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山兮高高,黑水兮滔滔。
1923年,以御侮兴邦为办学初衷的东北大学在辽宁省沈阳市正式建立,在白山黑水之间撑起一面兴学育人、文化救国的大旗。百年间东北大学硕果累累,曾研发出国内第一台模拟电子计算机、第一台国产CT、世界第一块“超级钢”、第一座新型20吨小高炉,以及研究出了钒钛磁铁矿冶炼新技术、钢铁工业节能理论和技术、控轧控冷技术、混合智能优化控制技术等一大批高水平科研成果,兴办了第一个大学科学园。
作为新中国最早设立的一批大学之一,在百年的办学历程中,东北大学始终坚持与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同向同行,形成了“自强不息、知行合一”校训精神。
不过这所曾经东北规模最大的大学,也曾流离半个中国,一路坎坷风雨。
中国“最富”大学,也曾“流亡”十五载
1923年,一所崭新的大学在奉天省举行了开学典礼。这所大学,就是东北大学。
东北大学一经建立,就得到了极其丰富的资源支持,堪称当时中国“最富”大学。
来源:中国国家历史官方账号
1921年至1927年,因教师工资严重拖欠,北平八高校发起了声势浩大的“索薪运动”。诞生在白山黑水间的东北大学却是个例外。
当时,北大和清华开出的教授月薪是300大洋,而东北大学开出的月薪可以达到每月360大洋,更是给章士钊开出过800大洋的月薪。此外,北大当时的常年经费是90万元,清华是120万元,而东大最多时高达160万元,是全国大学当中最多的。
这一切都和东北大学的创立者密切相关。东大当时不光拥有建在前清皇室用地上的300多亩新校区,还拥有自己的校办工厂,并且所有的教学设备全都从德国采购。
除此之外,东北大学前期的高速发展还离不开第三任校长张学良。张学良在父亲逝世后接手东北大学,并打算建成一所全国一流大学。他上任后,东北大学的占地面积扩大到接近2000亩。他本人曾口述把“大约三千万都捐给了东北大学”。他为鼓励东大女生读书,让夫人于凤至带头,到东大政治系插班听课。他还大力推行“体育救国”实践,我国第一位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刘长春,就是他在东北大学时培养的,并且全额资助了刘长春和教练远赴洛杉矶参加比赛。
东北大学像一颗明星,引得当时的各界名人学者纷纷前来。比如,北大数学系的创办人冯祖荀,后来当选为中科院院士的化学家庄长恭和机械工程学家刘仙洲,知名民主人士、法学家章士钊,语言文字学家黄侃和著名哲学家梁漱溟,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妇——林徽因还为东北大学设计了校徽“白山黑水”。
1930年时,东北大学在学系的数量上已经位居全国第三,全校拥有3000名学生,远多于当时的北大。但是积蓄六年的东北大学的光芒,却在1931年因为战火黯淡了下去。
1931年,随着“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大成为第一个被日军破坏的大学,不得不举校南迁。东北大学是近代中国第一所流亡大学,这一走,就在战火中整整流亡了15年。东大先后前往北平、陕西西安、河南开封办学,师生们四方星散,最后一路流亡到2200公里外的西南,四川三台。一直到1946年,东大师生才再一次踏上沈阳的土地。
内忧外患,点燃了东大学子的爱国热情。流亡期间,师生们不忘一边艰难复课,一边助力抗战。风暴来临时,曾经的东大学生愿意用血肉之躯走在抗日救亡的第一线。在“一二·九”抗日爱国运动爆发的时候,东大学生一直是运动的先锋队和主力军。直到今天,这种爱国情怀,一直深深埋藏在东大人的心里。
来源:中国国家历史官方账号
但命运多舛的东大,又于1948年6月再度迁到北平,直到解放后才又重新迁回了原地。1949年3月,在东北大学工学院和理学院(部分)的基础上成立了沈阳工学院,1950年8月,沈阳工学院联合抚顺、鞍山工专组建了东北工学院。
来源:东北大学官微
浴火重生、开枝散叶的东大人没有忘记自己的历史,没有忘记东大的流亡史亦是一部国难史。从1979年开始,东北工学院师生和校友就开始争取学校恢复“东北大学”的校名。1993年,东大70周年校庆时,他们的愿望成真。东北大学聘请了已经恢复人身自由的张学良先生为名誉校长并重新为学校题字。69年风雨漂泊,“东北大学”这个名字,终于再次出现于白山黑水之间。
百年风雨路,群星闪耀时
一个世纪的风雨,让东北大学的这条路走得格外艰难。但前方虽然艰险,总有人一直奔赴。曾经在动荡年代支撑着他们风雨无阻的坚韧执着,同样闪耀在新时代的东大人身上。曾经在“一二·九”中冲在最前线的无畏勇气和爱国热血,同样激励着现在的一代代东大人在全新的领域里勇攀高峰。此后,东北大学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在学科建设上,目前东北大学拥有3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4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个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11个辽宁省“双一流”建设学科。
东北大学的学科实力不断增强,重点建设的“控制科学与工程”“冶金工业流程”2 个学科群总体实力正在迈向和接近世界一流行列。工程学、计算机科学、材料科学进入ESI全球前千分之一;化学、地球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数学、临床医学、物理学、社会科学总论进入ESI全球前百分之一。
新时代的东北大学,一样有群星闪耀的师资力量。“十三五”期间新增中国工程院院士 2 人,国家级人才、外籍专家 225人。百年来培养出70余位中外院士,现有教职工4512人,其中专任教师2938人。东大目前有国家级领军人才项目入选者126人次,国家级青年人才项目入选者84人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4个。
“十三五”以来,东北大学获得国家科技奖励15项,省部级一等奖78项等多项荣誉,还获得国家专利6131项。承担服务国家战略、满足国防急需和支撑行业转型的重大重点项目近 400 项,建成国家及部省级科技创新平台基地 18 个。2020 年全口径科研经费达到 19.2 亿元。在东大一百岁生日的今年,东大的科研团队实现了首次以第一完成单位在Nature、Science两个顶级刊物上发表论文的双突破。
东北大学的科研发展同时推动着实验室的建设。截止目前,东北大学拥有2所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别是曾经炼制出世界第一块“超级钢”的轧制技术及连轧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曾被杨振宁教授题词,发展至今的流程工业综合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东大优秀的科研创新,也投射在了不断发展的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上。东北大学入选首批教育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试点示范基地”及国家发改委“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百佳案例”。近些年,东北大学与东北各类企业签订技术合同1300余项,与辽宁科技型企业共建产学研联盟59个,本土孵化落地科技企业近100家,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超50%。
东大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特色,深深影响着东大的学子。学校冶金工程一流学科坚持在国家重大、重点科技项目和企业重大工程项目中锻炼培养研究生,90%以上的博士学位论文结合现场科研展开,毕业博士生70%以上的成果在生产一线应用。东大百年之际,东大学子在“挑战杯”国赛中一路过关斩将,得到了国家级评审专家的高度认可和好评,获得2金2银2铜,刷新了东北大学参赛历史上的最好成绩。“十三五”以来,东大学生获得创新创业竞赛国际大奖444项,国家级奖励2100项,共有94家学生创业企业落地。
来源:东北大学微信公众号
从振兴东北,到民族复兴
党的十八大以来,振兴东北成为新时代发展的重要任务。东北大学接过了新的接力棒,建立“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积极推进智库建设,为东北全面全方位振兴提供有力支撑。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成立以来,多次组织召开论坛、讲堂、研讨会,聚焦东北振兴,破解发展之困。近年来,举办数十场东北振兴论坛,21场“东北振兴大讲堂”以及30余次专家座谈活动,获得“辽宁省首批省级重点新型智库”等荣誉。除此之外,东北大学建设东大科技园,东北大学创新港,全方位融入“数字辽宁,智造强省”建设,为东北振兴和区域转型发展不断助力。
东北大学是一所与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同向同行的大学,百年来东大学子一直奋战在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的第一线上。东大涌现出了隐姓埋名数十年为“两弹一星”提供尖端原材料的“可可托海的东大人”、“将青春献给祖国的飞行员”邹存邈烈士、“奋斗者”号控制软件负责人及主驾驶试航员赵兵、“四有”新时代革命军人标兵巴兴等一大批先进典型和杰出毕业生,广大东大师生以实际行动响应国家战略需求,港珠澳跨海大桥、C919大飞机、白鹤滩水电站、川藏铁路、新一代战舰等国之重器都镌刻下东大人爱国报国的印记。
一代又一代的东大人坚守科技报国初心,勇担强国建设使命。百年栉风沐雨,虽然历经许多磨难,但东大依然是一所充满年轻活力的高等学府。在“实干、报国、创新、卓越”的东大文化熏陶下,如繁星般的东大人总会出现在祖国需要的地方,奉献自己的青春热血。
祝福东大!下一个百年,越来越好!
主要参考文献:
[1] 东北大学网站、辽宁省教育厅网站.
[2] 从东北到西南,它是近代中国第一所流亡大学.[EB/OL]. 红星新闻, 2023-04-28.
[3] 东北大学往事.[EB/OL]. 中国国家历史, 2023-03-10.
[4] 瞭望|迎接百年,东北大学谱写立德树人、科技报国新篇章——专访东北大学党委书记熊晓梅.[EB/OL]. 新华社, 2022-12-12.
[5] 杨丽娟. 曾是民国最“土豪”大学,东北大学100岁了.[EB/OL]. 北京日报纪事, 2023-08-22.
转自:“麦可思研究”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