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刘西川:写给自己的博士生

2023/9/14 15:47:11  阅读:34 发布者:

从去年开始招收并指导博士生,总觉得有些话有必要对自己的博士生讲。我是在04年读博,08年博士毕业的。一些经历和教训值得拿出来讲讲。但见面的时候又欲言又止,一则觉得所讲的内容有讲大道理的嫌疑,二则觉得有些内容讲起来似乎有些琐碎。所以,在此我将其整理成文字与大家分享。

我所讲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第一个和追求有关;第二个和生活、工作中的压力有关;第三个和如何做研究有关。希望所讲的内容有助于你们能更好地了解我的研究过往、治学习惯和指导方式,也希望你们在遇到阻力或坚持不住的时候能带给你们信心和支持。

一、追求

追求首先和人文传统有关,有追求是一个读书人应该有的样子。中国传统文化里的士大夫精神就要求我们应该饱读诗书,更应该心系苍生、关心国家大事,要有家国情怀和悲天悯人之心。相比之下,倘若读博的追求只是为了找个工作、养家糊口(当然,这是基本的,也是人之常情),那么读博的价值和格局就会略低一些。

肯定有人会说,我把调子起高了,大部分人都做不到,谈这些都是不切实际而已。或许,谈这些很容易因实力不济而遭到揶揄,被人视为可笑。我反而认为,即使自己做不到或目前做不到,也要心有所属、砥砺前行。在我看来,只有这样,做出来的学术研究才能有大气象,才会有厚重的历史感;也只有这样,才会有做学术研究的那种“味道”。

追求是具体的。读博期间的追求就是要在自己所从事的领域里做出有创新性的东西。所谓具体,是指博士生在一个学术共同体里接受训练获得成长。言下之意就是,这个追求的第一步是按学术共同体里的规范进行展开,第二步才是在这个规范的框架下寻求创新。学术创新是读博期间的主要追求。

读博期间,取得一定的学术创新是可行的,因为这是一个人一生中最好的年华,也是最有战斗力的时间段,此时身强力壮,有集中连片的富足时间供自己支配,可以潜心聚焦地做事。如果选择了读博,就不应该辜负昭华。如果将时间和精力转移到一些和学术无关的事情上去,实则对不住自己的初心。

在创新这个事情上,如果最终放了水或打了折扣,很大程度上并不是不够努力和认真,而是自己对追求的认识不够坚定、开了小差。创新肯定是奔着那个最耀眼的目标而去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因为要生存、要生活工作两不误等各种原因而降低创新的标准,并不断宽慰自己,不得已选择了一个自己垫一下脚跟、够一下就能实现的目标。例如,就是想先毕业,按照学校和学院的毕业要求来准备,按这种思路完成的博士论文很多看起来就是随大流的样子。这就是,取法其中,得乎其下。

说一千道一万,就是想说,面对追求这个事情,不要用要生存和要生活质量这样的话来稀释、勾兑学术创新,因为这是追求,如果将目标越降越低,追求最终就会沦为了普通。

二、压力

现在的人压力都很大,选择读博的时候都是二十好几了,思考自己未来的职业、以后去哪里找工作,都是非常正常的。

关于压力,我想说的是,首先有一点必须搞清楚。一个理性的人,他有压力,但不会将这个压力直接转移到行动中,并在压力下改变自己的追求。同时,也不会将这个压力带到具体的学习和研究场景里。可以想象一下,当自己工作的时候,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到来自生活的压力,如果情绪很难控制,也就无心工作了。

其实,真正的压力来自于自身,是对自己未来竞争力的担心。如果坚信自己在未来的学术市场上能独当一面,有一席之地,压力就不会那么大。所以,消除或减缓压力的办法是确立信心,并用实际行动和不断的积累来增强信心。反之,如果自己不肯积极行动,难以做到越来越优秀、越来越有竞争力,压力自然就会越来越大。

人是很现实的,看得见的东西才能说服人。这就要求人必须务实,读博亦是如此。读博像是在盖高楼,楼是一砖一瓦盖起来的,需要夜以继日地坚持。同时人也需要反馈,即需要一段时间后看到工作的进展情况。如果有压力,很有可能是你没有看到自己的进展和进步。辛苦了一段时间之后的结果是对自己的正向激励,在这个方面,强调结果导向是有益的。那种一直不停地看文献读文献的,却总不肯动笔写文章的做法,我是坚决反对的。学习和研究,都是在干中学,是瞄准一个目标和结果而去的,没有结果,尤其是无法形成自己的研究结果,是挺失败的。我想,缓解压力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要定期或不定期地看到自己用汗水换来的成果。这同时说明,读博不是一味地看书学习和吸收,更应强调输出,更应注重自己研究成果的价值和意义。

我承认有压力,但我更愿意去探寻自己压力的根源,并从源头上想办法、积极行动来缓解压力。这是我认识和解决压力问题不同于一般人的地方。

三、如何做研究

关于如何做研究这方面的书和文章很多,平时交流的也比较多。比较常见的指导思路是,先学习相关的基础课程尤其是本专业的,然后是学习必要的方法技术等,最后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从模仿开始做起。

我在这里想讲点宏大的东西。

首先,读博士和做博士论文,建立一个具体的知识体系是必要的。这需要从理论入手,应经常问问,自己专攻的理论是什么,包括哪些内容、内容之间是什么关系等。理论体系的建立不是通过短期学习就能搞定的,它需要较长时间的积累,因为知识体系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运用理论得以构建的。上课、读书和考试,只是在帮助认识和熟悉,更有效地构建是在运用理论的环节。专业知识体系构建的首要前提是把理论基础打好。这方面如果搭建不起来,博士论文的整体架构和理论性就弱很多。

其次,要逐渐形成自己特色的方法论,这是个性的。方法论应该遵循规范和同行认同,但同时也要有个性。从某种程度来讲,一个作品如果失去了个性,也就失去了灵魂。一开始都是在听别人讲、看别人怎么做,随后才是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的特色。有自己的个性和特色,就意味着自己在处理问题时,与他人是有区别的,有自己的角度、步骤和侧重点;当然,这种个性是在做的过程中,通过反复思考和试验逐步形成的。

最后,是心态问题。我一直都在讲,读博士,要有一个开放的心态。开放,就是在知识、学科和方法等方面不能有偏见,不能说自己喜欢这个或专长于这个,其他方面的就不管了,也不关心。例如,和本专业与研究方向关系不大的论文就不看了,相关的讲座就不去听了。可以说,开放的心态是知识广博、谦逊、不自以为是的前提。开放还能打通理论和实践、校园和社会之间的界限,让自己的认识接受不同形式的“检验”。一个开放的人不仅能在书桌旁思考问题,还能在企业家的办公室里与其交流商业模式等。开放意味着可以和不同领域的人交流和探讨,还意味着能洞悉商业机密和知晓人情世故,能了解事物发展的趋势和不同主体面临的约束条件。开放,还要能听得进去别人的批评和建议,这就需要自己能识货,能识别出来他人提的批评建议是否有价值和有建设性。这些都是建立在自己能敞开心扉、竖起耳朵的基础上。

讲了这么多,真心觉得在博士阶段,要能从更高的标准、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有温度的角度来把握自己当下的日常。

转自:“刘西川阅读写作课”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