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作者简介
韩喜平:吉林大学党委副书记,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吉林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主任,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杨羽川: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人民至上’价值及其实践研究”(项目号:20ZDA004)、吉林大学“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人类文明新形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创新团队项目“中国式现代化基础理论研究”(项目号: 2022CXTD08)的阶段性成果。
坚持问题导向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高质量发展
【编者按】为提高学术成果的传播效率,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录用的文章,将在本刊知网首页和公众号网络首发。
摘 要
坚持问题导向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之一,以理论创新破解现实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为突出理论问题意识,引领构建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哲学社会科学,指导解决新时代学科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问题,要在坚持问题导向中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从理论特征与学科建设的内在要求与理论逻辑出发,统筹构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以问题为导向夯实学科体系基础、提升学术体系的阐释力、增强话语体系的影响力,不断深化对党的理论创新的规律性认识,回答好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
关键词
问题导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品格,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之一。新时代,要构建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航、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建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此,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矛盾观念,彰显理论的实践特征,将坚持问题导向作为重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进一步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以学科体系为基础,深化对于问题的理论解析;以学术体系为核心,提升破解问题的阐释力;以话语体系为表征,增强解答问题的影响力。通过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坚持问题导向,不断深化对党的理论创新的规律性认识,加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的学理化解析、体系化阐释,充分展示党的创新理论的思想伟力。
一
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
马克思主义具有以真理解答时代问题、破解实践问题、化解人民矛盾的理论品格,是解决问题的科学理论。历史表明,“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强国的根本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中国得到充分检验,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在中国得到充分贯彻,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在中国得到充分彰显”。“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影响深远,在于其以深刻的学理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真理性、以完备的体系论证其理论的科学性。”因此,为体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特征,要以问题意识作为学科理论建设要素的重点,从整体上阐释马克思主义理论,做到理论科学、系统完备、着眼问题,在坚持问题导向中构建具有实践性的科学学科体系、与时俱进的开放学术体系、回应人民问题的时代话语体系。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应有之义,马克思主义在批判资本主义内在矛盾中诞生,在指导无产阶级解放运动中完善,在解决时代问题中不断发展。马克思恩格斯正是在继承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对资本主义的发展特征与内在矛盾进行深入分析,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与唯物史观,创造性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指引无产阶级革命蓬勃发展,不断破解理论实践难题。资本主义社会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列宁结合俄国革命的具体国情与实际状况,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针对在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中出现的新问题,得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取得胜利的“一国胜利论”,领导俄国十月革命取得成功,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同样,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一直坚持“人民至上”,坚持“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在破解中国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因此,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实践进一步证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本身就是一个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由此得到了充分彰显。
坚持问题导向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就必须依靠具有问题意识的完善学科体系提供基础理论支撑。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科学的理论是正确解决实际问题的前提,理论只有具备科学性,才能为实践提供正确指导。同时,马克思主义也是实践的,能够解决问题的理论才是指向实践的理论,并且学科属性由学科体系的理论内容所决定。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要拥有理论科学、指导实践的学科体系。我们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对重大实践问题展开研究,“在实践中发现真理、发展真理,用实践来实现真理、检验真理”,建设更加能够解决实践问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
坚持问题导向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就要发挥好学术体系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中的核心作用。重大理论应该体现时代要求,解决当下时代课题。而要界定重大问题,就要将其放入时代的背景中加以考量;要取得历史性成就,就要立足于时代变革的总体趋势和社会发展的焦点问题。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理论,“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及他们的后继者们不断根据时代、实践、认识发展而发展的历史,是不断吸收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丰富自己的历史”。而理论是否具有时代性与开放性是由其学术体系决定的,因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体系要与时俱进,“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我们要在开放包容中以解决问题的实际经验丰富专业基础理论,以破解问题的实践成果搭建学科总体框架,以坚持问题导向为重要方法提高学术研究的能力水平,依靠不断进步的学术体系解答时代问题,做到回应时代、引领时代。
坚持问题导向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就要用时代话语解答人民问题,构建好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体系。解析问题首先要有立场,“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始终具有站稳人民立场、破解人民问题的理论内涵。同时,党和国家关注的重大理论问题也就是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大战略问题。因此,要在解决人民问题中站稳人民立场,坚持以人民问题为导向,以话语体系为外在表征,明确“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为谁著书、为谁立说”,用符合时代特征、满足时代要求的理论话语回应人民、解答问题,充分展现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人民至上的理论逻辑。
二
完善学科体系,夯实理论研究的平台
“学科体系是由具体学科专业所组成的有机系统,构成了一定科学领域知识的总体框架,集中体现了一个国家学术发展的系统性、专业性、科学性。”学科体系建设是基础性工程,“是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依托,学科体系不扎实,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就是无源之水;学科体系的中国特色不鲜明,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就是无本之木”。而理论要想解决问题,首先应在学科体系上提供破解问题的基础理论支撑。我们要坚持问题导向,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建设,夯实破解问题的理论平台。
首先,要结合各学科特点,以二级学科为微观构成,在各学科建设中紧跟时代问题指明的演进路向,将提供解决问题的科学理论作为学科发展的基本要求,在坚持问题导向中从基本理论、历史脉络、中外发展、实践应用等多个维度搭建起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的平台框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要厚植马克思主义理论底蕴,明确理论应该重点关注并解决哪些重大问题,以世界观和方法论为解决新问题作出指导;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与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学科要重在总结历史经验,坚定历史自信,以找到阐释重大问题的历史借鉴、寻求破解当今时代难题的历史启发为学科建设的基本方向;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要吸收国外马克思主义发展精华,汲取破解发展问题的横向经验,为回答世界之问提供理论参考,在比较借鉴中应对、化解新问题,在国际视野中探求解决学科建设问题的新路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要继续推动“两个结合”,聚焦时代突出问题,关注中国发展重大问题,在坚持问题导向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青年,着眼解决人们头脑认识中的问题,解答思想困惑,做到凝心聚魂,使受教育者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
同时,“随着新时代我国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深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推进,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和演化,一些新的经济社会现象和问题已经不是单一学科能够研究清楚的,必须开展跨学科、跨领域联合攻关”。因此,我们不仅要在各二级学科中融入问题意识,还要在坚持问题导向中注重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充分认识到“当代哲学社会科学的前沿性与交叉性就体现在对新生活、新问题和新热点的回应”,着重分析问题成因、问题性质与发展趋势,结合各学科综合特点,打破学科壁垒,注重学科集成与理论配合,找到破解当前问题的路径、提炼回答当前难题的理论,在遵循发展规律的前提下结合问题特征,突出学科优势、拓展学科边界、补齐学科短板,从整体上阐释中国发展理论实践问题,依靠各二级学科的交互配合构建指导解决当今重大问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
其次,我们应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各二级学科的单独构建与交叉融合的基础上,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个整体,在坚持问题导向中统筹配合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密切相关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在各学科内融入问题意识,在理论思维中突出问题导向,“从而在动态的学术组织聚集与协同中促进学科发展的规律”。具体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要立足改变世界的世界观,将现实问题转化为哲学问题,用哲学思维反思现实、思考对策,提供旨在解决现实问题的理论观念,抓住问题并寻求马克思主义哲学解答,用哲学回应问题、引领时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要针对当今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坚持以实际问题为理论导向,提炼总结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实践经验,用阐释重大问题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解读经济现象,解决发展问题;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要着重关注解决未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中可能存在的重大问题,勇于直面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论问题、善于破解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中遇到的实践问题,进一步探寻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论路向,在坚持问题导向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互促式发展。
最后,在坚持问题导向中统筹引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总体发展。指导各领域学科为破解发展问题提供多元化解决方案,需要具有问题意识的理论领航,“所谓理论领航,就是要提供构建哲学有机体的基础逻辑,即提供整个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构建的立场、基本假定、基本原则等,更为通俗的说法就是立场、观点、方法。”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最本质的区别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我们要在坚持问题导向中从整体上构建领航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解答在我国学科体系建设中面临的重大问题,这是判定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是否成功、理论平台搭建是否有效的重要尺度。在此过程中,要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作为一条始终贯穿于学科建设过程的主线,站稳马克思主义立场,突出问题意识,回应人民问题、时代问题;要秉承马克思主义观点,坚持问题导向,定位各学科领域问题所在,探寻问题出现的深层次原因,从问题出发确定学科发展方向;要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全面、系统、发展地看待学科建设现状,突破学科发展瓶颈,彻底解决“在有的领域中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的问题。
三
健全学术体系,提升学理阐释力
“学术体系是科学体系的实质部分,它是由术语、概念、范畴、原则、原理等学理、学说构成的学问体系”,是建立在学科体系之上,针对学术研究专门领域形成的系统整体。“任何一门学科的实质内容、研究水平和社会功能,无不集中地体现为该门学科的学术体系。”因而,从学科建设的总体来看,“学术体系是学科体系、话语体系的内核和支撑,学术体系的水平和属性,决定着学科体系、话语体系的水平和属性”,其理论要素以学理化、学术性表达为主体,是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三大体系的核心。为突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问题意识,要在坚持问题导向中以学术体系为支撑,对破解实践问题的成功经验“给予科学的解释,给予理论的说明”,并从中提炼学理化术语表达,提高理论阐释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理论的说服力与彻底性体现在解决问题的实际影响,这取决于学理性学术研究的水平。从学术体系建设本身来看,“推进理论的体系化、学理化,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和重要途径”,能否从立足解决问题的实际经验中提炼出理论内容,则是决定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体系是否具备问题意识的关键所在。马克思就曾经批判德国哲学是用“词句来反对这些词句”,因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体系建设要在坚持问题导向中结合中国实际,紧紧抓住时代发展的具体问题,“从我国当代实际出发,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对解决问题的成功案例进行学理化总结、学术化探索,“将理论自觉与问题自觉中所创立的主体性、原创性的哲学理论以‘体系化’的方式加以呈现”,进而将经验成就上升为理论化的语言表达,使之具有学术影响力。要充分认识到破解中国发展问题的成就经验,不仅是我们始终坚持问题导向的鲜明体现,更是支撑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体系的中国实际与现实土壤,做到“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阐释与本土性的思想现实紧密结合起来,构建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本土性学术话语”。
此外,学术体系建设还要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汲取古人解决问题的历史经验,并从范畴表达上深入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契合之处,认识到“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从而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发挥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民族优势,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运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深植于其脑海中的文化经典构建具有中国风格的学术体系,充分彰显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破解我国学术理论民族特征不强、文化影响力不足的问题。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注意避免出现过于依赖传统文化经典表述、照搬照抄、脱离社会发展实际的问题,要清楚“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时代早已过去,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绝不是简单的复归,而是“必须按照现代社会科学的样态,将传统文化重新理论化,重新概念化,重新体系化”。
“用以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的理论,必须反映时代的声音,绝不能脱离所在时代的实践,必须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将其凝结成时代的思想精华。”因此,我们要以重大问题为导向,立足我国实践成就,推进学术体系“术语革命”,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术语概念的科学表达,从概念范畴、论证过程、案例解析等层面,确立相对系统固定的学术化理论总结范式,将问题意识融入学术体系建设的全过程,对矛盾问题现状、破解问题的成就经验进行学理化探索,作出系统化、科学化的专业性提炼,及时解答时代新课题,解决当前对实践成果的总结不够、对理论的提炼不丰富,以及理论发展方式不固定、分散化、碎片化的问题。这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体系能否进一步彰显其坚持问题导向的鲜明特征,也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彻底摆脱学徒状态,获得自我主张的真正标志。具体而言,在范畴表达上,要继续根据解决问题的实际经验提炼标识性概念,如小康社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过程人民民主、中国式现代化等,这建立在学理化表达的基础之上;在论证过程中,要更加重视科学理论推导,紧扣问题导向,详细阐述具体问题,深入论述问题产生的时代背景、发展阶段、社会状况与人民风貌;在案例解析中,要用事实说话,注重将现实成就转化为理论经验,系统论述解决问题的方式步骤,深入总结在破解问题中取得成就的路径,加强对党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进一步研究。最后,要将整个过程概念化、模式化、系统化,以一套相对固定的科学形式提炼学理性新理论,概括规律性新实践,“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化的经济学说”,促进理论进一步总结提高,依靠以问题导向为指引的新型学术体系发展范式,提炼出高质量概念范畴与学术化理论表达。
四
增强话语体系,提高理论影响力
“话语体系是学术体系的反映、表达和传播方式,是构成学科体系之网的纽结,主要包括:概念、范畴、命题、判断、术语、语言等”,是思想理论、概念范畴、经典知识的系统性表达,集中体现了一个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发展水平、国际地位与外在影响力。因此,话语体系是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关键,其重点在于提升理论的传播范围、影响广度。为使得理论能够充分发挥其阐释问题的实际影响力,要在坚持问题导向中针对当前宣传话语存在的现实问题,构建聚焦解答人民问题、彰显时代特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体系。
当前,我国宣传体系对人民群众关注的社会焦点问题回应的针对性不强,缺乏深入群众现实思想的话语创造提炼过程,部分照本宣科的口号式灌输导致理论缺乏说服力,在舆论宣传上较为被动。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体系就是要“在回应时代性的人类问题中,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真精神’塑造属于中华民族的‘思想自我’,并以这种‘独特声音’影响世界历史进程”。因此,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体系要通过解答人民问题提高理论说服力,进而以影响世界作为自身建设的核心,增强并巩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的话语优势地位,这是理论具有强大说服力的根本所在。要以人民问题为导向,将其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体系建设的全过程、全领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原则,以站稳人民立场、顺应人民意愿、尊重人民创造为主要方法,为人民著书立说、发言发声,在坚持问题导向中用理论解答人民问题,回应人民关切,增强理论说服力与话语体系引领力,让人民爱听爱学,对理论更加拥护信服。
此外,“我们目前所遭遇的最大困境,是西方的政治经济模型难以解释中国四十年来的高速发展,更难以概括和呈现中国经验”。由于东西方在一定阶段存在着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西方凭借其发展优势掌握世界话语主导权,导致我们在起步阶段缺乏对中国自身经验与具体实际的关注,存在用西方语言评价中国现实,用西方理论裁剪中国实践的现象,过于依赖“他诉”,缺乏理论自信。因而,“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上的声音还比较小,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这是我们在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体系中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要以此重大问题为导向,“另辟蹊径,拿起马克思主义理论武器,在解构‘西方话语’中建构中国话语体系”,用马克思主义解读中国问题,提高我国国际话语权,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摆脱学徒思维,获得自我主张,从源头上打破我国理论话语传播不广、声音较小的不利局面,做到让“一代代中国学人回归基础理论而非固守理论教条,回归中国话语而非崇尚西方学术,回归现实问题而非迷恋抽象理论”,解决我国理论影响力不足的严峻问题。
基于此,应立足当前话语宣传问题,充分利用学科体系、学术体系构建成果,在话语体系上“着力打造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和理论创新、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做到中国话语、世界表达”,既要保持中国文化特有的术语构造方式,更要吸收世界优秀话语表达经验,不忘本来,洋为中用,紧扣时代特征和问题需求,“形成为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的理论”,从而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中,“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同时,还要利用新条件新技术助力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体系建设,重视研究理论传播载体,以先进文化传播形式为依托,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努力创造符合时代特征的优秀文艺作品。在此基础上,要充分利用好互联网传播的时效性、多样性与广泛性,“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提升理论话语时代契合度,让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从而做到将网络平台转变为构建时代话语体系、宣传阐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根据地,牢牢掌握理论宣传的主导权,解决宣传话语时代性不强的问题。
综上所述,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三大体系中,学科体系是解决问题的平台基础,学术体系是破解问题的核心架构,话语体系是阐释问题的外在表征。没有坚持问题导向的学科体系作为底层基础,依靠理论解决问题便是空谈;没有具备问题意识的学术体系作为核心支撑,理论体系便难以发挥实际作用;而没有聚焦阐释问题的话语体系作为外在表现,科学的理论也会缺乏影响力。因此,三大体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不仅要“会做”,更要“会说”,不仅要做好理论体系建设的基础性支撑工作,如学科体系与学术体系的整体构建;还要以充满时代特征与文化特色的民族的大众的语言组成理论话语体系,做到整体把握、协同推进,避免偏废一方。
从学科建设的总体上看,坚持问题导向是构建三大体系的主线,也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整体推进理路。要坚持把握马克思主义实践特征,以问题导向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真正将问题意识与学科建设融为一体,让学科体系不可撼动、学术体系坚强有力、话语体系生动活泼,让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坚持问题导向中不断发展、与时俱进,破解新的问题、指导新的实践。
参考文献略
本文刊登于2023年第3期
转自:“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