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急需从驱动、目标和实践三个层面深刻认识并系统阐释国际中文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逻辑理路,以此为新时代国际中文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能。在驱动逻辑层面,国际中文教育受到ChatGPT等智能技术的外在影响,催生了构建更具柔韧性、开放性和适应性数字教育生态的内在诉求。在目标逻辑层面,要以提升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更多知华友华人士为核心,运用数字技术在教学结构、环境、模式、目标四方面实现系统性、深层次创变,坚定“+数字化”的转型方向。在实践逻辑层面,经预测,人工智能、教育机器人、多模态学习分析、自适应学习、扩展现实和混合学习空间六项关键技术将全面赋能国际中文教育的数字化转型发展。
为何转:国际中文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驱动逻辑
01
外部动力:技术变革的外源推力
从计算机辅助中文学习到国际中文智慧教育,国际中文教育的数字化发展始终紧跟技术演进的步伐,技术也成为中文教学不断创新的强劲动力。本文于2023年3月面向国内外中文教师和学习者进行了题为“ChatGPT在国际中文教育中的应用现状”的问卷调查,调查采用滚雪球抽样的方式,共收回140位教师和125位学习者的答卷。调查结果显示,仅有23.57%的教师和17.6%的学习者将ChatGPT用于讲授或学习中文。在这些未使用过该产品的调查对象中,87.85%的教师和77.67%的学习者表示今后愿意使用ChatGPT来教授或学习中文,可见,ChatGPT拥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02
内部动力:教育发展的内生拉力
首先,国际中文教育需要更具柔韧性。国际中文教育是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变迁的晴雨表。国际中文教育通过构筑“常态化—长效化”相结合的智慧教育机制,不仅可以快速回应外部变化,有效降低和化解国际政治、经济风险,还可以跨越时空障碍,最大限度地释放大规模优质教育资源带来的教学效益。
其次,国际中文教育需要更具开放性。国际中文教育亟须依托数字技术,向更多发展中国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输送优质资源,借助网络中文课堂、中文智慧教室等数字资源,扩大国际中文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弥合数字鸿沟,促进国际中文教育向着更加公平和包容的方向发展,助力中文成为一门全球性语言。
最后,国际中文教育需要更具适应性。它首先需要适应学习者个体发展的需求,跨越满足“国别化”需求的阶段,进一步实现“个性化”的知识供给。未来的国际中文人才应为能够适应数字时代和智慧社会需要的世界公民。
向哪转:国际中文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目标逻辑
01
本质解构
根据数字变革“3D”模式,数字化转型(Digital Transformation)是在数字化转换(Digitization)、数字化升级(Digitalization)的基础上,通过媒体融合来实现系统性变革。从内涵意义看,教育的数字化转型是一种持续利用技术及手段变革教育系统的过程,其本质是推动教育生态从技术整合走向人机融合。从发展逻辑看,教育的数字化转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持续地演进,它既是构建以数字信息为基础设施和支撑工具、面向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新生态的过程,又是形成与现代经济社会发展高度适配的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持续过程。从目标指向看,教育数字化转型旨在推动数字教育迈向智慧教育。
02
特征透视
从工程化视角审视国际中文教育数字化转型这项“转基因”工程,通过对国际中文教育数字化发展阶段的历时比较,能够发现转型的“不变”基因和“创变”之处。
国际中文教育的数字化转型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一是数字化转换阶段(1940年—2000年),以技术辅助中文教学为特征。二是数字化升级阶段(2001年—2019年),以技术支持中文教学为特征。三是数字化转型阶段(2020年—),以技术变革中文教学为特征。
然而,无论技术如何迭代更新,国际中文教育的本质和功能依然未变,提升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更多知华友华人士,是国际中文教育数字化转型中“不变”的内核。同时,转型必然带来变化。在新型数字教育生态中,变革主要发生在结构、环境、模式和目标四个维度(见图1)。
图1 国际中文数字教育生态的理解图示
一是转结构,塑造“以学定教、人机协同”的教学结构。
二是转环境,打造“智能感知、广泛融通”的学习环境。
三是转模式,创建“教技互促、多元并举”的教学模式。
四是转目标,培养“全面发展、智慧成长”的中文学习者。
03
路向择定
本文认为国际中文教育数字化转型应该朝着“以人为本,数智融合”的“+数字化”方向迈进。一方面,无论智能技术多么强大,人仍是整个教育系统的核心。学习者作为国际中文教育的中心,满足其发展需求是教育转型的本质所在,培育中文人才和全球公民是转型的价值指向。另一方面,“+数字化”并不意味将技术置于辅助地位,而是要摒除技术迷信、纠偏技术立场,强调技术回归教育本位,技术只有为师生所用才能真正成为教育变革的驱动力。此外,既往的技术与教育整合大多持简单的“加法”思维,成为阻碍转型的痛点和软肋。
总之,国际中文教育数字化转型不仅是教学工具的智能化,更是教育体系的深层次、系统性变革。因此,国际中文教育数字化转型可分为两大阶段:“数字化+”的第一阶段,开发更优质的数字资源,增强中文教师和学习者的数字能力;“+数字化”的第二阶段,构建人机协同共生共育的智慧教育新样态。
怎样转:国际中文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实践逻辑
01
预测方法
美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协会每年发布的《地平线报告》(以下简称《报告》),长期被视作教育信息化的风向标。本文借鉴其预测方法,结合本领域实际情况,预测了国际中文教育数字化转型中的关键技术及其应用前景。
02
预测结果
首先,通过专家投票,得出了20项候选技术的重要性程度(见图2)。居于前六位的技术依次为:人工智能(17)、教育机器人(15)、多模态学习分析(13)、自适应学习(12)、扩展现实(8)和混合学习空间(8)。其次,对量表题的调查结果进行信度检验,Cronbach.α系数为0.876(>0.8),说明问卷的信度较好,专家评价结果见图3。
图2 候选技术的专家投票情况
图3 六项关键技术对转型影响的专家预测情况
03
分析与讨论
人工智能赋能国际中文教育
专家认为,运用人工智能(特别是语言智能)开展中文教学有助于提升中文学习者的语言成绩、改善学习体验。转型过程中,两类智能技术需要重视。一是教育知识图谱。二是智能评测技术。
教育机器人赋能国际中文教育
教育机器人指辅助和管理教育和学习过程的服务型机器人。在转型过程中,学界可以尝试研制两种形态的国际中文教育机器人:一类是数字人或聊天程序形式的虚拟机器人,另一类是物化的实体机器人。
多模态学习分析赋能国际中文教育
随着语音识别、图像识别、姿势识别等技术发展,多模态学习分析技术能够对学习中文过程中的文本、音频、图像等多模态数据进行采集、分析与可视化呈现,从而支持科学化的教学决策、管理和评价,间接促进学习效果提升。在转型过程中,利用多模态学习分析技术,采集和分析不同境脉中的四类学习数据,可以助力实施多模态数据驱动的精准教学。一是学习表现数据。二是人机交互数据。三是学习行为数据。四是学习体征数据。
自适应学习赋能国际中文教育
自适应学习技术是实现中文个性化学习的关键底层技术,其核心是根据学习者画像智能推送符合学习者最近发展区的中文学习资源。在转型过程中,国际中文教育领域既可以加大自适应学习系统的建设力度,又可以在成熟平台中嵌入自适应学习机制。
扩展现实赋能国际中文教育
扩展现实(含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教育元宇宙等视觉沉浸技术可以充分调动中文学习者的身体体验,促进中文认知,在高沉浸性和强交互性的虚拟世界中,自然习得中文。在转型过程中,扩展现实在国际中文教育中的应用需要进一步深化。在国际中文教育元宇宙中,学习者可以通过语音、文字等交互方式与其他虚拟人(教师、同伴等)进行多维互动,增强数字空间中中文学习的社交临场感,让学习者获得专注、愉悦的心流体验。
混合学习空间赋能国际中文教育
2023年的《报告》中指出,允许学习者在同一课程中灵活选择线上或线下教学的“弹性混合课程(Hyflex)”是六项关键技术之一。在转型过程中,国际中文教育亟须打造中文智慧教室、智慧阅览室、智慧写作中心等混合学习空间,从而有效解决“向部分国家输送外派教师困难”“线上师生互动性不强”等问题。
综上,本文从“为何转、向哪转、怎样转”这“三问”出发,分析国际中文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驱动、目标和实践三重逻辑,具体阐释了技术变革和教育发展带来的内外动因,剖析了国际中文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本质、特征及路向,并预测了影响国际中文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六项关键技术及其潜在影响。在国际中文教育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线上与线下相融合的教育生态和秩序正在形成。未来,国际中文教育应积极应对全球数字化转型大趋势,充分发挥数字技术潜能,推动自身实现系统性、深层次创新与变革,使数字化转型成为引领国际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强力引擎,为全球语言教育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转自:“汉教学苑”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