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马陆亭|以高水平教育研究促高质量事业发展——庆祝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成立40周年

2023/9/13 9:38:05  阅读:40 发布者:

摘 要:基于对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发展的历程概括、阶段划分及笔者参与工作的体会,以学术方式庆祝学会成立40周年。回首过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引领了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学术发展方向,并通过学术研究促进了高等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展望未来,高等教育研究更要以思想之魂、理论之力推动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助力教育强国建设。为此,着眼理论探讨对好的教育和好的教育发展的理念认识,探讨教育高质量发展和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关系;着眼实践提出要关注开辟发展新赛道和构建自主知识体系,高等教育研究要做到理论先行。

关键词:中国高等教育学会;40周年;高教研究;高等教育;事业发展

2023年是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成立40周年。40年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在思想先导、战略论证、政策规划、实践指导、理论宣传等方面持续为国家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贡献力量,本人也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的带领下在学术上不断成长。结合自身工作,对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在全国高等教育研究方面的引领作用及本人对未来高等教育发展重点的一些思考进行探讨,以学术的方式庆祝中国高等教育学会40年来的不凡历程和辉煌成就。

一、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对高等教育发展学术方向的引领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是专业性高等教育学术组织和国家教育智库,40年来一直引领着高等教育研究的学术进程。

(一)锐意进取的40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创立于1983年,其时的前后几年也正是各高校高等教育研究机构纷纷创建的时期。因此,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的成立,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研究开启了有组织、建制性的发展模式,为我国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奠定起理论先行的基础。

之后的多年里,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在国家重大教育战略确立、重要政策文件制定和宣传方面多有参与,特别是主导开展了多项事关高等教育发展思想、战略、路径的前瞻性研究及历史经验总结的重大课题,在全国教育界产生影响,引领了高等教育研究的学术方向。期间,创办会刊《中国高教研究》、构建学术发展咨询机构、举办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评选优秀高等教育研究博士论文、主办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积极拓展对外学术交流等,其学术活动对国家高等教育的事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助力作用。

近年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提出“四新四真四统一”研究原则、组织系列重大政策咨询研究课题、加强“两会一刊一库一中心”品牌建设,进一步把学会的学术引导力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二)以学术引领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成为教育主管部门联系高校和地方的重要桥梁。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成立即“高台”,首届及第二届会长由教育部原部长蒋南翔担任,第三届会长由国家教委原党组书记、副主任何东昌担任。期间,全国各行业部委系统、各省市、各专业委员会纷纷成立,这使得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成为一个系统性学术组织,成为联接参与和关心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各界人士的重要交流平台。

第二阶段,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成为高等教育思想理论研究的重要组织者。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立会于“思想”,担任第四届、第五届会长的周远清和第六届会长的瞿振元都是富有实践领导经验的教育思考者。这一时期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组织起大规模的历史回顾、强国战略和思想体系研究,在全国高等教育研究思想引领方面产生了巨大影响。

第三阶段,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成为推动国家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智库。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地位在“有为”,教育部原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杜玉波担任会长以来,突出学术立会和学术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坚持胸怀“国之大者”,服务高等教育发展大局,着力书写高等教育理论研究时代答卷,通过充分发挥一批“双一流”建设高校书记校长等副会长作用、构建学会学术发展咨询委员会、推动高等教育的国际交流、以高水平成果服务科学决策等组合措施持续提升学会的学术引领力。在创新性提出“运用新思维,抓准真问题;探索新模式,做好真研究;开拓新境界,推动真创新;作出新贡献,确保真管用”之后,又进一步提出“坚持政治方向与学术探索相统一,坚持理论研究与服务实践相统一,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达成相统一,坚持扎根本土与学习借鉴相统一”,最终形成了“四新四真四统一”的研究原则。

(三)我对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术工作的局部参与

我与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的学术联接,一是在其会刊《中国高教研究》上发表学术论文,最早的一篇是1996年的《从规模经济到范围经济──对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的思考》,迄今共发表30多篇,是在《中国高教研究》上发表文章最多的作者之一,承蒙抬爱,会刊也成为我发表论文最多的学术刊物;二是在20世纪90年代参加教育部多项工作性课题研究之后延续到学会项目,如参加“改革开放30年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经验专题研究”撰写“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篇”,参与“遵循科学发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课题的一些评审工作,受命梳理撰写《从理论要点到高教强国和思想体系的研究——20年旨在影响高等教育实践的理论探索》等文章,作为副组长参加“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思想体系研究”重大课题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担任了《中国高教研究》编委会委员和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多次参加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组织的优秀博士论文评审、课题评审等工作。2022年,在学会组建学术发展咨询委员会时,我有幸担任副主任和秘书长,深感未来的学术责任更大,唯有努力工作方能不辜负期望。

二、高等教育研究对国家事业发展的贡献

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研究队伍不断壮大,理论供给和服务决策能力逐步加强,为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高等教育为国家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

作为探讨高等教育研究对高教事业发展贡献的基础,这里简单概括党的十八大以来高等教育取得的巨大成就。

其一,高等教育发生了格局性变化。2022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9.6%,比2012年提高约一倍,全国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超过2.3亿,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接近14年,即大学二年级水平。

其二,高等教育开启了教育模式变革。以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为指引推动着办学模式改革,“双一流”建设成绩斐然,应用型高校发展效果明显,高等学校的特色内涵更加清晰。以教育数字化应用为手段推动着教学模式改革,促进着规模化教学安排下的个性化学习。

其三,高等教育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要素。高等教育与社会形成良性互动,多方位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围绕高等学校形成了经济的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大学开始走入社会中心。

其四,高等教育已经成为国家高水平开放的基本力量。高等教育主动打破封锁,参与全球治理,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学历学位互认覆盖58个国家和地区,在册国际学生来自195个国家和地区,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

(二)高等教育研究越来越成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保障

多年来,高等教育把服务国家强盛作为职责使命。高等教育研究者与祖国共进、与时代同行,通过研究形成思想,为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其一,高等教育研究对教育的科学发展作用巨大。政策是形成共识的过程,共识度越高,前进方向越正确。我国的高等教育研究长期聚焦问题、关注政策,通过对高等教育体制机制、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模式、世界一流大学道路、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高质量体系建设等重大宏观议题进行研究,为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理论超越问题,思想引领发展,学术探索不断为我国高等教育的现代化积聚思想养分,保证研究界以先进的思想、科学的理论解答高等教育前进实践中遇到的现实问题。

其二,高等教育研究不断助力教育模式变革。近现代以来,高等教育与产业结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密切相连,已成为时代变迁的创新源泉,教育模式随时代发展而升级变化。迈向数字时代,视觉三维空间叠加数字空间是人类未来的社会形态,新的教育模式变革已经开始。高等教育研究在如何发挥每种教学方式的优势、促进泛在学习场景等教育形态的改变、推动实现规模化教学与个性化学习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已有多方面的探索和实践,未来更加可期可盼。

(三)高等教育研究与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互动成效显著

中国学科或制度意义上的教育研究,起源于师范教育,用于培养中小学教师,侧重在微观领域,如课程教学论。而高等教育研究一开始就针对发展问题、致力科学发展,因此侧重于宏观领域。这就有了微观教育学和宏观教育学两个研究范畴的概念。

比较而言,高等教育研究与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关联度最高,对发展的推动作用最大,对解决现实问题的成效最为突出。研究发展战略,就明确了发展方向;研究体制机制,制度活力就有保障;研究区域布局,教育与社会的互动就能呈现;研究规模结构,事业的发展就平衡合理;研究一流大学,龙头牵引作用就强;研究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质量既有保证也与时俱进。因此,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发展的思路、方向、路径在总体上是清晰的。

高等教育研究与发展相关的所有问题,比如去看看各高校的校区校园建设就知道有布局研究的体会。高等教育整体发展方向明确、发展势头一直向好,几十年来没有发生过系统性失误。毫无疑问,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成就,及其对经济社会进步的支撑,有着高等教育研究的理论贡献和实践依托。

上升到理论层面来看:在高等教育研究领域,微观教育学以人的成长为主线围绕育人活动展开,宏观教育学以教育的社会功能实现为主线围绕满足社会需要展开,二者也都有着相应的制度保障。微观加宏观构成了高等教育学学科的整体,互为补充和支撑,都不可缺失。

三、未来教育高质量发展更加需要理论的指导

我国经济社会已全面进入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新时代,不同于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的数字智能社会也正在形成,国际格局的深度调整也正在发生,教育强国建设的号角已经吹响。

(一)好的教育与好的教育发展

面对高质量发展主题,我们需要对相关教育理念、概念进行思考。比如,好的教育是不是就是好的教育发展。教育学研究对于什么是好的教育已有过多方面的结论,但其是否等同于好的教育发展?笔者曾经到西部地区调研,发现许多区县的基础教育还是不错的,但进一步分析会发现,家长们是想让孩子通过教育离开故土,即存在着“人才辈出、江山依旧”的情况。显然,此情景下的“好的教育”就不是好的教育发展,因为各级各类教育良性循环的生态尚未形成。再如,好的教育发展是不是就等同于教育高质量发展。一个地区的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但与社会融入不够,这显然也不能算是高质量发展,因为教育与社会的良性循环没有形成。当高等教育带动了区域地区产业兴起,职业教育实现了与产业互动,基础教育就会由更多的升学应试转向素质教育,这时才真正进入良性循环的教育高质量发展阶段。

高等教育需要思考在高质量发展主题中自己的龙头作用怎样发挥,怎样带领,教育研究工作需要思考如何提高理论的解释力。

(二)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在定义上应该包括三要素,一是各级各类教育按本质内涵发展,二是相互之间便利融通,三是满足社会发展需要。高质量教育体系与教育高质量发展所含的要素完全一致,只是它更关注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关系及体系与社会的关系,而后者首先注重的是自身的属性内涵。二者是同一事物的“表”“里”两面,前者是呈现形式,后者是内涵实质。

在高质量发展主题下,基础教育需打下人才培养的“底基”,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是学生走向社会的“双车道”。由此思考,基础教育研究需要以重视学生健康科学全面成长为基础研究成长标准、育人活动条件和考试升学功能安排;职业教育重在技能形成,只不过在现代社会已较少需要以经验为基础的技能,更多需要的是以科学为基础的现代技术、以现代技术为支撑的技能;高等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力和实现力,满足社会需求,更加多元复杂。

(三)教育发展复杂性的增强

当今世界百年变局正在发生、科技革命深度推动产业变革、大国战略竞争加剧,高等教育的面向、使命、形态、体系、模式等都将发生重大变化,需要在助力解决国家发展现实问题中不断前行。

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高等教育研究的使命感在增强、前行的难度在加剧,更需要加深对规律的认识把握,以科学的教育理论指导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和服务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四、当今高等教育研究特别需要关注的两个发展点

以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和高水平对外开放为路径推动教育强国建设,是高等教育智库普遍关心的议题。高等学校在育人、办学主业的常规性发展之外,还特别要加强对新赛道和自主知识体系的开拓,这也是高等教育研究共同体需要重点思考的内容。

(一)开拓产业经济新赛道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作用下,未来社会将进入以人工智能技术为牵引的数字时代。这是人类社会的一个全新时代,为我国从常规跟跑到变轨领跑提供了历史性机遇。高校有义务把开辟新赛道作为自己的使命责任,在发达地区助力创新极发展,在欠发达地区催生新兴产业。高等教育研究要积极探求新赛道规律,寻找新赛道路径,推动新赛道建立。

(二)构建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

20224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要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我们要培养出堂堂正正的具有中华传统基因并有先进理论武装的年青一代,还要从学理上讲好中国好故事,使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高等学校特别是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优势学科的“双一流”建设高校要以历史责任感领衔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将其作为“双一流”建设的重要任务。高等教育研究既要服务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又要率先推动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实现。

【马陆亭,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术发展咨询委员会副主任、秘书长】

原文刊载于《中国高教研究》2023年第9

转自:“中国高教研究”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