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阳 等|计算机使用的劳动力市场回报
2023/9/8 10:34:17 阅读:41 发布者:
以下文章来源于经济学季刊 ,作者都阳 等
本文载于《经济学》(季刊)2023年第23卷第2期,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都阳、贾朋,亚洲开发银行朴之水。获取全文请点击文末“阅读全文”。
最近几十年,计算机在工作中的大量使用,在发达国家已经非常普遍。计算机在经济活动中与各个产业部门深度融合,其发挥的作用已经像电力供应在电气化时代一样不可或缺。相对于发达国家,计算机的普及以及在工作中的应用在中国略有滞后。近年来,在中国劳动力市场跨越刘易斯转折点后,劳动力成本的迅速上升以及计算机价格的下降,引发了劳动和技术要素相对价格关系的明显变化,催生了计算机技术在中国劳动力市场上的更广泛应用。
在工作中使用计算机是否带来了劳动生产率的提升,是本文关注的核心问题。一些研究认为,只有当新技术成为通用技术时,才可能成为促进生产率增长的因素。而通用技术一般具有三个特征:(1)应用广泛,遍及多数行业;(2)技术不断改进使应用成本不断下降;(3)使发明和生产新产品更加容易。显然,作为一项具有革命性的技术应用,计算机与经济中各个部门、诸多岗位的结合使其越来越具有通用技术的特征。
使用中国城市劳动力调查(CULS)数据,本文发现2016年样本城市中58%的职工在工作中需要使用计算机。这意味着,计算机已经成为完成工作任务的重要工具。分析在工作中需要使用计算机的劳动力的具体特征发现:女性较男性在工作中使用计算机的比例更高;年轻劳动力在计算机使用上占据了明显的优势;服务业中使用计算机的比例高于制造业,但制造业工人中也有一半的人报告使用计算机;计算机使用的比例随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而增加;劳动者的人力资本水平和工作任务的性质是决定计算机使用的重要因素。回归分析的结果进一步验证了以上发现。研究还发现,大部分人仅使用计算机的一些基本功能,使用计算机执行更高级工作任务的比例还比较低。
研究计算机使用对于劳动生产率(以及工资)的影响,存在着两大计量经济学问题。第一,除了经典的工资决定理论所指引的变量外,如果存在一些不可观测的变量,对计算机使用产生影响,但未能包括在工资方程中,则有可能产生遗漏变量问题,并使得估计系数产生偏差。近期的一些研究表明,工作岗位的任务属性可以有效识别职业、人口学特征、教育等组内通常不容易被观测的个体和工作特征,而这些特征可能对工资使用产生重要影响。使用中国城市劳动力调查(CULS)数据中的独特信息,本文得以在回归分析中控制工作任务对于工资的影响,更准确地识别计算机的生产率效应。
第二,在工作中使用计算机与其带来的工资回报,可能存在同时决定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劳动者在工作中使用计算机带来更高的回报,同时,因为使用计算机的岗位可以带来高回报,劳动者更倾向于选择进入使用计算机的工作岗位。考虑到劳动者在开始职业生涯之前或职业生涯的早期能否接触到计算机,对于其在今后工作中计算机的使用可能产生影响,本文构建了劳动者从事第一份工作时的计算机价格及所在地区的计算机密度的交叉项,作为工作中使用计算机的工具变量。
解决以上计量经济学问题后,本文研究发现,工作中使用计算机可以给劳动者带来48.4%的额外回报。如果我们相信额外的工资回报来自劳动者生产率的提升,那么,在工作中使用计算机使劳动生产率提高了近半。从影响机制来看,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劳动力与计算机等新技术形成互补关系,在工作中执行常规认知型任务与使用计算机呈现替代关系,从而提高了受教育程度较高以及执行非常规任务劳动力的相对生产率,进而提高其相对需求和工资水平。我们还进一步分析了计算机使用频率和使用计算机的具体内容对工资回报的影响,进一步验证了使用计算机的生产率效应。
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于理解以后中国经济的增长路径有重要意义。从中国人力资本分布的年龄结构看,新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劳动力明显较退出劳动力市场的老年人口有着更高的人力资本。而本文的分析表明,年轻和受教育程度高的劳动力在计算机的使用上具有明显的优势。随着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一系列新技术更广泛地应用,中国就有可能在未来利用独特的人力资本队列优势,化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危机。
本文的分析还表明,要更好地发挥计算机在生产率提升中的作用,需要促成劳动者执行的工作任务由常规的操作性任务向更复杂的工作任务转变。但依据我们的调查样本的观察,目前劳动者在工作中使用计算机,主要还是执行一些简单的任务,对计算机使用的内容尚有待深化。这同时也表明,利用计算机提升劳动生产率仍然有很大的潜力。尤其是其他形式的新技术革命正处于爆发的前夜,计算机技术与其他新技术的融合、在经济活动中更广泛的应用,将成为持续推动劳动生产率增长的主要手段。
作者简介
都阳,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力资源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口科学》《劳动经济研究》主编。主要研究领域:劳动经济学、人口经济学、发展经济学。
贾朋,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经济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劳动力市场与收入分配。
朴之水(Albert Park),亚洲开发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香港科技大学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发展经济学、劳动经济学、应用微观经济学、中国经济。
转自:“三农学术”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