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单位: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摘自《新闻与传播研究》2023年2期,王建峰摘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23年第7期P147—P148
作为经典传播学理论之一,知识沟(knowledge gap)理论自1970年创立至今已逾50年。在过去半个世纪的时间里,知识沟研究吸引了不同国家、不同学科学者的广泛关注。该理论也从最初关注教育程度与知识获取之关系的简单假说,发展成为一套解释不同类型知识社会分布不均的系统理论。
鉴于既有知识沟研究主要限于主观或客观、个体或群体这两个维度,鲜有学者关注人内层面的主客观知识差异,本研究试图建构“主客观知识沟”这一新概念,探讨在新冠疫情这一重大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是否存在人内层面的主客观知识沟,这种主客观知识沟在不同群体之间是否存在差异,包括传统媒体和社交媒体在内的不同媒体使用对主客观知识沟是否存在不同影响。
由于大多数研究者主要关注主观知识或者客观知识,以及这两种知识各自对行为的影响,部分学者开始探究主观知识和客观知识之间的差异问题。
“错误校准”和“过度自信”这两个概念对于我们理解人内传播的知识沟问题极具启发意义。由于这两个概念只显示了主观知识高于客观知识这一种情况,忽视了个体也可能对自身知识水平不自信,因而无法完全涵盖主客观知识的各种差异。本文将传统知识沟研究与消费心理学领域的主观知识和客观知识研究相结合,提出“主客观知识沟”这一新的概念。
主客观知识沟就是个体有关某一事物在主观知识和客观知识水平上的差异。不同于在大众传播领域被广泛讨论的知识沟假设,主客观知识沟这一概念主要指人内传播/自我传播层面个体的主客观认知差异,用来衡量主观知识和客观知识的一致性。根据不同情况,我们可以将主客观知识的关系分为四种类型:(1)高水平认知平衡:个人的主观知识和客观知识相当,且客观知识水平较高;(2)过度自信:个人的主观知识高于客观知识;(3)过度不自信:个人的主观知识低于客观知识;(4)低水平认知平衡:虽然个人的主观知识和客观知识相当,但客观知识水平较低。在这四种类型中,过度自信和过度不自信都是个人认知失衡的表现,都属于本文界定的主客观知识沟。虽然两种认知平衡的情况不存在主客观知识沟,但相对高水平认知平衡而言,低水平认知平衡由于其客观知识水平较低,也是需要特别关注的情况。
本研究于2020年1月31日至2月10日通过问卷星样本服务进行了全国性网络问卷调查。该服务从260万注册样本中随机抽取2840位受访者参与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1656份,回收率为58.3%。除去没有通过注意力检测的问卷,最后得到1600份问卷进行分析,样本涵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
本研究探讨了在新冠疫情这一重大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是否存在人内层面的主客观知识沟,这种主客观知识沟在不同群体之间是否存在差异,包括传统媒体和社交媒体在内的不同类型媒体使用对主客观知识沟是否存在不同影响。基于全国性问卷调查数据,主要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在新冠疫情期间,个体对疫情的认知存在主客观知识沟。通过对受访者的认知水平进行划分,研究发现接近半数的受访者对疫情的主客观认知存在不平衡的情况,特别是对自身知识水平过度自信的比例要高于过度不自信的比例,此次新冠疫情,不仅扩散速度和广度史上罕见,而且也第一次催生了“信息疫情”。面对“信息疫情”,人们对信息进行选择、辨别、理解和判断的难度显著提升,主客观知识差距被放大,在人内层面形成一道不容忽视的主客观知识沟。
第二,不同年龄和教育水平的群体有关疫情的主客观知识沟存在差异。老年人和低学历群体对新冠病毒的客观知识掌握程度较低,且容易产生过度自信的情况。青少年在客观知识水平上和年长群体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也容易产生过度不自信的偏差。中年人和研究生群体对自身知识水平的认知最平衡、客观。相较于老年人,他们的信息接受渠道更广,知识更新速度更快。此外,知识水平与教育水平密切相关,教育水平较高的群体往往媒介素养和健康素养也相对较高。因此,在此次疫情期间,这些文化水平较高、感染风险较低的子代成为家中获取、评估和分享信息的重要把关人和代理人。
第三,报刊和视频客户端使用扩大了主客观知识沟,而社交媒体、新闻客户端和网络问答社区使用则有利于弥合主客观知识沟,其中社交媒体对于降低过度自信、过度不自信和低水平认知平衡的情况都有显著作用。社交媒体平台借助传播速度快、范围广的优势,成为政府部门和医疗机构进行信息发布的主要阵地。在2019年底到2020年2月期间,有关新冠疫情的热点事件大多由社交媒体推动进入公众视野。同时,以丁香医生为代表的医疗健康服务平台通过微信、微博和客户端更新疫情动态、绘制疫情地图,借助内容生产团队的专业知识进行科普和辟谣,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受众的信息辨别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
上述研究结论的理论贡献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本研究提出“主客观知识沟”这一新概念。作为一项探索性探究,本文回应知识沟理论面临的认识论批评,肯定知识概念的主观转向,将传统知识沟研究与消费心理学领域的主观知识、客观知识以及认知偏差研究相结合,提出“主客观知识沟”这一新的概念。这一概念把知识沟的研究视角从不同阶层之间的客观或主观知识差异,转向个体自身在主、客观知识上的认知差异,将知识沟研究从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层面延伸至人内传播/自我传播层面,拓展了知识沟理论的解释维度。
其次,本研究揭示了知识沟形成过程中的“沟中沟”现象。本文以新冠疫情初期的问卷调查数据为基础,刻画了主客观知识沟在真实人群中的四维分布情况,并对主客观知识沟在不同群体之间的差异进行了探讨,揭示了主客观知识沟的鸿沟。现有知识沟研究主要探讨的是客观知识或者主观知识在不同群体中的不平等分布问题,是第一重知识沟。本研究在此基础上,考察了个体内部的主客观知识差异,即第二重知识沟,并将这两重知识沟予以嵌套,呈现人内层面的主客观知识差异是如何在不同群体中进行分布的,从而实现了主客观知识沟这一概念与传统知识沟概念的勾连。与经典知识沟研究的发现一致,教育不仅能显著预测受访者的主客观知识水平,也与主客观知识沟的分布密切相关。此外,本研究还发现了另外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年龄。因此,教育和年龄构成了产生主客观知识沟背后的“沟中沟”现象的主要社会结构性因素。
再次,本文凸显了媒介环境因素与主客观知识沟之间的关系,比较了不同类型媒体对主客观知识沟的不同影响。经典知识沟研究的基本前提就是媒介信息在社会系统中的增加。因此,不断变化的媒介环境从这一假说诞生之日起就成为学者重点关注的研究议题。从报纸到电视,再到门户网站和社交媒体,既往研究发现不同媒介对知识沟确实会产生不同影响。顺着这一方向,本研究不仅探讨了前人研究关注的传统媒介和网络媒介,还包括了视频客户端、新闻客户端、网络问答社区等智能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典型应用,发现多种媒介使用与主客观知识沟都有显著关联,并且不同特性的媒介对主客观知识沟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进一步突出了媒介环境对知识沟影响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随着媒介环境日益碎片化和个人化,不同信息来源、结构、数量和质量的媒介渠道将会对个体的主客观知识产生不同影响。
本文也存在一定局限。关于主客观知识沟的影响因素,本研究只讨论了人口统计因素和不同媒体使用行为,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探讨个体主观因素、不同传播行为、时空环境因素、社会文化差异等变量对主客观知识沟的潜在影响。由于知识沟研究的一个基本假定是“知识可以影响人们的各种社会参与行为”,本研究所揭示的主客观知识沟如何影响人们的健康行为和健康水平将是下一个重要研究议题。此外,对主客观知识沟进行操作化时,我们对主观知识得分进行降维处理损失了部分信息,如何更加准确地对主客观知识沟进行测量是未来研究应该进一步探索的问题。最后,作为横断面调查,本文的研究数据仅反映了一个时间节点的主客观知识沟状况。这一鸿沟随着时间的推移如何发展变化,不同因素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有何差异,还需要收集纵向数据予以解答。
转自:“中国学派”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