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作者以此书,将史学家冷僻的工作加以大众化书写,为该学术疆域创造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2023/9/8 11:32:45  阅读:39 发布者:

一部从币制窥探国家兴衰的政经史。

白银帝国

书名:白银帝国:一部新的中国货币史(修订版)

作者:徐瑾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8

ISBN978-7-208-18313-1

定价:75.00

货币是一国经济繁荣与衰退的大转轮。白银作为货币的主要形态之一,在中国宋元以降直至近代、时间跨度近1000年的中国货币史中扮演了尤为重要的角色。自16世纪40年代起,中国以白银为媒介参与创建世界市场,开始向“白银帝国”演变,并创造了繁荣盛世;而1819世纪,西方过渡到金本位并逐渐孕育出现代金融系统时,中国仍然固守银本位,“白银帝国”逐渐走向末路。

本书正是通过对这一段历史的考察,从白银货币化到银本位,从纸币的失败到中国对白银的依赖,从中国参与创建世界市场到受制于西方经济体系等角度,梳理了白银成为本位货币的艰难历程。此外,作者将更多目光投向了中国早于西方几百年开始的纸币试验,以及中国在全球金本位大势之下对白银的固守,探讨中西大分流和中国银本位对后世带来的影响。所以,这既是一部中国货币史,也可从中窥探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的变迁。

专家推荐

从本书提供的视角看去,熟悉的历史世界呈现出自己的侧影。东西并列,轮廓分明,清晰而有神。好看。——吴思,著名历史学家,《潜规则》作者

货币与货币制度,是一国经济繁荣与衰退的大转轮,在历史上也常是一国社会秩序紊乱、崩坍乃至王朝兴替的催化剂。人类在改善自己的生存条件与追求个人财富和福祉的过程中,创生了货币与货币制度,也一直困扰在货币与货币制度的迷宫和幻象之中。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和社会已经解决了货币与货币制度问题,因此,人类各个社会均处于自发演进的必然王国之中。经济学研究人员在货币与货币制度问题上大都还在盲人摸象。就此而言,研究货币和货币制度史,就是研究人类社会发展史。在这部《白银帝国》中,青年经济学人徐瑾以她优美的文笔、翔实的史料、宽广的视野,在中外历史的对比中讲述了中国千年货币史,发人深思,促人警醒。作为一位研究中国货币史多年的专家和思想家,朱嘉明教授为本书所撰写的长序,更是画龙点睛之笔。这部著作不但会增加人们有关货币制度史的历史知识,对把握中国社会的未来发展,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韦森,复旦大学经济学教授

徐瑾以她的《货币王者》和《白银帝国》,将史学家冷僻的工作加以大众化书写,为货币经济历史的疆域创造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朱嘉明,经济学家,横琴数链数字金融研究院学术技术委员会主席

货币是理解人类文明与经济发展的一条主线,但货币史不容易写好,中国货币史尤其难写。《白银帝国》抓住白银在中国作为货币既普遍又特殊的现象,生动地勾画出中国千年经济史的演变路径,内容不仅涉及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更深入国家政治、财政、金融制度等领域,也对中西大分流这样的重大议题有精彩的讨论。此书面向大众,将小说、戏剧里隐含的信息与严肃的学术著作巧妙融合,给读者呈现出一幅丰富形象的传统中国经济史图景。更值得一提的是,即使从专业角度看,此书无论是在经济学还是在史学上,都彰显了作者的深厚功底和积累,字里行间充满思想的火花,对一些重大学术问题也有新的思考,在此愿向所有关注中国经济过去、现在与未来的读者大力推荐。——马德斌,牛津大学万灵学院教授

徐瑾女士视野独特,文笔了得,以白银斑驳游离之脉络梳理了中国货币史,纲举目张,甚为聪明。检点千年以来从金属货币到朝廷,再到体制的威权与利益变迁,可以从中体验人性与观念的冲突。好的逻辑,才会有好的故事。——王巍,中国金融博物馆理事长

白银的诅咒/绪论

“银,白金也。”《说文解字》中如是说。白银是价值仅次于黄金的贵金属。

对比西方人对于黄金的迷恋,国人对于白银可谓念念不忘。从古至今,中国历史上对于白银的偏好几乎随着时间日益加深,而白银成为中国本位货币的艰难历程,恰恰也隐藏着中国历史大变迁的隐秘纬线。

白银在中国上古时代已有出没,从考古来看殷商时期就用银贝等物,“农工商交易之路通,而龟贝金钱刀布之币兴焉。所从来久远,自高辛氏之前尚矣,靡得而记云。……虞夏之币,金为三品,或黄,或白,或赤,或钱,或布,或刀,或龟贝”。这里的“白”,也就是银。银在春秋战国已经具备货币部分职能,目前能够找到当时的各类银贝等货币出土。即使如此,五代之前银更多作为装饰赏赐,在秦汉之间银并不作为主要支付手段,“秦兼天下,币为二等:黄金以镒名,为上币;铜钱质如周钱,文曰‘半两’,重如其文。而珠玉龟贝银锡之属为器饰宝藏,不为币”。

“不为币”到最终的法定货币,白银在中国的货币化历程不无曲折。战国至秦汉时期,更多用金与钱,进入六朝、隋、唐是钱帛并行,宋、金、元至明初则是钱钞流通。五代后白银才开始逐渐用作支付,两宋后白银逐步进入民间,与钱并行使用,直到明代中晚期,白银正式完成在中国的货币化。从此之后直到20世纪30 年代,这500 多年间,中国经历了大小战争,浩劫无数,始终固守白银,其间银两和银元通 用。

对比中西货币史,从一开始中国与西方的货币制度就呈现出不一样的特点。古代西方小国林立、国际贸易发达,虽然一国之内国王可以规定何为货币、价值几何,这些规定却无法在其他国家疆域内使用,真正能够被国际市场接受的流通物,从很早开始就被锁定为贵金属铸币。早在公元前7 世纪,小亚细亚的希腊小国吕底亚就已经开始铸造固定总量、标明价值的金银合金铸币(而中国迟至清朝末年才开始白银铸币),从此塑造了西方货币史注重贵金属铸币的路径。

相比之下,在明朝中期之前,大部分时间内各种贱金属铸币(铜钱、铁钱)构成中国货币的主要形态,中间间杂着货币史上的早熟传奇,即北宋到明初400 余年最终失败的纸币试验。回顾货币史,通胀和通货紧缩在中国历史上交叠出现,政府不时地受到诱惑,以虚值大币或者轻薄恶滥铸币方式大肆搜刮,民间则以私铸、停用恶币等方式反击,虽严刑峻法亦难禁绝。最终结果则是,即使帝王意志亦需接受市场检验,从半两钱、五铢钱到开元钱再到宋代铜钱、铁钱、纸币,中国钱币命运难以与王朝兴衰相隔离。

即使白银在明中期得以货币化之后,白银在中国大部分情况下也仅仅是作为称量货币使用,而非西方早已习惯的铸币方式。

从古代银两形态来看,隋唐以前称银两为银铤、银饼或银笏,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古代“铤”通“锭”,从宋代开始一般称呼银铤为银锭,而把银锭叫作“元宝”始自元朝。据说元朝至元三年(1266 年)以平准库的白银熔铸成“锭”,重量达50 两者叫元宝,即“元朝之宝”的意思。刚开始元宝不单用于银锭,也出现在铜钱上,但后来成为银锭的通称。大体而言,从汉朝到明清,银锭开始由圆饼形逐渐向长条形发展,随后是束腰形,最后发展成元宝形。这种发展,有钱币学家认为更美观,也有人认为不方便,是一种倒退。至于银元,中国自制银元之前,银元基本源自海外银元,所谓“外洋”。

作为称量货币的白银,不仅成色和品质需考察,而且各地换算方法林立,使用并不方便,直到民国“废两改元”才算正式全面以银元取代银两,白银得以以制币形态流通。此外,中国货币历史上虽然有各类当铺、银铺、钱庄等金融机构,但是长期没能发展出现代银行体系,对于中国信贷体系的深化乃至现代国家转型拖累甚深。

细究中国货币史,可以发现其形态变迁与制度发展均离不开特定的历史变化,而货币的变迁背后对应着帝国的进退。历史细密经纬之中,白银始终是一根连绵不绝又隐匿无比的线。要重新认知中国货币史,把握白银在中国货币化的关键进展,就必须结合经济史、政治史、财政史、军事史等研究,从更大的视野重新审视中国历史。换言之,理解货币必须在货币之外,其前提是重新厘清中国历史的关键脉络。

对于传统中原王朝而言,为维护王朝统治,必须应对内外两方面的挑战。过去史书多聚焦帝国内部挑战,外部挑战在传统叙事中往往被忽略,但事实上少数民族在中国历史中并非短暂过客,千百年来北方草原游牧民族随时虎视眈眈,长城内外枕戈待旦之卒动辄以百万计。和平要么是赢来的,要么是暂时的,无论哪种,都对中原王朝的军事能力及其资源汲取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更紧要的是,以庞大物资支持的军队,天然地更容易效忠于带领他们的将军,而不是远在天边的朝廷,在军队忠诚度与军队战斗力之间,皇帝们往往陷入两难。这构成了棘手的内部挑战。

权力醉人,可如何保护权力?帝国内部的权力纷争背后,也隐含着制度变迁的动力。西周选择的是相信血缘宗族力量,封土建国以统领万方,却最终以兼并战争与秦汉大统一而结束。从秦汉直到唐,朝廷一直在试验各种方式,以对抗幽灵不散的地方豪族与割据军阀的潜在反叛势力,试图将军事权力牢牢掌握在手中,其可悲的失败在安史之乱中达到高潮。相应地,军制也在征兵制(如府兵制)与募兵制之间反复摇摆:征兵制方式简单、效力惊人,但要么依赖于草原民族的血勇氏族精神,要么难以持久;而募兵制不仅耗用浩大,维持军队忠诚亦不易。

内外冲击之下,王朝的资源汲取能力也在不断经受考验。王朝兴起之初,无主土地众多,各类均田制度可以顺利实施,以实物税为主的各类财税措施也容易落实。时间一久,由于土地兼并与大户蒙荫,朝廷财力难得保障,各类货币化税收改革方案不得不出台,杨炎、王安石、张居正、雍正的改革时隔近千年而前后相继,其本质都是为支撑王朝政府对财税收入的欲求。

进入近代,在白银全球流入流出的牵引冲刷之下,中国经济乃至国事都受到诸多影响,从明朝灭亡到鸦片战争,以及随后多次政治战乱与经济危机,莫不如此。讽刺的是,民国在艰难告别白银、迈入纸币时代后,却紧接着进入恶性通胀之中,几乎重复了多年前南宋的纸币故事,中国货币的千年跃进近乎被一笔抹杀。

昔日的天朝上国,随着白银化进程,也经历了帝国辉煌的褪色,不仅从世界GDP(国内生产总值)第一跌落至落后于西方,甚至也落后于亚洲近邻日本。早在白银货币化的明末清初,不少启蒙思想家就力陈白银的弊端,视之为大害,黄宗羲说“故至今日而赋税市易,银乃单行,以为天下之大害”,王夫之也表示“饥不可食,寒不可衣,而走死天下者,唯银也”。白银导致华夏易主、帝国落伍,这一说法不仅限于明,清末康有为也认为“夫以五千年文明之古国,四万万之众民,而所以致亡之理由,不过是银落金涨之故,岂不大可骇笑哉!”这种思路演绎至今,被涵盖在反思中国落伍的大辩论中。白银与落后,是无意巧合还是因果关系,白银是否为中国落后的根源?梳理数百年白银历史,我们看到白银的命运伴随着一个古老帝国的挣扎与纠结,白银嬗变背后,不仅是王朝更迭,更是文明兴衰。借助白银之眼,我们可以一窥中国现代化之路。

本书分为三个部分,其中第一部分为总论,偏于理论,叙述本书的立论脉络以及观察框架。第二部分为全书主体,强调史实,分为五章。第一章综述东西方白银的不同命运,第二章详细讨论宋元两朝的纸币试验,第三章分析明朝的银本位与全球化互动,第四章则探讨名存实亡的银本位如何在晚清陷入混乱与崩塌,最后一章则是民国的货币历史,即从白银开始,以法币结束。第三部分是后记、附录“东西货币金融大事记”等。

作者简介

徐瑾,知名青年学者,英国《金融时报》(FT)中文网财经版主编,曾被权威机构评价为“中国最受欢迎的青年经济学者”。近年出版《货币王者》《白银帝国》《趋势》《中国经济怎么了》等书,多次入围“最受金融人喜爱的财经书籍”。作品畅销海内外,《白银帝国》由耶鲁大学出版社推出全球英文版,被《华尔街日报》等权威媒体推荐。徐瑾为经济人读书会创始人、东京大学客座研究员、上海公共政策研究会理事。

目录

中国货币史和“白银纠缠” 朱嘉明

绪论:白银的诅咒

第一章 东西:白银的不同命运

货币起源

白银的东西命运

金银博弈

金银复本位的失败

金银复本位不是乌托邦

第二章 宋元:纸币试验

唐宋变革中的纸币试验

北宋交子与纸币的诞生

南宋钱荒与疯狂的会子

钞票的没落与马可·波罗的局限

通胀的教训与白银的崛起

1262年:贾似道买公田与威尼斯卖债券

第三章 明代:银本位与全球化

洪武体制的建立与突破

发钞救不了明朝

禁不住的白银

白银货币化与西门庆们

李约瑟之谜在明朝

白银流入与明朝灭亡

中国钱与丰臣秀吉

第四章 晚清:混乱中崩塌

币制混乱的清朝

“黄宗羲定律”遭遇“马尔萨斯陷阱”

朝贡生意经与天朝心态

从朝贡到条约

入超、热钱、世界失衡

1840年:鸦片战争还是白银战争?

复盘:帝国钱荒因何而起?

外国银洋在中国

用白银丧失货币主权?

甲午战争:中日金本位的迥异命运

江户时代中日的不同传统

从磅亏到币制改革

币制改革大热潮

白银为何再次胜出

第五章 民国:告别白银,迎接通胀

洋银行来到中国

钱庄在20世纪的兴衰

“京钞风潮”中的中国银行

天时地利的“废两改元”

从《白银收购法案》中走出的法币

通胀的尾声与启示

附录一:延伸阅读

附录二:东西货币金融大事记

参考文献

后记

转自:“人文学术社”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