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范晓光 计算社会科学导论

2023/9/6 10:32:51  阅读:32 发布者:

导言

2021726日下午,“费孝通群学讲坛·社计未来”——社会科学家的第一节人工智能课(2021计算社会科学师资班)第一课由浙江大学“百人计划”研究员范晓光老师主讲,他以《计算社会科学导论》为题,为线下和线上共计200余名师生授课。

CONTENT

范老师首先为大家介绍了大数据与计算社会科学的紧密关系。从概念角度出发,大数据并非简单地以规模论“大”,真正的关键在于其实现数据的“从无到有”。与传统社会科学研究数据相比,大数据的类型和结构更为复 杂,其数据生产过程成为形塑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环节。然而,大数据本身也存在着一些缺陷,例如缺乏代表性、漂移、算法干扰、数据“噪音”、数据敏感等,这都给计算社会科学家带来了全新挑战。大数据背景下,以新一代数字技术为底色的科技革命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冲击不断“发酵”,数字社会已经到来。数字化给社会科学研究带来了革命性转变,使社会科学研究拥有了精确化、多维化、动态化、“反身性”等新特征。

随后,范老师讨论了社会科学研究的基础问题。Lazer等美国学者将计算社会科学定义为对复杂的、通常是大规模人类行为数据计算方法的开发和应用。具体来看,相较于传统社会科学研究,计算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由人类社会拓展至人工社会,由微观行为拓展至宏观结果,由个体态度拓展至群体情绪。在研究范式层面,不同学者提出了自己的新见解。主要包括罗家德等学者提出理论引导的大数据分析范式,陈云松等学者则提出社会预测范式,吕鹏等提出干预的计算社会科学范式,以及Hofman等提出的解释-预测整合范式。在研究设计层面,计算社会科学更强调各类资料的融合,包括不同类型的数据融合和不同来源的数据融合,同时强调分析融合和场景融合。在资料分析方法层面,计算社会科学综合运用机器学习、深度学习、文本分析、社会网络分析和仿真等多种方法。

介绍完学科背景和理论基础,范老师从计算社会科学议题切入,主要结合近年来发表于Nature, Science, PNAS等国际顶级期刊的学术论文,展示计算社会科学的丰富应用场景。第一,社会网络演化。Park等学者通过对5600Twitter用户和5800万移动电话用户的网络分析,发现长距连带的强度会随着连带长度的增加而增强。第二,信息传播与舆论。Bail等学者运用网络调查加线上实验的方法,探究社交媒体上的对立观点是否会加剧政治两极分化。第三,社会计算。Markus等人将空间分析技术与线性回归结合,分析伦敦大都会区5万多居民的生活状况,发现人格特质及空间区位与生活满意度显著相关。第四,文化生产。吴令飞等学者在分析多来源大数据后,发现研究团队越大则越倾向于保守,反而是小团队更可能带来“颠覆”性创新。第五,公共政策。Magliocca等学者通过ABM分析发现,毒品贩运的空间扩散和弹性并非禁毒无效的结果,而是禁毒动态本身的一部分和自然结果,从而为相应公共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方向和依据。

最后,范老师归纳了计算社会科学当前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可能的走向。第一,知识生产要有洞见。虽然对于社会科学而言,论证常识非常重要,但计算社会科学更需要超越常识,摆脱“重技术轻理论”、“大数据小问题”、“有解释无预测”的瓶颈。第二,组织区隔亟待打破,这既包括企业与学术机构的边界,也涉及学科与学科的边界。第三,需要加深多维融合,包括多元数据整合、多元方法整合、范式融合等。第四,计算社会科学研究伦理正面临挑战,因此研究者必须充分了解学术的伦理影响,并对数据和数据挖掘方法的应用采取负责任态度。

转自:“量化研究方法”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