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运用计量经济学模型与数据从事经验研究,研究者必须直面两个问题:一是,运用计量经济学模型展开经验研究的“科学原理”是什么?二是,评判计量经济学经验研究“好坏高低”的标准是什么?我认为,认真研读这次推荐的4篇论文,将会对认识、理解和回答上述两个问题是非常有帮助的。
1. 王美今、林建浩:《计量经济学应用研究的可信性革命》,《经济研究》2012年第2期。
内容提要:可信性是计量经济学应用研究的重要问题,其核心在于实现经济理论、统计学、数学在实证研究中的科学结合。本文基于国际经济学界对可信性问题的三次大讨论取得的重要进展,厘清了计量学探索客观经济世界过程的本质特征;进而针对应用研究中存在的滥用和错用现象,从计量经济模型的随机性设定、经济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识别以及模型的统计适切性评价等三个方面阐述计量经济学应用研究的可靠性来源。我国计量经济学的应用研究面临进一步提高可信性的重要问题,需要全面吸收和借鉴国际计量经济学界对于可信性问题的成果,改变研究模式和教学模式。
关键词:可信性革命 随机性设定 因果效应识别 统计迫切性
文章结构安排
一、引言:“经验研究可信性”的三次大讨论
二、计量经济学对客观经济现实的探索过程
(一)计量经济学探索客观经济世界的本质特征
(二)探索过程的多样性与可靠性
三、扰动项的含义与随机性设定
四、因果关系的识别和推断
(一)有效识别因果关系的困难之处
(二)因果关系识别方法的新近进展
1.实验与准实验(自然实验)方法
2.结构建模方法
3.经济理论在因果效应识别中扮演什么角色?
五、模型的统计适切性评价
六、结论与启示
重要观点摘录
1.把随机因素规律化,这是计量模型区别于其他经济模型的本质特征:一方面可以体现人类行为与经济活动内在的随机性,另一方面也是我们控制未知因素影响的重要途径。
2.扰动项的概率结构不仅体现于模型设定,而且主宰了参数估计、假设检验等经济计量分析的主要环节,其丰富的经济和统计含义应该得到重视。
3.对因果关系的推断是经济学研究的重中之重,而在非实验条件下进行因果关系的有效识别又是难之又难。
4.目前广为引用的非结构计量模型对因果关系的推断并不符合因果关系的本质含义,应该慎之又慎。
5.稳健推断、模型设定检验和模型选择都是保证应用研究统计迫切性的重要工具。
6.一项成功的、高水平的经验研究通常具有高度综合性,需要对经济理论、计量方法、数据特征、国别情况及其制度约束有深刻理解,并在上述各环节体现研究的科学性与可信性。
2. 张成思、陈曦:《中国经济学应用研究的可信性分析》,《世界经济》2014年第1期。
内容提要:本文根据科学研究可信性的评判标准,以国内经济学领域五大领队期刊的作者群作为国内学者的代表,对稳健性分析意识、国内发表论文的竞争程度和国际SSCI期刊的发表记录情况等进行了统计和分析。结果表明,近年来中国经济应用研究的可信性进步明显。本文以动态时序模型为例,阐释了应用研究中模型选择与设定的具体改进方案,以期提升相关应用研究的可信性。
关键词 经济学 应用研究 可信性 时序分析
论文结构安排
一、引言
二、国内经济学应用研究可信性进步的证据
(一)稳健性检验意识
(二)国内学者在五大期刊发文的竞争性
(三)国际学术界认可度
三、应用研究可信性的进一步改进方案:以动态时序分析为例
四、结论
重要观点摘录
1.模型设定检验和模型选择对研究的可信性同等重要,而且在实践中需要利用二者的相互印证来确定实证模型形式。
2. 应用研究中滥用和误用现象是指研究人员对基本方法使用不了解甚至不懂原理(只会操作软件)而导致应用研究结果不可信的情况。而国际学界所提出的“可信性”问题是指在诸如数据质量、稳健性估计方法以及更科学明晰的研究设计(vigorous and clearly articulated research design)等方面不够完美而影响研究结果的可信性(Angrist和Psichke,2010)。
3. 赵西亮:《也谈经济学经验研究的“可信性革命”》,《经济资料译丛》2017年第2期。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最近三十年来发生在西方经济学界的经济学经验研究“可信性革命”的内容。本文讨论了为什么Angrist和Pischke(2010)将“关注研究设计”看做“可信性革命”的核心。我们发现经验研究“可信性革命”的基础有两个:第一个随机化实验,就是因果推断的黄金标准,也是“实验学派”经验研究中“研究设计”的基准;第二个是潜在结果框架——潜在结果的概念和分配机制的定义,使经验研究从直接对观测结果进行建模转向对潜在结果进行建模,从而促进了经验研究的“科学化”,提高了研究结果的“可信性”。
关键词:经济学 经验研究 可信性 随机化实验 潜在结果
论文结构安排
1.引言
2.随机化实验
3.Rubin因果模型
3.1潜在结果
3.2分配机制
4.关注研究设计
5.结语
重要观点摘录
1.潜在结果的概念将计量经济学由直接对观测结果建模转向对潜在结果建模,使研究者更集中经理思考观测数据的分配机制,从而,避免了模型设定方面的假设和错误,并且使因果效应的测度更加清晰。
2.“研究设计”才是经济学经验研究“可信性”的关键,不仅实验研究需要设计,观测研究也需要“研究设计”。
4. 赵洪祝:《经济学实证研究路在何方?》,《经济资料译丛》2013年第2期。
论文结构安排
1.引言
2.实验注意方法与可信的经济解释
3.敏感性分析与有限样本带来的困扰
4.计量方法和定量方法在结构性实证研究中的作用
5.结论
重要观点摘录
1.而缺乏可信性的原因,一是对因果关系识别的理解甚少;二是计量推断往往对附设的模型设定和误差项分布不稳健。
2.基于设计的实验主义方法虽然是回答在具体情景下因果效应是否存在的终极武器,在概念上能够可信地估计平均干预效果,能够回答“有没有”的问题。但是,这种方法本质上独立于经济学理论,无法解答“为什么”的问题。
3.所谓异质性其实是指因果关系中含有多种机制,因而在具体情况下估计结果取决于此时何种机制居于主导地位,以及样本中哪些个体对所选择的用于识别的外生冲击做出反应。
4.基于回归的计量方法采取的是归纳的思路。归纳思路知晓现实情况十分复杂,各种机制交织在一起,并表现为各种可观察的现象。为了识别出其中的某个具体的机制,学者们通过各种计量法、技巧和假设来剔除与这个感兴趣机制无关的其他机制。
5.回归分析中每控制一个变量即排除了一种无关的机制。
6.实验主义方法“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结构性实证研究虽然有希望回答“为什么”问题,但是在具体操作上并没有比较统一的做法,还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提示:感兴趣的朋友可上知网下载。
转自:“刘西川阅读写作课”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