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93岁高龄史学大家收官之作,姚大力、许宏、张冠生、余世存等推荐

2023/9/22 9:15:09  阅读:33 发布者:

★传承《国史大纲》《乡土中国》的文明通论

★ 探寻华夏文明延绵永在的根本动力

经纬华夏

书名:经纬华夏

著者:许倬云

书号:978-7-5735-0537-8

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

编辑:王悦 张博炜

出版时间:2023.08

定价:69.00

“我要从世界看中国,再从中国看世界。”围绕着这一发端,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以九十高龄迎难而上,八易其稿,结撰出一部华夏文明从成长到成型的传记。作者跳脱出中国文化内部演变的叙述,以“大历史”的观看视角与思维方式,对华夏内外的历史互动进行了全新的归纳排列,再现了中国大地上人群、族群、文化互动融合的轨迹。在超越五千年的长程叙述中,作者借由对中国地方性文化如何交缠为一,以及中国如何应对来自世界之冲击的细致分析,最终揭示了华夏文明能够延续至今,并将绵延永在的核心与奥秘,以赤子之心瞻见了一个有根底、有方向的中国。

各界推荐

如果说《万古江河》犹如一幅构图细密、笔触重厚的西洋油画,那么本书更像浓淡相宜、舒卷自如的中国山水。现代人类属于同一物种。中西文化完全可以在各方自我检审、相济互惠的交流中臻于大同。——姚大力,复旦文科资深教授、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

许先生一直是一位前瞻者,他从前现代走来,身处现代文明的漩涡,窥见了许多后现代的问题。这位世纪老人的警世恒言,处处散发着思想的辉光和对人类文明的终极关怀。——许宏,考古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许倬云先生深受《乡土中国》启蒙,与费孝通先生心思同调,眼界则更趋宏阔。《经纬华夏》作证,在时代精神的需要下,二人薪火相传,无需师承而特达自兴。从《乡土中国》到《经纬华夏》,两代学人,两盏学灯。——张冠生,学者、民盟中央委员、费孝通教授助手

这是一部期待已久的书。近年来到南方城乡观光,感受到家族、学派、地方集团的力量传承、支撑了中国,它们应该在中国史上被书写出来。许先生不仅仅书写了这些中国文化的花果,他从源头出发梳理华夏文明的历史,这是总结之书,又是忧患之书,信爱、庄敬和希望之书。我在读这部书时,想到了年轻时读到的一句话,为天地疏经脉,为万世开太平。——余世存,知名学者、作家

有学问的专家不谓不多,但有智慧的大家实在太少,而许先生,就是当今在世的大智者之一。许先生心怀家国天下,从人类未来发展的大视野中,看到了中国文化贡献于世界文明的可能性空间。中国文化的精神不是孤独的、抽象的理念,它存在于华夏历史的肌肤之中,浸润于亿万百姓的日常生活。只要民族不亡,生命永续,中国文化的精神也将继续薪火流传下去,成为全人类不可或缺的重要文明之一。——许纪霖,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导言/中国文化的世界性

长江、黄河这两条中国的生命之流,各自发展出中国文化的 一部分。中国文化的整体,当然也应当包括长江、黄河流域以外 的地区。我从江河讲起,只是想要表达,我的陈述是追溯其源流 始末之要者,是在形容各个地区不同的地方性文化如何交缠为一, 终于建构出世界上最大的一个文化格局。这一文化格局不是部落 性的,也并非民族性的,不仅是国家性的,而且是“普世性”的, 我们可以称之为“天下格局”。“天下格局”这个词,并没有“帝 国主义”的含义,只是说明中国文化的内涵,乃是以“天下”为 关怀,不受国界的限制,以万民百姓为同胞,设定的即是《论语》所说“安人”“安百姓”—“百姓”指的是许多不同族群,并非任何一族而已。

相对于中国的特色,世界几个主要的文化体系几乎都从犹太教的根源衍生而成:天主教、东正教、伊斯兰教……没有一家不是拥出一个独一真神,这个神对某一族类或其信仰者,有“偏爱 的佑护”。这一套独神教的信仰,基本上是排他的。相对而言,中 国文化在形成过程之中,到了周代,以抽象的“天”作为宇宙的 全体,天与人乃是相对相成、互相证明。因此,中国文化是以大 宇宙来定义一个人间,再以人间孕育下面各个层次的空间:国、族、亲戚、乡里、朋友。这一级一级由个人而至天下的网络结构, 每一级之间,都是彼此关联、前后相续的秩序—中间不能切断, 更非对立。

我曾把上述想法,写成《万古江河》一书,借此陈述中国文化本身发展的脉络,及其从若干地区性的文化逐渐融合为一个近乎世界性大国的历程。那一书名,乃是形容中国历史存续时间之长久。

《万古江河》写完后,我常常感觉这本书所讨论的,其实大多是中国文化圈内部的演变。既然这一文化圈的特点,是一个大宇宙涵盖其上,一个全世界承载于下,居于二者之中的我们,究竟该如何找到安身立命之所?这才是我撰写这本书的命意。

本书的书名,确定为《经纬华夏》。我也是从许多考古遗址的 分布,以及系列古代文化的延伸与转折中觉悟:在长程演化之中, 中国文化有许多个体的遗址可以排布为序列。诚如苏秉琦先生所 说:以“区、系、类型”作为线索,将似乎有个别特色的许多遗 址,组织为古史的代表;从这种序列,也可以看到时间维度上某 一个文化系统本身的演变。我在本书中,将中国历史归纳为时间 之序列、空间之扩散,从而理解人类的移动轨迹,以及族群之间、国别之间互动的形态。这就是将遍地开花的遗址,组织成有演变、有调节的整体叙事:将大面积、长时段、以其特征为代表的大文化群—即这些个别的、有特色的群体—放在一区一区,也就等于以大型结构体的组合,叙述历史上长时段推演的故事。

在撰述本书以前,我对于中国考古时代发展模式的考察,相当程度上是依照傅斯年先生所提出的“夷夏东西”的分野,在中国传统的中原地区(也就是黄河大平原、关陇以至于渤海湾),陈述其延伸和扩展过程。最近,孙岩的新著《普天之下的多元世界:西周北疆的物质文化、认同和权力》(Many Worlds Under One Heaven: Material Culture, Identity, and Power in the NorthernFrontiers of the Western Zhou, 1045771 BCE ),从最西的西汉水一带(后来秦国的发源地)开始考察,接着是西周的周原、泾水流域, 再接下去是晋国在山西汾水流域的发展,以至于最后讨论到燕山 和草原交界处的燕国一带。秦、周、晋、燕这四个区域的北向或 西向,外面都有相当发达的草原文化遗址。孙岩从这些遗址遗留 的文物入手,检查其各别文化特色,发现每一区和草原文化之间 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其痕迹从出土器物上历历可见。这一说法, 也正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传统考古学所认定的“中原地区”,从西到东,其实都与草原文化有脱不开的关系。

在本书中,我顺着考古遗址展开再思考,发现长江流域与黄河 流域这两个平行的地区,实际上各自发展、互相纠缠。中国古代的 发展基地,绝对不仅中原一处而已。尤其我想指明者为:关陇以西, 青海与贺兰山脉、祁连山脉地区,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性超越了“西 部边缘”的意义,其实乃是东方与西方进退盘旋的空间。

三星堆遗址引发的疑问,使我终于理解:阴山以下至于其东面,进而延伸至川北、长江上游源头,是农耕与游牧的交错所在;也正在此一地区,东亚内陆进行的诸多人类活动,必然波及东亚的主要地区—中华的本土。

所以,我才将“允姓之戎”(早期文献称之为猃狁)作为一个共同称谓,以概括这一最东部的游牧族群 A,他们与华夏本土之间保持了长期互动;也因此注意到,从川北迄于长江口那一遍布山、岭、江、湖的天地,也是中国古代文明演化的地区。而四千年前 从渤海湾到山东的东海岸新石器时代的族群扩散,使得长江与黄 河两个地区的发展,往往呈现交缠叠合的复杂现象。此处所谓“族群扩散”,在本书后文,将以龙山文化的扩散作为叙述。为了简化文字,我将以“海岱地区”涵盖这一整个的文化区域。“祝融八姓” 的扩散所在地,也就涵盖其中。

当黄海地区的族群扩散,联系到东部沿海及至闽越地区,古 代中国先民各种族群你应我和、交流合作,才创造出这片华夏天地。这个大舞台上,进行着东方人类最重要的一场长诗大剧。

至于干扰中国历史的因素,似乎主要是北方和西部内陆的牧人,一批批进入中国,有些竟就此融入中国。而到了近代,在从海上来的欧洲人和东亚其他族群冲击之下,自中亚进入中国的丝绸之路,其重要性已经不复当年。这些从海上而来的刺激,确实对中国构成极大冲击:中国不再只是大陆国家,而必须踏着太平洋的洋流,参与全世界的人类活动。这才是本书下半部分,我必须陈述者:中国如何因应海上来的冲击。

这一段陈述,是我的内心剖白。希望读者能由此找到阅读本书的线索。······

作者简介

许倬云,1930年生,江苏无锡人。著名历史学家,匹兹堡大学历史系荣休讲座教授,台湾“中研院”院士。1962年获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先后执教于台湾大学、匹兹堡大学,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夏威夷大学、杜克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南京大学讲座教授。1986年当选美国人文学社荣誉会士,2004年获美国亚洲学会杰出贡献奖,2020年获“全球华人国学终身成就奖”,2023年获凤凰卫视“终身成就奖”。代表作有《西周史》《汉代农业》《万古江河》《中国文化的精神》《说中国》《中国古代文化的特质》等。

目录

推荐序   经纬华夏,寻根明志

致读者书

导 言 中国文化的世界性

第一章 中国的地理和人种

第二章 传说时代的地域融合

第三章 中原第一核心区

第四章 南方第二核心区

第五章 沿海第三核心区

第六章 对抗中交汇的华夷关系

第七章 “游牧—农耕”模式两千年

第八章 思想体系的成型和演变

第九章 “修己安人”的理想与挫折

第十章 中古之变(上):财富中心的下移

第十一章 中古之变(下):知识趋向于基层

第十二章 铁骑狂飙之下的世界

第十三章 皇权笼罩的中国

第十四章 “盛世”的阴影

第十五章 从委曲求全到全面抗争

第十六章 重新建设中国

结     我对未来中国的希望

附     我的学思历程

      

转自:“书斋里外”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