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新书 | 网文流行20年,一部中国网民心灵史

2023/8/29 17:52:43  阅读:47 发布者:

2022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研究报告》显示,在中国,有4.92亿网络文学读者,占网民总数的近一半(46.1%)。诞生于上世纪90年代的中国网络文学,陪伴了一代人的成长。

文史新书

中国网络文学编年简史

邵燕君 李强 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38

中国网络文学自1997年至今二十余年间,发展成为中国当代文学中影响广泛、活力无限的部分之一,也成为全世界瞩目的文化奇观。《中国网络文学编年简史》为中国网络文学基础史料挖掘梳理成果,由北京大学网络文学研究团队耗时十年,接力完成。

上编“中国网络文学大事年表(19962020)”,择要记述中国网络文学发展进程中的大事要事,以六条线索贯穿:媒介变革、网站兴衰、生产机制发展、网络文学与“主流文学”的关系、中国网络文学与世界网络文艺的关系、类型文的流变和重要作家作品。下编“重要网络文学网站简史”,在数百家网站中遴选70家,按重要程度分别撰写词条、简史和专题。上下有经纬,总体而言,上编追求简约明了,下编则不避冗杂。或者说,上编是可读的,下编是可查的。

对于网络文学研究者和爱好者而言,这是一部方便可靠的案头工具书。

编者简介

邵燕君,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北京大学“十佳导师”(2019),北京大学文学讲习所副所长,北京大学网络文学研究论坛主持人。著有《倾斜的文学场——当代文学生产机制的市场化转型》《新世纪第一个十年小说研究》《网络时代的文学引渡》《网络文学的“新语法”》等专著。主编“北京大学网络文学研究丛书”、《网络文学经典解读》《破壁书——网络文化关键词》《网络文学二十年·典文集》《网络文学二十年·好文集》、“中国年度网络文学”(20152021,男频卷/女频卷)、《创始者说:网络文学网站创始人访谈录》等。

李强,2021年获北京大学文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央民族大学文学院讲师。研究领域为中国当代文学、网络文学等。参与创立北京大学网络文学研究论坛,侧重网络文学史料发掘与整理研究工作,专著《中国网络文学的发生》(即将出版)获中国作协网络文学理论评论项目支持。发表论文多篇,曾获“钱潮杯”青年创意家·网络文艺评论奖、白马湖全国网络文学评论大赛奖。

前言

邵燕君

本书为中国网络文学研究的基础史料,包括上、下两编。

上编“中国网络文学大事年表”,简述19962020年间与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相关的重要事件。虽说编年史是按时间顺序客观记述,但选什么不选什么,多说什么少说什么,定哪里为起点,如何划分时段,都离不了史识的判断。既然终须基于编者的理解甄选史料,本简史力求去繁择要,眉目清晰。大致有这样几条贯穿性线索:

一、媒介的变革。互联网是网络文学的基础设施,互联网的每一次技术迭代,都会直接影响网络文学的生态,乃至文学形态。因此,本简史的时段划分是以媒介变革为界的,分为三段:论坛时代(19962000)、PC网站时代(20012009)、无线移动及IP时代(2010— )。

二、网站的兴衰。网站(平台)是网络文学的具体生存空间,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部网络文学发展史,就是一部文学网站(平台)的兴衰史。无论是兴是衰,这些网站(平台)都有自己的故事,体现着历史的复杂性和多种可能性。

三、网络文学生产机制的发展。由起点中文网创建并成功运行的VIP付费阅读制度(200310月)是中国网络文学获得世界奇观性发展的核心动力,塑造了中国网络文学的基本形态。对于其意义无论怎么估计都不过分。但这一基于Web 2.0时代爱好者内容付费的模式,在Web 3.0时代受到基于大资本、大数据推送的免费模式(2018)的严峻挑战。对于研究者而言,这是幸事。从它们的竞争中,可以看清网络文学生产机制的底层逻辑。

四、网络文学与“主流”的关系。中国网络文学是借媒介变革之机在体制外“野蛮生长”起来的,属于“主流”之外的亚文化。但随着其不断壮大,必然要与“主流”发生关系。网络文学与“主流”的关系,既包括与主流文坛、主流文学观的碰撞,也包括接受国家力量的引导和监管,同时包括在“IP运营”概念下与拥有更多主流观众的文艺(如影视剧)和更具商业优势的文艺(如电子游戏、动漫)的共生和竞争。这是一个各种力量复杂博弈的“文学场”。

五、中国网络文学与“世界”的关系。对中国网络文学的考察需要在全球媒介革命的视野下进行。特别是随着中国网络文学海外传播的强势展开,更可以在与他者的关系中,确认中国网络文学自身的特点和位置。中国网络文学与世界网络文艺是什么关系?与其他国家的网络文学,特别是日、韩等东亚国家有什么异同?此外,中国网络文学的范畴自然包括台港和海外华人部分,尤其是大陆网文与台湾一脉的渊源,值得格外关注。

六、类型文的流变和重要作家作品。网络文学生态的各种变化,最终会落实到文学形态的变化,具体而言就是各种类型文的次第兴起。对于重要作品,本编标记其坐标点(连载网站和时间)。各种重要的作品榜单,也基本收录,有的放在上编大事年表中,有的放在下编网站简史中。

下编“重要网络文学网站简史”,共选择了70个网站,其中41个更重要且材料更丰富的网站撰写了词条、简史和专题,其余29个网站只写了词条。两组都按可考建立时间排序,这样可以给读者一个直观的时间顺序印象。中国网络文学的网站林林总总有数百家,这里遴选了70个,不敢说没有遗珠,但可以保证没有凑数。这些网站都是在中国网络文学发展历程中重要或比较重要的、具有代表性或独具特色的。很多网站都已经关闭了,材料很难找全,凡来之不易的,都尽量收录了。凡网站在生产机制、文化风格方面具有特色的,都列专题详述。希望这些史料能展示各个网站的来龙去脉和原始风貌。词条的撰写颇具难度,基本信息之外,难在为其定位定性,故仅属一家之言,敬请方家指正!

内容方面,上、下两编必然有重合之处,因为各网站历史上重要的事件,一定要上大事年表。目前的区分是,下编叙述更为详尽,立足于网站自身,原始材料尽量多收;上编叙述更为简括,更注重相关事件的比较以及在中国网络文学整体发展史上的意义。上、下编都涉及的注释材料,也都集中在下编。总的来讲,上编追求简约明了,下编则不避冗杂。或者说,希望上编是可读的,下编是可查的。

编者在收集和整理史料的过程中,得到众多网络文学网站创始人、网站编辑、网络作家、资深读者、学者的大力帮助,他们或提供一手资料,或帮忙求证信息,或穿针引线玉成其事。其中特别感谢陈村先生和贺麦晓教授,他们热忱无私的帮助,不仅大大丰富了本书的价值,也是鼓舞编者踏实努力的精神动力。虽然由于种种原因,一些珍贵史料未能公开出版,我们仍要向所有为网络文学史料收集和整理工作提供帮助的人表示诚挚的谢意!

感谢互联网档案馆(Internet Archive)的工作人员,他们秉持自由、开放、共享的互联网精神,为网络文学留下了大量可靠的一手史料,也为互联网时代留下了一份份珍贵的历史证据。

本书初稿曾请网文界多位资深人士审阅,得到了难得的一手资料和修改意见,极大地增强了本书的史料价值。在此特别鸣谢(以网站建立时间为序):王志东(四通利方、新浪网创始人)、朱威廉(Will,榕树下创始人)、陈村(曾任榕树下艺术总监)、路金波(李寻欢,曾任榕树下总经理,著名出版人)、孙鹏(heavenboy,红袖添香创始人)、高薇嘉(ducky,露西弗创始人)、鲍伟康(潇湘子,潇湘书院创始人)、段伟(weid,龙的天空创始人,网络文学原生评论家)、许斌(邪月,曾任幻剑书盟主编、现任纵横中文网高级副总裁)、起点中文网创始团队(吴文辉、商雪松、林霆锋、侯庆辰、罗立)、侯小强(盛大文学CEO,火星小说创始人)、杨沾(雪夜,阅文集团原创内容部高级总监,代表阅文集团审核信息)、苏明璞、杨筱栋(中华杨,明杨品书网创始人)、李贤(四月天主编,蔷薇书院创始人)、黄艳明(iceheart,晋江文学城创始人)、蒋钢(逐浪网创始人,红薯网创建者)、刘英(血酬,17K初始团队成员,曾任17K主编)、苏小苏(蛋妈,17K创建者之一,现任纵横中文网主编)、周文韬(SF轻小说副主编)、文舟(知名网文作者,纵横中文网创建者之一)、沈浩波(磨铁图书创始人)、戴和忠(曾任中国移动手机阅读基地总经理,现任中文在线执行总裁)、傅晨舟(咪咕数字传媒公司总监)、刘潇(阿米,长佩站长)、成湘均(掌阅创始人)、谢思鹏(掌阅文学前主编,代表掌阅文学审核信息;番茄小说主编,代表番茄小说核实信息)、陈炳华(欢乐书客创始人)、赖静平(RWX,英语翻译网站Wuxiaworld创始人)、孔雪松(GGP,英语翻译网站Gravity Tales创始人)、刘昱人(起点国际内容总监,代表阅文集团审核信息)、郭笑驰(白熊阅读创始人)、王晶(火星小说副总裁)、猫腻(著名网文作家,曾在爬爬E库发文)、唐家三少(著名网文作家,读写网、幻剑书盟重要签约作者)。

本书是“中国网络文学史料丛书”之一,此前已经出版的一部是《创始者说:网络文学网站创始人访谈录》(邵燕君、肖映萱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20年),感谢中国作协网络文学理论评论计划的支持!与之相关的史料研究还有《新中国文学史料研究·网络文学卷》(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共计120万字,即将出版)、《创作者说:网络文学“大神”作家访谈录》(进行中)。

这些史料整理工作是北京大学网络文学研究团队近十年积累的成果,几乎所有团队成员都参与了这一漫长浩繁的工作,本书署名的就有30余人。随着出版时间的推移,几次增补修订。我们的朴素愿望是,为自己的研究工作做一套方便可靠的案头工具书。希望也是您的。

                2022713

后记:所爱有经纬

李强

这本书是北大网络文学研究团队几批人接力的产物。“上编”“中国网络文学大事年表”的初版本是2015年的《中国网络文学大事记(19872015)》,团队成员此后每年都在编写年度大事记,不断丰富内容。编写过程中,大家选择事件的标准和叙述方式也明晰起来,便又返回去调整了一些旧内容。

整体来看,书的上下编构成了一部中国网络文学发展史的经纬。编年简史是经线,贯穿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的几十年历程,各文学网站(应用平台)的词条、简史和制度是纬线。一般来说,“经正而后纬成”,但在实际编写时,编年简史与各个网站的词条、简史在不断互相校准,几乎同时成型。

校准工作需要以大量史料为支撑,我们团队很早就在做网络文学史料收集与整理工作。后来,邵燕君老师应黄发有教授之邀,参与“十三五”国家重大出版工程“新中国文学史料与研究”项目,负责网络文学卷(《新中国文学史料与研究·网络文学卷》即将由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借此契机,我们团队的网络文学史料收集与整理工作更加系统化且深入。参与网络文学史料整理工作的人员,后来均成为编年简史和网站词条的作者,他们是:王鑫、项蕾、许婷、谭天、杨采晨、孙凯亮、徐佳、秦雪莹、田彤、刘心怡、郑林、李皓颖、龚翰文、柳浩贤、张旭、邢玉丹、马哲、雷宁、蔡翔宇等。团队已毕业成员郑熙青、高寒凝、薛静、王玉玊、张芯等也提供了重要帮助。在此向他们致以特别的谢意!在具体编写时,邵老师统筹全局,肖映萱、吉云飞和我负责指导、改稿,其中,肖映萱负责女频部分,吉云飞负责男频部分,我负责技术、政策相关内容和除类型小说网站之外的平台。

中国网络文学研究是热门领域,但一个研究领域要体系化、学科化,总需要有人去做基础性工作,爬梳剔抉,参互考寻。做基础工作的人,是拓路者,亦是垫脚石。这本书,包括整个“中国网络文学史料丛书”的学术价值多半在此处。我们团队做这些工作的初心,是给自己编一部称手的工具书。按邵老师的说法,北大网络文学研究团队是以“学者粉丝”的立场进行网络文学研究。“粉丝”在收集和整理资料方面,更贴近现场,熟悉内部脉络,容易获得第一手材料。这些资料在编织成经纬之后,才显现出学术价值。个人认为,以“粉丝”之爱,行“学者”之事,可能是北大网络文学研究最显著的特色。

说起北大,当年的北大未名站也是重要的网络阵地,可惜许多资料未能留下,但有几句诗流传颇广:“一望可相见,一步如重城。所爱隔山海,山海不可平。”这是littlesen同学在2005年所写。我们没有专门为他和北大未名站写个词条(当然,更没有为隔壁的水木清华BBS写),只是在编年简史相应位置叙述了其历史价值。这大概可以表明团队的专业眼光和“职业操守”,大家是“粉丝”,但也在努力做有史家眼光的“粉丝”——只选最有历史价值的,不选最亲的。

在整理材料时,大家都有意外收获,对自己热爱的平台、圈子有了新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大家可以在网络文学发展史的整体脉络中,知悉自己所爱的由来,理解它们是在怎样的环境下发展起来,又是怎样被我们遇到的。在这个过程中,大家自觉代入了个人的经验,也在大历史中确认了个人的位置。可以说,大家通过把“所爱”历史化,进而把自我给历史化了。对于“读网文长大的孩子”来说,这一点是很难得的。

我电脑里还存着当年定稿《中国网络文学大事记(19872015)》时的5张照片。照片里,一群人在邵老师办公室逐条修订大事记内容。陈新榜、肖映萱、王恺文、吉云飞、叶栩乔和我,或捧书或拿手机,有的在查阅资料,有的在争论。肖映萱和王恺文手速快,负责在电脑上直接修改文稿。我们从晚上7点一直改到夜深,结束后去南门的烧烤店吃夜宵,叫来了还在宿舍熬夜的“小师叔”傅善超。大家喝的是“牛二”或白开水,满脸兴奋。大家碰杯的时间,是20151210日凌晨332分。

照片定格的是一个瞬间,却能让人想起无数类似的时刻。照片里的一些人,乃至编写本书的大多数人,都没有继续从事学术研究,但对大家来说,能把自己喜爱的内容分享出来,就是一种快乐了。绘制经纬,是为了让这些分享更有秩序感和精确性。

所爱有经纬,山海皆可平。当初我们带着各自所爱相聚,绘就了此书经纬,究竟它们可以“平”多少网络文学研究的山海,还有待使用者们的检验。因为技术的局限,我们在挖掘和运用网络文学史料时难免存在问题,真诚期盼同人们的批评指正。

202288

转自:“博雅好书”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