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大学孔凡江/刘宝辉团队综述大豆关键农艺性状调控机制及其育种意义
2023/9/25 17:59:38 阅读:36 发布者:
大豆起源于我国黄淮流域,具有较高的蛋白和脂肪含量,是优质蛋白、畜牧业饲料所需蛋白和食用植物油的重要来源。迄今为止,大豆产量的提升幅度远落后于水稻、玉米、小麦等作物。因此,通过分子育种提高大豆产量是大豆育种的重要目标。
2023年9月17日,Journal of Genetics and Genomics在线发表广州大学孔凡江教授和刘宝辉教授团队题为“Mechanisms underlying key agronomic traits and implications for molecular breeding in soybean”的综述文章。该综述系统阐述了光周期调控大豆开花和纬度适应性、株型、共生固氮这三个重要产量影响因素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对相关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大豆是光周期敏感性作物,光周期调控开花期反应是决定大豆种植纬度范围和产量的主要因素。此外,与其它主要作物相比,大豆具有“荚着生于节”这一特殊植株结构和独特的共生固氮系统。因此,光周期调控大豆开花时间、株型结构、共生固氮是影响大豆产量的三个主要因素,是育种过程中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该综述首先介绍了光周期调控大豆开花的分子机制,以及大豆在驯化时期向高纬度和低纬度地区传播的遗传基础;随后阐述了大豆结荚习性、株高、节数、节间距、分枝数、叶片形状及大小等株型结构的重要调控基因及其分子机制;总结了大豆共生固氮相关的重要研究进展;最后探讨了这三大产量决定因素间的内在联系,并展望了全球变暖条件下大豆育种面临的挑战,以及基因组辅助育种和基因组选择在大豆育种中的应用。
光周期调控大豆开花的分子调控网络
广州大学副教授方超、博士后杜海平与王玲爽为该综述共同第一作者,孔凡江教授为通讯作者,刘宝辉教授在该综述撰写过程中给予了指导和帮助。相关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
来源:JGG 遗传学报
转自:“植物研究进展”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