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现阶段,在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融合发展的大浪潮中,文化的强渗透性、持久性,会影响本民族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如何在文化多元化发展的今天,形成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文化自信,是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和传统文化传承、发扬的重要目标。教育中无形的意识和观念,会直接影响到有形的存在和现实。为了让高校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和文化意识,增强其文化自信尤为关键。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传承和创新,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觉推崇,都属于当前高校学生步入社会大环境所应当具备的思想道德和政治素养。因此,基于学生文化自信视角开展高校思政教育改革,能够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
思政课堂是培育文化自信的重要阵地,通过“全过程、全方位、全员育人”的方式,将家国情怀融入高校思政课堂,不断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 将立德树人作为实施教育的根本任务,促进思政课程的改革发展,帮助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政治觉悟,属于当前高校思政课程改革优化的重要方向,也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民族意识和文化自信的必要途径。基于此,本文主要从学生文化自信 培养的视角着手,对现阶段高校思政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就思政教育改革的策略进行深入探讨。
一
学生文化自信视角下高校思政教育改革发展现状
(一)受外来文化影响较大
信息时代的到来,在拓宽学生了解世界、认识世界的渠道的同时,也导致外来文化以更加多样化的形式流入我国,并对我国传统文化和教育形成巨大冲击,对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处于重要形成期的高校学生而言,外来文化的影响往往弊大于利,在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碰撞下,学生很难以辩证的眼光去分析这些文化的优劣,导致更多的学生存在重视外来文化而轻视传统文化的情况,出现文化不自信的心理,也使得越来越多的学生缺乏对传统文化深入探索的兴趣。因此,高校思政教育的质量大打折扣,并未对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发挥较大作用,由此可见,从文化自信的角度对高校思政教育进行改革已迫在眉睫。
(二)教学考核目标缺乏针对性
现阶段,高校思政教育开展过程中,对于教学考核目标的设定缺乏针对性,在具体的思政教育过程中,更多地倾向于理论知识的讲解,而教师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思政教育内容,往往会就传统文化中的道德模范事例和人物进行讲解和介绍,旨在更好地培养学生爱岗敬业、诚实守信以及爱国情怀等。但是由于学生对于模范人物和思政内容衔接过程存在思考不足的情况,导致传统文化在思政课堂的融入,并未起到较好的育人效果,难以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上升到思政层面,因此,高校思政教育质量也会大打折扣。与此同时,在进行思政教育的过程中,对于思政课程考核目标的设定,更多的是对基础理论知识的考核,并未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国家政治制度和传统思想文化等的掌握情况融入其中,导致考核目标的设定缺乏针对性,难以发挥其育人作用。
(三)教师主导作用发挥不足
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者,在高校思政教育开展的过程中,普遍存在教师主导作用发挥不足的情况,导致高校思政课的实际教学质量大打折扣。而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主要和思政课教师本身的人文素养有关,在具体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更多地倾向于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法学等领域知识的研究,而对于古代文学作品、戏曲等传统文化的研究少之又少。因此,在将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过程中本身便存在一定的弱势,导致传统文化与思政课程的融合效果不佳,很难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以至于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大大降低,同时教师主导作用发挥不足,也无法带给学生更为高效的课堂。除此之外,教学创新问题也是当前高校思政教育的主要问题之一,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传统单一,以及教学内容的陈旧,导致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课堂氛围如一潭死水,教师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激不起“浪花”,以至于学生很难对思政课程产生兴趣。
二
基于学生文化自信视角的高校思政教育改革策略
(一)加强本土文化资源的开发
对于高校思政教育的改革创新,从教学内容的变革来看,应该更多地注重对本土文化资源的开发,鼓励各个高校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的优秀传统文化,从而更好地创设校本课程和地方课程,能够为高校思政教育的改革发展注入新的源泉。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从文化自信的角度出发,将本土文化资源和思政教育内容相结合,找寻合适的切入点,引导学生在学习思政相关知识的同时,能够深入了解和探索本土文化资源,更好地继承和发扬地区传统文化,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增强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使其能够在了解和学习本土文化的同时,坚定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心。而通过加强对本土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能够更进一步充实和丰富高校思政教育内容,引导学生对民族文化有更深一步的了解和认识,拓展高校思政教育的深度和广度,充分发挥高校思政课程的育人功能,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比如在讲解中国近代史相关内容时,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便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剖析,将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具体生活相衔接,让学生在探寻近代史的过程中,更好地了解本土红色文化。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就本地区的传统文化元素进行深入挖掘,并对本地区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进行展示和讲解,让高校学生能够通过更多形式了解我国广博的传统文化,并能够在探索文化发展历程的同时,坚定本民族文化自信心,学会客观、辩证地分析和看待中国历史。这也能够帮助学生正确看待外来文化,不断坚定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二)优化思政教育考核机制
对于高校思政教育的考核,需要综合考量学习主体的学习特征和兴趣倾向,通过对考核指标进行细化,对考核方式和考核内容进行优化,从而更好地提高思政教育考核的准确性和针对性。从思政教育考核的内容来看,除了基础的理论知识考核以外,还需要考核思政教育的育人价值,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国家政治制度和传统思想文化等的掌握情况,均可纳入考核的范畴,将这些内容和专业课程相结合,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传统文化等的了解。还可以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培养效果作为思政教育考核的内容,从而突出思政教育考核的意义和价值。从思政教育考核形式的角度来看,可以结合专业课程,不断创新优化考核的形式,比如:美术专业可以将思政教育考核和国画创作考核相结合,音乐专业可以将思政教育考核和古典音乐演出考核相结合,舞蹈专业可以通过情境话剧演出、古典舞蹈表演等形式对思政教育效果进行考核。这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以更加多样化的形式学习思政教育内容、了解传统文化。要建立目标明确的思政教育考核机制,不断创新思政教育考核形式,促使学生在中外文化的碰撞下,能够辩证地看待外来文化,更加坚定民族文化自信。
比如在进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相关内容的教学过程中,针对“弘扬中国精神,共筑精神家园”相关内容进行考核时,为了能够将让学生深刻领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可以让学生就我国优秀民族精神的传承与价值进行探索和分析,以课程实践的形式进行考核,让学生在开展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感受“绵延坚韧、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以天下为己任”的自觉精神以及“革故鼎新”的求新精神等,可以引导学生将开展社会实践的体会以报告的形式呈现,作为考核的依据。这能够让学生在参与思政教育考核的过程中,对我国的民族精神有深刻的感悟,传承并弘扬民族精神,从而不断激发学生对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认同感,提高高校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心。
(三)做好线上线下教育实践活动
在互联网信息化时代,新媒体平台是学生了解世界、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最为常见的包括影视传媒、短视频App以及网络媒体等,都为外来文化的传输提供了有利渠道。学生对于文化知识的了解不再局限于线下课堂,而且,无形的文化传输更是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高校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渗透教学极为不利。而面对高校教育这一现状,思政课堂的高质量开展便显得极为重要。将新媒体平台应用于高校思政教育当中,能够为思政教育提供新的途径,使得思政教育不再局限于线下课堂,而是能够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教学,丰富教学内容,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思政教学,为学生提供认识和了解传统文化的新途径,从而坚定学生的文化自信。目前,微博、微信及新闻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已经成为各大高校实施思政教育的重要平台。在高校思政教育过程中,通过应用“两微一端”,一方面可以加快信息的传播速度,使得教育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同时为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提供便利,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另一方面,还能够让学生快速了解到国内外的政治事件,能够在第一时间了解到我国的相关政策,以及我国外交部对于国际政治事件的看法和处理方式,增强学生对国内外形势的关注度。在思政课堂教学中,以某一政治事件作为讨论对象,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政治事件分析能力,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分析事件的本质,从而坚定学生的政治立场,并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
比如在学习我国的法律相关内容的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更为深入地了解我国的基本法律制度,可以让学生加强对现实生活中相关法律运用情况的关注度,通过网络了解更多法律知识,并能够掌握法律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与此同时,高校可以推进 “两微一端”的建设,为学生提供时事热点、国际政治和人物事迹、文化活动等,在为思政教育开展提供助力的同时,不断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在进行中外文化的对比学习过程中,坚定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做懂法、守法的社会好公民。而通过将法制频道的相关社会报道作为思政课堂讨论的主题,能够促进高校学生更好地分析和运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提高高校学生的法律意识,使其能够坚定政治立场,坚定不移地跟党走,坚定文化自信,从而提高高校思政教开展的有效性。
三
结语
思政教育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重视对高校思政教学进行改革,从而更好地发挥思政教育的育人价值。从学生文化自信的角度出发,通过加强本土文化资源的开发、优化思政教育考核机制以及做好线上线下教育实践活动等,不断将新思想、新教育理念贯穿于思政教育全过程,提高学生的思政素养,坚定学生的政治立场和文化自信。
【来源】《时代报告》2023/6 总第492期
【作者单位】
樊婷,博士,西安外国语大学讲师。
李小永,博士,扬州大学讲师。
李开宇,博士,西安外国语大学教授。
转自:“时代报告学术研究”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