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哲学研究 ,作者庄振华
新书推介
全部哲学尤其是自然哲学的体系
System der gesammten Philosophie und der Naturphilosophie insbesondere
(点击
[德]谢林 著 庄振华 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
书号:9787301342626
作者简介
谢林(F. W. J. Schelling, 1775-1854),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与康德、费希特、黑格尔并称德国古典哲学四大家。代表作品有《自我作为哲学的本原》《一种自然哲学的理念》《先验唯心论体系》《哲学与宗教》《论人类自由的本质及相关对象》《世界时代》《神话哲学》《启示哲学》等。
译者简介
庄振华,陕西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哲学博士,曾于海德堡大学哲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出版《<精神现象学>义解》《黑格尔的历史观》等专著4部,在《哲学研究》《哲学动态》等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先后承担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多次获得陕西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等奖项。
内容简介
《全部哲学尤其是自然哲学的体系》(亦称“维尔茨堡体系”)是谢林同一性哲学时期最成熟的体系作品之一,也包含了谢林最系统的自然哲学学说。与其他诸多分别阐述自然哲学或先验唯心论哲学的著作不同,该书罕见地熔自然哲学与先验唯心论哲学于一炉,不是泛泛的论述与体系构造,而是谢林青年时代以来诸多思想的结晶。该书分为“一般哲学”部分与“特殊部分”,前者阐述了上帝(或绝对东西)的理念及其与特殊东西的相互关系,后者不仅从一般与特殊两方面展示了描述“实在世界”的自然哲学,还专章描述了“观念世界”及其各潜能阶次。
代译者序
谢林自然哲学的思想宗旨与演进历史
在一个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谈论“自然哲学”似乎不合时宜,谈论数学哲学发生大变革之前的谢林自然哲学更是如此。然而无论就自然哲学是古典哲学家思想的重要一环而言,还是就任何时代的自然科学要良性发展,都离不开深度反思而言,自然哲学对于自然科学之根基与边界的反思依然不可或缺。而谢林由于建立了西方历史上最典型也最系统的自然哲学,在这方面尤其值得我们重视。
在西方对自然与自然科学进行哲学反思的历史上,谢林远非首开先河。整个前现代自然科学都是在“自然哲学”(philosophia naturalis)的名义下进行的。那时的自然哲学包含宇宙论以及作为有机物学说与心理学的目的论;18世纪以来自然哲学又有了“自然形而上学”“思辨物理学”等别名。单就近代范围内而言,波墨、莱布尼茨、康德、赫尔德以及同时代的歌德、冯·巴德尔(Franz von Baader)等人均有自然哲学作品面世。但谢林自然哲学与这些作品最大的区别还不在于它的体系化,而在于它并非作为一般形而上学的某种应用或作为某种部门哲学,而基本上是作为一般形而上学本身出现的。它代表了谢林早期作品中突破同时代主体主义先验哲学而取径于更原初的同一性的思想规划的首次实施,甚至可以视作对他后期“肯定哲学-否定哲学”架构的某种预示,因而甫一出现便具备了撼动那个时代的哲学整体图景的潜力。尽管在同一性哲学时期,谢林往往将自然哲学与先验哲学作为针对不同领域但又并行不悖的两种哲学,但这并不足以撼动自然哲学作为一般形而上学的地位,因为自然哲学虽然表面上与先验哲学并行,但还承担了更根本的奠基任务:它不仅是早期规划的证实者(相比之下,先验哲学则是这一证实的受惠者),还勾画了绝对者与实在世界(自然哲学的对象)、观念世界(先验哲学的对象)的基本关系格局,即绝对者的肯定活动与被肯定者的关系,或创生的自然与被生的自然的关系,换言之,自然哲学不仅描绘实在世界,还描绘绝对者的创生模式。
谢林自然哲学绝不仅仅是他个人思想发展史与德国古典哲学史上一个即将被后续阶段代替的阶段,它提出的绝对者自我肯定活动、“本质-形式”结构等等是谢林此后一直在坚守的一些原则性思想;它的意义也绝不仅仅是对那个时代相当粗朴的自然科学进行所谓的“哲学总结”,而是对现代自然科学的观念性、主体性提出了根本性挑战,对当今科学与思想的发展依然极有启发。由于谢林自然哲学演变复杂、版本繁多,我们需要先厘清其根本旨趣,才能依此统摄各个版本。本文首先澄清这种自然哲学与自然科学的差异,继而通过考察其与黑格尔哲学截然不同的构造模式,来凸显其思想宗旨,进而以该主旨贯通各版本自然哲学的演进史,最后简要讨论这种哲学与当今思想的关系。
一、与自然科学的关系
在深入谢林自然哲学的内容之前,我们先要明白它处理的是什么性质的问题。这个问题又分为外、内两层。前者涉及当今读者在客观上的阅读障碍,后者涉及哲学家的主观立意与执行方式,在客观上影响到整个谢林哲学的基本特征,乃至它对后世发生影响的方式,本文第一、二节分别讨论这两个层面。从外部来看,身处21世纪的我们首先面对的是这种哲学的所谓“价值”或“合法性”的问题:当今时代还有必要郑重其事地探讨自然哲学吗,抑或应当像克罗齐在20世纪初对待黑格尔那样,在谢林的整个哲学中生硬区分“活东西”与“死东西”,将自然哲学归入后一类别,弃之不顾?这类疑问大都基于一个似是而非的假设:自然科学是时代的领头羊,它的“进步”不容置疑,过往的哲学只要对这种进程缺乏足够的预测力与解释力,就应该靠边站。本文无意在此详细辩驳这种唯科学主义的立场。这里我们只需留意,反思科学的根基与边界的任务从来不是由科学本身完成的,科学演变的具体情形(尤其是某些高端技术的发展)并不能自动为这种演变提供依据和正当性,因此上述假设在根本上而言是将两个层面的问题混为一谈了。谢林本人对两个层面有清晰的区分。自康德以来,德国古典哲学向来懂得划分经验性规律的层面和为近代自然科学的“哥白尼式革命”提供可能性条件的诸本原的层面,谢林也不例外。
但这还只是表面问题,因为不同的哲学家可以提出不同的本原架构,而自然科学并不能直接证实或证伪使其得以可能的本原架构,因而并无资格充当不同自然哲学之间的裁判。可见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谢林的自然哲学有何优胜于其他自然哲学之处?这一问题的解决只能付诸深藏于德国古典哲学内部的争执。下面我们从谢林的成名作《一种自然哲学的理念》的若干论述入手,讨论谢林眼中自然哲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以此表明自然哲学的定位。谢林在该书首版序言(作于1797年)中曾说:“我的目的毋宁是让自然科学本身首次在哲学的意义上产生,而我的哲学本身无非就是自然科学。”谢林强调自己的自然哲学是“哲学意义上的”自然科学,言下之意是,还有一种非哲学意义上的自然科学。而谢林在前一个意义上将哲学称为“科学”,这符合德国古典哲学家们继承自古希腊哲学的以追求真理与科学自任的一贯做法,但这里所谓的“科学”是广义的知识之学(Wissen-schaft)、真理之学,而非当今狭义的数学-自然科学。关于自然哲学的任务,谢林在后文中某个地方明白揭示出科学的进展离不开形象化虚构之后,这样说道:“一种哲学自然科学的大部分事务正好在于,规定那样一些虚构的可行性与界限,它们对于研究和观察的进步而言绝对必不可少,而且只有当我们希望超出它们的界限之外运用它们时,才与我们科学上的进步相抵牾。”与那种认为自然科学可以确定自身发展方向,而且理当无边无际地发展的偏见相反,谢林认为它的发展带有人类表象能力的固有缺陷,而且一定的表象方式只能在自然哲学规定的各个概念(比如重力、磁、电等)中的某个概念的范围内运行;任由某种表象方式无限扩大,只会与自然科学的新发现相矛盾,这无疑会使自然科学走一些不必要的弯路。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结论:自然哲学不能也不应当越俎代庖,预测或规定自然科学及其技术应用的发展,但自然哲学由于研究自然的理念以及自然这一实在世界的来源、层级结构与走向,因而有能力预先规定自然科学的各种对象所处的层面、运行的特殊方式和我们从中得到的知识的范围。
关于自然哲学与自然科学这两个层面的区别并非泛泛之论,两个层面对具体概念的界定也是根本不同的,自然哲学能给自然科学带来全新的视角,揭示后者在运作时“日用而不知”的一些条件。比如自然哲学对“力”的界定是:“力意味着我们至少能当作本原而置于自然科学顶端的东西,以及尽管本身不可呈现,却可以依照其作用方式而由物理学规律规定的东西。”与通常认为物理学直接研究力的观点不同,谢林认为力本身是关注现象反复呈现之规律的物理学所无法达到的一种本原性设定,因为后者关心的只是力的表现形式,故而向来已经以力为前提了。比如所有力中最基本的吸引力与排斥力就是如此:“如果吸引力和排斥力本身是物质的可能性条件,或者毋宁说,如果物质本身被设想为无非就是这些力量的争执,那么在所有自然科学的顶端,这些本原或者是来自一门更高的科学的前提,或者是在一切步骤之前就必须被预设下来的公理,假如物理学的说明一般而言要成为可能的话。”“它们是我们的认识的最初条件,而我们却徒劳地盼望从我们的认识出发(在物理的或机械的意义上)说明它们;它们就其本性而言已经超出一切认识之外;一旦人们追问它们的根据,我们必定离开预设了那些力量的经验领地之外;而且我们只有在我们的一般认识活动的本性中,在我们的知识最早的、最原初的可能性中才能发现将这些力量当作本原(这些本原在其自身是绝对不可证明的)而置于所有自然科学之前的根据。”这意味着,自然科学虽然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但在研究自然现象本身的根据、层级与界限方面实在力有不逮,其志亦不在此,必须另有一门自然哲学来探讨这类问题。
二、从构造方式看思想宗旨
以上展示的是建立一门不同于自然科学并为之奠基的自然哲学的必然性。但这毕竟是一种外在的探讨,尚未深入问题本身的机理。欲知晓谢林何以建立如此这般的自然哲学,必须从他自己的问题意识入手。就谢林自然哲学与同时代其他哲学思想(尤其是康德、早期费希特思想)的关系而言,这种自然哲学发端于在主体、客体之先而又成为双方条件的原初同一性,后者既继承了康德先验哲学与早期费希特知识学的某些思想,又突破了两者多少带有的主体性格局。如要更深入把握谢林自然哲学,接下来必须探讨的问题是:如果说原初同一性在谢林这里既不是最初的本原,也不是最终的归宿,它只是对人而言无以逃避的事实,那么原初同一性从何而来?它以何种方式被建立起来?
这里谢林自然哲学的基本构造方式:源自绝对者的肯定-对该肯定活动的肯定-前两者的无差别状态(下文简称:“肯定”模式)。这个模式在早期各版本的自然哲学中被酝酿,在《全部哲学尤其是自然哲学的体系》(1804年)的“一般哲学”部分得到成熟的表述,后来延续到谢林的同一性哲学、“自由论文”、世界时代哲学与肯定哲学中,并规定了他批判黑格尔哲学的方式,可谓“兹事体大”。从实质上看,这个“肯定”模式与黑格尔《逻辑学》同属德国唯心论在谢林开辟的新基点上对近代理性及其科学架构方式的最深刻反思,相互对照可能是理解二者最好的方式。
《逻辑学》始于“纯粹存在”,终于“绝对理念”。我们不可错误领会了黑格尔与斯宾诺莎、费希特、谢林的思想差别,误认为黑格尔选择从无规定的纯粹存在出发,而后三者选择从绝对者出发,这不过是在同一标准下很偶然地选择了不同的答案罢了。在黑格尔看来,“如果自我=自我,或者甚至理智直观真正被看作只是最初的开端,那么,这个最初的开端在这种纯粹的直接性中就无非是存在,正像反过来,纯粹存在如果不再是这个抽象的存在,而是在自身包含着中介的存在,则是纯粹的思维或直观一样”。黑格尔并未遵循柏拉图主义的路径,从绝对者的自我肯定与流溢出发构想世界的生成,即并未从宇宙秩序出发解释现实事物,而是严密遵从“开端”对人类理解力而言的含义,即仅仅专注于考察,对于人的理解而言,思维与事物双方的开端(二者在《逻辑学》中是一回事)的情形如何。在后一种意义上,开端意味着没有任何规定性和深入理解,即意味着最直接的东西,而古代、中世纪与近代各种版本的绝对者显然不是这样一个最直接的东西。绝对者就宇宙秩序而言固然是第一位的东西,但对于坚持从人自身的理解起步且已将此种理解化为固有生活方式的近代人而言,是不能一蹴而就的;人类在通达绝对者的路途上需要经历多重凶险挑战,还必须从理性自造的陷阱中脱身而出。黑格尔选择的正是这样一条人类向宇宙秩序提升的路子。但与此同时,应当留意的是,《逻辑学》是以自然意识业已完成《精神现象学》中描述的向绝对知识上升之路,开始以客观思维的身份与事物本身同步偕行为前提的,因而“存在本身以及后来的各个规定——其中不仅有存在的规定,而且有全部的逻辑规定(即整部《逻辑学》中的所有范畴——引者按)——都可以被看作关于绝对者的定义”。因而这里的纯粹存在作为最直接也最抽象的客观思维,也是绝对者的一种形式,而不是意识的主观想象。
思维向绝对理念攀升,也不是出于人类理智上的征服欲,而是为了解决一个巨大的时代难题,即近代理性在突飞猛进的表面现象之下掩盖着的自造陷阱、自我封闭困局。《逻辑学》体大思深,这里不可能也没有必要详尽重述,我们只从它的进展方式入手,最简单地勾勒一下该书思路。从微观视野看,《逻辑学》的每一层级的范畴内部都含有三部曲式的进展:抽象的知性方面、辩证的否定性理性方面和思辨的肯定性理性方面。这三个方面分别考察事物离散的现成存在,事物自身与其对立面的相互依赖,以及作为对立之根据的统一性的呈现过程。不难发现,上述进展方式依然以人类理性的自我构造与自我突破为主线,其实质依然是思维和存在均从抽象离散状态到封闭的二元设定,最后到以思辨性推论打破封闭性的进展方式。从宏观视野看,《逻辑学》的三个主要层面(即存在论、本质论、概念论)则是上述三个方面系统化的产物,只不过在这三个层面,系统化分别采取了知性的、辩证的和思辨的方式罢了。这里的要害在于,本质论承接存在论中对自为存在着的绝对者的寻求而出现,构造出越来越深入、越来越立体化的二重世界,以巩固对现实世界的承认,以致最后像斯宾诺莎那般承认现实中即有绝对者。但究其实质,这种种做法都不过是理性为了巩固自身而对世界进行的二元设定,以封闭性的代价获得了在世界上生存的确定性。而概念论正是通过思辨性推论的方式打破这种封闭性的努力。黑格尔对本质论及其出路的探讨,应对的实际上是由文艺复兴时代开启,后来被康德总结为“哥白尼式革命”的近代科学架构方式的困局,而这一困局不仅体现在科学中,也体现在政治、经济与日常生活的各领域中。黑格尔虽然鲜少像谢林那样就绝对者而论绝对者,也并不讨论绝对者如何以肯定性的方式演化为现实世界,但鉴于黑格尔对于近代理性自我封闭的弊端已有深刻思考,所以谢林中后期作品中对黑格尔“缺乏对理性有限性的反思”和“缺乏肯定哲学”的批评,似有重新考察的必要,至少我们不能仅仅站在谢林批评黑格尔的立场上来阅读黑格尔。
谢林自己看问题的角度则十分不同。如果说黑格尔从近代思想的立足点(人类的理解或事物的可理解性)出发,在突破理性陷阱之后探索这一立足点本身不为人知的根据(宇宙秩序),那么谢林则承接柏拉图主义的传统,在新的时代语境下化用这一传统,以此打破理性的僵局,使世界的每一个层面乃至环节都融入绝对者自我肯定的进程之中。在《全部哲学尤其是自然哲学的体系》的“一般哲学”部分,谢林完整呈现了上述自我肯定的基本模式。谢林虽然在本书开篇就极为强调认知者与被认知者、主体与客体的原初同一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原初同一性就是绝对的、最原初的根据。谢林在第一个命题中就说:“一切知识最初的预设是,认知者与被认知者是同一个东西,”连最高认识的标志也是这种同一性:“最高的认识必然是那样的,在它当中主体与客体的等同性本身被认识到。”(命题3)但这只是就认识而言的,因为谢林旋即指出,这种同一性并非与所同一者不同的什么抽象现成东西,而是以“本质”显现为“形式”为前提的:“只有当自在体、一切存在的本质本身凭借其本性而成为肯定者与被其自身肯定者,主体与客体的绝对等同性才能在一般意义上得到肯定。”(命题6)本质是最原初的肯定者,在这里又被称为“上帝”或“绝对者”:“这样一个绝对肯定其自身,因而也被其自身肯定者,只会是绝对者或上帝。”(命题7)我们不可设想绝对者的肯定活动本身还另有其他条件;我们甚至只能就从事肯定活动而言才能设想上帝存在(“上帝仅仅就其是肯定者和被其自身肯定者而言才存在”,命题18)。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只能说这肯定活动就是其自身的条件;该肯定活动为原初同一性提供了可能性,后者是世界的绝对条件,又叫“绝对同一性”:“绝对同一性作为同一性,不能在任何意义上被消除。”(命题10)
有了这些预备性的认识,下面我们进入“肯定”模式的细节。在一般的意义上而言,绝对者与世界万物之间的纽结关系又被谢林称为“大全一体”(All-Eins,All-Einheit),而大全一体成立的关键就在于绝对者的自我肯定:“上帝凭借他的理念的自我肯定,直接就是绝对的大全,而绝对的大全又不是别的,只是上帝无限的自我肯定,也是上帝自身”;“万物是一体,或者说大全直截了当是一”;“一体是万物”。(命题24—26)在特殊的意义上或者在世界生成的意义上而言,整个世界是绝对者通过自我肯定而生成,进而又回归绝对者自身的演进过程。这个演进过程在每个具体层面(包括实在世界与观念世界各自的三个潜能阶次)都依照该层面特有的方式,采取了前述“肯定”模式,因而在每个层面都呈现为一个三元结构。下面简述该演进过程:(1)绝对者(上帝)在最原始而不可分割的无限肯定的意义上,超出三元结构之上,我们不能以三元结构设想这种最原始的肯定(命题43)。(2)(I)绝对者一旦设定自身为实在性或实在世界(或者说本质一旦生成形式),就既是无限地进行肯定者,也是无限地被其自身肯定者,也是这两者的无差别状态(命题44、45、48);与此相应,全部具体事物就其存在于上帝内部而言不具有自身的存在,只是被生的自然(Natura naturata),即被绝对者肯定的状态,但它们也反映出大全,因而也反映出创生的自然(Natura naturans),或上帝的无限肯定活动(命题42)。(II)而大全依照其存在方式又分为实在的大全(实在要素占据主导地位)与观念的大全(观念要素占据主导地位),这两种大全只是在形式上有别,在本质上其实是同一个大全(命题47)。(III)按照传统的观点,事物分成不同的层面,谢林称之为潜能阶次(Potenzen),但谢林认为潜能阶次的分别不是事物在其自身的规定或本质的规定,而是非本质(Nicht-Wesen)的规定(命题57)。相反,绝对者则超出一切潜能阶次之外,或者说直截了当地是无潜能的(命题59),而与绝对者相比而言,所有潜能阶次都是类同的,只具有量上的或程度上的区别,仅仅按照它们各自与绝对者的距离而获得其地位(命题59、60、61),这就产生了实在的大全与观念的大全各自内部的三个潜能阶次,以及每一个潜能阶次内部的三种形式(详见第四节)。——这些三元结构都在该结构的具体层面上,按照“源自绝对者的肯定-对该肯定活动的肯定-前两者的无差别状态”构造而成,比如实在世界的第一潜能阶次(物质)的三种形式中,绝对凝聚性是绝对者以物质形式对自身的肯定,相对凝聚性是对该肯定活动的肯定,或者说是对物质本身的肯定,使得物质具备了独立性,层面凝聚性就是前两种肯定的无差别状态。(3)两种大全如果自顾自地来看,各自最多只能呈现实在要素与观念要素的无差别状态;但如果将两者作为同一种大全的两种形式来看,两者中的每一种就能通过理性化入另一方之中,或者说融汇为绝对同一性(命题50、52、53),这便是向绝对者的回归。
由此看来,谢林自然哲学是一种探讨自然事物独立性的来源与归宿的学问。它并非如康德那般立足于经验实在性,并以先验构造反过来巩固该立足点,亦非如黑格尔那般在越过原初同一性这一德国唯心论的新关隘之后,立足于人类的理解,通过突破理性自我封闭化的困局寻求人类教化与提升的出路,而是承接更古远的柏拉图主义传统,以世界“大全一体”这一终极根据(或本质)为立足点,在尊重并充分展开现代理性对世界的构造的同时,揭示这些构造自身加以忽视的神性根基,进而揭示理性构造的神性归宿。
这样一来,谢林自然哲学与同时代的另外两种最典型的自然哲学的差别也就一目了然了。(1)相对于康德自然形而上学,它的优胜之处是能解释物质的特殊差别:“依据康德的动力学,物质的一切变种的根据除了两种力量的算术比例,别无其他;通过这种比例,完全不同的各个密度等级才得到规定,而且从这种比例出发,没有任何别的特殊性形式能像凝聚性这样被洞察到。在导入这种动力学之后,前一章中的那种矛盾自然就是不可克服的,即凝聚性不是在经验的意义上通过某种物质的压力或撞击被理解,也还不是先天地(a priori)被理解的;而我并不为这里被设定的这种界限感到羞愧,因为康德在他的《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中的许多地方都承认,他认为从他对自然科学的构造出发是完全不可能理解物质的特殊差别的。”谢林看到,康德从经验意义上物质的压力或撞击出发,构想出引力与斥力这两种貌似原初的力量,以便用这两种力量反过来解释经验中的种种现象。这种做法的实质只不过是立足于经验实在性的人类预先投射某种模式到先天层面,继而以该投射物反过来巩固经验实在性,并没有真正从自然本身的神性根基出发来看待自然,因而既看不到自然的真正统一性,也无法真正理解自然事物的真正差别。而谢林自己在采取了“大全一体”的立足点后,考察的是既源自绝对者的自我肯定,又可以为人所理解的自然本身,自然事物的差别也基于这真正的自然而显现出来,而不再是人类经验自我确证的工具。(2)相对于黑格尔自然哲学从人类理解自然的最抽象层面(空间和时间)出发逐步走向自然界中最具理念特征的个体生命,谢林自然哲学的特殊之处是不从理性自我设限(构造物理学规律)进而寻求突破的历程看待自然,而是在世界发生史的背景下看待问题了。黑格尔固然也突破了主体性经验,达到了原初同一性的高度,但他毕竟“在理性言理性”,他关注的是理性及其观照到的事情本身如何突破自身的粗浅层面,回归宇宙秩序,而不是世界发生史,与谢林的考察角度毕竟不同。
(因篇幅有限,本期微信节选了“代译序”的前半部分,第三节“演进历史”将另行刊出。)
转自:“博雅好书”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