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衔 谷洋 | 列宁帝国主义理论的生成逻辑及其当代阐释力:结构脉络与价值意蕴
张衔 谷洋◆文
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社会风云突变,全球治理调节机制运行失灵、体系发展严重失衡,人类赖以生存的现代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重大危机和挑战。列宁帝国主义理论依然是正确认识世界变局、构建国际新秩序的思想武器,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对列宁帝国主义理论生成性逻辑的学理审视,必须完整准确地梳理其结构脉络的基本走向、整体架构和谱系图像,这是勃发列宁帝国主义理论当代阐释力灵魂、彰显其价值意蕴的重要环节,也是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根据马克思主义原理作出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科学判断的理论基础。
——张衔 谷洋
2022年11月15日,习近平主席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七次峰会时强调“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是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人类向何处去,国际社会怎样演进,在这个重大的历史抉择关口,诞生于一百多年前的《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为轴心的列宁帝国主义理论科学体系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指明了正确“破冰”的航路。尽管当代美欧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形态,在信息技术革命推动下不断发生新的表征转换,但其作为资本主义新发展阶段的帝国主义本质属性并没有因为生产力的长足进步而改变,反而更加强化了自身国际垄断本质的物质规定性,因而列宁帝国主义理论关于垄断资本主义寄生性、腐朽性、垂死性基本特征和帝国主义问题本质的系列论断,依然是审视当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科学的思想武器。本文以列宁帝国主义理论生成逻辑的解析为思维切入点,探讨其理论价值和历史贡献,在此基础上探究经典理论时代化赓续传承的核心机理和基本原则,为列宁帝国主义理论当代阐释力系统构建开辟学术思维理路。
一、列宁帝国主义理论的生成逻辑:结构脉络的学理审视
列宁帝国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经典帝国主义理论形态,是对传统帝国主义学说扬弃改造后的创新超越版本,具有伟大的划时代革命实践指导意义和科学研究价值。对列宁帝国主义理论生成逻辑的学理审视,必须完整准确地梳理其结构脉络的基本走向、整体架构和谱系图像,这是勃发列宁帝国主义理论当代阐释力灵魂、彰显其时代价值意蕴的重要环节。
(一)逻辑基点:对帝国主义世界大战的现实关照
20世纪初的人类社会发展史,被列宁尖锐地称为“猖狂的帝国主义”的世界史,针对 1914年欧美日资本主义列强之间(中国北洋政府凭“以工代战”的形式参战)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根源性诱因的理论探析是列宁开拓国际垄断资本主义时代帝国主义问题研究的逻辑切入点。规模巨大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深刻地改变了人类战争模式的技术理念和作战思维,交战国家集团之间你死我活对抗的骇人惨状给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稳定秩序带来空前的撼动效应,对殖民主义世界格局的规则变动产生前所未有的深层次冲击。垄断资本主义内部矛盾运动达到不可调和程度发生激烈碰撞的现实危机,必然激发起列宁思维深处早已潜藏的理论洞察之心。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 19世纪晚期和 20世纪早期,列宁凭借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自觉地探索旨趣,受到马克思、恩格斯及部分第二国际理论家关于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中出现的生产集中和垄断,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媾和形成的金融工业垄断资本家集团统治现象批判研究的影响,对资本主义最新的经济形态进行了精准的跟踪、考察和分析,其中有很大部分是极具价值的前瞻性分析和结论。1895年 12月和 1896年 6—7月,列宁在彼得堡狱中撰写了关于《社会民主党纲领草案及其说明》的政治文件论纲,他尖锐地指出发生在俄国资本主义生产体系内新的重要现象:由于大工厂的日益壮大,大生产体系置换小生产作坊、共同劳动替代个体劳动,使得生产的控制力集中在大生产者手中,大量的农民和小手工业者破产变成一无所有的工人,同时机器的广泛使用进一步提高了劳动生产的效率,产业资本家愈来愈强大富有,从而强化了产业工人的从属地位;过去小业主的少量货币资本被巨量产业资本所取代,“大的金融寡头、厂主、铁路主、商人和银行家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阶级。依靠把货币资本贷给工业家以获得利息收入来过活的人们也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阶级”。这是列宁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状况变化的客观记述,这表明列宁早在战前就已经十分关注包括俄国社会在内的资本主义现实生产关系在技术进步、资本积累积聚条件下发生的显著的、质性的变化。他感到一场巨大的围绕产业资本、大生产控制者、劳动工人、产业技术装备,以及资产阶级腐朽政权而构筑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系统性的形态质变运动正在整个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有机体内展开。
列宁时刻关注着激烈进行的帝国主义战争、各个帝国主义国家统治集团的实时动向以及受压迫阶级在战时垄断资本控制下因战局形势走向所产生的各种变化,这一切为他创作帝国主义理论提供了关照现实问题的资料来源。1914年 9月,列宁在布尔什维克党关于帝国主义战争问题的讨论会上作了题为《革命的社会民主党在欧洲大战中的任务》的报告,他犀利地指出:这场战争“具有十分明显的资产阶级、帝国主义、王朝战争的性质”,表现在资本主义列强对于世界市场的争夺、对殖民地的瓜分,表现在资产阶级反动势力对国内无产阶级和民主派的革命运动的镇压、扼杀。列宁的政治报告表明他作为社会民主党领袖正在引导革命者从欧洲列强之间激烈的非正义战争搏杀中透视它的阶级根源、经济根源和社会根源,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列宁针对这场战争的性质问题所作的初步的政治经济学多维度分析。以列宁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本质属性的初步论断为基础,1914年 9月,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中央委员会发表了《战争和俄国社会民主党》的报告,以彰显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对于欧洲列强之间爆发的帝国主义世界大战的态度,报告指出:“军备的扩张,在各先进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的最新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争夺市场斗争的极端尖锐化,以及最落后的各东欧君主国的王朝利益,都不可避免要导致而且已经导致了这场战争”;强占领土、征服他国、掠夺财富,转嫁因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导致的国内矛盾危机,以及分化、分裂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是这场战争的根本目的和主要内容。同一时间,列宁到达伯尔尼后为撰写《欧洲大战和欧洲社会主义》拟定了一个论纲,纲要明确提出了“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后阶段”的结论,列宁的判断是在深刻把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固有矛盾运动规律基础之上的合理推论。1914年 10月,列宁在瑞士洛桑作了《关于无产阶级和战争》的演讲,他在演讲中分析指出:要正确判断战争的性质就必须基于客观的、历史的、具体的现实环境进行思考,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来剖析、审视战争表现出的基本特征;“这次战争将是帝国主义战争”,这是因为“所有欧洲国家都已经达到同等的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这个阶段“输出的已经不是商品,而是资本了”;“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完成了它所能完成的一切而转向衰落的这样一种状态”,“当前的斗争就是为了瓜分剩下的一点地盘,这是资本主义的最后一项历史任务”。列宁的这次重要演说在他的帝国主义理论形成中有重大意义:首先,列宁自觉地运用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分析资本主义列强战争现象以透彻揭示其内部矛盾运动的经济根源;其次,列宁从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核心纽带由“商品输出”变为“资本输出”为理据,揭开了帝国主义作为资本主义发展特定阶段物质规定性的神秘“面纱”,为他最终从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入手界定帝国主义本质内涵开辟了道路;最后,列宁进一步肯定了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到最后阶段矛盾总爆发的关键节点,为无产阶级开展社会革命运动掌握合理的斗争方法、抓住有利时机实现社会发展形态变革提供了科学社会主义运动的理论指导。其后,列宁在《社会党国际的状况和任务》《第二国际的破产》《社会主义与战争(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对战争的态度)》《论欧洲联邦口号》以及《社会主义革命和民族自决权(提纲)》等报告或著作中都特别强调,应从资本主义经济方面和政治方面来系统把握帝国主义本质,他的正确主张为科学揭示帝国主义经济实质及其运动变化规律提供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探知路径指导,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方法论意义和科学价值。
(二)核心解构:对帝国主义经济实质的系统揭示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列宁就立即着手研究帝国主义战争问题。作为一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革命家,他从探察研究伊始就坚决主张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则来揭示帝国主义的经济根源。他在创作《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这一系统解构帝国主义经济实质的著作以前,进行过大量的文献搜集准备和批判阅读工作,这为他最终构建起成熟完备的马克思主义帝国主义经典理论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15年 12月,列宁在《为尼 ·布哈林〈世界经济和帝国主义〉一书写的序言》中开宗明义指出:要完整揭示帝国主义的本质属性就必须从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基础和政治方面来切入探究。在“序言”中,列宁高度肯定了布哈林在考察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关系过程中对出现的帝国主义基本事实的研究时,将其定义为“最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的一定的发展阶段”的整体性判断,并进一步指出帝国主义的萌芽、生长及其内部矛盾对抗是“资本主义和一般商品生产的最深刻最根本的趋势直接发展、扩大和继续的结果”,并且这种大交换、大生产在“在 19世纪和 20世纪之交”已经造成了整个世界范围内以资本为纽带的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国际化,“以至自由竞争开始被垄断所取代”,整个全球的商品生产和交换秩序被金融资本为轴心建立起的资本家垄断同盟“托拉斯”所“主宰”,以至于造成“整个世界的命运简直就掌握在几百个亿万富翁和百万富翁的手中”的事实。在文章中,列宁针对普列汉诺夫和考茨基对帝国主义现象的研究时抛弃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这一行径,进行了尖锐的批判。他对普列汉诺夫在界定帝国主义概念时背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分析原则、忽视“帝国主义这一高度发达的、成熟的而且过度成熟的最新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体系的基本特征和趋势”的物质规定性,造成的严重理论错误及其庸俗化的问题给予了尖锐的批评。列宁对考茨基仅仅从理论逻辑上抽象地推断产业资本家的“国际托拉斯”联盟会以“金融资本来代替各个国家彼此分离的金融资本之间的竞争和斗争”来实现“和平的”资本主义的幻想,替帝国主义辩护的机会主义、改良主义进行了深刻批判,指出考茨基的“超帝国主义理论”彻底暴露了他已经蜕变为“拥戴”历史唯心主义的机会主义分子,而考茨基所幻想的事实却是“一个统一的世界托拉斯即各国金融资本实行‘超帝国主义的’世界联合以前,帝国主义就必然会崩溃”。其后,列宁在 1916年 2—3月《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中央委员会向社会党第二次代表会议提出的提案》和 1916年 4月召开的国际社会党第二次代表会议(昆塔尔会议)提出的《对〈无产阶级对和平问题的态度〉提纲草案的意见》中均表达了这样的观点:“争夺世界霸权、金融资本、垄断、瓜分世界等”构成整个“帝国主义时代各种关系的总和”,这是帝国主义问题最深厚、最根本的物质制约性;帝国主义战争从本质上讲是资本主义垄断经济关系规定和驱使的,帝国主义政治表现为金融资本对于殖民地的劫掠、对殖民地人民的残酷压迫,只要资产阶级的社会经济基础没有被摧毁,帝国主义战争就会不断强化金融资本对落后国家、民族的剥削和欺凌;金融资本在战前和战争中均获得了特别巨大的增长,这极大地加强了列强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性,因而战争只能是帝国主义经济本质不断输出矛盾和危机的基本形式,如果笃信和平的“改良主义”道路,那就会陷入机会主义分子所设定的“圈套”。列宁的系列论述表明他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立场、原则深刻揭示帝国主义经济实质的条件已经成熟,一部完整的、系统地研究帝国主义问题的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著作呼之欲出。
1916年春天,列宁在苏黎世撰写的《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是其经典帝国主义理论的集成化总结,虽然其后他又在《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运动中的分裂》等文献中作了简化阐释,但学界仍将其 1916年创作的《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视为他理论体系完备的标志。出于本文列宁帝国主义理论生成逻辑概述的研究旨趣,需要将列宁学说富有极端重要意义的内涵因素绘画在他的思维时空轴线图上,以昭其理。
第一个坐标(现实原点):资本主义大生产的集中和垄断现象。列宁指出,资本主义工业发展最典型的特点是大企业非常迅速地将社会生产集中到自己手中,金融资本和银行构成这种产业密集效应生成的背后推手,“几百万中小‘业主’,甚至一部分大‘业主’,实际上完全受几百个金融富豪的奴役”;美国和德国(引用德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海曼关于钢铁业卡特尔、煤业辛迪加和铁辛迪加的事实素材论证)工业生产集中度的数理统计显示:“联合制”强化了生产的自由竞争向极少数大企业集中垄断的趋势,这成为资本主义发展到最高阶段的极重要征象,其意义就如希法亭所称“联合制”催生了大企业获得“更稳定的利润率”;以卡特尔、托拉斯和辛迪加等集中形式构成全部资本主义生产活动的基础,竞争向垄断转化、生产和技术也日渐社会化,“资本主义转化为帝国主义”,“垄断者在扼杀那些不屈服于垄断、不屈服于垄断的压迫和摆布的企业”,其惨象就如德国经济学家克斯特纳在《强迫加入组织》中描绘的一般;现实如耶德尔斯描述的那样 ——自由竞争向垄断的转化造成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危机又进一步助推了集中和垄断的趋势,事实无情地驳斥了以考茨基为代表的机会主义辩护士和以利夫曼为代表的资本主义辩护士“和平过渡”的乐观预见。
第二个坐标(本质标记):以银行为主轴的金融资本寡头集团暗箱操纵。列宁剖析说明:银行是现代垄断组织成型的幕后推手,以及多元垄断组织形态抽象集成的化身(银行业自身的集中和垄断使然),银行(具有垄断规模效应的银行)“支配着所有资本家和小业主的几乎全部的货币资本,以及本国和许多国家的大部分生产资料和原料产地”,金融业的“普通中介人”身份质变为银行业“极少数垄断者”,“是资本主义发展成为资本帝国主义的基本过程之一”。这个判断是基于格弗尼茨在其论著《德国信用银行》关于德国银行业康采恩相关数据统计分析后推论的结果 ——银行网道的迅速扩展,将分散的资本和货币集中收拢,“进而变成世界性的资本主义经济”,由此证实了 20世纪是新旧资本主义更替、金融资本统治取代一般资本剥削的历史转折点的论断;“参与制”(列宁认为德国经济学家海曼最早窥见)帮助金融资本寡头统治几乎所有的经济部门,“使垄断者的权力大大增加”,同时,有价证券发行业、银行的垄断同地租的垄断,以及交通运输业的垄断勾连,都极大地巩固和拓展了金融寡头的垄断势力,因此,帝国主义(金融资本的统治)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本质的界定)。
第三个坐标(运动指向):输出资本与瓜分世界的狂潮。列宁在这里构筑了一张围绕资本输出的世界殖民体系大网:资本输出是金融寡头统治世界的法宝,巨量的过剩资本必然会因追求超额利润而向世界输出,即便引发输出国经济的危机甚至停滞倒退,也会因为扩大了的输出规模效应而获得反哺乃至进一步升级产业发展的机遇,因而“金融资本造成了垄断组织的时代”,在一定意义上“成了鼓励商品输出的手段”。由于殖民体系下国际国内市场的紧密联系,国内的“资本家的垄断同盟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顺理成章演变为国际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垄断同盟,特别是在资本输出的协助下获得了更为突出的集中优势地位,在电力工业、商轮航运业、国际钢轨卡特尔和国际锌业辛迪加上表现最为显眼,这就是帝国主义时代金融资本瓜分世界的奥秘。“金融资本是一种存在于一切经济关系和一切国际关系中的巨大力量”,对国际格局具有决定性影响,造成世界上所有年轻进步的、蹒跚垂老的资本主义国家都被资本“紧紧缠绕着”,以推行大国瓜分世界的金融资本殖民统治、掠夺剥削政策。
第四个坐标(闭环节点):寄生性和腐朽性的资本主义特殊阶段征象。列宁总结认为:“帝国主义是作为一般资本主义基本特性的发展和直接继续而生长起来的”,它就必然保有资本主义的一般属性,但资本主义作为一个基于物质的、经济的生产方式过程体,当达到一定高度后就会朝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质变,实现否定自我的逻辑程式,当“过渡时代的特点已经全面形成和暴露出来的时候”,帝国主义的“真身”就显现了,资本主义就成为名副其实的帝国主义。如果需要对帝国主义下一个政治经济学的定义,应当包含以下六个向度的因素:一是大生产集中、资本积聚造成垄断组织的诞生;二是银行和工业资本勾连融合形成金融寡头统治势力;三是资本输出替代商品输出产生重大效应;四是瓜分世界是金融寡头划分势力范围的方式;五是世界殖民体系在列强瓜分狂潮下空间所剩无几;六是帝国主义 ——这个资本主义的特殊阶段集中体现了它的寄生性和腐朽性本质特征。
综合上述,如果对列宁帝国主义理论的生成逻辑在经济实质层面还原其构造模式,它的闭环连锁关系是这样彰显的:由帝国主义战争作为逻辑切入点,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则、立场,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解构其经济实质 ——围绕第一个坐标(现实原点)的现象透视,进而揭开表层面纱直揭背后经济推手,即第二个坐标(本质标记),再而推演基于金融寡头资本输出的扩张模式,即第三个坐标(运动指向),最后实现锁链闭环综合阐释目的,即第四个坐标(闭环节点)。
(三)脉络延伸:对帝国主义演进方向的科学研判
列宁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法文版和德文版“序言”结尾时高亢呐喊道:“帝国主义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这是列宁对帝国主义历史地位和前途命运的精准时空定位。他的口号之响亮、眼界之深远、品质之崇高感染了无数革命斗士为推翻腐朽的资产阶级和封建残余势力反动统治,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政权,实现共产主义伟大理想前赴后继、流血牺牲,描绘了无产阶级革命斗争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因而弥足珍贵、影响至深。关于帝国主义演进向度问题,列宁在著作最后部分“帝国主义的历史地位”一篇进行了详尽的理论阐释。列宁认为决定帝国主义前途命运和历史地位的最关键因素是帝国主义根深蒂固的垄断经济本质规定性,垄断经济的萌芽生长是对资本主义产生关系自由竞争阶段的第一次否定,但作为垄断经济形态本身来讲,它又是整个人类社会生产关系模态历史演进过程中的过渡环节,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它的历史宿命 ——“从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结构向更高级的结构的过渡”。为什么“应当说帝国主义是过渡的资本主义,或者更确切些说,是垂死的资本主义”?答案恰好就蕴藏在垄断自身结构的内涵机理中:首先,垄断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到最高阶段、具有很强动能状态下,在以托拉斯、辛迪加、康采恩等垄断联盟形态推波助力之下滥觞成长的,具有极强的经济基础和社会根基,是一套完整的、具有自身物质规定性的经济生产系统的现象;其次,垄断组织形成后最大限度地抢占基础工业部门中的核心领域,实现对原材料、技术装备、劳动力及产业资本的绝对主导和控制,因而“加剧了卡特尔化的工业和没有卡特尔化的工业之间的矛盾”;再次,银行作为金融垄断资本的集中代表,与工业资本(产业资本)通过“人事结合”牢牢地捆束在一起,集中管控着海量级的社会资本,成为事实上的阶级统治集团最高位阶主体,而政治代言人、政治机构对于垄断组织极强的依附性表明其完全沦为金融工业资本家集团的“傀儡”“帮凶”和利益代表,这一切不断加深着整个社会结构的分裂;最后,金融资本家集团依托满布世界的殖民体系,不断强化资本输出、争夺“势力范围”,这种惨无人道的瓜分世界,推行殖民掠夺、剥削的所谓“国际主义”政策,使得东西方之间、南北半球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不可调和。这就是帝国主义腐朽性、寄生性、垂死性结构内理本质的表征,“那它就必然要腐烂——它可能在腐烂状态中保持一个比较长的时期(在机会主义的脓疮迟迟不能治好的最坏情况下),但终究不可避免地要被消灭”。
列宁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成文以后,对于帝国主义前途命运、历史地位与无产阶级时代使命的关系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揭示,指明了无产阶级社会革命运动的历史航标。在 1917年4—5月《修改党纲的材料》第二部分《党纲的理论、政治及其他一些部分的修改草案》中列宁指出:“帝国主义,或金融资本时代,是高度发展的资本主义经济”阶段,银行资本与工业资本的深度缠绕融合,进一步加剧了金融资本全球输出的规模效应——世界领土被殖民主义列强瓜分殆尽、国际经济被垄断资本主义联盟蚕食侵吞,这就导致“帝国主义战争,即争夺世界霸权、争夺银行资本的市场和扼杀弱小民族的战争是不可避免的”;资本主义国际垄断带来的问题矛盾和周期性危机激烈地刺激了工人、劳动者无产阶级同垄断资产阶级的政治斗争和经济博弈,最终导致整个世界历史迈进“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时代”。在《修改党纲的材料》第三部分《对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第七次全国代表会议(四月代表会议)党纲小组的意见的看法》中,列宁进一步阐述了帝国主义垄断本质的“非纯粹性”问题蕴涵的“死亡密码”:帝国主义使得资本主义社会有机体矛盾不断尖锐激化,垄断本身的“非纯粹性”使它根本不可能消除“交换、市场、竞争、危机等等”,它的垂死衰朽本质必然导致它最终走向彻底消亡的历史宿命点,埋葬它的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
二、列宁帝国主义理论的学说史钩沉:历史贡献与赓续创新
对列宁帝国主义理论历史贡献主题的研究是为了进一步挖掘列宁创新变革思想的理论意义和学说价值,同时也寄希望赓续传承、超越创新经典理论,构建起能够正确解决当前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国际问题和挑战、实现人类社会公正合理、可持续发展愿景和诉求的新帝国主义理论创新形态解释体系。
(一)列宁帝国主义理论历史贡献的三个维度
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持续加快所带来的系列世界治理难题,近些年“逆全球化”右翼思潮泛化迭出,在此背景下学术界高度关切列宁帝国主义理论的学说史研究,寄希望展现列宁对帝国主义问题正确剖析的历史贡献来提供引领当代世界变革的思想原动力,以实现“全球之治”的目的。
第一个维度:实现了对传统帝国主义理论的研究路径和基本论点的革命性扬弃。近年来,学术界提升了对列宁帝国主义理论形成史的研究热度,研究者们探讨、争论和关注的焦点议题核心是列宁在创作帝国主义理论过程中对第二国际、共产国际及当时其他研究帝国主义问题的理论家相关理论的吸收借鉴与批判超越双重关系问题,学界高度肯定了列宁帝国主义理论的原创性贡献,并进一步揭示了列宁创作思维与理论观点的超越性成就。根据列宁帝国主义理论学说史基本问题研究成果可以肯定:列宁创作帝国主义理论时批判地吸收和借鉴了霍布森《帝国主义》和希法亭《金融资本》著作中的有益观点和实证材料,特别是霍布森“资本扩张本性驱动论”和希法亭的“金融垄断资本控制论”,列宁在两位学者研究成果基础上进一步透彻揭示了帝国主义的最深厚根源的经济动因——金融垄断资本及其全球输出造成的国际殖民主义垄断事实;同时,对卢森堡和布哈林相关学说的有益借鉴、对“考茨基主义”的全面否定反映了列宁研究视阈的边界,加深了他对帝国主义全球扩张带来的企业垄断效应、金融垄断资本输出超越商品输出、国际垄断组织联盟巩固,以及列强在世界范围内瓜分领土和经济势力范围等表征的本源性认知;应当特别指出,列宁基于社会物质运动的经济基础决定特性和资本主义不平衡矛盾发展内质形成了研究帝国主义经济的逻辑进路,彻底扬弃了同时代的帝国主义理论。
第二个维度:续写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学说的时代新篇章。马克思在其早期著作中就竞争与垄断的关系进行过深入探讨。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深刻揭示了自由竞争必然导致生产集中的经济规律和原理,为分析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自然而然产生的垄断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恩格斯晚年十分敏锐地观察到资本主义出现的向垄断阶段过渡的新趋势,对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的一些重要特征进行了初步探讨。这些都为后人研究帝国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列宁以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创造的时代气魄,坚持继承和发扬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分析方法研究资本主义世界运行体系在 19世纪末至 20世纪初发生的巨大变革的内在实质,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学说的时代新篇,创造性地得出了“资本主义转化为帝国主义”“帝国主义,或金融资本时代,是高度发展的资本主义经济”阶段的科学结论,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规律性运动的内在机理,由此构筑起马克思主义的经典帝国主义理论大厦。这种深化认知的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理论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帝国主义倚仗的经济根基是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制度,它的诞生成长标志着资本主义进入金融垄断资本主导的国际化大生产时代,蕴藏着世界殖民主义的“气息风味”;第二,围绕国际金融垄断资本统治的世界秩序构建,垄断联盟将国内资本主义垄断效应向全球铺张,将腐朽性、寄生性的本质边界无限地外延开来,进而构筑起国际食利主义阶级统治架构。
第三个维度:指明了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争取自身解放的前进路向。列宁对帝国主义问题的研究始终坚持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分析方法,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则、立场探析本质规律,始终坚持以广大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的彻底解放使命为出发点,因而他创立的经典帝国主义理论成为指导科学社会主义运动的指南。列宁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为研究帝国主义问题的逻辑切入点,基于对战争性质和根源的求索式追寻,科学演绎了资本主义大生产体系在金融垄断资本助推下不断从国内垄断走向国际垄断、构建跨国垄断联盟的世界殖民剥削体系的演动路径图景,由此揭示了帝国主义列强在瓜分世界和划分经济“势力范围”中因利益分配不均衡产生矛盾摩擦,进而酿成激烈冲突世界大战的经济动因。在此基础上,列宁向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指出:在帝国主义列强进行旷日持久的相互牵制、相互消耗、彼此对抗拉锯大战之时,正是推翻腐朽的、寄生的、垂死的资本主义统治的有利时机,号召他们“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以推翻专制统治实现被压迫民族解放、变革社会发展形态使无产阶级获得彻底的自由解放。列宁的革命斗争思想沉重地打击了以伯恩施坦和考茨基为代表的背离马克思主义原则立场的“社会沙文主义者”及其鼓吹的所谓“阶级调和、合作论”“资本主义和平过渡论”等第二国际机会主义论调。列宁的这一切努力,为日后激励俄国人民发动伟大的“十月革命”推翻沙俄反动统治作了思想和斗争道路的指引,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世界人民风起云涌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蓬勃展开指明了正确的前进路向,击碎了金融垄断资本借助国际殖民体系长期奴役世界人民的“黄粱美梦”,并在客观上推动了 21世纪公正合理、民主平等性质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构建。
(二)列宁帝国主义理论赓续创新的路径指向
列宁经典帝国主义理论是帝国主义生成时代无产阶级反抗垄断资本家集团国际殖民剥削的意识形态利器。当今国际社会已经进入到全球化与逆全球化交互影响的新阶段,垄断资本对于劳动群众的剥削在形式上进行了重大调整,但本质内涵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新帝国主义寄生性、腐朽性、垂死性基本特征继续在旧形态基础上呈现更加多元的表征,因此,基于时代主题变换的视角纵深推进列宁帝国主义理论时代化发展,是赓续传承、创新提升无产阶级科学斗争理论体系的历史使命。
第一,遵循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科学精神,增强列宁经典帝国主义理论的新时代源动能。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创造,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虽然经受百年风雨洗礼考验仍能焕发出夺目光彩,其缘由就是因为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所具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品质,成为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实现独立自由进步宏伟目标的锐利思想武器。列宁经典帝国主义理论之所以能够在 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爆发激烈武装冲突时期唤醒俄国人民的反抗意识,以“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来回应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其根源就是列宁在研究审视帝国主义国际垄断剥削、构建世界殖民反动体系问题过程中,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矛盾分析的思维内核机制贯彻运用于实证问题的剖析,实现了科学揭示帝国主义经济现象内部对立统一演进规律本质构因的目的。在这个理论创造过程中,列宁首先占有了极为丰富详实的帝国主义时代欧美列强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法律等方面问题的现实素材,在此基础上根据唯物辩证法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深入到帝国主义瓜分世界、划分“势力范围”的殖民主义结构之中,运用科学抽象法将整合凝练的垄断经济关系合理地拆分为若干子单元、次系统(垄断资本具体功能形态),然后根据单元之间的矛盾关系(摩擦斗争的不平衡性表现)的本质,以“抽象的具体”逻辑形式将帝国主义复杂的经济利益关系从理论上再现出来,从而实现了运用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方法透彻认知帝国主义现象的目的。当今 21世纪金融资本主义时代,世界体系在新技术革命推动下不断进行着运行姿态的时空转换,以新金融资本为轴心的垄断资本存在形式也呈现出多元特征,眼花缭乱的资本运行方式时刻规定并制约着人类生产生活,劳动与资本的关系在劳动异化不断加深的条件下,对抗性危机日益显现。为推动人类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应当遵循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科学精神,沿着列宁走过的正确道路继续前行,不断增强其经典帝国主义理论的新时代源动能。
第二,准确把握科学社会主义运动内涵理念,激发列宁经典帝国主义理论的新时代感召力。“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到在社会劳动里蕴藏有这样的生产力呢?”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的惊叹。资本主义社会作为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阶段,其孕育萌生、兴盛壮大到垂朽衰死,其后又被更先进、更高级的制度文明所替代是人类社会性质跃进化、更替转换的客观规律作用的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运动内涵理念的核心精髓就是向世人昭示: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矛盾运动的物质规定性最终决定它必然被更加先进的社会形态——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所取代。列宁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中指出,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金融资本奴役全球劳动人民的帝国主义阶段,形成了居于“金字塔”顶尖的金融工业资本家集团“食利主义”国际垄断统治秩序,进一步强化了世界殖民主义的统治,给被殖民地国家和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帝国主义国际垄断剥削诱发了内外部矛盾冲突和资本主义世界性周期危机。当今时代,金融资本与科学技术紧密缠绕,社会生活在金融资本对科技的刺激性引导之下正全面步入信息化主导的智能型阶段,但是金融资本与科技的结合并没有消除资本主义体系内部所固有的矛盾。2008年爆发的世界性金融危机就是证明。推动人类社会的彻底解放——“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需要准确把握科学社会主义运动内涵理念。在这个意义上,列宁帝国主义理论对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时代的矛盾分析所揭示的客观规律依然有着强烈的时代感召力。
三、列宁帝国主义理论的当代阐释力:价值意蕴的淬炼勃发
列宁帝国主义理论作为无产阶级认识世界,改造反动统治秩序的认识论、方法论利器,在其诞生一百多年后仍然散发出夺目的“真理之光”。当前,国际格局在经济全球化与逆全球化交互对撞之中蹒跚前行,全球性矛盾、危机在金融垄断资本操纵下愈演愈烈,国际社会动荡不安。新兴正义力量的迅速崛起打破了人类发展历史长河的“混沌之状”,整个世界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关键抉择点,中国共产党人高举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推动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事业。
(一)列宁帝国主义理论视野下的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列宁对帝国主义问题的研究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以历史的、系统的、发展的动态眼光来深刻剖析人类社会进入到工业文明成长阶段——19世纪后半叶至 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演进运动的现实问题,科学地揭示了金融资本控制的国际殖民统治时代的经济关系、社会结构和政治体制的本质内涵,形成了关于帝国主义腐朽性、寄生性和垂死性为主要特征的垄断资本主义理论学说,提出了“帝国主义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的科学论断,为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指明了反抗斗争的正确方向。当前,国际社会剧烈变动、国际关系进入深层次重组更新的历史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一方面,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不可阻挡,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决定了人类前途终归光明。另一方面,恃强凌弱、巧取豪夺、零和博弈等霸权霸道霸凌行径危害深重,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加重,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现在,我们生存的时代正处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关键抉择的历史转折点,面对浩浩荡荡的世界大势,如何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推动构建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人类社会,列宁经典的帝国主义理论为我们贡献了宝贵的科学视野。众所周知,进入 21世纪以后在信息产业科技革命推动下经济全球化浪潮逐渐“吞噬”整个人类寰宇,以中国、印度、东南亚、中东和拉丁美洲国家为代表的广大“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迅速崛起,导致世界格局多极化向纵深发展,极大地冲击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欧垄断资本控制体系为轴心的新帝国主义统治秩序,人类前途显现出无比夺目的“和平共荣之光”。
21世纪是人类社会大变革的关键时期,是不同文明相互辉映,不同制度相互碰撞,不同道路相互交错、竞争融合的历史节点,共同构成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内涵表征。然而,早在一百多年前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欧美列强在全世界范围内“跑马圈地”、瓜分“势力范围”而激战正酣时,列宁继承和发扬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分析方法透视、研究那个“疯狂”掠夺年代的经济现象后,尖锐地指出:“资本主义转化为帝国主义”,“帝国主义,或金融资本时代,是高度发展的资本主义经济”阶段,资本主义制度已经由 19世纪的旧形态(一般资本主导的自由资本主义模式)衍生到 20世纪的新形态(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模式),其表现为金融资本集团的世界殖民统治。在此论断基础上,列宁进一步作了详细阐释:金融垄断资本集团不断将国内资本主义垄断模式向全球扩展,将腐朽性、寄生性、垂死性的帝国主义本质属性无限地向世界输出,进而构筑起金融资本主导的“国际食利主义”集团殖民统治秩序。进入新纪元后,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依托全球商品生产体系和资本流通体制架构起围绕基础原料、先进技术、商品集成链路等日益庞大复杂的要素协作空间,其高水平深度组织协同能力所产生的外部基础性平台支撑效应,同时掩饰了其新帝国主义的本质。并且,在这种“技术”掩护之下金融资本借助新型垄断形态的隐蔽特性,深度掌控了世界范围内海量的信息数据资源,为其借助成熟可靠的平台系统控制全产业价值链生产、获取国际剩余价值,继续在国际范围内实施帝国主义剥削和掠夺,创造了新的条件。21世纪金融资本统御的经济全球化国际体系,非但没有彻底消除帝国主义腐朽性、寄生性和垂死性本质,反而在新技术革命“外衣”裹挟下呈现出多元性、精英集中性、虚拟性和协作柔韧性等新的特征。但列宁帝国主义理论的核心精髓仍然是审视信息技术革命推动构建的新金融资本帝国主义世界秩序演变的认识论武器。与此同时,作为当代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制度“化身”的美国,为维护其“美元中心主义”金融控制力和全向产业指挥中枢优势地位,在新自由主义全球化战略模式指引下不断向外输出暴力欺凌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冷战思维和行径,以保护地区和平安全之名,刻意制造地区紧张局势,“火中取栗”攫取巨额商业价值和地缘政治利益,进一步扩大了西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实力“鸿沟”,成为国际局势动荡不安的政治经济根源。然而,在世界的东方,崛起中的新兴大国 ——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四十多年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走出了一条完全区别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崛起的“铁血战争”成长之路,以“共享开放、协调合作、互助双赢”的发展理念引领世界前进的步伐,“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完美地规避了“强国必霸”的“修昔底德陷阱”,彰显出无比绚丽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中国魅力”。世界“东升西降”的重心转移、正义力量的积蓄上升,在当今“世纪大疫情”和“俄乌冲突”地缘政治危机之下,更加彰显出“中国之治”对于“西方之乱”的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它昭示着人类社会实现永久和平与进步繁荣的光明大道,更加证实了列宁帝国主义论的一系列科学论断。
(二)列宁帝国主义理论核心论域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
列宁帝国主义理论认为:国际垄断资本主义世界统治秩序的本质规定性蕴藏的深层次矛盾和周期性危机,激烈地刺激了国际劳动者无产阶级同金融垄断资本家集团的全方位斗争和博弈,并最终导致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史迈进“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时代”。当今先进科技引领生产力飞速迭代发展,国际垄断资产阶级统治模式饱受着系统性危机的干扰,面临着走向彻底崩溃历史节点的宿命。以美国为首的美欧日发达国家(主要指 G7)在新自由主义经济扩张理念驱动之下,其国民经济产业体系不断呈现出空心化、金融化和虚拟化的增殖成长表征,“脱实向虚”的演动不断地深度侵蚀着资本主义实体系统的本质内理,进一步加剧了资本主义经济结构的内外部矛盾因素的激烈碰撞,进而在整个资本主义国际机制运行环境中产生多向度的破坏性要素及其外迁性张力,并在商业交换、产业制造、社会协调和政制统御等方面强化着不断严重失衡的障碍性矛盾关系,这就从物质生产关系本源上构成了整个现代金融垄断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自身不可扭转危局、弥合裂痕(调节机制失灵)的经济总根源。这种本源上客观存在的恶性循环的机制“自毁”功能,对新帝国主义列强导演编纂的所谓“国际规则、机制”的稳固性构成现实的系统性威胁和挑战,导致新帝国主义运行体系在不由自主、“梦游般”不知不觉的变革之中走向万劫不复的历史“深渊”。
在这个社会形态转换的临界点上,依托 20世纪后半叶和 21世纪初期经济全球化浪潮壮大崛起的广大“第三世界”新兴发展中国家,围绕“全球发展危机”及“治理赤字”问题等国际公共事务积极施展才智和能效作为,加力推升着世界多极化格局朝着更加开放、更加民主、更加高效的层级“蝶变”,这就必然导致国际金融资本统治集团新殖民主义控制体系的加速瓦解和 崩盘。
毋庸置疑,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东欧剧变、冷战结束以来,金融垄断资本作为资本主义制度新生产方式全球扩张的终极推手,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最先进生产技艺的代际传续,极大地改变了后冷战时代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演进路径。但是,金融垄断资本意欲构筑的围绕垄断资产阶级“吞噬”全球价值的国际规则体系,成功地操控了世界范围内的生产要素、资源和商业交换介质通道、深度地把握了全球体系跃动进步的“命门”,使广大发展中国家“臣服”于所谓“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从而演绎了基于生产关系而编织的新殖民主义压迫剥削奴役制度的逻辑闭环。然而,在这样所谓“国际秩序”构造的国际社会之中,垄断资本利益集团作为体系“设计师”、剧本“编纂家”无疑成为不平等机制的最大并且是最终极的受益者,居于附庸地位的落后国家地区和民族则承担了整个体系不均衡发展带来的负面性内外部冲击恶果。在极不平衡的霸权主义世界秩序之下,结构性矛盾危机不断扩展,国际局势呈现出周期性的博弈波动态势。面对复杂困顿的国际危局,如何引领世界人民向着和平、美好的发展愿景砥砺前行,中国共产党人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人类社会现实诉求响彻寰宇的历史回应。2022年 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人民前途所在”,“我们真诚呼吁,世界各国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坚持“对话协商、共建共享、合作共赢、交流互鉴、绿色低碳”原则,推动构建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崭新世界。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宣言是科学社会主义运动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的时代彰显,昭示着“人类和平与发展崇高事业”拥有了蓬勃生机的光明前景。
结语
列宁的《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发表至今已经一百多年,这期间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当代资本主义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为了与社会主义竞争,资本主义普遍实行了基于凯恩斯主义的各种形式的国家干预,在新技术革命的条件下,形成了相对稳定和较长时间的经济繁荣,即所谓“黄金时代”。但随后出现了遍及整个当代资本主义的严重滞胀,凯恩斯主义最终被新自由主义所取代,经济上出现大规模的私有化。尽管如此,当代资本主义看起来仍然主导了技术进步。与此形成对照的是,苏联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自 20世纪 80年代中后期陷入了困境,最终导致了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这些重大变化对列宁帝国主义理论提出了空前的挑战。福山在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后立即提出所谓“历史终结”,断定此后是资本主义的一统天下。但是,当代资本主义的变化不是对列宁帝国主义理论的否定,而是证实。
当代资本主义仍然是垄断资本主义,垄断依然是当代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不仅私人垄断主导着资本主义经济,而且发展出国家垄断资本,出现了私人垄断与国家垄断相融合的趋势。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不仅依然居统治地位,还发展出新的金融资本形态。少数金融寡头凭借巨额金融资本和金融财产控制着国民经济,并对全世界进行掠夺。规模巨大的过剩资本不仅仍然以生息资本和产业资本的形态向外输出,而且创造了利用垂直分工形成的垄断地位从价值链获取暴利的新方式。垄断资本和金融寡头对世界市场的争夺不仅没有改变,而且产生了凭借国家力量进行争夺的新方式。所有这些都说明,当代资本主义作为垄断资本主义的垄断程度大大超过了列宁所处的时代。
垄断必然造成寄生和腐朽。当代资本主义规模庞大的食利者和现代金融资本创造的寄生性的投机资本、私人垄断集团(军工综合体),对国家政权的控制、垄断寡头对技术的封锁和控制,特别是依靠国家力量直接掠夺先进技术和对竞争对手实施政治化打压,如此等等,充分说明了当代资本主义作为帝国主义的寄生性和腐朽性。用国家力量采取长臂管辖直接掠夺竞争对手的先进技术,不仅是寄生性和腐朽性的表现,而且是帝国主义发展不平衡在科技领域的集中表现。尽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国际治理体系成功避免了世界大战,但是,以地缘政治为表现的帝国主义性质的局部战争和由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创造的代理人战争从没停止过。这些战争的背后都有垄断资本和金融寡头的图谋。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内部扩大的贫富差距、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广大发展中国家拉大的差距,其根源正是垄断资本在全球的统治。
这些都说明,在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根据马克思主义原理作出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科学判断,以及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深刻演进中,诞生于一百多年前的列宁帝国主义理论依然是正确认识世界变局的思想武器,对当代资本主义的帝国主义本质仍然具有深刻的阐释力。
文章来源:《福建论坛》2023年第1期
文章作者:张衔 谷洋
转自:“学术与我”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