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Nature:高福/施一/齐建勋团队解析埃博拉病毒聚合酶从头复制的分子机制

2023/9/14 14:58:19  阅读:39 发布者:

埃博拉病毒(Ebola virus),是一种烈性传染病病毒,1976年第一次在苏丹南部和刚果(金)的埃博拉河地区发现,引起医学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埃博拉病毒能引起人类和其他灵长类动物产生埃博拉出血热,其引起的埃博拉出血热(EBHF)是当今世界上最致命的病毒性出血热,感染者死亡率在50%-90%之间。

作为世界上最恐怖的病毒(之一),有些人在感染埃博拉病毒48小时后便不治身亡,而且他们都“死得很难看”,病毒在体内迅速扩散、大量繁殖,袭击多个器官,使之发生变形、坏死,并慢慢被分解。病人先是内出血,继而七窍流血不止,并不断将体内器官的坏死组织从口中呕出,最后因广泛内出血、脑部受损等原因而死亡。

2023912日,中国科学院大学存济医学院高福院士、施一研究员、齐建勋研究员等在 Nature 期刊发表了题为:Molecular mechanism of de novo replication by the Ebola virus polymerase 的研究论文。

非节段负链RNA病毒(nsNSV)包括埃博拉病毒、狂犬病病毒、人呼吸道合胞病毒和肺炎病毒,可引起人和动物呼吸道感染、出血热和脑炎,在全球范围内造成巨大的卫生和经济负担。

埃博拉病毒基因组长约19 kb,包含7个阅读框,其病毒RNA基因组被核蛋白(NP)包裹,进一步与聚合酶蛋白(L)、病毒辅助蛋白(VP35)和转录激活蛋白(VP30)结合形成核糖核蛋白复合体(RNP)。在病毒粒子中RNP进一步与核衣壳相关蛋白(VP24)结合,并被基质蛋白(VP40)环绕,进一步与病毒表面刺突糖蛋白(GP)形成完整病毒颗粒。

埃博拉病毒

其病毒基因组的复制和转录是由聚合酶L蛋白执行的,这是一个很有希望的抗埃博拉病毒药物的开发靶点。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团队以埃博拉病毒的聚合酶L蛋白为代表,通过酶促实验证明了聚合酶L蛋白的从头复制是由埃博拉基因组特异的3'前导序列控制的,并且至少形成三个碱基对可以有效地驱动RNA合成的延伸过程,而不依赖于特异的RNA序列。然后,该研究确定了埃博拉病毒聚合酶L-VP35-RNA复合物的高分辨率结构,并发现3'前导RNA结合在模板进入通道中,具有独特的稳定的弯曲构象。进一步的诱变工作证实了RNA的弯曲构象是RNA从头复制活性所必需的,并揭示了聚合酶L蛋白稳定RNA构象的关键残基。

埃博拉病毒聚合酶L-VP35-RNA复合物的整体结构

这些发现为非节段负链RNA病毒(nsNSV)聚合酶的RNA合成提供了新的机制理解,并揭示了抗病毒药物开发的重要靶点。

论文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3-06608-1

转自:“生物世界”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