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不平等”体现在性别、年龄、地区、行业、雇佣关系等多个方面。信息与通信技术发展并非必然地带来更多社会包容,反而加剧了某些方面的数字排斥;同时,一些公共政策也在有意识地利用新兴技术制造“断连”,这一重构公民与国家关系的新技术政治形式使得处于数字底层的人群和社区更加边缘化。
数字鸿沟/数字包容的全球研究趋势
Joiner Alexánder Hoyos Muñoz等在2023年1月《信息科学杂志》对849篇文章进行统计分析,得到近几年国际上数字鸿沟(digital divide)及数字包容(digital inclusion)研究的主要趋势:第一,出版物数量在2021年出现明显增加,这与新冠疫情加剧了数字鸿沟对教育、卫生和工作等方面的影响有关;第二,美国和澳大利亚在数字鸿沟/数字包容领域发表成果最多,分别为116和94篇,但所有国家的相关研究在社会科学总产出的占比均低于0.2%,拉丁美洲国家占比最低,该地区内数字鸿沟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还未得到充分关注;第三,词频可视化分析中,除“信息通信技术”“互联网”“数字不平等”三个高频词外,“可持续发展”正崭露头角,说明学界正致力于寻求一种为所有人提供平等数字机会,更有效地管理经济资源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模式。
文献来源
Hoyos Muñoz, J. A., & Cardona Valencia, D. (2023). Trends and challenges of digital divide and digital inclusion: A bibliometric analysis.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cience.
https://doi.org/10.1177/01655515221148366
算法偏见被视为新数字鸿沟
Zhang Yang等在2023年第3期《广播与电子媒体杂志》指出,人们逐渐意识到算法影响人类的机制,并认为拥有一定的算法知识(algorithm knowledge)可以帮助人们抵御系统推荐中的算法偏见,但这似乎只对男性用户有效。基于对新浪微博1693位用户的分层抽样问卷和不同性别间的结构方程建模(SEM),研究验证了这一猜想并进一步发现,关键原因或许是与男性相比,女性,尤其是受过良好教育的年轻女性,更乐意在平台建立“社交连接”,这让女性用户更容易被算法全方位捕捉,她们使用平台的时间越长,越难摆脱算法偏见。文章将算法偏见视为一种新的数字鸿沟,并尝试从这一视角解读性别差异。
文献来源
Zhang, Y., & Chen, H. (2023). Can Algorithm Knowledge Stop Women from Being Targeted by Algorithm Bias? The New Digital Divide on Weibo, Journal of Broadcasting & Electronic Media, 67(3), 397–422.
零工经济、数字不平等与劳动力分层
Aaron Shaw等在2023年第11期《信息、传播与社会》聚焦零工劳动市场的分层参与。零工经济在理论上促进了灵活的、数字中介的就业选择,但美国两大零工平台Amazon Mechanical Turk和Task Rabbit的用户数据显示,参与零工经济的工人往往更年轻、受过高等教育、居住在中等收入地区,拥有更熟练的互联网技能。研究通过贝叶斯回归还发现零工市场的劳动参与可分为四个阶段,每一阶段皆有不同的分层筛选模式。文章系统性地推演了数字不平等如何加剧更广泛的劳动过程不平等和社会经济不平等,为“谁决定了谁”可以在零工时代获得就业机会提供新的见解。
文献来源
Shaw, A., Fiers, F., & Hargittai, E. (2023). Participation inequality in the gig economy,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 Society, 26(11), 2250–2267.
互联网连接的权变性
Rohan Grover在2023年6月《新媒体与社会》剖析了印度互联网连接的权变性问题。作者指出,印度的互联网建设充满悖论,即同时投资于“连接性”和“断连性”,前者追求互联网的普遍接入,后者则在“国家下令关闭互联网”方面领先于世界。这些自相矛盾的技术政策造成了数字公众体验的分化,而这种分化通过不同的移动连接方式在基础设施层面得以缓和。移动治理(m-governance)被视为一种新兴的技术政治体制,它通过投资移动电信,将公民的移动参与纳入国家治理之中,同时通过关闭互联网使这种访问变得不稳定。过往研究大多将关闭互联网解释为对公共表达的限制,而本文则将科技与社会(STS)的分析方法与后殖民和去殖民化等理论路径相结合,评估数字治理、互联网治理对公众的影响。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讲,文章批判了所谓的“互联网政策弥合数字鸿沟”,对边缘社区所经历的互联网连接质量及其权变特征进行了分析。
文献来源
Grover, R. (2023). Contingent connectivity: Internet shutdowns and the infrastructural precarity of digital citizenship. New Media & Society.
https://doi.org/10.1177/14614448231176552
*本文刊载于《新闻与写作》2023年第9期封三,由中国传媒大学姬德强、蒋效妹,清华大学朱泓宇汇编整理。
转自:“再建巴别塔”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