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西川:硕士新生如何上好课
2023/9/14 15:43:55 阅读:53 发布者:
在以往的教学任务中,我面对的都是本科生,从今年开始,就要给硕士生讲课了。从最近的教学实践来看,我发现硕士生朋友们对该阶段的上课模式还没有调整过来,有些同学仍停留在本科生阶段的上课模式,即以听为主,主要学一本书里面的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基于此,我将结合自己的求学经历和教学实践,提出一些建议供大家参考。具体包括如下7点:
1.应经常从思维和效率角度来评估自己的上课效果。如果需要学的东西很多,如专业课、方法技术课等,感觉自己有些手忙脚乱的话,那就有必要从思维和效率上找原因了。一方面,科学思维是证伪,同时要讲逻辑,要检验。以知识点为主的学习方式,强调记忆和理解,明显有悖证伪的理念与精髓。另一方面,学习效率不高,主要有以下三点原因:一是没有找准问题,多问题就会导致多目标,从而将时间和精力分散了,只有集中精力直击痛点才是高效的做法;二是没有形成清晰的工作思路,思路不流畅,就容易卡壳,需要按问题的难易程度和重要性进行排序分类,找准目标,有针对性的制定计划和思路,逐步、逐个解决;三是根本不会或者没有熟练掌握方法技术,即使付出了较多时间也不见成效,这也是时间被浪费的原因之一。因此,上课效果不好,与问题、思路和方法技术有关,如果上述三者搞不定,上课效果就会不如人意。例如,上课抓不住问题、跟不上老师的思路,就会觉得来上课如同遭罪一般。再如,听不懂或者偏科,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欠了账,该会的不会,躲避自己的学习盲区。这个时候,没有什么好办法,唯有恶补,干中学。
2.上课前要有预设和筹划。上课应做到有计划、有预期、有准备。上课是双向的互动,而不是单向的输入。上课既不是只带着耳朵来听的,也不是只带个本子来记的,而是一个交换看法的场所,是一个交流学习、相互切磋的过程。基于学生与老师之间知识储备的差异,想要实现双向活动,学生就需要做好课前准备,即:①提前想想老师这堂课要讲哪些内容,看看自己的了解情况,找出自己的薄弱点;②思考自己想从老师那里学点什么、知道什么;③有哪些疑虑的地方,带着问题去听课。如此这般,这门课学起来才是有的放矢。对同学而言,通过老师的讲解,来印证自己的想法是很重要的,这才是为何偏偏跑来面对面上课的关键所在。
3.当场理解消化,课堂上应高度集中精力。争取课堂上的内容尽量当堂解决,不要拖延到课后,听课要追求效率,课堂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的地方。有的同学认为,反正自己记了笔记,课下再去看就好了,但是仅仅只是将理解不了的东西都记下来,这其实是给自己降低了难度,因为这样既无法锻炼自己在课堂上的灵活思维能力,也无法保证该问题在课后能得到解决,甚至还有可能被抛之脑后。绝大多数学生的课堂笔记只有在下节课上课前回顾以及考试时才会用到,而对于自己不太理解或者比较重要的知识点,只是呈现为一些字符停留在本子上,并没有花时间和精力去消化吸收。因为上课考验的是现场学习的能力,硕士新生应刻意训练自己的现场学习能力,锻炼自己的思维,时刻跟上老师的教学节奏和推进速度,努力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
4.上课应关注老师的思维方式和习惯这些隐性的知识。上课最应该学的是老师各具特色的思维方式,每一次授课都是老师悉心设计构思的呈现。近距离观察老师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角度和处理习惯,可以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这些东西都是默会知识,在书本上是难以学到的,全靠自己在平时的学习中耳濡目染,最后“亦步亦趋”,通过模仿、体会与实践,逐步改善与提升自己对问题的思维方式与习惯,努力向老师的水平靠近。这些隐性的知识也是研究生在论文写作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过程中所亟需的。
5.上课,不动笔墨不读书,要用写来带动学习。我对自己的研究生提出了一个要求,就是上每一门课都要记笔记。记笔记有以下几个好处:一是可以督促自己,时刻集中注意力,记录自己的听课思路。二是方便课后进一步整理所学知识,温故而知新。三是笔记是知识脉络的呈现,将成为自己“输出”知识的来源,通过笔记可以不断理清思路、整理观点并扩充新知。通过动笔,可以眼、耳、手、脑并用,提升学习效果。
6.上课,不是只关注一本书,而要关注更多的文献。研究生期间的学习,不能再是只学一本教材了,同时也需要看看不同人编写的教材和专著,只看一本书的学习方式在研究生阶段需要“升级”。打一个不太恰当的比方,本科阶段如果是学一本书的话,那么在研究生阶段就是读多篇文献。只有多读文献,才能了解不同学者的不同观点,做到全面地掌握自己研究领域的进展。研究生期间,学习的主要方式就是看文献,去了解知识发展脉络,快速来到学术前沿。上课,应有学习最新、最前沿知识的欲望,而这些都是建立在自己了解各式各样的多种文献的基础之上的。
7.上课,要锻炼自己的辨别能力和评价能力。首先,要积极正面地去看一个老师教学的优点和亮点,这是最基本的。挑毛病谁都会,但难的是理解和体察老师的擅长之处,学会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老师才是进步的真正起点。其次,是看其不足,有了正面的看,再看不足才能做到全面和中肯。最后,是看这个老师是否还有一些内容是其不愿意拿出来讲的,是否有藏着掖着的,活跃的课堂气氛才能迸发出更多的知识。由此可见,教学情境对激发一个老师的情绪是多么重要的。
以上内容,希望能引起硕士新生朋友们的思考和启发,帮助大家尽快调整好本阶段的上课模式,更有效率地完成课程内容的学习。
转自:“刘西川阅读写作课”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