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研究分享丨绩效反馈理论述评:知识框架与研究展望

2023/9/6 10:18:07  阅读:95 发布者:

作者简介

梁肖梅,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企业战略管理

汪秀琼,华南理工大学旅游管理系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企业战略管理

叶广宇,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企业战略管理

吴小节(通讯作者),广东工业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企业战略管理

研究缘起

绩效反馈理论为组织学习、问题搜寻、风险承担与战略变革等组织决策提供了解释。传统的战略管理理论认为,企业战略变革是外部环境(如制度变迁、市场竞争)和内部资源(如人力资本、技术技能)共同作用的结果。尽管许多企业越来越重视战略变革,但有些企业的变革却加速了衰退和灭亡。一个重要原因是企业虽然强调客观环境和资源禀赋,但是忽略对自身经营绩效和经验的总结,导致企业在战略变革时具有盲目性和片面性。因此,研究者们结合企业行为理论、前景理论、威胁刚性理论、认知理论等视角来探讨业绩反馈对企业下一阶段的决策的理论机制和实践启示,从而国内外战略学界涌现了大量的绩效反馈理论的研究成果。由此,本研究团队希望通过全面、客观和严谨的文献回顾深入挖掘绩效反馈理论的前因、情境、过程与结果,并发现研究不足和提出未来研究展望。

理论渊源

绩效反馈理论刻画了企业经营状况对决策行为的影响。追溯绩效反馈的理论根源,企业行为理论对古典经济学基于理性人假设的最优投资决策提出了挑战,认为决策者是有限理性的,且遵循目标导向的决策规则,若实际绩效未达到目标时,企业战略变革的可能性增加(CyertMarch1963)。在企业行为理论的基础上,前景理论以实验方法从心理学的角度提出人们在不确定情境下的风险决策模型:在确定性收益面前,人们普遍会厌恶风险;而面对确定性的损失时,反而愿意寻求风险(Kahneman Tversky1979)。与前景理论相反,威胁刚性理论则发现,组织面临业绩困境时反而规避风险,这是由业绩压力所带来的决策能力受限导致的(Staw Dutton1981)。承诺升级理论强调成本投入使得管理者即使在业绩期望差距较大时,也坚持原来的战略(Staw1981)。综上,不同理论视角对业绩反馈与风险决策之间的关系的观点各异,需要进一步去回顾与分析绩效反馈的不同机制。

国内外研究基本情况

目前,绩效反馈理论的研究成果呈现出以下特点:第一,大量的实证研究从不同情境讨论绩效反馈与战略变革之间的关系。比如,Iyer等(2019)指出组织通过并购扩张解决绩效衰退的问题。刘建国(2017)的研究发现,当绩效低于期望时,民营企业比国有企业更有可能实施创新。第二,部分研究深入探讨了绩效反馈过程的内在机制。例如,Lucas等(2018)指出绩效反馈信息的不一致使得管理者对不同反馈区别看待,由此产生“自我增强”与“问题解决”两种决策路径。第三,对绩效反馈理论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Gavetti等(2012)总结了企业行为理论的相关概念:认知、绩效反馈、政治、注意力、学习、响应,并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Posen等(2018)重点关注问题搜寻的过程,从问题搜寻的动因、特征、结果以及停止四个方面进行研究述评。Kotiloglu等(2019)利用元分析,以现有的实证论文为样本,讨论了绩效反馈的影响因素及边界条件。国内学者李溪等(2015)阐述了近十年来绩效反馈模型的研究进展。

虽然现有研究已将绩效反馈理论应用到各种管理现象的解释中,但现有研究仍然存在以下发展空间:第一,尽管已有研究对绩效反馈理论的研究热点呈现出整合趋势,但是由于绩效反馈理论的理论视角丰富、知识结构庞杂、研究目标多样等,导致缺乏综合性和逻辑性的知识框架对研究议题进行提炼和整合。第二,现有的研究综述大多采取定性描述的方式展开,这种方法通常主观性过强和具有片面性。随着文献样本量的扩大,需要定量统计和系统的内容分析进行文献梳理,全面掌握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动态。第三,现有综述性研究缺少对研究不足的系统性归纳,以及很少从研究主题、理论视角和研究设计多方面提出未来研究方向。

研究发现

基于此,本文以 1986-2019 web of science数据库的200SSCI 期刊论文为研究样本,使用文献计量与内容分析的“定量与定性结合”方法对绩效反馈理论构建系统的知识框架并进行述评,发现研究不足并提出未来研究方向。首先,通过文献计量,本文构建了“前因-过程-情境-行为”(APCB)知识框架,明确了绩效反馈理论的概念(例如绩效期望差距、问题搜寻等)且归纳出绩效反馈过程的脉络。接着,在内容分析中,本文对126篇文献展开了详细的解读和分析,将样本文献划分为三大类型视角:简单因果视角直接解释了多维绩效反馈与行为结果的关系;权变视角结合管理者特征、组织治理结构、制度环境等多层次情境因素探讨了绩效反馈与情境的调节效应如何作用于决策;过程视角深入挖掘了绩效反馈过程的信息解读与问题搜寻,初步打开了绩效反馈的“黑箱”。

创新点与理论贡献

基于以上的文献计量和内容分析的结果,本文对已有研究进行了述评,并分别从研究情境、理论视角与研究设计三方面提出未来研究拓展方向。本文建议后来的学者应该突破静态的绩效反馈研究,积极打开绩效反馈的过程“黑箱”,因此,未来的研究应该:加深对个人层次与组织间层次的绩效反馈研究,从认知视角切入探究绩效反馈过程的信息处理与决策,以及利用定性分析方法发展绩效反馈理论的新方向等。

本研究的理论贡献体现在:第一,结合文献计量方法与独立性、综合性和逻辑性三大原则构建的APCB知识框架能够揭示绩效反馈理论的逻辑与体系。第二,内容分析时以理论视角切入解释,优于已有文献综述多为基本概念与现象阐述。第三,较于现有的元分析方法仅从相关度的量化视角去刻画变量关系而理论性较弱,本文区分了“简单因果视角”、“权变视角”与“过程视角”三大不同视角既能够清晰解释绩效反馈各个阶段的特征,也能够对比不同视角适用于哪些研究方向。第四,本文建设性地提出未来应在绩效反馈的认知与搜寻过程、前向决策与停止搜寻的边界等三大方向加深研究。

原文引用

梁肖梅,汪秀琼,叶广宇,吴小节.绩效反馈理论述评:知识框架与研究展望. 南开管理评论,2023263

转自:“南开管理评论”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