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是学科发展的基础和先导工程,学术体系是“三大体系”建设的中间环节和关键步骤。现阶段国际中文教育领域的学术体系研究尚无法为学术体系的发展与完善提供足够的学理支撑和方向指引。本文基于已有研究,将国际中文教育学术体系细化为范畴体系、理论体系、知识体系、方法体系及平台体系等五个子体系并提炼各子体系的构成要素,认为构建国际中文教育学术体系应秉承专业性、原创性、整体性、先进性、国际性等主要原则,并提出凝聚学术范畴共识、生成前瞻性理论、构筑本土知识矩阵、融合多元研究方法、打造国际化平台等国际中文教育学术体系建设的优化路径。
一、国际中文教育学术
体系的构成要素
“学术体系”是由一系列专门学问构成的涵盖多要素的整体,是按照一定的内在学理逻辑与叙述次序所形成的学术认知体系。学科发展的内在逻辑是新材料、新理论、新方法、新领域互为因果,互相促进,不断向深度和广度拓展的过程,也同时受所处时代的社会需求及同时代主流科学、技术、社会和学术思潮的影响。国际中文教育学术体系由范畴体系、理论体系、知识体系、方法体系与平台体系五个子体系共同构成,因此,构建科学完善的国际中文教育学术体系应先明确各子体系的内涵与构成要素。
(一)范畴体系的构成要素
国际中文教育的范畴体系建立在学科本质问题、关键问题和特定问题的基础上,明确学科基本概念、划定学科主要论域,既是本学科的基底,也是学科间的分界。
首先,基本概念奠定国际中文教育的学科基础。目前学界普遍认为国际中文教育指面向中文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的教育,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概念,其框架下涵盖“对外汉语教学”“汉语国际教育”及“海外华文教育”三个定位和特点鲜明的主要部分,形成“三位一体”的有机整体。学科名称中的“国际”“中文”和“教育”三个关键词,既突出了交叉的主干学科,又凸显了国际特色,高度概括了学科内涵。
其次,主要论域划定国际中文教育的研究范围。基于不同的研究视角与研究重点,现阶段国际中文教育的基本论域主要从宏观中观微观视角、基础应用对策视角和内向外向研究视角进行划归。
一是从宏观中观微观视角出发,微观层面研究主要包括以中文教学为导向的中文本体研究、“三教”研究等;中观层面主要包括中文课程体系研究、中文人才培养体系研究等;宏观层面主要包括国际中文教育发展的历时共时研究、发展环境研究、发展评价研究等。
二是从基础应用对策视角来看,国际中文教育的基础性研究以新理论、新概念、新方法等原创性成果为目标。基础应用对策相结合的研究推动国际中文教育学术体系由单纯吸纳的“输入型”向转化应用的“输出型”转变。
三是从内向外向研究视角划分,国际中文教育的内向研究主要向内研究学科的专业性内容,如面向国际中文教育的本体研究、教学研究等。外向研究重视向外探究与学科发展相关的关联性内容,如国际中文教育与语言政策、国际关系等的互动关系,中文纳入海外国家国民教育体系与国际中文教育本土化发展研究等。
(二)理论体系的构成要素
国际中文教育学科服务国家战略而生,其理论体系构建应充分体现服务国家战略和交叉学科的特点,涵盖核心理论和拓展理论两大主要部分。首先,核心理论相对稳定,是国际中文教育理论体系的内核,直接影响学科发展的内环境。其次,拓展理论是在动态创新中不断丰富的理论集合,是国际中文教育理论体系的外纵,是新文科背景下合理规划学科发展路径的学理依据。
综上可见,国际中文教育理论体系是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全球发展倡议等国家发展战略为依托,以助力中国语言文化更好走向世界为指向,基于中文特色与教学特点,有机融合语言学、第二语言教学理论等专业理论与传播学、区域国别学等关联学科经典理论的完整理论逻辑架构。
(三)知识体系的构成要素
国际中文教育的宝塔型知识体系应由认知类知识、技能类知识和发展类知识三大部分构成。首先,认知类知识由国际中文教育的专业基础知识构成。其次,技能类知识由国际中文教育的专业应用知识构成。最后,发展类知识指国际中文教育专业发展的延展类知识。
有效的知识积累对建构国际中文教育知识体系起到重要作用,符合自身发展逻辑的知识体系为学术体系建设提供知识支撑,知识的高质量供给与国际中文教育学术体系的质量提升构成相互促进、互动生成的有机整体。
(四)方法体系的构成要素
国际中文教育的方法体系是一个由方法论、研究方式、具体方法与技术构成的相互支撑、相互作用的综合系统。
首先,方法论规范学术研究的立场与逻辑基础,是国际中文教育方法体系的内环。界面研究( interface studies) 是一种方法论,是国际中文教育学科适用的方法论之一。
其次,研究方式是学术研究的形式或类型,形成国际中文教育方法体系的中环。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宏观研究与中观、微观研究相结合,动态研究与静态研究相结合是国际中文教育学科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方式。
最后,具体方法与技术受方法论与研究方式的共同影响,是具体学术研究的操作与运用,构成国际中文教育方法体系的外环。
(五)平台体系的构成要素
国际中文教育的平台体系不仅涵盖高校、科研院所、孔子学院等相对独立的实体平台,也包括以学术团体、学术研讨会、学术出版机构等为代表的协同交流平台。
首先,实体平台是国际中文教育学术成果的孵化器。其次,交流平台是国际中文教育学术成果的转换器。实体平台与交流平台联通国际国内双线学术沟通渠道,共同构成国际中文教育学术成果产出、优化、推广一体化平台体系,为完善国际文教育学术体系构建提供平台支撑。
二、国际中文教育学术
体系的建构原则
(一)范畴体系的建构原则
国际中文教育的范畴体系依靠专业性和稳定性,为学术研究提供独立规范的研究框架和范式。现阶段,国际中文教育本科与硕博的专业设置分属在中国语言文学和教育学两大一级学科框架内,形成一个特色专业同时横跨两大一级学科的局面。
首先,专业性是范畴体系建构的前提。国际中文教育学科的专业性不仅体现在具备专业的研究队伍、学术组织、研究成果和成果评价标准,更体现为相对独立的专业研究领域与研究规范。
其次,稳定性是范畴体系建构的基层。学位类别调整并非彻底改换原有的学术体系,而是应在遵循二语教学学术研究普遍规律、维持语言教育核心范畴稳定性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国际中文教育的学科自信与发展韧性,为促进研究水平实现进阶发展提供稳定基础与基本保障。
(二)理论体系的建构原则
理论的原创性与时代性是检验实践、引领实践、促进实践发展的基本支撑。国际中文教育理论体系建构过程中也应始终坚持原创性与时代性原则,为国际中文教育领域贡献更多中国观点、中国理论、中国思想。
首先,国际中文教育理论体系的构建和学术影响力的提升有赖于学术原创能力和水平的提升。国际中文教育学术体系构建应重视和强调原创意识,努力发掘中文的本质特点,力求在中文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方面,提出我们自己的理论构想与框架模式。
其次,时代性直接反映不同发展阶段国际中文教育的主要任务和突出特点,推动理论体系进行自我更新与优化。国际中文教育不同阶段的发展重点不尽相同,发展新阶段,本土化、智慧化以及海外中文学习者低龄化、老龄化发展趋势日趋鲜明。
因此,国际中文教育的理论体系建构也应紧密结合时代背景和自身发展走向,一方面提出前瞻性、引领性发展理论,指导国际中文教育实践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重视从实践中总结学理性、系统性理论,不断优化和完善理论体系建设,拓展国际中文教育的学术张力和解释力。
(三)知识体系的建构原则
整体性与有序性是国际中文教育知识体系的基本原则。首先,整体性是知识的基本属性和内在价值。其次,有序性是形成知识结构的核心保障。国际中文教育知识体系中的每个相对整体都是由一定的要素按照一定的逻辑组合而成,在多学科、跨学科、超学科知识的延展和融合过程中也应秉持有序性原则,建立反映学科基础、适应现代国际中文教育发展需要的知识体系 。
(四)方法体系的建构原则
方法体系的科学性与先进性直接影响研究成果的质量。首先,方法体系的科学性是学术研究水平持续提升的根源和条件。国际中文教育方法体系的科学性不仅观照方法本身是否科学,也反映在方法选择的科学性上。其次,方法体系的先进性是产出高水平学术研究成果的内源动力。国际中文教育发展受外部环境的直接影响,面向未来的国际中文教育方法体系建构也需跟上时代与科技发展进步的节奏,以自我更新和合理吸纳保持先进性,为国际中文教育学术体系的持续优化积极作为。
(五)平台体系的建构原则
遵循学术规范不仅是学术平台建立和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国际中文教育理论与知识学理解释力的客观需求,而学术平台的普惠性则为提升国际中文教育学术引领力和成果影响力提展更广阔空间。
首先,规范性是平台体系的基本根基。规范性是平台的立身之本与发展之基,由实体平台和交流平台构成的国际中文教育平台体系不仅肩负对学术成果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使命,也是促进中国理论、中国知识、中国方法融入国际学术研究体系的重要力量。其次,普惠性是平台体系的重要属性。平台体系构建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通过提升平台普遍适用性促进学术交流与整体提升。
三、国际中文教育学术
体系建设优化路径
国际中文教育是推动中华语言文化更好走向世界的有效通道,国际中文教育学科的“三大体系”建设情况直接影响国际中文教育质量和中文国际传播成效。因此,应进一步提高对学术体系建设的重视程度,以各子体系的自身优化与革新带动国际中文教育学术体系建设取得新发展、实现新突破。
(一)凝聚学术范畴共识,夯实学术体系学理基础
国际中文教育研究者应基于普遍认可的共同属性认识和理解学科本质,通过相对统一的基础研究框架进行学术研究并运用同一范畴内的核心术语和概念进行定义、阐释和表达,以达到明确学科定位、把握内在脉络、理顺发展机制的目标,为国际中文教育范畴体系构建提供学理依据。
过去,横跨语言学、教育学的国际中文教育各子界面的研究和论述各有侧重又一脉相承,专业归入教育学门类后,国际中文教育范畴体系构建需要在专业化解构的基础上进行系统性重塑和整体性重构,推动不同学科背景的国际中文教育研究者在核心术语、概念、表述等基本范畴与核心范畴问题上达成共识,明确学科研究范畴的内涵与边界,促进学科的学理传承、学术创新及研究的范式化发展,最终形成完整完善的国际中文教育学术链和相对统一、稳定的基本研究框架。
(二)提出前瞻性理论,发挥学术体系的引领作用
国际中文教育理论体系应着力提升学术原创能力和水平,从国际中文教育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 用中国理论构建理论中国,用中国学术构建学术中国,以前瞻性理论指导国际中文教育实践高质量发展。
应理顺国际中文教育理论生成和发展逻辑,在合理演绎归纳现有理论的基础上产出基于国际中文教育实践的具有标志性、前瞻性、引领性的观点和理论,提炼生成符合新时代国际中文教育发展需求的理论体系,不断提升国际中文教育的理论阐释力、学理表达力和学术影响力。
(三)构筑本土知识矩阵,提增学术体系的解释力
加速形成国际中文教育自主知识体系,不仅可为国际中文教育学科建设提供本土知识,也能为全球国际中文教育事业发展贡献知识作为。
首先,国际中文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让更多中文学习者掌握用中文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能力,使中文学习红利更公平惠及更多民众。本土知识矩阵对丰富国际中文教育知识体系发挥重要作用,共同为促进形成国际中文教育学术体系提供坚固的知识支撑。
其次,推动中国知识体系融入世界知识体系,应基于不同教学对象、不同教学内容架构凸显中文特色的知识集合,形成具有普遍解释力和国际影响力的知识谱系。国际中文教育涉及全球范围不同类型的中文教学,学习者的年龄、动机不同,中文教育的内容、形式、方法以及教学评价标准、教学平台选择、教学技术应用也应有所不同。
(四)融合多元研究方法,推动学术体系动态更新
技术变革和新冠疫情改变了传统的语言教育生态结构,催动国际中文教育解释框架保持自我更新和系统优化。比较、分类、系统化是知识进入科学领域的重要门径,新的国际中文教育生态既呼吁研究者重新审视并有效利用既有的研究方法,又为新技术、新方法的研发和运用创造条件。
一方面,国际中文教育学科应加快生成有学科代表性的研究工具、研究方式与方法论,提升学科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力。持续丰富的国际中文教育研究方法体系不仅为国际中文教育不断注入新活力、提供新视域,也推动国际中文教育学科的学术影响力与学科地位提升,应成为学者和学界关注的重要领域。
另一方面,作为内含多学科、跨学科属性的以中文教学为对象的科学研究,国际中文教育研究的技术、工具、方式与方法论的形成也应跟上科学技术进步的节奏,在借鉴、融合与创新中实现综合发展。这就要求国际中文教育不仅应在横向与纵向比较中发现发展特征、在定量与定性研究中描画发展路向、在共时与历时研究中探索发展规律,更应把握智慧中文教育新契机、融合科学研究新技术,着力促进学术研究方法推陈出新,形成符合时代和技术发展的动态创新的方法体系,为全面把握新变化、科学解释新现象、合理推断新趋势提供技术支持。
(五)打造国际化平台,助力中国学术更好走向世界
国际中文教育平台体系提供融会学理传承、现实联系、知识系统、研究方法的协同运作场所,一方面为增进交流、凝聚共识、理论创新和知识生产奠定平台基础,另一方面为助力国际中文教育学术体系更好走向世界提供优质服务和支撑机制。
以学术体系的完善和优化推动国际中文教育实践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需要国际中文教育研究者与从业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承担从教育实践中提炼新范畴、新理论、新知识、新方法的主体责任,而学术成果的产出与国际化流动需要优质的平台体系提供有力支持。因此,应整合各类学术研究平台资源,打造多层次、高水平、国际化的实体平台和交流平台,支持专家智库提炼新理论和新知识,鼓励中青年学者探索新案例和新表述,指导国际中文教育专业硕博研究生运用新方法和新技术,不断提高国际中文教育的学术生产力和成果流动性,助力国际中文教育学术体系更好走向世界。
四、总结
因此,国际中文教育不仅应加强对学术历史与脉络的梳理,通过深入研究和科学比较合理演绎吸纳国外成熟的外语教育理论方法;更要结合中国实际、突出中文特点,以理论创新引领国际中文教育不断取得新成效、实现新突破。未来应在国际中文教育实践中持续升华理论、优化方法,通过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之间的交互生成实现各子体系的自我建构与完善,促进学理传承与学术创新实现双向共进,最终形成支撑国际中文教育学科高质量发展的学术体系。
参考文献
[1]李宝贵,庄瑶瑶,曲福治.新时代国际中文教育学术体系构建:要素、原则与进路[J/OL].民族教育研究,2023(03)
转自:“汉教学苑”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