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技术封锁:
逆机会与资源稀缺双困局下的大企业创业
——基于资源拼凑与编排的纾解
摘 要
现有实践表明,单纯的技术研发并不能实现“卡脖子”问题的完全脱困,从技术到市场的过程仍需要跨越从创新到创业的鸿沟,以公司创业突破“卡脖子”困境正在成为我国大企业突围式发展的重要模式。但国外厂商技术和市场的垄断,既阻隔了行业内创业机会,又带来了我国企业特定创业资源的稀缺,如何解决这种双困局并构建关键技术驱动的创业赶超,成为我国大企业突围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本文依托资源拼凑和编排理论,以海信集团在芯片领域的公司创业为对象,遵循“创业困局—驱动机制—行动机制—创业模式”逻辑主线,探索大企业应对“逆机会”和“资源稀缺”困局的技术突破动机、路径及实现方式问题,挖掘大企业通过公司创业突破“卡脖子”瓶颈的内在机制。研究发现:这一过程的主导逻辑为手段与目标导向并存、交互与分阶段演化;“逆机会”和“资源稀缺”困局的动态纾解,遵循“手头资源—资源重构—资源结构化—资源捆绑—资源利用转化”的演进机制;关键技术驱动的大企业创业呈现出追赶型—超越型—市场导向型的动态演进过程。本文的研究丰富了创业研究的差异化情境,对剖析我国企业成功突破“卡脖子”瓶颈的内在机制,以及对拓展资源拼凑和编排理论的适用情境,均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
逆机会;资源稀缺;公司创业;资源拼凑;资源编排;
作者简介
牛璐,山东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陈志军,山东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
刘振,山东大学国际创新转化学院副教授、博士
徐鹏,山东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博士
一
引言
突破关键技术“卡脖子”瓶颈是当今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面临的重要挑战。然而,一系列实践证明,单纯的技术研发并不能实现“卡脖子”问题的完全脱困,从技术到市场的过程仍需要跨越从创新到创业的鸿沟。新创的小型企业往往受制于规模、技术、资源等限制而进行复制、模仿等渐进式创新,难以在短期内实现“弯道超车”,因而以资源相对充裕的成熟大企业为主体,通过创新驱动的创业实践探索突破关键技术封锁的可行路径,已成为我国企业突破“卡脖子”瓶颈的重要选项。
大企业为突破“卡脖子”瓶颈开展的关键技术导向创业实践,通常以打破成熟市场格局为目标面临两类压力:一是海外在位企业建立的具有技术封锁和市场垄断特性的行业格局,导致国内企业既难以通过颠覆性技术打破既有格局,又难以挖掘新市场需求而撬动垄断局面,因此从创业视角看,国内大企业作为“卡脖子”领域的新进入者面临极高的“逆机会”情境;二是海外在位企业技术封锁和市场垄断,削弱甚至抵消了国内大企业原本的资源和规模优势,在“卡脖子”领域仍然缺少相应的人才、技术等资源,因而在进行“卡脖子”领域的创业活动时,大企业作为新进入者依然面临特定资源稀缺的压力,这与以往公司创业研究中冗余资源可带来多元化创业的逻辑存在偏差,“特定资源稀缺”情境凸显。
具体而言,“逆机会”强调企业在不具备创业机会的前提下“强行”开展创业实践的特殊情境。这是因为,为突破“卡脖子”瓶颈而开展的创业具有较强的后发追赶特性,已有研究强调后发追赶的创业机会来源主要包括范式转变带来的技术机会或需求变化带来的细分市场机会,但在“卡脖子”这一极端情境下,国外厂商会尽可能地建立技术和市场壁垒,国内企业难以通过颠覆性技术或开发新市场需求带来的机会开展创业活动,这种为打破封锁而进行的“突围式”创业本质上是一种“逆向而行”的活动。同时,进入“卡脖子”领域意味着需要面临高度不确定的内外部环境、巨大的资源成本投入及高失败率和长周期,这与一般意义上的商业层面创业机会的吸引力和及时性属性相背离。鉴于此,本文将上述以“打破技术封锁”为目标的创业界定为“逆机会”情境下的创业活动。“资源稀缺”情境则强调大企业创业过程中特定资源的稀缺问题。与一般新创企业相比,大企业虽然更能胜任关键技术导向型的创业活动,但仍面临严峻的“内忧外患”,外部面临海外在位企业的技术封锁和市场打压,内部由于长期受制于人而缺少关键创业资源,如何在这种双困局下打破技术封锁实现创业突围,是大企业突破“卡脖子”瓶颈的重要命题。
现有关于“卡脖子”瓶颈的研究存在两方面问题亟待探索。一是研究视角相对单一,对很多现象的解释力有限。现有研究主要聚焦于后发追赶视角,多数研究着重探索了追赶过程中技术、市场、制度、学习模式等关键要素,少数研究聚焦超越追赶阶段后的转型战略及行为。尽管成果颇丰,但实践中大企业由于具备相对充裕的资源,在学习、模仿和借鉴追赶过程及超越追赶阶段后的“看得见的”关键要素、转型战略和行为上具备较强可执行性,而在追赶开始前的准备上,大企业在如何识别、开发甚至构建特定机会,如何整合相应资源等方面,面临较高程度的“无章可循”。因此,本文试图将研究前置,从创业视角切入,关注追赶前准备、追赶中实施及追赶后整合的全过程,探究我国大企业打破技术封锁与突破“卡脖子”瓶颈的内在机制。二是研究对象方面,对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卡脖子”技术及产品的研究相对不足。现有研究更多聚焦于盾构机、干线飞机等大型复杂产品的国产替代和追赶,但此类突围均呈现出产品单价较高、需求量较少、技术更迭较慢等特点,更适用于以国家为主导、充分调动各方资源以实现协同追赶的产品。对于以芯片为代表的技术更迭较快、市场化程度高、出货量巨大的“卡脖子”产品而言,以上模式适用性不足,亟需探索一条以企业为主导,充分发挥企业能动性的市场化突破路径。对企业而言,这种自身主导的“从无到有”突破“卡脖子”的过程本质上是一种公司创业活动,因此本文选择创业视角进行切入,挖掘大企业创新驱动创业实践的内在规律。
资源拼凑与资源编排理论为本文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前者关注创业初期织如何创造性利用手头资源把握甚至创造机会;后者关注企业资源相对充裕时如何编排以建立竞争优势,两者结合有助于本文对大企业创业过程中如何突破机会与资源稀缺困境的探究。基于此,本文以海信集团在芯片领域的公司创业过程为研究对象,以长期跟踪式纵向案例研究为方法,探究海信为打破技术封锁,在“逆机会”和“资源稀缺”双困局下开展公司创业的动机、路径及实现方式,尝试探索大企业通过公司创业突破“卡脖子”瓶颈的内在机制,以期为我国企业的高质量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二
结论与展望
1. 研究结论
本文通过海信集团芯片创业的案例研究,基于资源拼凑与编排理论,遵循“创业困局—驱动机制—行动机制—创业模式”的逻辑主线,探究逆机会与资源稀缺双困局下,大企业为打破技术封锁进行的公司创业实现路径。研究发现:
(1)逆机会与资源稀缺双困局下的创业驱动机制,呈现“战略警觉—战略意图—战略清晰度”这一从个体向组织层面的演变,创业过程随之出现两种主导逻辑并存、交互与分阶段演化特征,体现为宽泛目标导向逻辑与聚合手段导向逻辑并存→战略意图带来聚焦目标导向逻辑与发散手段导向逻辑并存→明确目标导向逻辑主导的演化过程。
(2)基于资源拼凑与编排,创业困局的动态纾解遵循“手头资源—资源重构—资源结构化—资源捆绑—资源利用转化”的行动机制演进。其中,创业过程演进推动资源拼凑主体逐步从大企业内部转向新创企业;与外部主体的资源编排先后经历“外部解耦—松散耦合—紧密耦合”过程;资源集合呈现“横向结构化→纵向结构化→生态结构化”的演化特征,并最终通过拼凑与编排构建“追赶型自主研发—超越性自主研发—市场导向型自主研发”的资源转化利用模式,以打破逆机会与资源稀缺双困局,构建新创企业不同阶段的机会与资源。
(3)基于拼凑与编排纾解后的机会和资源基础,本文提炼了关键技术驱动型大企业创业过程模型。蓄力阶段以技术突破为机会、大企业为主体、内部资源为基础构建追赶型创业模型。震荡阶段以超越国外厂商低端技术为依托,构建低成本竞争机会,基于大企业内外部资源进行大企业与新创企业的价值共创,同时以中高端技术超越为契机,结合大企业内部资源实现价值共创。爆发阶段以市场导向为核心,分别从高中低三个技术维度构建创业模式,包括新创企业从技术的市场导向性构建大规模定制机会,通过多边共创的资源集合撬动既有市场;中端技术从产品设计阶段锚定客户需求,提供定制的差异化服务;高端技术则仅为大企业内部服务,构建大企业在终端产品市场的差异化竞争优势。
2. 理论贡献
首先,本文聚焦大企业突破关键技术“卡脖子”的公司创业实践,构建关键技术驱动型大企业公司创业过程模型,为我国企业突破“卡脖子”瓶颈提供了新思路。现有关于突破“卡脖子”困局的研究多聚焦于高铁、盾构机等大型技术产品,忽略了以芯片为代表的数量大、市场化程度高、迭代快的技术产品情境。本文针对这一不足,依托资源拼凑与编排理论提炼出芯片关键技术突破导向的大企业创业过程模型,从公司创业视角丰富了“卡脖子”的突破路径。同时,既有研究指出公司创业有助于大型企业实现突破性创新以及创新资源配置等战略目标,但关于如何实现这一目标的探索仍相对不足,本文的研究发现是对这一观点的有益补充。
其次,本文聚焦逆机会与资源稀缺情境下实现“卡脖子”突破的公司创业,探索了创业研究的新情境。现有研究强调创业活动起点为机会导向或资源整合,但在“卡脖子”带来的逆机会与特定资源稀缺困局下,我国企业仍选择突围式公司创业活动,既不符合成熟市场渐进式创新带来的创业,也不符合新兴市场以新需求引致的创业。为此,本文将研究视角前置,探究大企业如何通过能动的资源拼凑与编排,实现对逆机会与资源稀缺困局的纾解,并最终创造机会和资源的动态创业过程。
最后,由于研究情境与创业主体的复杂性,本文同时引入资源拼凑与资源编排理论,既拓展了资源拼凑理论在大企业研究中的适用边界,又对资源拼凑与资源编排的理论融合探索了新的适用情境。资源拼凑理论潜在逻辑是,创业面临资源高度稀缺,创业者及新创企业被动地创造性利用手头资源寻求生存以开启创业过程。本文将其拓展至成熟大企业中,发现大企业资源拼凑其实是主动的资源利用或者主动寻求新突破的“资源利用试错手段”,这种资源相对充裕、试错成本相对较低条件下的主动拼凑及其产出的阶段性成果,也许能成为未来分析大企业公司创业动因的关键环节和要素。此外,本文发现在“打破技术封锁”这一特殊情境中,资源拼凑的手头资源积累和创造性重构,与资源编排存在密切关系,二者的融合探讨是对公司创业研究理论视角选择及运用方式的有益尝试。
3. 实践启示
一方面,本文提炼的关键技术驱动型大企业创业过程模型,有利于大企业借鉴以梳理和定位自己的发展阶段及方向。突破“卡脖子”需要大企业扮演更重要角色,但很多大企业受制于机会、资源、收益及周期的较低预期及缺乏可借鉴的成功经验等因素而止步不前。本文提出的模型有利于破解此困局,以技术为主导的大企业可以此为参照,审视自身创业者、资源、机会三大核心要素的积累,分析自身所处发展阶段,从而有的放矢地调整战略重心,优
化配置三大核心资源,有效匹配相应的技术创新活动,实现能级跃升。
另一方面,本文关于大企业不同时期应对逆机会与资源稀缺的资源拼凑与编排纾解机制,有助于提升大企业资源使用效率与效益,有助于小企业更有效定位与大企业的合作机会。本文提炼的纾解机制的蓄力、震荡和爆发三时期,分别刻画出资源拼凑与编排的着力点以及机会与资源的利用方式,技术主导的大企业可以此为借鉴,结合自身实践提升资源使用针对性、效率与效益。对小企业来说,可以此为参考通过补充大企业不同时期的机会与资源短板,精准定位与大企业的合作点,从而在当前高度不确定情境下实现可预期的持续成长。
4. 局限与展望
尽管本文从资源拼凑与编排理论视角探究提炼了逆机会与资源稀缺困局下大企业公司创业的过程机制,但仍存在一定不足有待后续完善。一方面,突破“卡脖子”瓶颈的过程复杂且多样,本文为实现研究的聚敛性和清晰度,将研究视角聚焦于资源的拼凑与编排,但势必会忽略其他要素的作用,后续研究可从大企业的能力、市场的生态构建等视角继续深入探究大企业公司创业的相关问题。另一方面,本文的关注对象是出货量大、市场化程度高、技
术迭代快的芯片创业活动,对其他不具备此类特征的“卡脖子”产品的适用性相对不足,未来可以进一步探究更多情境下更加多样的突围路径。
来源期刊:《南开管理评论》
转自:“CNKI社科学术邦”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