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七点线上讲座预告】:约翰·埃弗里特·米莱《奥菲莉亚》导览
2023/9/8 14:10:33 阅读:35 发布者:
讲座主题
“艺术名品”美育公开课
约翰·埃弗里特·米莱
《奥菲莉亚》导览
学术策划
杨振宇
时间
2023年9月8日
周五19:00
主讲
金影村
与谈嘉宾
魏言
主办单位
上海图书馆
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
上海书画出版社
讲座直播通道
哔哩哔哩【上海图书馆】直播间
学术策划
杨振宇,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讲人
金影村,浙江大学美学博士,浙江理工大学副教授。现为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浙江省艺术学理论学会理事。
与谈嘉宾
魏言,艺术家,四川省油画学会副秘书长,现任教于四川音乐学院美术学院油画系副教授、硕导、系主任。
讲座概要
《奥菲莉亚》是英国拉斐尔前派代表画家米莱(John Everett Millais)最为重要的代表作之一,展现了莎翁名剧《哈姆雷特》中奥菲利亚溺水身亡的场景。从美术史的角度看,该画作不仅诠释了拉斐尔前派对英国学院派绘画的反叛,也映射出了英国维多利亚时期对文学、艺术的新审美。画中描绘的“奥菲莉亚之死”不单单在视觉上给人以凄美、静谧而又惹人怜爱之感,还在技法上实现了拉斐尔前派对自然描摹的突破与创新。本次讲座将结合画家个人经历与拉斐尔前派的历史背景,围绕《奥菲莉亚》的创作技法、主题选择与最终呈现的画面效果等诸方面,探索以米莱为创始人的拉斐尔前派究竟对英国美术史乃至整个西方美术史产生了何种影响。同时,通过《奥菲莉亚》对悲剧女性的刻画,我们也可从中窥见美术作品如何化腐朽为神奇,将可怖的死亡转化为画面中令人过目难忘的美,并将之定格为永恒而经典的一幕。
关于《奥菲莉亚》
米莱,奥菲莉亚,纵76.2厘米、横 111.8 厘米,英国泰特美术馆藏
前拉斐尔派喜欢借助诗歌、借助经典,在这方面不论从花语还是从造诣上,名气最大的不是这幅作品,而是米莱[John Everett Millais](1829—1896)取材《哈姆雷特》的《奥菲利亚》[Ophelia](1851—1852)。作者把奥菲利亚画成平静地躺在水面上,周围有柳树、荨麻和雏菊,裙上有三色堇,脖子挂着紫罗兰编的项链,手拿一朵罂粟花。这些花朵在莎翁的剧本中都有描述,而没有描述的例如紫罗兰既象征着忠诚,也暗示着死亡。
模特儿是前面提到的西德尔,当时她 19 岁。1851 年 11 月,米莱让西德尔穿着衣服躺在浴缸里,因为是冬天,虽然浴缸被油灯加热,结果西德尔还是得了重感冒。风景是预先画成,时间是当年的 5 月,地点在尤厄尔的霍格斯米尔河畔 。1852 年它在伦敦皇家学院首次展出,但没有获得普遍的好评,连一向支持米莱的拉斯金也没多说好话,而是批评他的取景失当。20 世纪初,赞美声在异国出现,夏目漱石 1906 年发表的小说《草丛》中称它是“相当美丽的作品”,这句朴实的话留在了日本人的心中。1936 年达利在《牛头怪》[Minotaure] 上发表文章“前拉斐尔派永恒女性的幽灵超现实主义”[The Spectral Surrealism of the Pre-Raphaelite Eternal Feminine],给予热情地赞颂,并在 1973 年题为《奥菲利亚之死》[Ophelia’s Death] 中予以重新诠释。
也许《奥菲利亚》在电影界赢得了最多的致意,我们非常熟悉的奥利佛 [Laurence Olivier] 主演的《哈姆雷特》的相应场景模仿了这幅画面。我们还算熟悉的拉斯·冯·提尔 [Lars von Trier](1956— )导演的《忧郁》[Melancholia],由邓斯特 [Kirsten Dunst](1982— )饰演的贾斯蒂妮 [Justine]漂浮在缓缓流动的溪水中的镜头。而在引我们入胜的《迷魂记》[Vertigo](1958)中,希区柯克让金·诺瓦克 [Kim Nowak] 饰演的玛伦 [Madeleine] 从桥上跳入大海,又从海浪里浮现出来,成为又一位奥菲利亚的仿效者。二十多年后,顺着希区柯克的思路,英国艺术家和作家伯金 [Victor Burgin](1941— )用摄影对奥菲利亚和玛伦做了双重引用,命名为《桥—沉沦的维纳斯》[The Bridge-Venus Perdica](1984)。另一位出生于以色列的摄影家坎德尔 [Nadav Kander](1961— )邀请走上 Vogue 封面大约十次左右的英国超模艾琳·欧康娜 [Erin O’Connor](1978— )与他合作,拍摄成一幅模拟奥菲利亚的漂浮像(2004)。虽然我不认为那是成功之作,但坎德尔 2006 年拍摄的《长江系列》却令我连连称绝,是我看过的极佳的中国风光摄影,不得不回过头来反思他的欧康纳 - 奥菲利亚。
2013 年英国发起非商业的艺术普及活动 Art Everywhere,邀请公众从本国画家的 100 幅作品中遴选精萃,结果前拉斐尔派占据半壁江山,再次说明了《奥菲利亚》的价值永存,它竟然比特纳和康斯特布尔的画还受欢迎。
然而,艺术家和美术史家也许会另有看法:不论是唤起诗意的风景画,还是取自诗歌的人物画,它们尽管美丽得令人念念不忘,但从长远来看,绘画毕竟不可能单靠文学的魅力而长存;因此,我们今天从美术史的角度看,那些走康斯特布尔之路,完全献身于探索可见世界的画家,才为艺术走出绝境开辟了新路。
上文选自范景中《艺术与文明:西方美术史讲稿Ⅲ(18世纪晚期—19世纪艺术)》
上海书画出版社即将出版
来源:上海书画出版社
转自:“艺术与学术”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