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个人浅谈 | 历史学考研的学硕与专硕

2023/9/26 16:00:53  阅读:52 发布者:

以下文章来源于兰台历史 ,作者康海

首先从教育部颁布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管理办法》等相关文件来看,历史学学科代码以06为开头,下设四个具体专业,即中国史、世界史和考古学三个学硕,以及文博专硕。

值得注意的属文物与博物馆学在去年拆分为博物馆学和文物学两个专业,博物馆(属历史学科)和文物(属交叉学科),文物学成为交叉学科,学科代码 1451,已然不属于历史学大类。

除此之外,另有学科历史专业,学科代码0451,属于教育硕士,有很多师范类高校会放在(教师)教育学院,需要单独去查找。

历史学学硕下分中国史、世界史和考古学三个一级学科,具体来说:

中国史分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国史、历史地理学、历史文献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专门史等学科。

世界史分为世界上古史、世界中古史、世界近代现代史、史学理论与(西方)史学史等学科,还会有一些学校有专门的英国史、美国史、东亚史、非洲学等学科。

考古学下分史前考古、夏商周考古、秦汉到元明清考古等等,还有一些外国考古、科技考古等等(实在了解的不多),偏向实践性,学科建设较为年轻。

学硕和专硕方面有何区别?

学硕,更多强调学术性一方面,重研究,对于大部分学硕专业而言,硕论写作要持续半年以上乃至一年左右左右时间,研二开始要求定题,写文献综述、搜集相关资料,一般来说研三上学期要求完成初稿,然后要历经持续性几次修改,最终通过各种审定方可告笔,相对而言论文要求更高一些。

专硕,更多强调应用,重实践,对于一些高校而言,要求博物馆学硕士要去相应单位实习,学科历史也是要去中学担任一年左右实习教师,对学硕则不过多要求。至于论文,眼下来看要求也日益提高,很多高校将专硕两年制时间改为三年,实际就考虑到这层因素,为了学生有更多时间完成好论文,这也是需要引起重视的。

此外,如果有继续向上攻读的意愿,自然学硕有关专业是首选(但也并非绝对,教育类也有相关方向),具体比较而言,双方各有自己优势,学硕的选择性更大一些。

学硕(历史学)较专硕(学科历史)优势在于:

总体招生多。学科历史专业一般在师范大学招生,但就此而言,招生也不如学硕多,这里以华中师范大学为例,2023 年历史学学硕类计划招生130余人,去除推免后也有 100 人左右,而学科历史是 30 人左右,此外,诸如北师大、华东师大近些年也基本是以学硕招生为主。

国家线低一些。就近两年国家线来看,历史学(学硕)在 336326)分,学科历史在 350340)分左右,由于近几年师范类的火爆,学科类考研一直呈现上升趋势,记得笔者考研那会,教育学类在 320330 左右,历史学学硕是在 320 左右,两者基本持平,近些年差距就逐渐拉开,对于一些好点的师范类高校,学科类考研要在 380 以上乃至更高,当然,也不能完全以分数论,毕竟学科类考研难度较之简单一些。

考公的选择机会。虽然,历史学类专业能选择考公的岗位并不多,但有限的岗位中,基本都是以学硕为主,诸如国考中一些岗位会直接限定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尤其是在江苏地区非常友好,历史学类直接被划入中文文秘类,使得历史与中文在考公中有着”相同“的报考机会,笔者今年有次考试就是取此优势,但另一面来说,江苏的”卷“也是可想而知的。

但专硕(学科历史)也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对于历史学学硕而言,如果单纯硕士学历去就业,仍是以(中学)教师为主,自然求取职位过程中,势必要对教材有所熟悉,以及讲课不会有过多硬伤(如卡壳等),这就需要提前有所锻炼与适应,相较来说,学科历史能够提供一种中学实践氛围,专业性更强一些,在就业教师方面更有优势。

文博的话,应该有很少历史学专业去选择,主要在于考的内容有很大差别,我也看过一些学校文博真题,如果本专业要考的话要重新复习了,一些遗址、青铜器虽然知道,但很难完整表述出来,不过文博专业的985高校相对于历史学985高校好考一些(相对于本专业考的话来说),这也是由学科特点和招生人数得出的。

不过总体看来,历史学学硕本身与文博门槛还是”较低“的(学科历史大部分学校限制本专业报考比较多),文史哲三家不考数学,已经避开了最难的一科,相对于文学来说,史学分数线低一些,相对于哲学,史学可能看起来更直白易懂有趣一些,加上大多数学校题也很基础,以及国内历史学高校本科培养体系不完善等众多因素,每年都会吸引许多跨考生涌入,加剧了历史学考研难度。

对这个现象,我并没有太多想阐发的,毕竟现在各个专业就业都难,有跨进来的,也有跨出去的,历史学门槛不算高,但进入这个领域深入却很难,因为我们一开始都是先了解的别人的成果,记住这些当然不算太难,但当真正自己接触原始档案史料时,得出或者推翻一些结论很难很难,往往需要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沉淀与积累。

在这高速发展的今日,纯粹的史学研究很难了,像以前那样隐居山林、潜心著书立说显然不现实,几十年的时间打磨一本书更不可能,毕竟,还要生活(前几日备课时候,还看到一位老先生讲课说,本世纪毫无经典著作可言,当然,也有些夸张了,但也反映出现在的浮躁之风)。当然,学了历史,无论最后怎样选择,都离不开历史学独有的一些思维方法与论证对我们的影响。守护历史,传承历史,守好自己一片净土,或许是每个史学人最好的选择。

转自:“人文学术社”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