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2023年9月北大社文史哲艺新书

2023/9/14 18:20:17  阅读:38 发布者:

20239月北大社

文史哲艺新书

一起来看看吧!

1

四时之外

朱良志  

中国艺术重视生命境界的创造,追求形式之外的意趣,要在变化表相中表现不变的精神,时间性超越便是艺术家最为重视的途径之一。“四时之外”四字,可以说是中国艺术的灵魂,也是造成中西艺术内在差异的本质方面。中国艺术在时间超越中体现出独特的历史感、人生感和宇宙感。朱良志教授这本新著主要是从时间和历史入手,来讨论中国艺术的发展和核心观念的形成。

朱良志教授在本社出版的《真水无香》,主要讨论“天趣”问题;《南画十六观》,以“真性”为线索,追踪文人画的发展;《一花一世界》,围绕“量”对传统艺术观念展开思考;《四时之外》,则是传统艺术中“时间”问题的探讨。四本书都是对中国艺术基础观念的研究,抉发新意,见解独到。

2

全部哲学的本原

Initia Philosophiae Universae

[]谢林(F. W. J. Schelling)著

王丁  

本卷由三个文本构成:《哲学作为科学的自然本性》《全部哲学的本原》《自然进程阐述》,其中前两个文本构成了谢林著名的“埃尔朗根讲座”,第三个文本则是德文本《谢林全集》中的一篇重要逸文,主题符合,故与前两个文本编为一卷。

“埃尔朗根讲座”是谢林研究史上的重要经典,也是谢林哲学发展史上的重要文本。它上承“世界时代哲学”,下启“神话哲学”和“启示哲学”,尤其对“世界时代哲学”中所提出的潜能阶次辩证法问题、存在问题、时间问题等做了总结性的阐发,号称“最后的世界时代哲学文本”,对研究谢林哲学至关重要。在哲学问题上,它回应了人类的意识和哲学的内在关系、体系的建构和展开、哲学史的断续等问题,同时回应了黑格尔的批判。在思想影响上,它开启了20世纪的意大利解释学传统,构成了解释学都灵学派的基础文本,也影响了雅斯贝尔斯的生存哲学,哈贝马斯的社会交往理论等,因而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3

全部哲学尤其是自然哲学的体系

System der gesammten Philosophie und der Naturphilosophie insbesondere

[]谢林(F. W. J. Schelling)著

庄振华  

《全部哲学尤其是自然哲学的体系》(亦称“维尔茨堡体系”)是谢林同一性哲学时期最成熟的体系作品之一,也包含了谢林最系统的自然哲学学说。与其他诸多分别阐述自然哲学或先验唯心论哲学的著作不同,该书罕见地熔自然哲学与先验唯心论哲学于一炉,不是泛泛的论述与体系构造,而是谢林青年时代以来诸多思想的结晶。该书分为“一般哲学”部分与“特殊部分”,前者阐述了上帝(或绝对东西)的理念及其与特殊东西的相互关系,后者不仅从一般与特殊两方面展示了描述“实在世界”的自然哲学,还专章描述了“观念世界”及其各潜能阶次。

4

神话哲学之哲学导论

Philosophische Einleitung in die Philosophie der Mythologie

[]谢林(F. W. J. Schelling)著

先刚  

谢林继在《神话哲学之历史批判导论》里探讨人类原初意识在神话里的表现之后,在《神话哲学之哲学导论》里进一步阐发这个意识在哲学里表现出的本原学说传统,尤其详细阐发了柏拉图的“走向本原的道路”和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关于“那个是存在者的东西”亦即“存在者本身”的核心思想。在这之后,谢林着重考察了亚里士多德的灵魂学说和努斯学说,揭示其如何一步步走向近代哲学的“理性”和“精神”等核心概念,最终表明作为“第一科学”的“唯理论哲学”是一种仅仅在纯粹思维中把握本原的“否定哲学”,并不能真正认知本原(上帝),而这意味着,它需要一种从经验出发的“第二科学”亦即“肯定哲学”的补充,才能够上升到哲学与宗教的永恒同盟,即所谓的“哲学宗教”。

谢林的《神话哲学之哲学导论》是他的绝笔之作。本书不但继续阐发了他在晚年一直坚持的“否定哲学”-“肯定哲学”的区分和统一的思想,更是用一种宏大的哲学史视野梳理了“唯理论哲学”(实即西方哲学主流传统)的形成线索,其中关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详细而深入的探讨尤其提供了大量新颖的洞见。从这个角度看,本书和《近代哲学史》合在一起也基本完整地呈现出了谢林高屋建瓴而独树一帜的哲学史观。

5

有(与)存在

比较哲学视野中的中国“形而上”问题

伍晓明  

《有(与)存在:比较哲学视野中的中国“形而上”问题》发端于一个欲在汉语中说清海德格尔所论述的“Sein”之意义的冲动。海德格尔的思想即围绕这一在汉语中如今大多被译为“存在”的词展开。本书以现象学的哲学方法来重读中国哲学中的“有”与“无”“道”等核心观念,如此则使对中国哲学的解释重新充满新的活力与创造力,并同时呈现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各自的思想脉络。

6

重识古典

释古与清华学派

徐葆耕  编著

本书汇集了徐葆耕先生研究现代学术史的成果。关于清华学派的研究,徐先生著有《释古与清华学派》一书,收录其20世纪八九十年代撰写的专题文章,展现出过人的学术敏锐。关于瑞恰慈的研究,徐先生编为《瑞恰慈:科学与诗》一书,这是一部广泛搜罗文献、内容相当丰富的学术史专题文献史料集,显示出不尚空谈、踏实探究、用文献说话的学术旨趣。此次将两书合为《重识古典——释古与清华学派》再版,供学界参考。

7

聊为之说

温故知新小集

解志熙  

本书收录了作者阅读古代文学经典或现代学术经典的若干文章,其中较多跨越自己专业的随谈,所以作者自认是“聊为之说”。全书分三辑:第一辑是关于先秦及唐宋诗文的随谈;第二辑谈及的近现代作家,也多是围绕他们与古典的关系而言;第三辑是关于古典文学研究或现代文学研究的评论,亦与古典学术传统有关。这些文字品评经典、“温故知新”,或可供文学研究者和文学爱好者参考。

8

(封面暂定)

体味诗情

当代诗名篇细读

西渡  主编

1970年代末以来的当代诗歌取得了很大成就,产生了大量优秀诗人和优秀诗作,但哪些诗作可以称为名篇仍充满争议,而且显然在可见的时间内无法解决这类争议,那么对本书来说,所谓“名篇”应该是将来时的。书中收录的细读文章多数专为本书而作,但也包括少数旧作。这些文章深入分析了诗作的思想、艺术和感情,多有独得之见。在批评的显微镜下,当代诗的成色将在某一程度上显形,而在诗歌的镜照下,批评也将显示出其自身的成色。

9

想象科学

科幻文学经典撷英

飞氘  主编

科幻文学已诞生两百多年,中国科幻亦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中国科幻的发展,离不开对世界科幻经典的学习。本书汇聚了30位科幻作家对31部科幻经典的阅读心得,传达了作家们对今日世界的忧思,带有相当鲜明的当下印记。所谓的经典,是那些在我们提出问题、寻找答案时会想到的作品,因而能够常读常新,读者可以从这份有限的书单中,感受到阅读科幻经典的无限乐趣。

10

十字路口的科学

Science at Crossroad

[苏联]尼古拉·伊万诺维奇·布哈林、鲍里斯·米哈伊洛维奇·赫森、亚伯拉罕·费多尔维奇·约费  等著

唐文佩  

本书是1931年在伦敦召开的第二届国际科学技术史大会上苏联代表团提交的论文集,它被视为科学史学的一座里程碑,马克思主义科学史的经典之作。1931年,西方世界正陷入经济大萧条时期,而苏联的经济建设取了巨大的成就。苏联派出由8位科学家组成的代表团参加了这次大会,并提交11篇文章,向西方科学家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将社会和经济因素视为科学技术发展要素的一贯处理方式,对西方的科学家来说是一种全新评估科学史的方式。本文集的问世,标志着“对科学史进行新评估的起点”,每当人们要探讨现代科学的社会角色时,就不得不提它。

本书译自英国Frank Cass出版社于1971年出版的英文版,此版由李约瑟作序,爱丁堡大学科学研究部的沃尔斯基(P. G. Werskey)写了长篇的导读。

11

结构之后的路

The Road since Structure

[]托马斯·库恩(Thomas S. Kuhn)著

邱慧  

《结构之后的路》是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出版后至去世前的哲学论文结集,并加入一篇自传性访谈。如果说《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重在建构一个“范式”,《结构之后的路》则对《科学革命的结构》中被质疑较多的地方进行了针对性的阐述,尤其是对于“不可通约性”。书末还收录库恩去世前一年所进行的深度访谈,是库恩学术生平的极好自传式材料。

12

机器问题

从批判视角看人工智能、机器人与伦理学

The Machine Question: Critical Perspectives on AI, Robots and Ethics

[]戴维·J. 贡克尔(David J. Gunkel)著

朱子建  

简单来说,“机器问题”是这样一个问题:机器能够被纳入道德共同体吗?

本书详细考察了各种解答机器问题的可能方案,但到最后也没有告诉我们机器到底“能”还是“不能”被纳入道德共同体。这种选择是出于对康德意义上“批判哲学”的赞同,更是基于机器问题自身的内在要求,即道德共同体恰恰是通过对机器的排斥才得以建立。

或许可以说,《机器问题》是一部以机器为视角的伦理学著作。正是由于机器自始至终都是伦理学的他者,机器因而也就能够持续地为我们提供一个“不合时宜的视角”。从这个视角出发,我们能够对伦理学本身的根基和限度进行持续的发问和反思。

13

新史学

自白与对话

The New History: Confessions and Conversations

[]玛丽亚·露西娅·帕拉蕾丝-伯克(Maria Lúcia Pallares-Burke)编

彭刚  

在这本别开生面的访谈录中,玛丽亚-露西娅·帕拉蕾丝-伯克通过与九位引领了“新史学”写作的学者的对话,探讨了历史写作的新路径,考察了所谓“新史学”的特性。在一系列对话中,阿萨·布里格斯、彼得·伯克、罗伯特·达恩顿、卡洛·金兹堡、杰克·古迪、丹尼尔·罗什、昆廷·斯金纳、基思·托马斯和娜塔莉·泽蒙·戴维斯,就他们的主要著作以及他们与其他重要史学家和理论家之间的关系,回答了相关的问题。

帕拉蕾丝-伯克促使每一位历史学家说明他们的方法的合理性,反思自己的思想轨迹,将历史学家们原本可能会深藏不露的经历和思想清晰地展现出来。这些访谈为当代史学实践的可能性、问题和关注点提供了新的洞见。这样一部生动而予人启迪的著作,对于学生和研究者而言都会具有吸引力。

14

民国时期的学术界

[]桥川时雄  著

[]高田时雄  编

樊昕  

桥川时雄是近代日本知名的汉学家,抗日战争结束前在北京生活了近三十年,1920年代初在北大做旁听生,认识了蔡元培、陈独秀、章太炎等中国学者,听过李大钊、胡适、黄节、鲁迅等教授的课程。桥川生前最重要的事迹是主持编纂目录学著作《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本书收录的各篇,来自一个日本人眼中民国学术界的方方面面。亦旧亦新的时代,思潮、主义、学派,各擅胜场,这些触动作者心绪的率直写照,既来自第一现场的观察,也包含作者个人的学术趣味与志向,不失为研究民国时期学术史的一批绝好资料。

15

中国书法十五讲

方建勋  

本书是北京大学书法公开课“书法审美与实践”的讲稿整理。这十五讲内容,既触及书法最基础的笔法、结字与章法布局等技法层面,也探讨书法的风格、神采与气韵等审美层面,同时还揭示了书法学习必经的临帖、创作之方法与途径。作者以亲身、独得的经验和体悟,给出了修习、欣赏书法的秘钥。全书保留了讲稿的现场感、亲和力,行文生动活泼,例证丰富精彩,以超千幅高清图,抉发幽微,尽显书法之妙。每讲附有课程视频,视频以“北大书法公开课”之名流传全网,点击过千万,颇受广大书法爱好者的喜爱。书后附有专门录制的古代碑帖临习视频,可随之挥毫落纸,可观之悦目赏心。如此,一编在手,可读、可赏、可学、可写,成为懂书法之人。

转自:“博雅好书”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