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唐诗中出现最多的情感竟和“后悔”有关,诗人们都在后悔些什么?

2023/9/7 10:21:44  阅读:67 发布者:

本期●导读

后悔是一种重要的情感。在日常口头表达涉及的各类情感的统计中,后悔排在第二位。唐诗中的情感非常丰富,后悔情绪也是唐诗中的重要情绪之一。有人根据悲、惧、乐、怒、思、喜、忧等情绪类别,统计《全唐诗》中的情感,其中“悲”是唐诗出现最多的情感,“悲”类包括“愁、恸、痛、寡、哀、伤、嗟”等细类,这些很多都跟“后悔”有关。因此,本文以清人彭定求等编的《全唐诗》为封闭的语料库来作进一步的考察其中的后悔情感特征。

做还是不做?——以《全唐诗》为样本库对后悔情感特征的考察

■ 本文作者:霍四通(复旦大学望道研究院/复旦大学中文系)

■ 内容来源:《当代修辞学》2023年第4

情感是修辞学的重要范畴。西方修辞学很重视情感的研究。古典修辞学中一个重要修辞手段就是“诉诸情感”。亚里斯多德在《修辞学》中对愤怒、温和、喜爱、憎恨、恐惧、羞耻、慈善、怜悯、愤慨、嫉妒、羡慕等影响劝服的情感都做了详细论述,因此也被尊为西方心理学的鼻祖(亚理斯多德199171-96Aristotle 2006113) 。中国现代修辞学中“情感”也是个核心概念,著名的“题旨情境”理论中的“情”就是情感,“两大分野”中积极修辞的重要特征也是“情感的”“体验的”(陈望道19329298)。

近年,“情感转向”已成为继“语言学转向”“文化转向”之后的又一新潮流,冲击着包括修辞学在内的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而修辞学因为研究传统关系,在这股浪潮中脱颖而出。但修辞学重视情感研究并不是要“老调重弹”,而是借助这一新思潮的推动,拓展研究范围,提升对社会文化实践的干预能力,从而实现自我革新(刘亚猛 2022)。修辞视角的情感研究可以有很多路径,但都离不开当代新技术、新方法的支撑(王兆鹏 2022;吴梅凤 2022)。张永伟、顾曰国(2018)提出一个基于大规模语料库研究情感与修辞互动的思路,利用现代语料库技术,统计并举例分析“喜、惊、思、忧、怒、恐、悲”七情的情感言语行为,总结当代大众语言的情感修辞特征。根据该文研究的启示,本文基于一个封闭的小型语料库,根据特定的语言特征,对特定时代、特定群体、特定文体体现出的后悔情感特征作一初步考察。

一、后悔研究概述

后悔是我们每个人都经常体验到的一种情绪。西方学者统计发现,日常口头表达涉及的各类情感中,后悔名列第二(Shimanoff 1984) 。

后悔是由违实思维(或作“反事实思维”)引发的情绪之一。将现实与可能对比,难免会引起沮丧、后悔,以及一些愤怒、悲伤的情况,还有嫉妒等,都可以看作违实情绪(counterfactual emotionsKahneman Tversky 1982a206) 。近年学界认为最典型的情绪是后悔(袁毓林2015作“遗憾”)和庆幸(Jing-Schmidt2017)。这都是针对自己的;针对他人则是羡慕、嫉妒等。这些情感的表达都是积极修辞的言语行为(霍四通 2018107-114) 。

后悔是一种较为复杂的情感,因为后悔不单纯是一种情绪,它的产生还与人的理性认知有关。感受后悔不仅仅是感知现实世界,还需要想象其他可能性的能力。后悔通常不被看成是一种基本情绪,也无法用单一的和清晰的面部表情来表示。人类感知后悔的时间也比较晚,婴儿能感到害怕、幸福、愤怒和悲伤,但是后悔大约要到7岁才能出现,因为7岁的孩子才具备将现实状态和可能出现的假设状态进行比较的能力(张结海 201262) 。

后悔几乎总是伴随着违实表达。以下两段是比较典型的后悔表达:

1)老婆瘦了20斤后大哭,我很好奇:“哭什么啊?瘦下来多好!

老婆哭得更伤心了:“早知道我瘦下来会这么好看,我当初就不该嫁给你!”(《讽刺与幽默》2019.1.25

2)二妹和母亲住在一个房间,我和父亲和二弟住在一个房间,家里的空间确实有点小。如果我能早点找到工作,自己租个房子搬出去,他们就不用这么挤了。我刚才上厕所的时候看见了,二妹她们房间的灯还亮着,看来她还在学习,我要是有她那么用功,当年就不会考一个专科学校了。(刘汀《啃老族》)

例(1)是个笑话,但生活中诸如此类的失落和抱怨非常多。比如:“如果那时我听妈妈话嫁给那个‘富二代’,我现在也就不用这么辛苦。”“如果我当时买了那套房子,那我们就不至于离婚了。”“如果我小时候脸上没留下这道疤痕,一定可以实现我的明星梦。”这些都是违实性表达。例(2)是说明在当代,人们因之而后悔的事情中,跟教育、工作有关的内容居多。这两例也形象地说明了日常的后悔总跟“做了一件事”或“没做一件事”有关。如例(1)后悔的是“嫁给你”,而例(2)后悔的则是“没有早点找到工作”。所以著名哲学家克尔凯郭尔说:“我看得很清楚,只有两种选择:要么做这个,要么做那个。我的真实想法和忠告是:要么做,要么不做——反正不管怎样,你都会后悔。”这也正是本文的题名来源。

“做还是不做?”西方经济学者对经济决策中的后悔情绪做过开创性的研究。卡纳曼和特沃斯基就曾初步假设,因为在心理上从因果链中删除事件比插入一个事件要容易,所以,不行动引起的后悔比行动失败引起的后悔要轻微。为了防止后悔,人们宁愿无所作为,或者循规蹈矩(KahnemanTversky 1982a) 。但后来进一步的研究的结论和这个假设相左。心理学家吉洛维奇和梅德维克(GilovichMedvec 1994)对后悔进行了系统研究。他们做过一个实验,请受访者说出自己的后悔:“当你回想你过去的日子,你最大的后悔是什么?还有吗?”通过77位受访者共获得了213个后悔,然后对这些后悔进行分类,结果表明不做的后悔与做的后悔之比接近2163%37%)。

他们还采用其他方法对这个问题进行研究。他们询问受访者:“当你回想你过去的日子,你是否有什么后悔的事情?如果有,是那些你做过但你希望你没有做的事、还是那些你没有做但你希望你做了的事更让你后悔?”全部60位受访者中的45位(75%)表示他们更后悔那些他们没有做但是希望做了的事情。考虑到这个调查没有区分后悔的数量,如果做的后悔很强烈,但是不做的后悔数量更多,加在一起强度超过了做的后悔也会得到上面的结果。所以,两位作者再次对30位受访者进行调查,请他们比较他们最大的“做的后悔”和最大的“不做的后悔”,然后再比较哪一个更后悔,70%的人表示不做的后悔更后悔。由此可见,人一生中的后悔无论是数量还是强度,都是不做的后悔更突出(张结海 201240) 。

吉洛维奇和梅德维克提出的“做/不做”的对比分析,对于中国文化中的“悔恨”范畴的研究具有较强的参考价值。因为“做/不做”,基本上和我国长期存在的“儒家、法家/道家、佛家”“出世/入世”“积极/消极”等思想形态的对立相对应。儒家主张“慎行”以避免后悔,“言寡尤,行寡悔”(《论语·为政》),但决策错误导致的后悔总难以避免。“废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汉武帝就曾下《轮台诏》:“乃者贰师败,军士死略离散,悲痛常在朕心”(《汉书·西域传》),对派遣军队出征匈奴之事表示悔恨。这是对做的后悔。西晋王衍“居宰辅之重,不以经国为念”“惟雅咏玄虚,谈《老》《庄》为事”,导致西晋败亡。被杀前说:“呜乎!吾曹虽不如古人,向若不祖尚浮虚,戮力以匡天下,犹可不至今日。”(《晋书》)这是对“不做”的悔恨。“做/不做”基本上能够概括悔恨的内容。

二、以《全唐诗》

作为样本库考察“后悔”

文艺作品中后悔情绪的表达往往具有极强的感染力。据说电影史上最打动人心的一幕是《码头风云》中马龙·白兰度扮演的一个拳击手告诉他的弟弟:“我本可成为冠军。我本可进入上流社会,成为有名气的人。真正的上流社会!但我却成为一个无赖。面对这个现实吧,这就是我。”(罗伊201149)但后悔的情绪能促进人积极采取行动改变自己。《码头风云》的主人公被他的弟弟说服去参加拳击比赛,终于成为他自己想成为的人。

唐诗中的情感非常丰富。诗论中常有“唐诗主情”之说(王士祯《答师友传诗录》)。后悔情绪也是唐诗中的重要情绪之一。有人根据悲、惧、乐、怒、思、喜、忧等情绪类别,统计《全唐诗》中的情感,其中“悲”是唐诗出现最多的情感,“悲”类包括“愁、恸、痛、寡、哀、伤、嗟”等细类,这些很多都跟“后悔”有关。考虑到很多采用其他形式的表达,可以得知后悔是唐诗中的一种重要情绪。因此,本文以清人彭定求等编的《全唐诗》为封闭的语料库来作进一步的考察代汉语的“后悔”对应于唐诗中单音节的“悔”。但我们不考虑通过直接检索“悔”字来统计分析后悔情绪。一方面是由于这个检索返回结果数量较大,加上古汉语中的“悔”字的多义性,给进一步的分析带来不便;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众多带“悔”的名句,如李商隐《嫦娥》:“嫦娥应悔偷灵药。”颜真卿《劝学》:“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王维《谒璿上人》:“事往安可悔,余生幸能养。”这些诗歌或驰骋想象,或设喻说理,或谈玄论道,都完全是在高层次的思维层面讨论情感的,甚至是抽象地谈论“后悔”,不能真实反映诗人或诗歌主体的体验的、自然的情感流露。正所谓“以理化情”,主观的情感在这些诗歌里因为冷峻的理性和理解而被化解(冯友兰 200872) 。所以,本文考虑选用一个可靠的语言特征作为鉴别标准。

通过甄别比较,选用唐诗常用的“早知”这个词语作为后悔的鉴别特征。现代汉语里的“早知道”是个常见的违实性标记,多伴有一定的后悔情绪。因为其中的“早”使时间后移,决定了句子的违实解读(蒋严 2000;王宇婴、蒋严 2011Jing-Schmidt 2017) 。而唐诗里“早知” 带有同样的含义。在《全唐诗》里,以违实标记“早知”为检索词,检得 30 例。其中,大多数“早知”和“悔”共现,可见,“早知”是唐诗中表达后悔情绪的有效标志。

我们对这些诗歌逐一进行解读。由于“早知”另有“早就知道”之义,这个意思不表后悔情绪,但这种用法较少,我们首先予以排除:

3)早知君爱歇,本自无萦妒。谁使恩情深,今来反相误。(袁晖《长门怨》)

4)幸得趋幕中,托身厕群才。早知安边计,未尽平生怀。(岑参《登北庭北楼,呈幕中诸公》)

5)未游沧海早知名,有骨还从肉上生。(皮日休《咏蟹》)

6)恨寄朱弦上,含情意不任。早知云雨会,未起蕙兰心。(鱼玄机《感怀寄人》)

例(3)意为早就知道你的爱已经消散;例(4)意为早已知道安边之计,但没有机会施展平生抱负;例(5)意为早就知道名气;例(6)意为早就知道即便有男女之事,也难以从中获得专一的爱情。

2.1“不做”的后悔

余下的含有“早知”的表达后悔情绪的,经过语义分析,可归入对“不做”的后悔类型的有13例,分别为:

7)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李益《相和歌辞:江南曲》)

8)向夕临大荒,朔风轸归虑。平沙万里馀,飞鸟宿何处。虏骑猎长原,翩翩傍河去。边声摇白草,海气生黄雾。百战苦风尘,十年履霜露。虽投定远笔,未坐将军树。早知行路难,悔不理章句。(王昌龄《相和歌辞:从军行》)

9)早知逢世乱,少小谩读书。悔不学弯弓,向东射狂胡。(岑参《行军诗二首》)

10)早知雨露翻相误,只插荆钗嫁匹夫。(刘得仁《长门怨》)

11)丽句劳相赠,佳期恨有违。早知留酒待,悔不趁花归。(白居易《答韦八》)

12)贾生俟罪心相似,张翰思归事不如。斜日早知惊鵩鸟,秋风悔不忆鲈鱼。胸襟曾贮匡时策,怀袖犹残谏猎书。(白居易《端居咏怀》)

13)常思旧里欲归难,已作归心即自宽。此日早知无爵位,当时便合把渔竿。朝昏入闰春将逼,城邑多山夏却寒。(方干《初归故里献侯郎中》)

14)早知有此关身事,悔不前年住越溪。(秦韬玉《春游》)

15)早知文字多辛苦,悔不当初学冶银。(薛昭纬《谢银工》)

16)难把归书说远情,奉亲多阙拙为兄。早知寸禄荣家晚,悔不深山共汝耕。枕上算程关月落,帽前搜景岳云生。(杜荀鹤《行次荥阳却寄诸弟》)

17)早知太守如狼虎,猎取膏粱以啖之。(刘炎《被按自悔诗》)

18)早知蜀地区娵与,悔不长安大比丘。(冯涓《自嘲绝句》)

19)小子读书不用心,不知书中有黄金。早知书中黄金贵,高招明灯念五更。(坎曼尔《教子》)

例(7)后悔没有嫁给弄潮儿;例(8)后悔没有读书;例(9)后悔小时应该胡乱读书,没有学武艺报国;例(10)以失宠后妃的口吻悔恨道,若是早知道最终落到这种可悲的境地,当初真不如荆钗布裙,嫁给一个普通的农夫(王充闾选注 199981) ;例(11)后悔没有趁着开花时节归来赴会;例(12)感叹自身处境与贾生俟罪相似,效张翰思归不得,后悔没有早日还乡隐居;例(13)后悔没有渔隐江湖;例(14)早知自己落第,后悔不如住在越溪;例(15)后悔没有学习银工;例(16)后悔没有在深山里和兄弟一起务农;例(17)后悔没有喂饱太守;例(18)后悔没有在长安出家;例(19)后悔少时没有勤奋读书。

2.2“做”的后悔

根据语义分析,对“做”后悔的例子也有13例。分别如下:

20)早知今日读书是,悔作从前任侠非。(李颀《缓歌行》)

21)没蕃被囚思汉土,归汉被劫为蕃虏。早知如此悔归来,两地宁如一处苦。缚戎人,戎人之中我苦辛。(白居易《缚戎人—达穷民之情也》)

22)早知烟翠前,攀玩不逡巡。悔从白云里,移尔落嚣尘。(白居易《寄题盩厔厅前双松》)

23)早知怨别人间世,不下青山老白云。(武元衡《重送白将军》)

24)早知相忆来相访,悔待江头明月归。(白居易《曲江夜归,闻元八见访》)

25)不嫁白衫儿,爱君新紫衣。早知遽相别,何用假光辉。(于濆《恨从军》)

26)病想医门渴望梅,十年心地仅成灰。早知世事长如此,自是孤寒不合来。谷畔气浓高蔽日,蛰边声暖乍闻雷。(罗隐《丁亥岁作》)

27)鸟语境弥寂,客来机自沈。早知能到此,应不戴朝簪。(姚合《过昙花宝上人院》)

28)早知涉世真成梦,不弃山田春雨犁。(唐彦谦《第三溪》)

29)齿发那能敌岁华,早知休去避尘沙。鬼神只阚高明里,倚伏不干栖隐家。陶景岂全轻组绶,留侯非独爱烟霞。(徐夤《招隐》)

30)早知落处随疏雨,悔得开时顺暖风。(孟宾于《句》)

31)传闻天子访沉沦,万里怀书西入秦。早知不用无媒客,恨别江南杨柳春。(无名氏《绝句》)

32)奉君酒,休叹市朝非。早知无复瑶池兴,悔驾骅骝草草归。(嵩岳诸仙《嫁女诗》)

例(20)后悔自己少年时代的任侠尚武;例(21)记录了在战争年代,汉人被当作胡虏被抓的遭遇,后悔归来;例(22)后悔将松树移植;例(23)后悔下山;例(24)后悔待在江边;例(25)后悔嫁给着紫衣的军官;例(26)后悔来到长安;例(27)后悔戴着朝簪;例(28)后悔放弃农耕生活;例(29)后悔“避尘沙”之举;例(30)(花朵)后悔顺风而开放;例(31)后悔离开春天的江南;例(32)后悔离开瑶池宴会。

三、后悔形态的认知解释

“做/不做”模型曾被有些学者批评,因为有时到底是做还是不做,难以界定。因此,有学者主张代之以“状态保持/改变”模型。的确,以下两例很难说做或没做什么:

33)早知惹得千般恨,悔不天生解薄情。(顾甄远《惆怅诗九首》)

34)早知离别切人心,悔作从来恩爱深。(韦璜《赠夫二首》)

例(33)后悔自己天生多情,不知道薄情为何物。这里“悔”通“恨”;例(34)意为早知离别如此痛苦,对自己夫妻恩爱感到后悔。这里因为倾向于对保持状态而感到后悔,所以基本上类同于“不做”后悔。

无论如何,唐诗中“做”与“不做”后悔的例子数量持平。加上两个边缘的例子,“不做”的例子才勉强超出。为什么唐诗中后悔情绪的表达和当代对日常情绪的类型表达出现如此背离?

心理学家发现,短期后悔中“做”的后悔略强于“不做”的后悔。相关的后悔的时间性模型(temporal pattern to the experience of regret)认为,一开始短期后悔中“做”的后悔更强烈,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一系列心理机制的作用,“做”的后悔得到了抑制,“不做”的后悔得到了加强,最终的长期后悔中“不做”的后悔更强烈。

再看以上诸例中的时间因素。例(20)李颀少年时,结交一帮富家子弟,吃喝玩乐,狂放不羁,后来幡然悔悟,苦读十年,也就是他在诗中所说的“男儿立身须自强,十年闭户颍水阳”,终于考中进士。这里是对年少时不读书行为的后悔。例(21)被误抓的汉人流落胡地40年后冒死逃归,听到汉军鼙鼓出来拜迎,结果被当作胡虏立即被抓。这里后悔的逃归行为也是不久前的事。例(24)作者错过了元崇简的来访,后悔自己在曲江边逗留太久,荷月而归。这是对当天的行为的后悔。例(25)从诗中“遽相别”来看,是新婚后马上分别,所以新娘马上就后悔了。例(26)罗隐10次应试皆不第,困居长安,后悔来到长安。例(27)后悔行程的早。例(31)听闻天子访求被湮没的人才,兴冲冲地怀揣文章来到西安。来了才知道没高官推荐的人不会录用,因此后悔草率离开春天的江南。例(32)神仙会上穆天子答西王母,说自己后悔不该草率地从瑶池欢宴上归回。因为自那次归回之后,他再也没有体会到瑶池宴会上那种欢乐气氛。

唐诗中后悔“做”与后悔“不做”的例证数量相当,这符合唐诗的文体特征。因为诗歌篇幅短小,一般都是有感而发。诗人往往因当下的某一事物、情景、经历或重要事件触动而兴起诗思。唐诗一般按照题材可分为感怀、叙事、送别、咏怀、边塞、田园六类。从这个分类也能大致看出,诗人关注较多的是眼前发生的事件,注重即时抒发触动的情感。诗人关注当下,关注眼前,诗歌的现实性比较强。因为是对“做”的后悔,所以诗歌有较强的现实批判性意味。

除了跟时间性相关,还跟诗歌的写作形式相关。后悔没做,有的可以补救,可以直接付诸行动。例如,像例(20)后悔早年没读书,其实读书什么时候都不晚,所以类似的后悔可能被行动所替代,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在口头上表达后悔的比例。但后悔做了,可能没法补救,只能借助文字抒发后悔之情。这也可能使“做”的后悔占比较高。

从内容及促成写诗的动机看,后悔没做,基本上是后悔没有做好事,不会(至少是极少)是后悔没做坏事。所以,后悔没做,思想倾向上是由消极转为积极的。但积极向上的情绪驱使诗人作诗的动力较小。而后悔做了,却总是跟悲观消极的情绪相关。杜甫说:“文章憎命达。”欧阳修言:“诗穷而后工。”厨川白村讲:“文学是苦闷的象征。”《全唐诗》的大数据分析也表明,唐诗中占据主流的情绪是“悲”“思”“忧”等消极的情绪,其中“悲”一类就占77.43%。后悔所做的事,当然也分好坏两种,罪犯后悔干坏事,这种情况一般不会出现在诗歌作品中;但后悔干了好事,因为好事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坏的结果的,在诗歌中却颇多。因为这种情况让人更加后悔,正可以激发诗人创作的激情,更容易成为诗人吟诵的主题。典型的如宋代王安石《读蜀志》:

35)千载纷争共一毛,可怜身世两徒劳。无人语与刘玄德,问舍求田意最高。

诗中用典出自《三国志·魏志》卷七《陈登传》,刘备批评许汜说:“君有国士之名。今天下大乱,帝主失所,望君忧国忘家,有救世之意。而君求田问舍,言无可采,是元龙所讳也。”王安石早年曾以贾谊自况,勇于出仕救时,不屑于鲁连蹈海式的独善其身。但经历变法纷争之后,身心疲惫。据吴聿《观林诗话》载,王安石退居江宁后,“晚年所至处,辄书窗屏间云:‘当时诸葛成何事?只合终身作卧龙。’盖痛悔之辞”。“痛悔之辞”言之过重,但他对新法的推行及相关人事纠纷、个人出处的反思,容或有之。理性的反思与情感的悲愤,纠结在一起,最终以翻案的形式表现出来(刘成国 2014)。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后悔“做”的案例,在唐诗中占比较高,是比较容易理解的。

总之,根据“早知”这一违实标记对《全唐诗》语料库的考察,可知唐代诗歌语言里后悔的内容“做”与“不做”持平,而这种特征可以在文体层面得到解释。这也说明诗歌语言无论是在形式还是在内容上都与日常语言有异。可以想见,唐代日常语言中的后悔仍是以“不做”为主的,由此也可窥见唐代的整体精神风貌、时代情绪仍是积极向上的。“做”还是“不做”和“儒家、法家/道家、佛家”“出世/入世”“积极/消极”等思想形态的对立相对应,后悔情绪表达类型的探索有助于我们正确把握汉语社会文化中的价值取向,深化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今后我们将在这方面做更多的探索。

(全文及参考文献见《当代修辞学》2023年第4期, 第59-66页,本期推文为节选摘录,略有删减和编辑)

转自:“复旦新学术”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