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北大王志恒教授团队在基于人类活动的全球保护地脆弱性评估研究上取得重要进展

2023/8/31 14:46:31  阅读:35 发布者:

导读

近日,北京大学宏观生态学课题组在《Biological Conservation》 发表了题为 “Anthropogenic vulnerability assessment of global terrestrial protected areas with a new framework” 的研究论文,揭示了人类活动导致的全球保护地的脆弱性现状。王志恒教授为文章的通讯作者。

研究背景

现有保护地覆盖了全球约 15.8% 的陆地面积,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取得的显著成就之一。但保护地能够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前提是保护地能够被“有效地”保护并能够带来生物种群数量增加等实际效果。保护地内的人类活动为保护地保护功能的发挥带来较大的压力。因此,检验人类活动带来的保护地脆弱性并探究是什么因素影响了这种脆弱性,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未来保护地的拓展有重要意义。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人类改造指数 (HM) 表征人类活动。通过整合保护地内的当前人类活动强度值(HMcurrent)、人类活动强度变化值 (ΔHM),并将这两项指标与对照组进行对比 (HMrelative 和 ΔHMrelative),提出了基于人类活动的保护地脆弱性评估框架(图1)。这一框架与以往研究中的保护地评估框架相比,从更多的角度评估了人类活动带来的保护地脆弱性。通过该框架,本研究将全球保护地网格分为“高、中、低脆弱性”和“荒野(即没有人类活动)”四类。随后本文探讨了保护地脆弱性和社会经济因子(国家尺度,包括人均GDP、人类发展指数HDI和政府治理指数WGI)以及保护地属性特征因子(保护地尺度,包括保护地海拔、面积大小和建立时间)之间的关系。

1 保护地人类活动脆弱性评估框架示意

主要内容

HMcurrent, HMrelative, ΔHM 和 ΔHMrelative 这四个人类活动评估维度分别来看,脆弱性保护地分别占全球保护地比例的 33.9 %, 11.1 %, 43.7 %, 14.6 %(图2)。对这四个评估维度整合后,全球保护地被划分为高、中、低脆弱性保护地和荒野保护地四类,各脆弱性等级的保护地分别占全球保护地总面积的 11.7 %, 18.6 %, 21.9 % 47.8 %,其中欧洲有最高比例的高脆弱性保护地占比(图3,各个国家之间保护地的脆弱性构成也不同(图4)。根据Jones et al. (2018) 对强烈人类压力的定义,全球大约有16.5 % 的保护地处在强烈的人类压力之下,但是,这些人类活动强度较高的保护地中有49.9 % 属于中、低脆弱性保护地 (5)。本文发现在保护地尺度上高脆弱性保护地占比与保护地海拔有负相关关系,低脆弱性保护地占比与保护地面积大小有负相关关系,荒野保护地占比与保护地海拔、面积大小和建立时间均有正相关关系(图6),此外,本文并未发现在国家尺度上的保护地脆弱性与社会经济因子有相关关系。

2 在四种人类活动评估维度分别评估的保护脆弱性。(a) 保护地内的当前人类活动强度,(b) 保护地内的当前人类活动强度与对照组当前人类活动强度的对比,(c) 保护地内人类活动强度的变化,(d) 保护地内人类活动强度的变化与对照组变化情况的对比。

3 全球保护地的人类活动脆弱性评估。(a)全球保护地的人类活动脆弱性地图,(b)各脆弱性保护地占全部保护地面积的比例,同时也是图例,(c)六大洲的保护地脆弱性构成。 (d) IUCN各个保护地等级的保护地脆弱性构成。high-Vul,高脆弱性保护地(洋红色);mod-Vul,中等脆弱性保护地(黄色);low-Vul,低脆弱性保护地(蓝色);Wilderness,荒野保护地(灰色)。

4 不同国家的保护地脆弱性。

5 当前人类活动强度较高的保护地的脆弱性。当前人类活动强度较高的保护地根据Jones (2018) 的定义,是人类改造指数HMcurrent0.08 的保护地。

6 保护地属性特征对保护地脆弱性的影响。

转自:“生态遥感前沿”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