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一区TOP!探索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2023/8/31 11:26:55  阅读:34 发布者:

以下文章来源于iGEODATA ,作者iGEODATA

摘要

城市可持续发展是居民共同关注的领域。探索不同城市之间的发展差异、驱动因素有助于实现高质量的城市发展。本研究将长三角城市群中27个城市作为研究区,分析各城市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得分、空间差异,以及城市空间结构对于城市可持续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长三角东部地区在“经济-社会-环境”(Economy-Society-Environment, ESE)系统协调发展方面表现出色,北部地区在经济方面表现良好但环境不佳,西南地区在环境方面表现优于经济和社会。改善交通设施和促进城际合作有助于经济可持续,提升社会福祉有助于社会可持续,减少碳排放、保护城市绿地空间有助于环境可持续。

01 / 引言

在过去的40年间,中国城市化进程取得飞速进展,城市形态和人口结构发生了显著的改变。不同城市的差异化发展造成了城市群内部发展不均衡问题。为衡量城市可持续发展进程,联合国提出了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涵盖了经济、社会、环境等领域。因此,结合城市发展数据,综合衡量不同城市17SDG发展差异,有助于探索城市可持续发展空间规律、为构建高质量ESE系统提供参考。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会影响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如紧凑的城市形态有助于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加强居民间社会交往。此外,城际资源流动也有助于反映不同城市在资源交互中的地位。传统的驱动因素分析模型主要适用于统计面板数据、无法深入分析城市内部结构、城际交互的影响;此外这类模型大多是回归分析模型,在面临多源大数据时可能会存在数据共线性问题,这将对分析结果造成较大偏差。因此,应用适合的数据挖掘模型,探索城市空间特征对于城市可持续性的影响,有助于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

本研究从不同地区的统计年鉴中收集了城市发展水平数据,采用熵权法计算了不同指标权重,并通过加权求和方法计算了不同城市17SDG得分。此外,本研究采用了可解释性机器学习模型,分析城市内部结构、城际多元流特征对于城市可持续的影响。

02 / 研究区与数据

2.1 研究区

本研究的研究区是长三角城市群(115°75E-122°95E27°04N-34°49N),该城市群包含了27个城市:上海市、9个江苏省的城市、9个浙江省的城市,8个安徽省的城市。长三角城市群是中国可持续发展最好、经济交互最频繁、人口最多的城市群之一。研究区如图1所示。

1:研究区:(A)长三角城市群在中国的地理位置;(B)长三角城市群土地利用类型

2.2 研究数据

2.2.1 可持续发展数据

本研究将17SDG划分为经济、社会、环境3大类。我们从《中国统计年鉴(2022)》、《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2022)》、《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22)》、《中国环境统计年鉴(2022)》、《安徽省统计年鉴(2022)》、《江苏省统计年鉴(2022)》、《浙江省统计年鉴(2022)》、《上海市统计年鉴(2022)》等收集了49项指标用以分析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各SDG指标数据如表1所示。

1:基于17SDG的“经济-社会-环境”系统指标体系

2.2.2 解释变量数据

本研究将城市功能区、土地利用类别、多元流空间特征、地理位置、气候条件作为分析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解释变量。各解释变量数据如表2所示。

2: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解释变量

03 / 研究方法

本研究的工作流程如图2所示,主要包括三个步骤:(1)可持续发展目标数据处理:采用熵权法计算表1所列49个指标的权重,加权后的值作为各SDG的得分。再将ESE系统中各SDG得分的平均值作为相应系统的得分。(2)可持续性分析:对17SDG在不同区域的得分进行统计比较,分析城市发展的差异。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Model, CCDM)分析了区域经济环境系统的协调性。(3)驱动效应分析:本研究分析的因变量为17SDG得分和ESE得分,自变量为表2所列的解释变量,分析模型为基于随机森林算法的SHAP可解释机器学习模型(Random Forest Algorithm -SHapley Additive exPlanations, RFA-SHAP)。

2:研究框架图

04 / 研究结果

4.1 城市尺度17SDG得分

3显示了长三角城市群27个城市的17SDG水平。综合可持续性较好的城市(SDG得分>75)在消除贫困(SDG1)、健康与教育(SDG3SDG4)、产业创新(SDG9)、减少不平等(SDG10)、资源利用(SDG12)和巩固伙伴关系(SDG17)方面表现良好。然而,这些城市应该把重点放在水土环境保护(SDG14SDG15)和粮食自给自足(SDG2)上。另一方面,综合可持续性较差的城市(SDG得分<75)在气候质量方面表现优异(SDG13),但需要确保稳定的经济增长(SDG1SDG8),改善社会福祉(SDG3SDG4SDG16),并加强与邻近发达城市的合作(SDG17)。

3:长三角城市群27个城市的17SDG面板

4.2 城市可持续发展空间差异

4显示了17SDG热点(高可持续地区)和冷点(低可持续地区)的空间分布。(1)经济:安徽省有许多冷点,特别是安庆和池州在经济可持续性方面比较落后。长三角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在上海-苏州大都市圈附近有许多热点地区。(2)社会:安徽省有许多SDG10的冷点,表明城乡居民之间存在巨大的财富差距。在安徽省的西南部地区,SDG16的冷点显示了改善司法和公共安全的需要。(3)环境:安庆和池州在空气质量(SDG13)和陆地生物保护(SDG15)方面表现良好。苏北地区是重工业区,该地区的空气质量(SDG13)较差。

417SDG空间热点与冷点(第1行:经济;第2行:社会;第3行:环境)

5A)展示了城市尺度上的ESE可持续性水平,图5B)展示了ESE系统中的主导子系统。我们发现上海和南京具有更好的综合可持续性。此外,上海、南京、杭州和合肥这4个核心行政区域的社会子系统得分高于经济和环境。图5C)展示了ESE子系统在地理空间上的耦合协调存在差异。沪苏杭都市圈与南京展现出较好的协调发展水平。而长三角城市群边缘地区(苏北、浙南和皖西)的耦合协调水平较低。

5:“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性(A)城市尺度上子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水平,“C”代表综合可持续性,“EE”代表环境-经济可持续性,“E”代表经济可持续性,“SE”代表社会-经济可持续性;(B)优势子系统空间分布;(C)长三角地区ESE系统耦合水平

4.3 城市可持续发展驱动效应

6展示了影响社会可持续性的6个主要因素(道路交通区、住宅区、交通流、工业区、碳排放和不透水面)。可以发现道路交通区、居民区、工业区较多的城市经济可持续性较好。改善交通设施和增加城际交通流量有助于减贫(SDG1)、产业创新(SDG9)和社会合作(SDG17);发展工业可以为居民提供体面的就业机会并促进经济增长(SDG8)。

6:影响经济可持续性的主要因素。(A1-A6):解释变量与经济可持续性的依赖关系;(B1-B6):解释变量在不同行政区的驱动差异;(C6大主要经济驱动因素在经济子系统中的相对权重。

7展示了影响社会可持续性的6个主要因素(信息流、公共服务区、道路交通区、人口流、住宅区、不透水面)。可以发现城市空间中丰富的公共服务区、道路交通区和住宅区对社会可持续性有积极的贡献。提高城市交通质量有利于居民福祉(SDG3);加强法制教育和促进信息公开是促进性别平等的关键(SDG5);改善公共服务有助于减少社会不平等(SDG10)和确保社会安全(SDG16)。

7:影响社会可持续性的主要因素。(A1-A6):解释变量与社会可持续性的依赖关系;(B1-B6):解释变量在不同行政区的驱动差异;(C6大主要社会驱动因素在社会子系统中的相对权重。

8展示了影响环境可持续性的6个主要因素。其中,碳排放量与环境可持续性呈负相关关系,大多数碳排放量较高的城市环境条件通常较差。绿地和森林的覆盖率与城市的环境可持续性正相关关系。过度城市扩张的区域(在坡度大于7°地区建设的区域)环境可持续较差,说明保护生态红线在环境可持续中至关重要。耕地与环境可持续性呈负相关关系,说明了在环境表现较差地区实施“退耕还林”政策的重要性。

8:影响环境可持续性的主要因素。(A1-A6):解释变量与环境可持续性的依赖关系;(B1-B6):解释变量在不同行政区的驱动差异;(C6大主要环境驱动因素在环境子系统中的相对权重。

05 / 结论

本研究基于17SDG指标体系,分析了长三角城市群的ESE系统在空间上的差异,并探讨了影响不同子系统的因素。结果显示,经济可持续性在长三角东部沿海地区较强,环境可持续性在西南部森林密集地区更好,社会可持续性在上海、南京、杭州和合肥等主要行政城市较好。通过改善城市交通、公共服务设施,平衡医疗和教育资源,促进城际合作,可以实现经济和社会的高效发展。此外,注重建设城市绿地并保护生态红线,对环境可持续性至关重要。该研究基于多源大数据提供了城市可持续发展分析的新思路,并为政府提供了有益的可持续管理启示。

参考文献

Yin, H., Xiao, R. Fei, X., etc. 2023. Analyzing "Economy-Society-Environment" sustainabil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urban spatial structureA case study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Urban Agglomeration. Sustainable Cities and Society, 104691.

转自:“生态遥感前沿”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