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科研学习的道路上,有哪些容易被忽略、但其实很有用的小技巧?

2023/8/30 16:43:58  阅读:36 发布者:

如何优雅的做科研?科研遇到困难的时候,大家一般都会干什么?相信每个人都会 get 几个小技巧,为自己加满在科研学习道路上驰骋的动力。

今天小编也为大家总结几个容易被忽略的科研小技巧,记得点赞+收藏哦~

技巧1

“计划图”(Planning graph)

背后的idea:将长远目标细化为一个个小目标

一个科研中常见的问题是:我们有一些不易在短期实现的目标(解决某科学问题、发文章、毕业、找工作),并且经常要同时面对多个目标(例如:同时准备毕业和找工作)。那么该如何有效地达成这些目标呢?

计划图(Planning graph)是来自于人工智能的一个概念,指的是人或者AI在解决问题(problem solving)的过程将大任务细化成小任务的一种方法。

举个例子,小明同学的目标是“一年内博士毕业”,那么最初他脑海中可能只有一个大概的计划:

做实验 >>> 12月毕业

而通过绘制计划图(大致如下),可将大目标化解成了若干具体的小目标(课题收尾、写文章);同时他也发现,存在“找博士后”这个和“毕业”相关又不完全相同的并行目标。这样,小明对接下来一年要做的事就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做实验(1-5) >>> 课题收尾(6-9) >>> 写文章(8-12)>>> 博士毕业 (12)

读更多文献(1-8) >>>写文章(8-12)>>> 找博士后(12)

小编心得:不仅是做科研,其实遇到人生中大大小小的目标时都可以用计划图来帮助自己思考。

技巧2

“早上读文献,中午回邮件,下午做实验”

背后的idea:善于利用一天中精力最好的时间做最需要动脑的事

每天的科研中涉及不同的任务,有的需要非常清醒的头脑(读文献、分析问题),有的是简单的重复性劳动(比如做生物实验....),还有一些日常琐事(回邮件、实验室职责)。而人的一天中状态也不尽相同:一般来讲早上头脑最清醒,所以不要急着做实验,可以先静下来读读文献,或者将一天的事情列个计划;中午饭前后疲乏,可以处理一些杂事作为头脑的休息;下午注意力集中时做些关键的实验,注意力低下的时候则做些不太需要脑子的简单实验。当然,每个人一天中的精神状态因人而异,所以这些时间不是绝对的。

小编心得:思路不清的时候不必勉强自己,说不定你只是需要暂时做些不费脑子的工作。

技巧3

“休息时间”例入计划

背后的idea:“磨刀不误砍柴工”,适当的休息能够事半功倍

JP. 摩根曾有一句名言:“我可以在9个月能完成一年的工作,但如果给我12个月我却做不完。”他所强调的是休息的重要性。人的大脑就像肌肉一样,结合适当的锻炼和休息就可以增长力量,但若每天都练则会造成“肌肉拉伤”。

那么怎么在紧张的科研工作中保证休息时间呢?你可以把休息时间也硬性地列入计划中。比如规定自己:“每天午饭后半小时为固定休息时间”或者“每周日强制不去实验室”。这些休息时间可以用来做些与科研关说的事,或者静静休息,因此它们其实是科研创造力的保障!

小编心得:很多时候让自己停下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同样需要技巧。

技巧4

准备一个“问题本”

背后的idea:认真对待自己的好奇心和不成熟的想法

牛顿的传记中有这样一部分:他从青年时代开始就有一个自己的“问题本”,里面记录他在阅读、思考中遇到的大小问题。比如,24岁的牛顿就在这个本上写下了如下问题: “物体是如何运动的”,以及“引力是什么”。这些问题无疑成为了“牛顿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的源头。当然,很多本上记录的问题天马行空,例如:“流体如何稳定”,“如何解释金钱与腐败”等等...

这个“问题本”是激励我们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有利工具。而且,谁知道这些问题中的几个会不会变成未来的“牛顿三定律”呢?

小编心得:听了牛顿的故事后我当天就准备了这样一个“问题本”,使用至今。

技巧5

问自己“如果我是审稿人,我会怎样看?”

背后的idea:跳出自己的课题,批判性思维

“我这样设计实验应当问题不大”,“我们的课题做到这一步已经很不容易了”,“说不定文章这样就能够被接收呢”——当我们有类似这样的想法是,可能我们就应当跳出自己的思维,试着以“审稿人视角”思考问题了。每个课题都是自己拉扯大的“孩子”,所以完全跳出自己的课题进行批判性思维实属不易。“如果我是一个挑剔的审稿人....”这样的假设可以帮助我们更客观、清醒地看待自己的课题。

这样的方法,也可以用在平时读paper的时候。看到了某某大牛实验室的Nature文章,我们也可以先暂时忘记它的光环,问自己“如果我是挑剔的审稿人,收到了这样一篇稿件,我会问什么问题?”调动起了你的批判性思维,也许你会发现许多之前没有注意到的细节。

小编心得:“批判”自己的课题并不容易,但是这一过程最终往往使我们受益,而且受益匪浅。

技巧6

每天看些和自己课题无关的东西

背后的idea: 拒绝循规蹈矩,培养创造力

每天都思考相同的问题,思维很容易僵化。计算机优化问题中就有一个类似概念,叫做“局部最优解”(Local optima),指的是一味重复相同的搜索方法我们有时会陷入到一些“看起来”是最优的解法中(实际上在非局部的全局中有更优解)。我们每天做类似的实验,读类似的文章,有类似的作息,和类似的人打交道,很容易陷入这中“局部最优解”中,某种程度上成为了“井底之蛙”。

那么如何跳出这种程式化的“局部最优”呢?一个常用的算法是,在寻找到最优解之后并不完全遵循它,而依旧进行一些随机的探索(random jumps)——这样我们就有可能跳出“井底”,找到新的最优解,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每天看些和自己课题无关的东西”就是这个道理。例如,我们可以在读文章时有意挑选1-2篇自己原本没打算读的,或者每隔一段时间去听一个非自己领域的讲座,或者定期和不是自己实验室的人交流彼此的课题,甚至只是去随机刷一些科普文章...这些“无心之举”看似没有太多实际意义,但是它们却能帮我们打破创新中最忌讳的“循规蹈矩”之墙。

小编心得:科研中的创造力可遇不可求,因此才更需要平日的悉心培养。

OK,仔细掌握这6个方法

一定会让你的科研之路有所突破的!

END

转自:科兴测试平台

转自:“投必得学术”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