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研究分享 | “父子有亲”文化背景下中国传统技艺传承性创新的动力机制研究

2023/9/6 10:19:33  阅读:60 发布者:

作者简介

潘安成(通讯作者),大连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传统文化传承与企业战略实践观。

常玉凡,大连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企业战略化。

曹耀,大连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企业战略化。

研究缘起

在当今面临不确定性变化实践中,创新活动越来越成为支撑企业健康发展的主要手段;诚然,知识传承是创新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殊不知,隐性知识转移根植于企业的日常关系交往,隐藏于“日用而不知”的个体经验和关系规则中。如果过分鼓励价值导向的知识创新,往往导致新知识难以落实,甚至会造成创造性破坏。研究指出,创新活动应以关系维持作为约束条件;如果忽视创新过程的关系规则,所谓创新就很难落地,或在应用中产生结构性破坏。然而,现有理论强调了隐性知识的转移与共享对代际传承及企业创新绩效的重要影响,但很少在代际伦理的文化背景下探究隐性知识转移与创新的引导与推进原理。

作为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形式,中国传统技艺传承实践普遍存在于代际关系交往过程中;每一代人既是技艺性知识的继承者,又是技艺性知识的传授者,而中国传统的伦理规则为传统技艺传承提供了驱动代际交往的内生力。因此,传统技艺传承性创新在一定程度上遵循家文化背景下“父子有亲”的伦理规则,这种“自下而上”的代际推动力是传统技艺实现代际延续并与时俱进的重要源泉。例如,传统工艺、前人经验等隐性知识传承实践,往往沿着家庭制的父子关系或师徒制的“拟父子关系”的代际推进之道而展开。无论是父传子承,还是师传徒承,在“父子有亲”的伦理规则下,这种代际关系交往活动自然带动了家学传承和与时俱进的技艺继承性创造。

在家文化背景下,个人行为置身于礼俗化的伦理规则之下;通常,个人需求动机或外在激励等因素对个人行为起调节作用。进言之,传统伦理道德的“父子有亲”,既是在父子之间又是师徒之间遵循“上下有义”的关系规则,如“父严子顺”与“父慈子孝”在中国社会里被视为天经地义,这也是中国社会普遍遵循的道德伦理,如“孝敬长辈是做晚辈的本分”“对儿女尽责了才心安”。由是观之,“父子有亲”的伦理规则在中国传统技艺传承性创新实践中表现出内生性的代际推动力,在代际关系推进的时序变化中推动了传统技艺传承性创新,本质是一种自然情感流露;然而,现有研究对传统技艺传承性创新的内生动力机制缺乏深入探究。

国内外研究基本情况

在中国传统的家文化背景下,作为家庭伦理准则,“父子有亲”是中国社会的天然秩序,更是在生活中不得不遵从的日常行为规则。在汉语语义上,“父子有亲”本义是指父与子共同维持“亲亲为尊”的相处之道,围绕“血缘性的纵贯轴”而形成了代际传承规则;并衍生出“慈”“孝”观念,于是,在师徒关系交往中也产生了“拟父子关系”的伦理规则。由是观之,从家庭内部的伦理规则所拓展出来的,并经过几千年来的沿袭与传承,“父子有亲”这一伦理规则不仅仅局限于父子关系交往中,而且已经成为辈分、资历等身份地位落差所产生代际关系交往的基本准则;在中国传统社会里,“父子有亲”的关系之道不提倡愚孝,如《荀子》:“从义不从父”。在传统技艺传承实践过程中较为普遍的代际关系交往,通常是父子关系交往与师徒关系交往;其中,“父子有亲”的伦理规则潜在支配着传统技艺传承实践。进言之,从个人成长的身份变化过程来看,起初的子辈身份在岁月成长中也渐渐变成了父辈身份;而这种从子辈到父辈的关系身份转换,不自觉地产生技艺性知识传承与创造的代际推动力。

在传统技艺传承实践中,核心知识的流动与代际关系交往中的关系情感维持密切相关。作为传授与继承活动的参与者,父与子、师与徒遵从的是关系规则下的情感交流,并带动了知识转移和创造;这样不仅利于经验与技能等隐性知识能够沿着“上下有义”的关系之道,从上一代的行动中传递到下一代的体会中,还能在围绕代际关系情感维持的共同努力中,与时俱进地推动隐性知识转化。如代际双方遵循礼俗规矩、照顾彼此感受。一来,当承上启下的代际关系情感比较亲密时,隐性知识更利于在代际关系之道上传教;比如,一旦赢得上一代人的青睐,下一代人就更愿意投入到技艺传承活动中,从而利于知识吸收过程。另外,积极的传承意愿也能推动隐性知识的代际间转移,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知识创造性转化。二来,新想法产生与转移离不开情感沟通,在代际关系的伦理规则下有利于新想法的落地;当父与子或师与徒都能珍惜这一上下关系的情分,就会在维护关系之道的日常交往中认可新想法;换言之,这一“上下有义”的关系之道使代际成员对不同想法持有包容心态,并在日常活动中将新想法整合到现有知识体系中,促进技艺性传承,并推动知识创新活动。

由是,传统技艺传承性创新可能以“上下有义”的代际关系推进作为集体性动力。创新行为围绕“父子有亲”的伦理规则传承为纽带,代际交往带动了与时俱进的知识内容自然传递,并以“苟日新,日日新”的创造性活动来维护关系情态。一来“父子有亲”下的关系规则激发代际间共通性感受来疏通情态,并通过调节关系交往行为促进知识传承;二来有经验的“长辈”与新进入的“晚辈”顺应父子有亲的“代际推动力”,在传承的基础上促进继承性创新活动的开展。在“父子有亲”的文化背景下,“上下有义”是中国人普遍遵循的社会行为准则,因此,代际关系的伦理规则在某种程度上支撑了传统技艺传承性创新的内生性组织活动。

本研究的创新点、相关领域前沿性问题展望

为此,本研究选取汾酒酿造技艺传承过程进行实地调研,以纪录片《千城百匠》中种类丰富的传统技艺传承事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叙事法”,发掘“父子有亲”的代际关系交往推进中国传统技艺传承性创新的日常组织行为机理。研究发现,首先,“父慈子孝”的代际交往产生了知识传授与继承的个人意愿;其次,“父严子顺”的代际关系之道有利于技艺性知识的传授与吸收;再次,由“父子有亲”所形成的传承性动力有利于促进技艺知识继承性创新。进一步发现,在父与子或师与徒的代际关系交往中,随着个人身份由子辈到父辈的转变,也推动了技艺传承;在代际关系身份维持过程中,代际关系交往带动了新想法产生、接受与创造转化,推动了技艺传承性创新。研究表明,在“父子有亲”的伦理规则下,父与子、师与徒的代际关系交往行为塑造了中国传统技艺世代相传的传承性创新模式。

本研究贡献主要在于:第一,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本土逻辑,揭示了“父子有亲”这一家庭伦理的代际关系交往行为意涵。一来从父与子之间、师与徒之间的代际关系身份维持出发,提出了契合中国人日常生活所循熟人社会“差序格局”的关系之道;二来从世代相袭的做人之道上,拓展了当前过分于价值逻辑对代际交往的动机研究。第二,通过“父子有亲”的代际关系交往行为将隐性知识继承与创新活动有机结合,在情感与行为的微观层面上剖析了传统技艺隐性知识的传承原理,从而拓展了现有研究注重隐性知识显性化的知识管理理论,并丰富了基于关系情感维持的隐性知识管理理论。第三,给出了中国传统技艺传承性创新的代际交往模型,将技艺性知识的产生、利用与价值创造融合于“父子有亲”的伦理规则,拓展了基于价值逻辑的创新研究视角,为未来创新管理研究提供了新的角度。

本文虽然从“父子有亲”的伦理道德层面探索了中国传统技艺传承性创新的动力机制,但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局限性。第一,对当今企业知识传承性创新实践来说,本研究结论的适用边界条件是什么?有没有普适性?这些议题将在未来研究中进行深入探索。第二,从代际关系身份维持的伦理道德层面探究技艺传承与创新过程,这将成为后续研究的方向。

原文引用

潘安成.常玉凡.曹耀.“父子有亲”文化背景下中国传统技艺传承性创新的动力机制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23,26(3)

转自:“南开管理评论”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