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因组所介绍
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简称“基因组所”),是中国农业科学院和深圳市共同举办的新型国家级研究所。成立四年来,践行“跃居世界农业科技高端,服务产业重大科技需求”国家使命,服务于粤港澳大湾区战略部署和深圳市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建设,打造了国际领先的“种质资源收集 — 基因组测序和分析 — 功能基因挖掘 — 分子设计育种”的全链条创新平台;引进了40余位具有国际竞争力的PI,累计招收博士后150多名;在农业生物组学基础、基因组学与动植物分子育种、基因组学与动植物健康等方向取得了突出成果,在Science、Nature、Cell、Nature Genetics等知名期刊上发表SCI论文300余篇,奠定了我国农业基因组学的国际地位。
二、汪鸿儒团队简介
汪鸿儒团队长期关注进化遗传学理论和方法,并基于水稻等多种生物模式,开展了实证性研究。主要研究兴趣是解析基因组自然变异模式,结合群体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手段,解析重要性状自然变异的遗传基础,并揭示其演化规律。全球气候变化是未来农业的重大挑战,课题组目前以稻属为模式,深入挖掘和利用时空适应性自然变异,旨在培育气候适应型品种。研究方向包括:(1)基于泛基因组图谱和古DNA技术手段,解析稻属时空基因组自然变异;(2)杂种不亲和的遗传和演化机制。近五年以第一作者或共同第一作者在Nature、Genome Research、Science Advances、Plant Cell等高水平期刊发表多篇论文。
研究详见ResearchGate个人主页: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rofile/Hongru-Wang
或Google Scholar个人主页:
https://scholar.google.com/citations?hl=en&user=kaAFHOwAAAAJ
三、招聘岗位
招聘需求:在基因组学、进化生物学,群体遗传学、计算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相关研究方向,招聘博士后2名。
将从事组学数据的生物信息学分析,新方法的开发和使用。鉴定适应性自然变异,为育种提供靶点。基于群体变异模式,研究植物物种系统演化规律,重构作物的驯化和传播。或者关注某一重要适应性表型,通过组学数据驱动,开展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实验,进行适应性基因和变异的精准鉴定和功能研究。
应聘条件:
1. 对课题组研究方向感兴趣,有很强的自我驱动能力,能独立开展研究。
2. 具有良好的中英文阅读及写作能力。能独立撰写英文论文,能熟练掌握相关领域国际前沿的研究动态。
3. 具有良好的中英文口头和书面沟通技巧,以及参与和组织团队工作所必需的技能。
4. 已获得或即将获得遗传学、生物信息学、数量遗传学、植物学、作物遗传育种、统计学等相关专业的博士学位;如有强烈兴趣,其它学科的博士也可联系。
岗位待遇:
(1)博士后待遇:
●基因组所标准博后待遇+深圳市博士后补贴
●食堂补贴:每月饭卡补贴600元。
●符合新区及研究所正常入站博士后条件,都能够参评新区D类人才补贴36万(每月1万元奖励,任期3年)。符合条件有多篇高水平文章或承担基金的优秀博士后或相当于副研究员岗位人员,可参评新区C类人才补贴60万类(每月1万,支持5年,条件参考获国自然青年及以上项目)。
●项目绩效:博士后独立主持国自然青年、博后基金等项目,课题组配套一定比例作为绩效工资
●文章成果奖励:国内一流奖励水平
●企业联合博后:与武汉希望组联合招聘博后专攻三代测序建库和数据分析方向,将额外享受企业人才补贴
●海外博后计划:世界排名前200大学、前100或前50的海外博士入站,还有不同额度的补贴
●具体金额可根据入选者背景、潜力面谈,一事一议
(2)附深圳博后政策:
●按照深圳市、大鹏新区相关规定,博士后在站期间享受在站博士后生活补贴,具体金额以政府最新规定为准。
●按照研究所的相关规定提供博士后的工资、五险一金和绩效待遇。
●符合条件的,可申请"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博士后国际交流计划派出项目、引进项目"、广东省海外博士后人才支持项目、中国农业科学院博士后"优农计划",在站期间可申报"中国农业科学院优秀博士后"评审,入选者给予奖金奖励。
●博士后人员进站后,可选择落户深圳市,其配偶及未成年子女可办理随迁入户。
●符合条件的博士后可申请评定专业技术资格。
●深圳市对出站博士后留深工作、签订3年劳动合同的,给予30万元资助,用于科研投入或创业前期费用。
●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充足的研究经费,配备研究需要的设备和仪器,科研方向给予较高自由度。
四、申请方式
申请者请将个人简历(包含教育经历、研究经历、论文发表)、代表作和研究意向以电子邮件形式发送至:wanghongru@caas.cn,邮件主题和材料压缩文件请注明“姓名+申请职位名称”。
课题组会仔细分析并保密所有申请资料,并在收到申请的一个月内与初审合格者电话或E-mail联系,安排面试;资格审查未通过者,不再另行告知。
代表论文
1. Wang, H. *, Yang, M. *, Wangdui, S., Lu, H. *, et al. (2023). Human genetic history on the Tibetan Plateau in the last 5,100 years. Science Advances, in press.
2. Zhang, W. *, Wang, H. *, Brandt, D.Y.C., et al.(2022). The genetic architecture of phenotypic diversity in the Betta fish (Betta splendens). Science Advances 8, eabm4955.
3. Niu, M. *, Wang, H. *, Yin, W., et al. (2022). Rice DWARF AND LOW-TILLERING and the homeodomain protein OSH15 interact to regulate internode elongation via orchestrating brassinosteroid signaling and metabolism. Plant Cell 34, 3754-3772.
4. Liu, Y.*, Wang, H.*, Jiang, Z., et al. (2021). Genomic basis of geographical adaptation to soil nitrogen in rice. Nature 590, 600-605.
5. Wang, H*., Vieira, F.G*., Crawford, J.E., Chu, C., and Nielsen, R. (2017). Asian wild rice is a hybrid swarm with extensive gene flow from domesticated rice. Genome Research 27, 1029-1038. (封面文章)
6. Wang, H.*, Xu, X.*, Vieira, F.G., Xiao, Y., Li, Z., Wang, J., Nielsen, R., and Chu, C. (2016). The power of inbreeding: NGS based GWAS of rice reveals convergent evolution during rice domestication. Molecular Plant 9, 975-985. (封面文章)
* 同等贡献第一作者
转自:“iPlants”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