人口和社会经济等的增长与收缩。

n为年份数量,xi为年份(2000,…,2018)yiDN值或人口数量,bi为回归斜率

(3)城市收缩区域识别与分类方法

为解决夜间灯光遥感对人口反映的有偏性,研究对夜间灯光DN值和WorldPop人口数据的回归斜率值按“≥0和<0”分类,按表1方式叠加,并参考张建波等(2022)Bartholomae(2017)将实体地域划分为绝对增长型、精明收缩型、消极增长型和绝对收缩型四类。

本文认为:精明收缩型伴随着人均社会经济水平等指标的提升,符合“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可在一定程度上认为其属于收缩区域的良性转变模式;而绝对收缩型表现为经济、人口、社会等多维度的收缩,属于城市区域增长的非健康状态,是真正需要给予关注和治理的收缩区域。

02

主要研究结果

(1)城市收缩区域识别与分类

1  德国东部地区城市收缩区域识别与分类结果

2  中国东北地区城市收缩区域识别与分类结果

(2)各类型区域面积占比变化对比

对比发现:①德国东部地区2010-2018年收缩形势有所减缓;中国东北地区收缩形势有所加深。②两地区均表现为绝对增长型和精明收缩型的二元极化,而绝对收缩均属少数情况。

(3)两地区收缩型区域时空分布与转变路径对比

研究发现:两地区绝对收缩型区域在时空分布上具有高度相似性,均表现为绝对收缩型区域在对应时段前已开发区域内的集聚分布。且两地区绝对收缩型区域表现出较大时空不稳定性和良性转变的趋势。转变路径及占比情况见图3

3  绝对收缩型区域时空转变情况

研究发现:两地区精明收缩型区域在时空分布上具有相似性;且两地区精明收缩型区域在2000-2018年呈现相反变化,表现为德国东部地区精明收缩型区域在已开发区域内集聚程度的下降和中国东北地区的集聚增强;两地区精明收缩型区域大多具有良性转变的趋势;中国东北地区精明收缩型区域有较大部分来源于新开发区域。转变路径及占比情况见图4

4  精明收缩型区域时空转变情况

(4)影响因素分析(部分)

a.医疗服务水平

医疗服务水平指标对德国东部地区两阶段均产生显著正向影响,对中国东北地区两阶段分别为非显著和显著正向影响,与德国东部地区较中国东北地区更早进入老龄化社会,已形成了个人-国家-社会相互协作的养老体系有关。其完善的养老医疗服务,更易对老龄人口形成吸引力。中国东北地区第一阶段的老龄化程度较第二阶段轻,对老龄人口影响较低。第二阶段中国医疗水平整体提升,地区医院卫生院数量有所增加,降低了地区人口到外地就医的必要性,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地区的定居吸引力。

b.科技发展水平

科技发展水平指标对两地区人口增长均表现出统计显著性。这与德国政府90年代以来对德国东部地区科研资助的不断加大及对科研技术转化平台的完善密不可分。两地区第二阶段的系数相对下降与地区产业特色、科研类型、市场意识、人才外流以及国家内部的区域发展不平衡等有关。两地区均是重工业密集区域,而重工业创新具有成本高、见效周期长等特点。其次,两地区均为国内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科研投入较发达地区低,科研产品市场化意识相对不足,容易造成科技发展推动作用弱化和人口外流。

c.人口自然增长情况

人口自然增长率两阶段对中国东北地区产生显著正向影响;德国东部地区分别为不显著和显著正向影响。中国东北地区虽长期保持低人口增长率,但人口基数较大,仍会对人口增长产生较大影响。且中国东北地区多年为人口净流出地,地区的人口增长主要依赖于人口自然增长。德国东部地区2010年以前长期保持人口自然负增长且波动较大;2010年后人口自然增长逐渐回正,但仍有较大波动性,是导致2001-2009年表现为不显著影响,2010-2017年表现为显著正向影响的原因之一。此外,德国作为移民大国,其人口增长主要依靠移民,人口增长受自然增长影响较低。第二阶段产生显著正向影响,还与2010年后德国相对宽松的难民准入政策关系密切。

03

主要研究结论

(1)城市收缩区域具有短期内实现增长转变的可能,其发展权利应被平等对待。城市收缩不应被视作线性不可逆过程。

(2)以往研究和媒体存在对德国东部地区和中国东北地区收缩程度的过度与片面估计。两地区的绝对收缩型区域占比均较低,而精明收缩型占比较高。本研究认为,应当被给予关注的是绝对收缩型区域,而呈现出人均社会经济水平提升的精明收缩型区域应被视作人口收缩区域的良性转变模式。

(3)德国东部地区对中国东北地区的老龄化干预工作具有启示意义,但中国东北地区更应正视体制机制改革问题。

(4)中国东北地区应当合理增量开发和重视存量提升。两地区的绝对收缩型区域具有在对应时段前已开发区域内集聚分布的特点,表明绝对收缩型区域与存量区域具有较大的时空耦合性。增强对存量区域的提升,或有利于促进绝对收缩型区域的增长转变。而中国东北地区精明收缩型区域约有1/3来源于2010-2018年的新开发区域,表明地区或存在过度的增量开发行为和资源浪费现象。

04

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梁源钊(2000-),广东东莞人,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城市网络博弈、人口地理。

通讯作者:魏   (1983-),吉林梨树人,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城市网络、城市与区域韧性、夜间灯光遥感等。

/ END /

转自:“经管学术联盟”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