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教改成果|“农村经济发展调查”国家一流课程思政建设逻辑

2023/8/30 15:08:23  阅读:33 发布者:

以下文章来源于农业产业与组织行为团队 ,作者杨丹、刘海等

原文信息:

杨丹,刘海,曲燕彬,刘自敏.“农村经济发展调查”国家一流课程思政建设逻辑[A].董尚文.课程思政教学研究[C]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22:171-182.

摘要:依据课程思政理念进行金课建设,发挥教育传播知识和培育德行的重要作用,有助于全面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农村经济发展调查”作为首批国家级社会实践一流课程,通过使教师团队遵循思政育人逻辑、在教学设计中融入思政元素、在考核方式中嵌入思政评价,构建思政创新的逻辑框架,并在选题设计、数据收集、报告撰写等具体的教学环节中进行思政内容设计和学生科学素养培育,取得了“润物无声”的良好教学效果,并形成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引言

知识能够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类和谐,李克强总理曾指出知识是天下公器。而教育在传播知识的同时也需要注重德育功能,发挥着承载人性光辉与传递精神能量的关键作用,让高尚的德行闪耀光芒。一直以来将思政教育与高校专业课程相结合是党和国家关注的重点。20206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强调,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也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习总书记关于课程思政的重要指示,面向国家重大战略与地方经济发展,秉承学校“杏坛育人,劝课农桑”百年发展精神,开展“社会调查+课程思政”融合探索,倡导用中国方案解决中国三农问题,全面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意识。

 

课程思政是将价值引领与思想引导充分渗透到各课程教育中,深度发掘各专业学科思政教育基因,强化高校思政工作协同育人效能。课程思政所呈现出的课程观不同以往,注重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将课程所具备的教育功能上升至思政教育高度,形成全过程与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教育格局,树立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真正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将价值引领渗透至教育的全过程中,将所有专业学科与课程均引进课程思政这一完整体系当中,充分发挥各学科与课程所具备的育人功能及价值引领作用,将价值引领和知识讲解有机融合,实现高校思政课程及课程思政共同发展与同向同行。

 

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农村经济发展调查》作为国家级和省级的社会实践一流课程,课程组立足课程背景和专业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进行“金课”思政创新,以实践阵地、院校组织、师生队伍为三大保障,在教学中渗透课程思政理念,推动调查素养、思政元素和文化知识的紧密结合,强化乡村情怀教育,厚植三农情怀,实现科学知识传授与价值观念引领的同频共振,形成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全面育人,以强农、兴农为己任,为培养更多知农、爱农的新型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逻辑框架

1 “农村经济发展调查”金课思政创新逻辑框架

(一) 教师团队遵循思政育人逻辑

在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总原则下,由西南大学农林经济管理系系主任担任课程负责人,负责课程总体设计并组建课程核心团队,核心团队承担了课程运行、成绩评定、基地建设和奖励评分四个方面的任务。教师团队主要从学术导师和实践导师两个方面展开,其中学术导师主要负责选题论证、调研设计、数据分析、报告撰写四个部分,实践导师主要负责带队调研和调研指导两个部分的内容。

图2 教师团队遵循思政育人逻辑

在课程总体规划中,由于农村社会发展调查是纯实践课,一次调研或者一学期的课堂讲授难以在学生养成规范的调研习惯,本课程创新了传统教学模式中将一门课程仅一个学期讲授完,而是将整个课程分布于本科一、二、三年级,让学生能够在多次不同的调研中深化对科学调研的理解。同时每学期均安排一次分报告,让学生能在汇报交流中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3 课程总体规划

在课程思政的构建上,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

一是双导师制构建完善课程思政团队

建立本科生导师制,鼓励本科生加入导师课题组,开展学术交流和模仿性、探索性研究,在思政教育、学术研究、理论学习、职业规划等多方面的对本科生展开全面指导。同时,聘请一些来自世界名校的经常展开社会调研的学者兼职任教或客座讲学,并担任实践导师。通过双导师制构建的课程思政团队,有效保障了专业学习与课程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以质量为导向,注重实效,积极、务实开展课程教学工作;以专业认知和专业发展为导向,围绕学生专业兴趣的培养和专业技能的提高开展课程思政工作;以学生动态需求为导向,有重点有区别地开展工作;以服务于学生综合、全面发展为导向,合理协调导师与辅导员及相关工作人员的关系,良性互动,形成合力。

二是教师带队保障课程思政知行合一

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师资结构,选派有社会资源的优秀教师或有潜质的青年教师直接参与带队入户实践,在调研中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引导学生在理解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专业知识及实际情况的同时,了解当前我国三农发展的困境,树立“以强农兴农为己任”的历史责任感,积极思考出路助力乡村振兴,切实保障课程思政知行合一。课程老师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深入农村开展社会调研活动,在调研活动中解答学生关注的问题,挖掘专业社会调查思政元素,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在同向同行中打造学校“社会调查+思政教育”实践教学品牌。

(二) 教学设计中融入思政元素

在教学设计中,主要从以下十个部分展开:在课程思政方面,主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三农情怀和社会责任意识、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教学目标上,坚持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紧密结合、思政目标与知识目标紧密结合、能力目标与素质目标紧密结合,切实保障课程目标的有效落实与贯彻;在教学环境方面,主要优选实践基地、建设科研平台、精选教学资源来构建完善合理的教学环境;在学情分析方面,课程组通过自编教材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有效保障课程教学内容切实运用于实践调研中;在教学评价方面,坚持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同行评价、社会评价相结合;在教学方法上,综合运用讲座、头脑风暴、社会实践、现场办学、调研驱动、科研导向、小组分工合作等多种方式;在专业竞赛方面,课程学生多次参加挑战杯、费孝通田野赛、毕业论文评定等学术竞赛并获得相关奖项;在教学内容方面,涵盖课题论证、资料准备、调研方案设计、调研报告撰写等多个方面;通过服务三农,开阔了学生视野、提供了新鲜想法、导师提供专业指导及改进建议;在教学互动方面,既有老师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同时在小组内及小组间也有密切的互动交流。

图4 教学设计中融入思政元素

一是锚定思政教学目标

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中,采用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模式,侧重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和塑造,既包括调研过程中知农爱农价值观的引领,也包括规范化科研精神的塑造,发挥思政课的“群舞中领舞”作用。具体来看,课程目标主要包括了思政目标、知识目标、素质目标、能力目标四个方面。其中,思政目标又包括了精神、使命、情感三个维度的内容,知识目标则包括了通识性知识、基础性知识和专业性知识,素质目标包括了科学人文素质、学科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能力目标则包括了学习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表达与沟通的能力以及创新与创业的能力。

5 锚定思政教学目标

二是涵盖思政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教师团队依据教学目标将教学内容设置成以问题为纽带、以知识形成发展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主线、以师生合作互动为基本形式的新型教学模式。通过问题导向、师生互动等多种形式,将教学内容与学生价值观塑造、能力培养紧密结合,切实保障课程学习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相互促进。恩格斯指出:“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在农村调研中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在增强理论的解释力、说服力上下功夫,在社会调查中提升青年学生理论素养,强化对青年学生的理论引导,为青年学生增强理论思维夯实基础。

三是嵌入思政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使用上,采用“两融三度”的教学流程模式。“两融”是指将课程思政融入空间和时间。空间上将课程思政融入线上线下、校内校外,最大限度拓展空间;时间上分三个暑期调研,实际教学时间涵盖多个学年,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三度”指的是做“有深度,有广度,有温度”的课程思政,实现课程思政时空一体化。在实际教学方法的运用中,采用PBLProject-Based Learning method)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具体包括了调研现场教学、实践问题探讨、小组自由讨论、课程组老师一对一指导、典型案例分析和反馈交流评价。

图6 嵌入思政教学方法

四是挖掘思政教学资源

激发资源的思想政治教育效力,需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探寻资源与课程内容的天然契合点,架构起“融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于一体”的教学体系,使资源的育人价值内化为学生精神世界的一部分。其一是“实质化”融合,彰显价值引领。课程中蕴含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决定了二者存在内在关联与耦合的可能性,但这是一个必要非充分条件,要想实现二者的真正融合,需运用整体性、系统性、创新性思维对二者的融合机制进行探索,促使二者于逻辑层面保持一致、知识层面配合补充、理论层次衔接递进、价值引领效力凸显,力避二者的融合流于形式、浮于简单嫁接并无实质关联;其二是“自然化”融合,即衔接无缝隙、不错位。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资源的选择与运用必须恰到好处方能为专业课程锦上添花,否则可能会导致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两张皮”现象,造成事实上的资源无效,甚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非但没有支撑课程观点,反而喧宾夺主,损害专业课程自身逻辑体系、知识图谱,造成学生思想混乱。本课程现有教学资源包括学校图书馆资源、学院资料、教师个性化资源、国家一流课程微观调查数据集、调查报告集、案例库等,同时还包括系列教学成果奖、课程组自编教材、优势学科思政资源等。为了将思政元素与教学资源合理配套,教师团队从专业知识讲述与思政教育培养两个角度出发,分析专业课和相关热点事件间的思政元素并进行合理融合,形成课程思政所需的PPT、视频、案例素材。

(三) 考核方式中嵌入思政评价

图7 考核方式中嵌入思政评价

一是考核模式的思政嵌入

本课程采用将分数评定和荣誉奖励相结合的考核模式,分数评定包括调研过程打分和调研报告打分,使课程评价由单一的结果评价转变为“过程+结果”的评价方式,增强了课程考核的全面性和合理性。具体来看,在分数评定上坚持过程考核与最终考核相结合,将过程考核分为学术过程评分、实践过程评分,最终考核则分为过程考核总评、报告撰写总评;在奖励设置上坚持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物质奖励通过奖金体现,精神奖励包括各种荣誉称号,如通过在调研过程中评比“最佳调研

”、“最佳小组长”等荣誉称号对学生进行荣誉奖励,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农村,激发学生的调研热情。

二是考核内容的思政嵌入

在考核内容上,本课程从过程性考核与总结性考核两个方面展开。思政调研札记、考核环节同样需要“显性化”思政元素,突出思政要素占比,将以往仅对知识和能力进行考察的评价方式转变为知识、能力以及价值塑造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对团队协作精神、社会责任感等课程思政内容的考核贯穿于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的全过程。在考核指标方面,主要从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两个方面展开。其中,过程性评价包括了问卷设计、小组展示、调研实践,在总成绩中各占20%;总结性评价包括了团队协作和调研报告,在总成绩中分别占10%30%

表1 考核体系

创新实践

图8 “农村经济发展调查”金课思政创新实践

(一)选题设计环节的思政内容设计和科学素养培育

一是选题设计中涉及农业传统文化,培育学生爱农爱国情怀。鼓励学生挖掘与中国农业文化的相关选题,在调研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爱农情怀。如典型文明村庄、农业科学家等相关选题,既可以加强优秀农业文化的展现,营造浓厚的文化育人氛围,化解农科专业学生对“三农”的排斥,又能培养学生的专业情怀,强化学生热爱农业、研究农业、服务农业的意识,形成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价值取向和行为示范。

二是选题设计中涉及农业经济学家等榜样力量,塑造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生价值观的养成不是被动的,是主动选择的结果,因此要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地践履。课程教学中的许多环节都可以引导、教育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乡村能人、乡贤等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的相关选题,可以启发学生挖掘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实践形式,学会与农村实际同频共振,在增强社会责任感中,强化践行核心价值观的使命感。

三是选题设计中涉及思想建设,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积极探索理想信念教育的课程思政教学新路径,教育引导学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为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汇聚强大青春力量。如农村废弃物处理等相关选题,可以培育学生爱护自然、保护自然、遵循自然发展规律的意识,让学生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同时鼓励学生立足中国国情研究中国问题。

(二)数据收集环节的思政内容设计和科学素养培育

一是调查前系统了解调查知识,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调查抽样能力。在农村社会调查开展前,通过教师团队一对一指导,让学生了解调查方案设计、实地调研、数据收集等社会调查系统的知识,由于全面调查资金、人员等成本过高,所以在调查过程中大都采用抽样调查的方式,调查前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了解抽样调查的相关知识和操作技巧,培养学生严谨细致、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

二是调查中认识农村发展实际,培育爱国尊农的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在农村实际调查中,学生通过潜移默化地感受到农地劳作的艰辛和学者专家的“责任担当”和“奉献精神”,培养学生“爱岗敬业”、以“业”报“国”的社会责任感和为“三农”事业奉献终身的使命感。同时在调研中,采用分组调研的方式,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是调查后科学处理调查数据,了解背后的经济规律和农村发展问题。数据回收后,引导学生通过专业的数据分析软件及方法,处理回收的各种数据,利用严谨的分析处理方法了解调查背后的经济规律,透过数据发现农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索意识。同时,在进行统计数据收集整理时,要求学生尊重数据和求真务实,树立用数据说话的严谨态度。数据是统计学的基本元素,也是后续统计描述和统计推断的基础,因此教育学生不能弄虚作假,不能修改数据,帮助学生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严谨细致的做事风格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

(三)报告撰写环节的思政内容设计和科学素养培育

一是合理凝练报告主题,培养学生应用创新能力。在凝练研究报告选题的过程中,通过调研数据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对现象和事物具有理性的洞察力,而不是被表面现象所迷惑,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创新能力,通过处理后的数据凝练出科学的选题,选题既要符合调研实际,同时也要有政策价值和学术价值。

二是科学规划报告思路,提高学生“高、新、实”能力。在报告撰写过程中,围绕主题思想、结构形式、基本观点等集思广益,注重培养学生的“高、新、实”三方面的能力,“高”指的是立足调查实际,高起点树立全局意识;“新”指的是基于调查数据,发现新的问题或规律;“实”指的是坚持实事求是,使研究报告新的准确合理。

三是规范布局报告结构,保障政策建议合理有效。在报告谋篇布局中,通过老师规范的指导,能够让学生了解严谨的研究报告的格式,同时培养学生理性思辨、明辨是非的能力,以及利用样本来推断总体的方法,和由点及面、由部分推断总体的过程,使得报告更加真实、有效,在提供政策建议过程中能更加合理。

未来展望

随着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推进,《农村经济发展调查》“金课”将持续优化。首先,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充分发挥课程思政育人功能,践行学生的主体性原则,让学生怀抱德行光芒踏步前行。其次,要强化专业课程的实践特色,强调“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的课程初心,推动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在实践过程中更加紧密融合,发挥《农村经济发展调查》“金课”对三农发展的示范带动效应。再次,创新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结合“互联网+”开展新型调查,推进产学研思相结合,熔铸“金课”思政知识公器,为社会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创新型农科复合型人才,以期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同时,要加强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加强教师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发挥课程思政德育光芒,善于挖掘所授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和德育价值,完善健全教师选配和培养工作的体制机制和评价支持体系。最后,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构建与农业部门、企业、科研院所等的协同育人机制,推进课程思政育人方法创新、教育资源共享。

版权由“西南大学农业产业与组织行为团队”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转自:“三农学术”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