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扎根理论视角下大学生的恋爱过程

2023/9/21 9:15:22  阅读:156 发布者:

编者推荐

恋爱,于我们红尘中的男女来讲是一件美好的事情,而我们也自然而然地认为这属于人类的一种本能,真命天子(天女)到了,恋爱的感觉就来了。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千万人之中我就会钟情于你?为什么轰轰烈烈之后有的人走向婚姻有的人却分道扬镳?今天,小编给大家推荐一篇文章,让我们一起探究一下恋爱这件事情的背后,到底有哪些真相。

原文标题:《扎根理论视角下大学生的恋爱过程》

作者:Jhony Choon Yeong Ng(黄春荣) 高梦茹 谭清美

文章来源: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 201825(04)63-73

基于扎根理论, 根据恋爱次数, 将大学生分为少经验和有经验人群, 与毕业后的职场人士恋爱过程比较研究发现, 大学生中有经验型和少经验型人群的恋爱过程呈现出显著的不同:前者恋爱主要以内在情感依恋为导向, 而后者则是外在现实需求为导向。通过对恋爱过程的分析, 将恋爱的动机、结果相关联, 可知大学生高分手率的原因主要有冲动的性格特点, 追求自由的恋爱心理以及对未来的盲目自信。

关键词

成人依恋; 恋爱过程; 扎根理论;

大学生恋爱是高校校园的普遍现象。调查显示, 中国在校大学生中有恋爱经历的比例高达80%[1]但是, 大学生维持恋爱的能力不足, 分手率高。[2]例如, 一项对238名大学毕业生恋爱情况的追踪调查显示, 大学毕业分手人数占53.4%, 而经由网络建立的恋爱成功率更低, 分手率更是高达82.9%[3]由于现有文献缺少对过程的研究, 难以解释分手率高的原因。因此, 研究个体交往的成功率和持久率刻不容缓。本次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研究恋爱的过程, 发现人们为什么恋爱, 为什么分手, 对这些现象做出解释。

现有文献主要分为2, 一脉集中于研究恋爱观与恋爱动机, 一脉主要研究失恋状态下的心理疏导以及应对措施。[4]现有文献从生理、心理、环境等多个方面对恋爱动机进行研究[5], 但是忽视了恋爱动机会随着年龄的增长、经验的增加而发生动态变化。失恋问题会导致个体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6]对失恋者事后的心理疏导固然十分必要, 但是研究者也应当探究分手发生前的一段过程寻求原因, 从源头解决问题。当前文献缺少从恋爱到分手的过程研究, 导致目前的两脉文献断开。因此, 本研究基于扎根理论, 专注于研究从恋爱相识到分手或结婚之间经历的过程, 完成文献的衔接。

一、研究设计的理论基础

() 恋爱的过程

爱情是一对男女基于各自内心形成的对另一方真挚的仰慕, 是双方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身伴侣的一种最强烈、最纯洁的感情。恋爱是一对男女为寻求和建立爱情而相互了解和选择的过程。恋爱包含恋爱动机、恋爱关系和恋爱结果。恋爱动机是产生恋爱行为的内部动力;恋爱关系是在性吸引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相互认可的情感和互动关系;恋爱结果要么是走入婚姻, 要么以分手而告终。

恋爱动机作为恋爱行为产生的原因, 反映人的婚恋价值取向。它不仅标志个体的恋爱目的, 同时影响个体的恋爱态度和恋爱模式。当代大学生的恋爱动机可分为四类:生理需求, 心理需求, 物质需求, 环境影响。[7]不同的群体一般会有不同的恋爱动机。而失恋或分手是指一段亲密关系的破裂, 会对当事人的情绪状况造成负面影响。张海音将失恋原因归类于三大类:自身心理因素、家庭压力、社会环境的压力。[4]

本文将失恋原因与过程相结合, 从过程解释原因的产生。在校大学生的年龄在17岁到22岁之间, 已经进入恋爱年龄阶段, 具有强烈的恋爱愿望。大学生恋爱呈现出恋爱动机多样化, 恋爱方式多元化和恋爱结果多极化的特点。[8]因此, 我们选择大学生为基础样本以便样本方便可寻。现有关失恋的文献一般将研究重点放在女性身上, 且少将注意力放在职场人士恋爱的课题上。因此, 为了使研究结论更为全面, 我们对男女同时进行研究, 并加入对职场人士的分析, 以完善样本群。

鉴于现有文献研究主要针对恋爱动机和结果。因此, 本文主要从恋爱动机、恋爱过程、恋爱结果三方面展开, 关注动机和结果的同时专注研究恋爱过程。

() 成人依恋理论

HazenShaver开创性地从成人依恋的角度研究亲密关系, 1987年第一次提出成人婚恋关系中的情感联结也可以被理解为一种依恋关系。[9]他们认为, 可以将爱情看作是一个依恋的过程。[10]BartholomecoHorowitz对依恋类型做了进一步的研究, 通过对自我和对他人评价的积极与消极程度, 提出四类型模式, 将成人的依恋关系分为安全型、专注型、恐惧型、冷漠型。[11]目前, 依恋已经成为研究婚恋关系的主要理论框架。[12]

有关成人依恋理论的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成人对其早期依恋经验的回忆和重构, 即依恋表征的研究;二是成人与情侣构成的新的依恋情感联结———婚恋依恋。[12]第二方面的内容正是本研究主要讨论的部分。成人依恋理论主要用于讨论四大主题。一是依恋的个体差异。研究者认为, 成人依恋行为之所以存在个体差异, 是因为人们在不同依恋史的基础上形成了对亲密关系不同的期望与信念, 或者说形成了一套“内部工作模式”。基于这种内部工作模式, 当个体建立新的关系时, 他们部分依赖于早期依恋经验中形成的期望, 更可能去同化新的关系信息, 而非改变这一模式去适应新的关系。[13]该理论从依恋的角度强调了恋爱关系中的个体差异。二是依恋的运作方式。肖君政和江光荣指出成人浪漫关系的运作方式与婴儿-父母关系一样, 一方面体现在成人寻求伴侣时把关注自己、温暖、敏感这些回应性的照顾品质看作理想伴侣最具吸引力的地方;另一方面体现在安全型伴侣遇到压力更可能去寻求支持并提供支持。[14]三是依恋类型的稳定性。依恋类型的“稳定性”指的是不同时间点上测得个体的依恋风格是一致的。研究者对成人依恋风格的稳定性进行考察, 发现出成人依恋风格具有中等程度的稳定性, 60%70%的人会在比较长的时期内保持同样的依恋风格。[15]对成人依恋类型稳定性的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了解依恋风格变化的影响因素, 从而利用干预等方法促进不安全型依恋风格的个体向安全型转变。四是浪漫关系的构成。Robert Sternberg的三元理论指出, 浪漫关系由亲密、激情、承诺三个部分组成。[16]这四大主题从个体差异、运作方式、维持稳定以及关系构成的角度揭示了恋爱的过程, 为恋爱过程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我们发现现有文献主要是归纳性的大模型, 基于依恋的分类对恋爱类型进行划分和研究。基于上述讨论的四大主题, 成人依恋理论主要从恋爱内部过程讨论恋爱主体、恋爱维护、恋爱构成等内容, 而忽略了恋爱动机和恋爱结果的部分。恋爱是动机、过程、结果相结合的一个完整的体系, 三者高度相关。因此, 建立在这些文献之上, 我们关注动机和结果, 希望对文献做一个补充。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在关注差异性、稳定性之余, 着重研究系统, 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理论。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收集过程

本文使用扎根理论的方法。扎根理论将实证研究和理论建构紧密联系起来。作为一种质性研究方法, 完善了实证研究方法上的不足, 为深度访谈提供了手段和策略。扎根理论的研究流程主要是数据收集、编码分析、撰写备忘录、排序及理论概述、撰写成稿等步骤, 其中编码则由开放性编码、选择性编码和理论编码三部分组成, 从而达到建构理论的目的。[17]

本文使用理论抽样的方法, 在大学生和职场人士两个群体中选取合适的样本, 分析在不同年龄阶段和不同社会环境中的恋爱过程和恋爱行为。我们采用半结构式访谈的方式收集数据, 访谈时长介于3060分钟。在访谈过程中, 我们尽量使用亲切礼貌的语言表达, 避免使受访者感到隐私被窥探, 对访谈产生反感。访谈结束后, 我们将访谈记录整理成文档形式以便比对和分析。

最初, 我们主要将受访者恋爱和分手的原因、谈恋爱的过程等引导问题作为访谈的提纲。使用以下问题:“你谈过几次恋爱?”“恋爱的原因是什么?”“分手是因为什么?”“父母会介入你的恋爱吗?”“谈恋爱次数会对你下一次恋爱产生什么影响?”。这一阶段我们使用开放编码的方法分析数据, 得出大量的开放编码。例如, “家庭观”“中国式相亲”“谈恋爱次数”“理想画面”“期望门槛”“共同点:制度与兴趣”“分手:主动与被动”等。随着更深入的分析与进一步的数据收集和比对之后, 我们发现一些主题开始出现聚焦趋势。例如, 许多访谈者的回答在关于“谈恋爱的次数多少的影响”“谈恋爱前后期变化”“分手导致的期望门槛的升降”“认识时间长短对恋爱互动的影响”等一系列主题范畴上开始收敛。因此, 我们转而使用选择性编码的方式分析数据, 使用这些主题指导后续的理论抽样过程, 并据此补充访谈提纲的问题。最后, 在数据收集达到饱和时, 即访谈中几乎没有新的主题与信息出现时, 我们停止访谈, 转而使用理论编码, 对访谈结果进行整理分析, 使之成为一套完整的理论。

本次访谈一共接触了35名对象, 3名拒绝接受访谈。

受访者中有22名本科生和研究生, 其中13名女生和9名男生, 平均年龄19.6, 分别就读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财经大学、内蒙古大学、南京晓庄学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山东科技大学。

受访者的职场人士一共有10(4位男士和6位女士) , 平均年龄为26.5, 职业分别为教师、舆情分析员、房产中介、营业员、包工头、工人、在家待产、公务员、银行工作人员。受访者来自中国各省市, 包括江苏省、四川省、山东省、内蒙古、陕西省、江西省、湖北省等。

所有受访者中包括3对情侣、1对夫妻。其中有1人恋爱次数大于10() , 3人恋爱次数大于等于5(均为女) , 7人恋爱次数介于35之间 (34) , 4人谈过两次恋爱 (22) , 13人仅谈过1次恋爱 (67) , 还有4人从未谈过恋爱 (均为女) 。所有受访者恋爱次数合计82次。

我们从身边的情侣开始进行访谈。在访谈中, 我们发现, 有些人拒绝接受访谈。例如, 当我们想要对一个刚刚分手的人进行一个关于恋爱的访谈时, 对方产生了反感与抵触的情绪, 并拒绝与我们分享她的恋爱经历。另外也发现当情侣在一起的时候进行访谈, 他们会顾及对方的感受而不敢表达出内心真实的想法和自己的情感经历。因此我们在接下来的访谈中吸取教训, 避免情侣在一起的时候进行访谈。

三、访谈对象恋爱过程分析

经过访谈调查, 我们根据恋爱次数将恋爱流程分为两个模式。以恋爱次数2次为界限, 分为经验型和少经验型两类人群, 并分别对他们的恋爱动机、恋爱过程以及恋爱结果三方面进行讨论。同时, 我们对职场人士恋爱模式与大学生恋爱模式加以比对分析。在这一部分, 为了更好地说明我们的观点, 我们引述一些受访者的话语, 为读者提供更为直接明了的表达。

() 经验型人群

经验型人群的恋爱流程图如图1所示。经过对职场人士恋爱访谈的分析整理, 我们发现其模式与经验型大学生的恋爱流程大体重叠。经过比较, 我们发现不同之处存在于认识阶段与恋爱结果两个部分。(图中, 实线框表示经验型人群与职场人士重合部分, 虚线框表示职场人士特有的部分)

                              

1 经验型大学生及职场人士恋爱流程图   

1. 经验型人群的恋爱动机

经验型大学生的恋爱动机大致分为排遣寂寞、寻求自我价值认同感、追求新鲜感、基于现实背景的考虑这四种情况。

谈恋爱次数较多的人对恋爱已经形成了一种依赖, 习惯总有人陪伴在身边, 当回到单身状态的时候, 会产生空虚、寂寞、无措等不适应的情绪。受访者坦言:“大学课余时间很多, 谈恋爱可以排遣寂寞, 打发时间”“就是想找个人陪”等。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 课业学习只是大学生活的一部分, 他们拥有较多自由的时间去支配。对于一部分大学生来说, 开放的大学风气使得恋爱成为消遣这些自由时间的首要选择。

寻求自我价值认同感的心理主要表现为:当自己没有对象的时候, 怀疑是自己不够好, 没有吸引力, 严重者甚至会在爱情中产生自卑心理;找到对象了就是一定程度上对自身价值的证明。这种证明针对女生表现为对自身魅力的证明, 而对于男生则是为了显示自己不无能。一位受访者在经历6段恋爱后表示“我想要从别人身上得到被需要的感觉”“原来自己也有人喜欢, 原来也会有人对自己痴迷”。这在心理上给人以极大的抚慰与信心, 尤其是女性的虚荣心得到极大的满足。虽然现代女性讲究独立平等, 但是她们大部分更倾向于做别人眼中的自己, 对自我的认知多依赖于别人的观点。而男性则往往是通过带漂亮的女朋友炫耀, 在自己的兄弟面前赚足面子。

经验型人群倾向于与认识时间较短的人做恋人。他们认为, 当认识时间很长的朋友突然转换为恋人, 之间的相处模式在短时间内较难做出改变, 会造成不习惯。他们追求恋爱中的新鲜感, 认识时间长, 会对一个人了解得相对透彻, 而跟一个认识时间较短的人谈恋爱, 能在相处过程中不定时地发现出一些新鲜的特质, 不会过早出现无聊乏味的感觉。受访者表示:“我倾向于跟没认识多久的人谈恋爱, 这样很容易就切换到恋人模式, 在恋爱的过程中慢慢了解, 彼此发现新的点。”

经验型人群谈恋爱讲究现实背景。在一段恋爱开始前, 他们表示, 会在先前的聊天与接触中把自己想知道的全部套出来。在这个过程中, 对他的情况有个大致的了解。如果发现自己无法接受的某个点, 就止于朋友不再进行深入发展了。基于现实背景的考虑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家庭条件、个人能力和地区差异。在访谈中, 经验型受访者提道:“我现在比以前现实, 会考察对方的能力和家庭条件, 毕竟这关系到未来的工作和生活。”大部分大学生的主要经济来源是父母。如果家庭条件相差太多, 在相处中会暴露很多问题。例如, 经济条件好的一方无疑承担了更多情侣活动的费用, 而经济条件差的一方则会因此产生自卑等情绪。个人能力包括学习能力、组织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学习好的人在大学中往往成为大家青睐的目标, 而组织和人际交往能力则在未来工作上发挥巨大的作用。地区差异也是一项重要的考量因素。南北方的饮食差异和生活习惯都有可能在恋爱中造成影响。从长远考虑, 毕业后情侣双方去向也会产生冲突。例如, 大城市的女生往往不愿意跟随小城市的男生去家乡发展, 有受访者表示:“我未来打算在上海工作, 但是他 (追求者) 是山东的, 算是北方人, 我以后肯定不会跟他回家乡, 所以我在犹豫要不要答应。”

相比于大学生, 家长对职场人士恋爱的介入会远远大于在学校时。这种介入以逼相亲、催婚等形式体现。本次访谈10位毕业就职的受访者中, 8位经历过相亲 (2位男性, 6位女性) , 而其中有4位女性 (平均年龄27.5) 经历过8次以上的相亲。中国式相亲这种由长辈亲戚介绍的恋爱模式对职场人士来说是一种施压行为。两个完全不认识的人被动地接受父母的安排, 在完全没有感情基础的情况下基于外貌、经济条件以及相亲短交流决定是否有发展的可能。在这个过程中, 家长发挥着很大的影响力, 他们会把他们所满意的选择强加给子女。例如, 把对方小伙子叫上门喝酒吃饭, 或是通过不断的催促自己的女儿使其就范。家长过早的介入会对双方当事人产生一定的压力, 一位受访者表示:“才相亲见面了没几次, 两方家长都为未来的事做准备, 他家新房子装修还征求我的意见, 我觉得挺有压力的, 毕竟还没有说真正在一起。”

对于职场人士来说, 他们恋爱动机一定程度上受职业因素影响。他们会选择性去接触一些比较优质的职场人士。虽然相较于大学时代, 他们的交友圈变小了, 但是接触的人更具成熟的职业魅力。这种主动在工作场合社交的恋爱对象与相亲对象相比, 品质往往更加优良。并且工作所接触到的人要么是工作相似, 要么是工作互补, 对于职场人士来说可以在工作上有一定的互助行为。这对于双方未来关系的稳定也起到一定的重要作用。

2. 经验型人群的恋爱过程

恋爱的成功率与持久率是截然不同的概念。恋爱成功率是指通过表白等行为成功建立情侣关系的概率, 恋爱持久率则是恋爱关系维持时间的衡量标准。经验型人群通过经验积累, 在追求阶段展现出花样百出的招数。他们深谙表白之道。尤其对于男性来说, 他们能有效利用女性在浪漫氛围下容易冲动的特点, 通过创造浪漫的环境、说出动人的情话, 比较容易俘获对方的心。

经验型人群恋爱的持久率呈现出两极化。一类人因为经历过较多次恋爱, 在每次失败后总结经验, 使得持久率提高。有受访者表示:“不谈恋爱不知道自己接受不了哪种人和哪些性格脾气, 谈过几次之后就了解了。在下一次选择恋爱对象的时候就会慎重考虑。”另外一类人则是持有“玩”的心态, 频繁的更换男女朋友, 即便有着高成功率, 但持久率极低。例如, 有受访者表示:“社交无极限, 等到谈腻了就换一个环境, 又会发现新大陆。不一定要执着于一段感情, 只是给彼此一个机会, 又不是结婚。而且次数多了就更随便了, 想在一起就在一起, 想分手就分手。”

3. 经验型人群的恋爱结果

大学生受访者中, 经验型人群有83.6%是主动提出分手, 因此有理由认为恋爱次数多的人在分手方面更具主动性。主动分手细分为三种, 一种是经过深思熟虑, 觉得性格不合适, 受到过多的约束, 认为不能再维持下去才会提出。在访谈中, 大多数主动提分手的受访者都归因于性格不合适 (73.3%) , 其次是追求自由 (54.6%) 。恋爱关系在甜蜜之外实则是对双方行为的一种约束, 一位受访者表示:“我想宅在宿舍吃外卖还要征求他的意见, 为了达到一个简单的目的, 还要进行好几句的争辩。”这种对自由的约束在特定情况下会产生厌烦的心理。例如, 在备考期间, 大学生希望能专注地进行复习, 但另一半却提出要一起吃饭、看电影的要求, 使其内心产生很大的抵触;或者情感的一方对另一方管得很紧, 甚至不让他/她与异性交谈。这时, 人们往往会产生不满, 从而渴望单身的状态。

第二种是冷暴力分手。冷暴力的表现形式多为通过冷淡、轻视、疏远和漠不关心, 致使他人精神上和心理上受到侵犯和伤害。单方面分手, 往往要承担更大的心理压力和罪恶感, 有些人没勇气面对舆论的压力, 没法面对自己心里所谓的“辜负”了别人的愧疚和不安。一部分经验型人群经历多次恋爱之后, 对恋爱表现出一种不在意的态度, 因而抵制诱惑的自制力相对较差, 更容易发生劈腿的行为。在一段感情中出现第三者的情况下用冷暴力的方式逼迫对方提分手, 就会有一种“双方都参与了分手这个决定”的错觉, 从而减轻内心的愧疚感。

第三种是惯性分手。谈恋爱次数多, 时间短。这一类人群凭借不错的自身条件 (外貌、家境) , 追求暧昧阶段的新鲜感, 而不想承受恋爱时间长了产生的各种烦恼。他们频繁地更换男女朋友, 对恋爱表现出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随着恋爱的推移, 以寻求新鲜感为动机的人会渐渐丧失激情。这一类人的恋爱, 往往很难维持较长的时间。新鲜感是有保质期的, 经过访谈, 我们发现大约在三个月后, 恋爱的新鲜感开始明显下降。随着新鲜感降低, 感情逐渐变淡, 最终导致分手。

在职场人士受访者中, 他们在家庭压力的逼迫之下, 一部分人会选择将就。这种为了应付家庭压力的形式婚姻往往缺乏感情的基础, 是一种搭伙过日子的方式, 体现出受访者在恋爱和婚姻中的被动性。缺乏感情基础的后果就是高离婚率。一位受访者表示:“不仅父母催, 连亲戚见面都会不停地催问, 我结婚其实是被逼的。想找个好看的对象, 但是现实一点的话, 相亲的几个对象从各方面比较而言, 选择了我现在的老婆。”

() 少经验人群

少经验人群的恋爱流程图如图2所示。

2 少经验型大学生恋爱流程图   

1. 少经验人群的恋爱动机

我们从典型心理和理想画面的角度对少经验型大学生的恋爱动机进行了讨论。少经验人群在心理上对感情有着更为丰富的感触。因此, 他们往往会产生孤独感、亲切感、危机感等心理, 从而促成对亲密关系的需求。

当代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 (受访者中有25人独生子女, 占比78.1%) 。对于独生子女来说, 孤独是常态。受访者们表示, 他们渴望得到来自父母以外的关爱。这种关爱一是来自同性的兄弟或者闺蜜, 另一则来自异性恋人, 当其中一方的关爱变少或者缺失, 对另一方的需求欲望也会更加强烈。一位受访者表示:“我有一个特别要好的舍友兼闺蜜恋爱了, 我突然就变成了一个人, 我就特别想要有一个人能够陪我一起做这些事请, 闺蜜很难在短时间再找到一个, 但是男朋友可以。”

对于在外地上学的大学生来说, 遇到自己的老乡会不自觉地产生一种亲切感, 由此可以推动两人之间亲密关系的建立。在实际受访的14名恋爱次数小于等于2次的大学生受访者中, 8(36.4%) 的恋爱对象就是老乡。用受访者们的话来说:“我到南京来上学, 离家那么远, 遇到一个老乡第一感觉总是很惊喜又想要靠近的, 而且还会有很多的共同语言, 所以老乡对我来说肯定是一个加分项。”

如果身边有很多的追求者, 人们往往在选择对象的时候会提高自己的门槛, 挑去挑去, 但只有极少部分自身条件好的人才会有很多选择。当问及“是否会多挑挑, 觉得下一个会更好?”时, 大部分受访者表示:“哪有那么多给我选, 我选择别人, 别人也未必看得上我。”因此, 在现实生活中, 如果选择少或是没得选择, 就会产生一种危机心理, 担心如果不抓住这个, 后面就没有更好的了, 因此标准也会有所降低。

在访谈中, 有受访者表示, 之所以答应恋爱:“不是想得到, 而是怕失去。”这种感情通常是不平等的付出, 一方的付出远远大于另一方。这是一种心理上的不安全感, 并不是因为感情深厚, 而是担心会失去一些东西。正如受访者提到的那样:“我很没有安全感, 我觉得只有确定了关系, 他才会稳定的对我好, 很怕失去。”

大学生在情感上容易被一些共同点打动, 这些共同点可分为制度和兴趣两个方面。制度上的共同点指的是由于学校分配体制而形成的相似性, 例如同一个班级、社团、学生组织。受访们中15(68.2%) 正在或曾经与同班或同社团同学恋爱。他们表示:“会先从同班考虑, 毕竟可以经常见面而且了解也比较深”。由于制度上的相似性而结识再到发展亲密关系, 我们称之为“保开始”。而兴趣方面的共同性才是“保继续”的关键所在。例如, 不止一位受访者提到的游戏和旅行成为现代大学生男女双方的共同兴趣。一位受访者表示:“共同的兴趣在聊天中就会有共同的话题, 也会一起付诸行动。我和男朋友经常会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所以我们在一起从来不会觉得枯燥或是厌倦了。”她已经和男朋友谈了两年半恋爱并且在恋爱中能依然维持较高的热情。如果双方拥有相似的兴趣爱好, 就会在一些话题上产生共鸣, 这些共同的话题与活动维持了恋爱的激情, 促进了一段亲密关系的巩固。

在访谈中, 我们还发现, 许多受访者都有一个理想化的伴侣, 例如明星、虚拟的人物形象如动漫和影视角色等。女性如果狂热追星, 就会在偶像身上花费大的时间, 忽视自身周围的世界。一位追星的受访者表示自己每天都会关注无数遍偶像的动态:“我把时间都用来关注偶像了, 怎么还有空去谈恋爱。而且相比之下, 身边的男生离我的标准差得太远了, 根本没有让我产生想要恋爱的冲动。”由此可见, 追星成为大学生不谈恋爱的重要理由。在理想和现实的对比中, 追星者对身边的选择以偶像的标准去要求, 导致标准无形之中提高, 产生理想和现实的强烈冲突, 导致他们做出不谈恋爱的选择。

2. 少经验人群的恋爱过程

冲动是少经验人群恋爱的一个典型特征。冲动行为是一种在当时特定情况下对自己心理以及行为的难以把控, 用一位女性受访者的话来说, 就是“氛围好一点, 话甜一点, 脑子昏一点就答应了”。在感情面前, 男女的理智分析能力会受抑制, 控制能力也会减弱, 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行为的意义和后果, 从而容易冲动行事。这种行为往往缺乏客观理性的思考, 在接下来的恋爱过程中, 某些未被考虑的问题会逐渐浮现, 与先前的想法不一样, 从而想要挣脱。因此, 冲动行为持久率显现出一种较低的水平, 受访者中提及“冲动行为”引发恋爱这一概念的人, 83.3%以失败告终。随着恋爱时间一长, 问题就会逐渐暴露。本次访谈结果显示, 异地恋在分手原因中占据第一位 (53.3%) 。因为沟通的减少, 双方在距离面前渐渐减少了联系直至沉寂在彼此的聊天列表里, 双方开始自己新的生活和感情。异地恋存在的问题是:高估了感情的深度, 低估了交流的难度。在接下来的相处模式中, 异地恋双方面临不同的生活环境, 聊天的共同话题会越来越少, 到后来一个懒得解释, 一个懒得听。只靠语言维持的恋爱, 没有每天面对面的互动, 会产生很强烈的距离感。尤其受到身边情侣秀恩爱行为的刺激, 更会缺乏温暖, 产生不满。经历过异地恋的受访者们在访谈中提道:“一开始谈恋爱 (异地恋) , 觉得什么都不是问题, 但是时间一长问题就暴露出来, 正常情侣间的逛街吃饭都不能实现。而且聊天也逐渐减少, 都不知道他每天在做什么, 很没有安全感, 坚持不下去。”

少经验人群的恋爱还呈现出套路化和理想化的特点。这一类人的恋爱大多中规中矩, 遵循谈恋爱一贯的套路:每天在手机上聊天, 一起吃饭、看电影、逛街, 从牵手一步一步深入发展。他们谈恋爱处在一种比较单纯和幼稚的阶段, “不管是牵手还是拥抱, 都很害羞”。这一类人依赖于外力助攻, 如舍友或与双方关系都很亲密的朋友。与对方的舍友搞好关系, 比如零食贿赂, 帮取快递, 就可以得到较多信息, 在恋爱初期发挥很大的作用。少经验人群呈现出理想化的憧憬, 包括在现实中带入电视剧“玛丽苏情节”、对未来一起读研或一起工作的理想化憧憬、对未来的盲目自信等。恋爱零经验的受访者表示:“我是认定了就不会改的人, 一旦恋爱, 就不愿意轻的分手, 想要一直走到结婚。”恋爱经验少的受访者表示:“准备一起考研, 希望可以一起考到一所很好的大学继续读研, 这样就可以一直在一起。”每年考研的人数众多, 两个人想要一起通过同一所高校的研究生考试的概率极低, 但是他们在恋爱初期却盲目自信, 将双方未来的道路做了规划。当现实与理想发生冲突的时候, 亲密关系就容易破裂。

3. 少经验人群的恋爱结果

少经验人群在分手形式方面没有明显的倾向性, 分为主动分手、被动分手和和平分手三种方式。少经验人群在恋爱中就算发现不合适, 但往往羞于启齿。因此, 他们会忍耐较长一段时间, 无法坚持的时候, 才会主动提出分手。分手后会对对方充满愧疚和抱歉, 而不会过多地指责和归罪于对方。他们认为:“是我不想继续谈了, 本来就是我错的比较多, 不会怪对方。”

和平分手是在双方心里较为成熟的基础上的一种理智冷静的结束方式。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多见, 所有受访者一共谈过的82段恋爱中, 仅有3(占比3.7%) 是经过双方理性商量之后达成共识的和平分手。和平分手的状态下, 两人之间不再谈感情, 而是从恋人模式重新切换到朋友模式。两个人从相爱到不爱, 谁也没有必要耽误对方, 勉强自己。如果在彼此都对这段恋情感到不满意的时候, 不立刻了断, 最后的情分也会消磨殆尽, 甚至走向怨恨。和平分手后内心产生解脱的感觉, 不存在较为强烈的心理活动。受访者表示:“虽然难过但也会觉得如释重负, 毕竟心已经不在那里了。”

被动分手一般是自己主观意愿上不愿意分手, 突然被斩断会很难受, 同时可能产生愤怒憎恨等极端情绪。被动分手除了当下的愤怒、受伤以外,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前任的行为仍然会对当事人产生影响, 一位受访者表示:“被动分手一般比较容易怀念过去, 因为自己主观意愿不愿意分手, 还会默默关注对方。他有了新的女朋友我也会下意识地跟自己比较, 心理会有一种不平衡。大概半年之后才会渐渐淡忘。”

() 职场人士与大学生恋爱对比

职场人士和大学生不同的身份特征、社会环境等因素对恋爱过程产生不同的影响。身份特征主要包含身份平等性、性格特点等, 社会环境则是职场人士和大学生所处的社会背景、接触的人群、外来压力等。我们从这两个方面对两类人群的恋爱进行比对和讨论 (见表1)

1 大学生和职场人士身份特征、社会环境对恋爱过程的影响     

在身份特征方面, 首先, 大学校园里人人身份相对平等, 同为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 彼此之间的交往不受身份的约束。职场人士的身份却成为彼此间恋爱交往的一道槛, 女性受访者表示:“‘男生可以下娶, 女生不能下嫁’这是大家一贯认为的。我本科毕业的, 肯定不会找一个职校的, 最差也要受教育水平跟我一样。”到了职场, 女性会倾向于选择学历、财力优于自己的人群作为目标对象。在大学中所能攀比的仅限于保研资格和成绩, 而进入复杂社会的职场人士的攀比之风更盛。有女性受访者表示:“看到长相、能力各方面都不如自己的同学嫁得比自己好, 难免心理会感到不平衡。”对身份条件的攀比心理, 成为职场人士亲密关系发展与巩固的一大障碍。其次, 大学生把关注点更多地放在长相、身材、成绩等方面, 而职场人士需要考虑的方面更多, 包括工作、房子、车子等经济因素。在访谈中, 大学生在恋爱标准上普遍提及“外貌”“长相”一类字眼, 而职场人士则表示:“随着年龄越大, 外貌越发成为一个不太重要的因素, 现在找对象, 经济条件、性格魅力才是我比较看重的。”再次, 性格差异成为大学生和职场人士恋爱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大学生是一个比较容易冲动的群体, 他们轰轰烈烈地开始, 在相处的过程中逐渐发现问题, 继而匆忙分手并较快投入下一段新的感情当中。因此, 大学生恋爱呈现出迭代快的特点。职场人士在一段恋爱开始前能保持相对清醒与冷静的状态, 对可能发生的问题进行提前考虑, 不会轻易地开始。因此成人进入职场后这一阶段的感情经历较为稳定、次数也相对较少。

社会环境的因素对大学生和职场人士恋爱过程的不同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可可选择人群的不同。大学汇集了来自天南海北的同学。大学生接触到的人更多样, 选择的范围更广。他们的恋爱对象往往不局限于同一专业, 对彼此而言更具新鲜感。职场人士因为工作的原因, 接触的人大多是公司和单位里的同事或从事关联职业的其他职场人士。一位从事教师职业的受访者表示:“我一天几乎所有时间都在学校里跟学生老师打交道, 认识的也都是老师和学校里的管理人员。”他们所能找到的人群类型较为单一, 大多从事同一性质的专业和工作, 因此选择性相比大学生而言更小。二是社会压力的不同。相较于大学生无忧无虑的自由恋爱, 职场人士在恋爱与婚姻上承受着更多的压力。压力一方面源自父母长辈对大龄未婚青年的催促与社会的异样目光, 另一方面源于成人生活成本的提高和生活顾虑的加重。因此, 职场人士的恋爱更具有目的性和功利性, 例如, 找对象是为了应付父母, 向家里交差。

四、研究的理论价值

婚恋主要由内在的情感依恋和外在的经济条件等现实需求两类因素共同影响, 并且随着 (生理的、心理的、社会的) 年龄的增长, 后者所起的作用也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本研究根据访谈数据的分析, 通过对恋爱次数的分类将受访者分为经验型和少经验型两类人群进行讨论, 分别建立相关的恋爱流程模型。少经验型人群的恋爱主要以内在情感依恋为导向, 而经验型人群则是外在现实需求为导向。大学生与职场人士的恋爱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少经验型与经验型的区别, 大学生恋爱多为纯洁的情感联系, 而职场人士的恋爱则掺杂着经济条件等现实背景的因素, 从大学生到成人恋爱的过渡反映出婚恋关系影响因素的变化, 这也从理论上解释了大学生与职场人士恋爱过程的根本区别。

成人依恋是指个体寻求和保持在生理上和心理上能提供稳定安全感的依恋对象的一种个体倾向。[18]我们发现, 少经验人群的恋爱动机与成人依恋理论有一定的关联度。根据依恋理论, 研究者指出依恋的四个决定性特征是:趋近行为、分离痛苦、避风港、安全基地。[19]少经验人群在亲密关系中产生的亲切感、害怕失去、害怕孤独等心理, 正与依恋的这些特征相匹配。他们往往在心理和情感上产生不安全感, 从而产生对亲密关系的需求。少经验人群追求情感上的归属感, 恋爱主要由内部的情感依恋运作。

通过访谈分析, 我们发现, 随着年龄的增长与恋爱次数的增加, 对经济条件等外在现实需求逐渐取代情感依恋, 成为主要的恋爱动机。这与经验型人群的恋爱模式相一致。在生理方面, 性机能的越发成熟使得生理性需求更加强烈, 恋爱双方进一步发展是为了满足生理需求;在心理方面, 因为人生阅历的增加, 经验性人群拥有较为成熟清醒的心理状态, 对未来有着更多的考虑, 包括工作、住房、子女等问题;在社会环境方面, 婚恋压力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加大。因为外部压力的介入, 导致外在因素 (经济条件、工作等) 影响力增大。相亲等恋爱方式因为缺乏感情基础, 外在条件成为首要的考量标准。

现有文献或是单独讨论成人依恋, 或是单独讨论恋爱的现实需求, 本研究通过对恋爱的两大分类, 将这两部分的内容相结合, 补充了婚恋关系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变化的过程, 并以此从理论上对大学生和职场人士的恋爱区别做出了解释。

1.基于经验型与少经验型人群的分类讨论

对比之前的研究, 本研究对大学生恋爱动机中的心理分析与此前研究大体一致, 包括孤独心理、空虚心理、炫耀心理、倾慕心理等多种心理。[5]我们发现, 这些心理分属于不同类型的人群。对于恋爱次数多的人来说, 主要是空虚心理和炫耀心理;恋爱次数少的人则是孤独心理和倾慕心理为主。在环境影响方面, 大众传媒的刺激成为一部分追星大学生不谈恋爱的原因。我们发现到, 蔡融提到的家庭因素方面[20]对于大部分当代大学生来说几乎不产生影响, 但在职场人士的恋爱流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我们发现当代大学生在经历了多次恋爱之后, 少经验人群恋爱主要依靠理想画面维持, 对未来盲目自信与乐观;经验型人群则会考虑现实背景的因素。

2.补充恋爱过程衔接文献

为了对恋爱动机和恋爱结果加以衔接, 我们对恋爱的中间过程加以讨论, 对现有文献进行补充。现有文献, 多以成功率低描述大学生恋爱。[21,22,23]我们提出恋爱中不同的两个概念:成功率与持久率。成功率是指成功确立关系的概率, 而持久率是指恋爱的持续进行。我们发现, 经验型恋爱中的经验积累成了表白高成功率的重要原因。“玩”的心态却促成了恋爱因惯性分手而呈现出低持久率。但是, 经验型中亦不乏总结经验而在确认关系前将潜在问题提前思考, 使得持久率提高的现象。因此, 在恋爱中, 明确成功率与持久率的含义, 有利于对一段亲密关系的把握和理解。

少经验人群在恋爱中表现出理想化憧憬, 这种认知符合现有文献中大学生恋爱偏爱理想化境界的观点。[24]我们进一步发现这种理想化在少经验和零经验人群身上的不同幻想。少经验人群还容易受到冲动行为的支配, 我们从过程角度给出了高分手率的解释, 更为直观地对恋爱结果的由来进行分析。

3.对成人依恋理论的借鉴与补充

本研究以成人依恋理论为理论基础进行展开研究。我们发现, 经验型和少经验人群恋爱过程的不同之处与成人依恋理论中的个体差异的成因相契合, 即婚恋关系中的个体差异源于早期依恋经验中形成的期望与信念的差异[12]。研究表明经验型人群通过早期恋爱经验的积累, 对恋爱形成自己的认知和信念, 因而相比于少经验人群, 他们在确立恋爱关系的手段和渠道上更具优势。但关于依恋的运作方式, 我们的发现与现有文献出现偏差。例如, 肖君政认为照顾品质是最能吸引异性的性格特征[14]。但在访谈中, 我们的受访者在寻求伴侣时极少提及相关字眼。少经验人群把外貌或引起亲切感的共同点视为理想伴侣的条件, 而经验型人群更多从现实背景出发, 着重考虑经济能力、工作等外在条件, 与母婴运作方式有所不同。这项发现不仅对成人依恋理论进行了补充和完善, 也对恋爱系统进行了全面的阐述。

结语

本研究通过对大学生和职场人士的访谈, 探讨恋爱动机、恋爱过程到恋爱结果三部分构成的恋爱流程。我们对现有恋爱文献缺失的恋爱过程以及成人资料加以补充, 以成人依恋理论为理论依据, 将动机、过程、结果三部分进行衔接。根据恋爱次数对受访者进行分类, 结果表明经验型人群 (恋爱次数大于2) 和少经验人群 (恋爱次数小于等于2) 在动机、过程和分手形式上都呈现出较大的差异。通过两种恋爱模型的对比, 阐明了不同类型人群的恋爱机制, 为以后有关恋爱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基于对分手原因以及分手方式的讨论分析, 希望对大学生给出合理的指导意见, 提高恋爱的成功率与持久率, 为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恋爱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徐月灵, 熊旭.恋爱白皮书:83%毕业生支持在校生恋爱[R]. (2016-10-31) [2017-1-25].http://edu.people.com.cn/n1/2016/1031/c227065-28821347.html

[2]蔡日月.大学生情侣沟通模式的心理动力学研究[D].武汉:武汉工程大学, 2016.

[3]李俭莉.238名大学毕业生恋爱情况追踪调查与对策[J].现代预防医学, 2011, 38 (8) :1479-1481.

[4]张海音.大学生失恋心理透析及疏导策略[J].教育与职业, 2008 (36) :91-92.

[5]李承宗, 甘雄.大学生恋爱动机的心理学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 2008 (15) :182-183.

[6]孙时进, 苏虹, 宋耀武.感情经历、失恋角色对恋爱认知-情绪分辨能力的影响[J].心理与行为研究, 2017, 15 (1) :121

[7]刘锦屏.当前大学生恋爱动机的误区及引导[J].曲靖师范学院院报, 2009, 28 (2) :9-11.

[8]赵红丽.高校大学生爱情观教育的分析与思考[J].宿州学院学报, 2014, 29 (9) :99-101.

[9]Hazan C, Shaver P.Romantic Love Conceptualized as an Attachment Proces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87, 52 (3) :511-524.

[10]4.运用成人依恋理论改善情侣亲密关系的探索性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07:5.

[11]Bartholomew K, Horowitz LM.Attachment styles among young adults:A test of a four-category model[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91, 61 (2) :226-244.

[12]周春燕, 黄希庭.成人依恋表征与婚恋依恋[J].心理科学进展, 2004, 12 (2) :215-222.

[13]许兴建.婚恋依恋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6, 14 (2) :197-199.

[14]肖君政, 江光荣.成人依恋理论的研究[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2006, 15 (9) :859-860.

[15]王岩, 王大华.成人依恋的稳定性[J].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2, 28 (4) :442-448.

[16]Sternberg R J.The triangle of love[M].New York:Basic Books, 1988:123.

[17]Jhony Choon Yeong Ng, 邵丹慧, 贾良定, .一群去专业化的人——斜杠青年的事业发展研究[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35 (6) :109-120.

[18]Sperling MB, Berman WH.Attachment in adults:clinical and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s[M].New York:Guilford Press, 1994:136.

[19]Bowlby J.Attachment and Loss:Attachment[M].New York:Basic Books, 1960:241.

[20]蔡融.当代大学生恋爱现状及恋爱观教育[J].社会心理科学, 2005, 20 (3) :334-338.

[21]李忠端.对大学生恋爱的几点看法[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1, 19 (6) :88-89.

[22]王建军.关于大学生恋爱现象的文化反思[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1, 17 (4) :99-101.

[23]沈娟.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婚恋观存在的问题[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9, 11 (9) :173-174.

[24]李春杰.韩剧文化现象对我国大学生爱情观的影响[D].长春:吉林大学, 2008:1.

转自:“质化研究”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