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德山(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来源:《思想理论教育》2023年第06期
摘要
中共党史党建一级学科的诞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领导人民为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必然要求,是与这一必然要求相适应的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迫切要求,也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任务所在。“中共党史”和“党的建设”两个学科(或专业)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学科只有拥有了自己独立的知识体系,包括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并处理好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才能正常、健康地发展。要围绕“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开展中共党史党建一级学科建设,要明确指导思想,夯实基础积累,打开思路眼界,敞开大门办学科。
关键词
中共党史党建;一级学科;学科建设
2021年1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发布《关于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专业目录〉及其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的函》,将原隶属于政治学一级学科的二级学科“中共党史”和原隶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二级学科“党的建设”合并,增设为法学门类的一级学科“中共党史党建”。这是我国高校学科布局调整的大事,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进程中的大事,也是与之直接相关的党史工作、党建工作的大事。一年多来,关注增设“中共党史党建”学科的人们对这一新的一级学科如何建设开展了广泛热烈的讨论。本文在此基础上从价值、经验、命题、路径等四个方面展开一些讨论。
一、中共党史党建一级学科建设的价值
中共党史党建一级学科的诞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领导人民为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必然要求,是与这一必然要求相适应的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迫切要求,也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任务所在。
新时代“四个伟大”的必然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就是要在先辈不懈奋斗的基础上,领导人民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实现这一“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必须建设“伟大工程”,必须推进“伟大事业”。“四个伟大”“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1]坚持以自我革命的精神加强党的建设,以保证“坚持党的领导”正确有效,不但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经验总结,而且是一百多年来奋斗的规律性提炼。[2] 从这个意义上看,党史工作、党建工作在党的全部工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学好党史,弄通党建,对人们在新时代做好各项工作具有基础性、关键性作用。这是新时代加强中共党史党建学科建设的重要实践价值所在。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迫切要求。“人类社会每一次重大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重大发展,都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变革和思想先导。”[3] 古今中外,概莫能外。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的健康发展和实践价值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思想、经济、改革、文化、治党等各个领域,都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更好发挥作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可以也应该大有作为。”[4]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作为哲学社会科学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共党史学科和党的建设学科的建设。在中共党史学科建设方面,早在2010 年7 月召开的全国党史工作会议上,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的习近平同志提出了中共党史“三史合一”的创见,对中共党史研究和学科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学习和研究中共党史的实践意义,认为对于广大党员和干部来说,党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最好的营养剂”、“最好的清醒剂”、“最好的防腐剂”;要通过学党史达到“明理”、“增信”、“崇德”、“力行”的目的。2022 年1 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用好干部教育培训机制,继续把党史作为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必修课、常修课。要用好学校思政课这个渠道,推动党的历史更好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发挥好党史立德树人的重要作用。”[5] 在党的建设学科建设方面,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战略方针,进行伟大自我革命实践中,高度重视党的建设研究和党的建设学科建设工作。2016年3 月、2022 年1 月,习近平总书记分别对全国党建研究会第六次、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全国广大党建工作研究者为构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不断完善党的建设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2016 年5 月,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将党建与经济、政治、法律、文化、社会、生态、外交、国防等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领域相提并论,予以强调。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任务所在。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新时代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界的神圣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6]2022 年4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7] 在当下,中国特色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而将“中国共产党领导”视为研究对象,并进而设立与之直接相关的学科,目前也只有“党的建设”、“中共党史”两个学科。它们各自研究什么?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学科评议组编写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一级学科简介》在介绍“党的建设与中共党史”时明确该学科 “以政党政治和政党活动为对象,专门研究政党活动规律性,研究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及其历史发展,研究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经验,以及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提高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尽管这是按照政治学一级学科建设标准提出的要求,以概念内涵逐渐缩小作的阐述,但该文件特别强调这一学科的理论价值,“中国共产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领导作用,决定了党的建设和中共党史研究在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8] 如果以此文件颁发十年后中国共产党从党的地位和作用的角度所揭示的党的活动和建设规律新认识,如“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抓好党建就是最大政绩”、“自我革命是党为跳出历史周期率给出的‘第二个答案’”等论断内容看,中共党史党建学科建设的理论价值远非过去所能比拟。可以说,目前这一学科最能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尤其是它对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的健康发展具有无可代替的政治上和思想上的根本保证作用。
二、新时期以来中共党史和党的建设两个专业(学科)建设的发展状况
从学科建设发展过程看,中共党史和党的建设长期以来一直是联系紧密的学科类别,但发展过程颇为曲折,积累了一定经验,也有一些教训。以“党的建设”为叙述主体,“党的建设”与“中共党史”关系为内容,并结合大的历史背景进行分析,其发展过程大致可概括为四个阶段。
一是内含式发展,即“党的建设”专业包含在“中共党史”专业内。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一致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实事求是地评价了新中国成立32 年间中共党史、新中国史上的功过是非,彻底否定了“文化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实事求是地评价了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中的历史地位,充分论述了毛泽东思想作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的伟大意义。这些使人们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党史、国史兴味陡增。同时,如何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根本组织原则和集体领导制度,坚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作风和传统,也成为理论界关注的热门党建话题。1983 年3 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决定公布《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授予博士和硕士学位的学科专业目录(试行草案)》,将“中共党史(含党的学说与党的建设)”确定为法学门类政治学一级学科下属的二级学科。1990 年10 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正式批准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将其正式定名“中共党史(含:党的学说与党的建设)”学科,成为隶属于政治学一级学科的二级学科,并强调“本目录中有16 个二级学科带‘(含∶)’,括号中的内容是对二级学科所包含内容的强调或补充,其学位授权和研究生培养除医学门类中有关学科按括号中的内容进行外,其他学科均按二级学科进行”。不可否认,从1970 年代末到1990 年代初,“中共党史”在通史编纂、资料整理、专题研究、实地调研等方面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其主要原因除社会大环境外,高考制度恢复后,不少与新中国几乎同时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对中共党史有着天然的亲近感;高校开设的公共政治理论课中,1980 年得以恢复的“中共党史”(1959年该课程就以马列主义基础课程的性质正式作为高等学校的公共必修课),及后改成的“中国革命史”(1986 年)是在校大学生以至非全日制大学教育的必修课。不过,“中共党史”专业中内含的“党的学说与党的建设”在高校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个别高校在1950 年代末就专门设置“中共党史”专业,且内设“党的建设”(党建)教研室(组),到了1980年代初期则撤销教研室,将“党建”教研人员编入其他教研室,“党建”仅作为一门课程开设。其他绝大多数高校则连专门课程都没有。
二是并列式发展,即“党的建设”与“中共党史”并列为两个相互依存的政治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的两个重要专业。1989 年邓小平总结改革开放后党的各方面工作经验教训时强调:“常委会的同志要聚精会神地抓党的建设,这个党该抓了,不抓不行了。”[9] 十三届四中全会后,党中央一方面高度重视党建工作,另一方面加强了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环境下党建规律的探索,提出了“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的方针。尤其是新世纪初“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为把党建设成为适应历史方位变化、引领时代潮流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明确了方向。十六大后,党中央在提出科学发展观的同时对党的建设提出了科学化要求。在实践工作中,党内学习教育活动加深了人们对党建工作的认识。这种高度重视党建工作的举措在新世纪后也引起了境外学者的关注。正是在这一背景下,2011 年,国务院学位第六届学科评议组编写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一级学科简介》中将“中共党史(含:党的学说与党的建设)”更名为“党的建设与中共党史”,仍然作为隶属于政治学一级学科的二级学科。“党的建设”不但从原来的“(含∶)”中走了出来,与“中共党史”并列,而且排到了它的前面,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10] 不可否认,无论是“中共党史”,还是“党的建设”在上世纪90 年代后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在“中共党史”方面,研究对象进一步明确,研究成果丰硕,研究机构健全,学科自信进一步增强。[11] 在“党的建设”方面,一些高校顺应形势发展,专门开设党建课程,编写适合高校学生使用的党建教材,有的还恢复了教研室设置。特别是一些原来从事中共党史、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等学科的研究者转行到党的建设研究领域,壮大了这一学科的建设力量。当然,也不可否认的是,这两个专业(学科)都存在发展的局限。一直从事“中共党史”研究的人们逐渐发觉,自身学科定位不明,面临边缘化的尴尬;学术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重复研究现象严重;学科建设队伍流失、脱节;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影响很大。[12] 而一些长期从事“党的建设”研究的人则认为这一专业研究的成果往往出现时政化多、实践性少,政策诠释多、理性探索少,倒填年月多、以史带论少等现象,尤其是不少作品生搬硬套西方政党学理论的话语、范式,得出了许多匪夷所思的结论。
三是分离式发展,即“党的建设”与“中共党史”分属于不同一级学科。党的十八大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治国理政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并将“全面从严治党”置于其中的根本政治保证地位,反复强调“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党的建设”专业也受到了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2016 年12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支持有条件的高校在法学门类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设置党的建设二级学科”。2017 年7 月,国务院学位办下发《关于推进部分学位授予单位设置“党的建设”二级学科的通知》,“党的建设”由此正式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的第七个二级学科。2018年,全国首批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始招收“党的建设”硕士、博士研究生,到2021 年全国近40 所高校招收该专业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每年全国高校“党的建设”学科召开的大型学术研讨会近30 场。把“党的建设”学科归到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之下,有其内在必然性,尤其是它下设的五个研究方向更彰显了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中国与外国、顶层设计与基层作为相联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特点。与“党的建设”学科蓬勃发展相比,依然留在政治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中共党史”学科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学科焦虑:一则显然无法继续承担起2011 年改名时所赋予的研究重任;二则至少从1990 年代后它与政治学的其他二级学科发展的融入度越来越小,是继续留在政治学一级学科,还是归属中国史一级学科,抑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从业者莫衷一是;三则越来越多的“中共党史”研究者转入“党的建设”学科,人才短缺。毫无疑问,如果离开“中共党史”这个学科的经验知识基础,仅仅用从概念到概念的推理方式,或是为说明某个理论观点的正确性而实用性地剪裁史料,或是罔顾基本原理和基本史实的现实调研,所形成的成果结论无法令人信服。“党的建设”学科如果离开了“中共党史”学科支撑,其研究结论往往会成为无根浮萍。
四是融合式发展,即设立“中共党史党建”一级学科。“党的建设”和“中共党史”再次融合成一个专门的学科,而且不再是某个一级学科下的一个二级学科,是与它们原来分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政治学”并列的一级学科。但这个学科怎么建设?“中共党史”、“党的建设”以及其他学科的专家展开了热烈讨论。有人认为,这一学科应该像2011 年前那样,以“中共党史”为主体,“党的建设”为附属,后者为前者服务;有人认为,党建应该是一个与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科技、军事等一样的学术门类,“中共党史”自然会包含其中;有人从学科发展过程和现实处境出发认为,即使“中共党史党建”成为一级学科,也要借鉴历史学、政治学或政党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共同建设、共同发展、相互支撑;等等。但讨论者均认为“中共党史”和“党的建设”应该“融合”(笔者认为“融入”似乎更为恰切)发展。
以上四个阶段的发展状况说明:一是学科的设置、建设、发展、调整是国家各项事业发展进步的结果,也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根本任务是为国家发展服务。二是“中共党史”和“党的建设”两个学科(或专业)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离开党建去研究党史,就会失去方向,不知道在研究谁的历史;离开党史去研究党建,就会丢掉根本,难明白源流所在而成为空中楼阁。三是一个学科只有拥有自己独立的知识体系,包括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并处理好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才能正常、健康地发展。
三、中共党史党建一级学科建设的主题
在关于“中共党史党建”一级学科如何建设的讨论中,人们大多关注的是这个一级学科下应该包含哪些二级学科,以及这个学科的性质到底是什么,但对它的研究对象和存在价值缺少关注,这也是争议不断的重要缘故。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对这个问题给予明确的答案。本文试作回答。
第一,确定中共党史党建一级学科特定的研究对象和存在价值是必要的,也是其立足之基。任何一门哲学社会科学的一级学科都有对自己的特定研究对象的说明。以“中共党史”和“党的建设”曾经归属的一级学科为例:“中共党史”作为二级学科归属于一级学科“政治学”,政治学是研究社会政治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是哲学社会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学是研究以国家现象为核心的各种政治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其研究宗旨在于揭示人类社会政治关系形成和发展的本质联系和规律性,创立并不断发展和完善科学的政治思想理论,用以指导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13] “党的建设”作为二级学科归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无产阶级政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指导思想,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人们观察当代世界变化的认识工具,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真理。[14] 以此为借鉴和基础,说明中共党史党建学科的特定研究对象和存在意义是十分必要的,否则无以生存,更谈不上发展。
第二,确定中共党史党建一级学科特定的研究对象和存在价值是可能的,也是可行的。一方面,学界对“中共党史”和“党的建设”这两个学科的研究对象一直有比较正规的阐述,如党的十八大以来,学界普遍认为,“中共党史”作为高等院校的一门学科,是专门研究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不懈奋斗、不怕牺牲、理论探索、为民造福、自身建设的历史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党的建设”作为高等院校的一门学科,是专门研究马克思主义政党,主要是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历史过程、本质特征、基本经验、基本规律,并用以解释、回答和解决党的建设重大现实问题的学科。它是包括党的建设理论、党的建设历史、党的建设实践的具有紧密内在联系的科学知识体系。[15] 另一方面,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2017 年7 月印发的《关于推进部分学位授予单位设置“党的建设”二级学科的通知》对该学科的培养目标、研究方向等都作了原则性规定。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18 年1 月印发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对“中国共产党历史”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等作了原则性规定。尤其是各自的“培养目标”充分体现了学科存在的价值,如“党的建设”培养“能够在党政机关、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等部门从事党政管理、理论研究和教育教学等工作的高层次专门人才”;“中国共产党历史”培养“能胜任与本专业相关的理论研究、宣传、教学工作,胜任学校学生管理以及党政群团、企事业单位的实际工作”的人才。
第三,围绕“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开展中共党史党建一级学科的建设。《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要求全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要牢记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决不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以行百里者半九十的清醒不懈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6] 这一根本问题的揭示,为中共党史党建一级学科的建设明确了方向,至少“是什么”是“党的建设”必须回应的首要问题,而“要干什么”(或者“干了什么”)则是“中共党史”应当回答的基本问题。这一根本问题其实在《决议》中已经有了完整、准确的答案。因此,中共党史党建一级学科的建设必须以《决议》的内容和精神为依据,重新总结学科建设经验,审视学科建设的现状,以适应新的时代要求。基于这些认识,笔者认为,中共党史党建一级学科是一门在坚持历史和现实相统一、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原则下,以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为核心命题,研究以中共党史、党建为主要内容而又涵盖与中国共产党直接相关的所有问题和现象,并揭示其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科学。学科建设的价值在于:充分反映哲学社会科学的中国特色;理性、真实展现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历史和形象;为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建言献策,发挥“资政”智库作用;为党和国家培养科研人才和治国理政的后备人才,发挥育人作用。
四、中共党史党建一级学科建设的路径
中共党史党建一级学科如何建设?结合关注这一学科建设的专家的一些看法,大体可以归纳为以下几条:
其一,指导思想要明确。首先,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一样,中共党史党建一级学科在建设中也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不仅仅因为科学理论和根本方法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因为这一学科所研究的对象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理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为指导思想的。学科的建设要以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 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其次,要以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建设和发展的重要论述、关于如何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重要论述、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指导。再次,要以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共产党历史的重要论述、关于全面从严治党和伟大自我革命的重要论述为指导。这样才能保证中共党史党建一级学科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其二,基础积累要厚实。中共党史党建一级学科建立的基础分别是从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分离出来的“中共党史”和“党的建设”二级学科,而且“中共党史”还被业内不少人认为应该属于历史学门类。笔者认为,建设好中共党史党建一级学科至少必须同时具有这三种学科的知识、方法积累。从政治学学科来看,政党政治是近代政治区别于古代政治的显著标志,不了解近代以来的政党政治就难以理解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及其实践形式,也就不能理解中国共产党的政党理论、党建理论和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换言之,就不了解中国共产党“是什么”。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来看,中国共产党一百多年来取得的光辉成就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进行的,其实践活动完全是按照“不断革命论”与“革命发展阶段论”相结合的共产主义革命理论展开的。不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就不可能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这么干”。从历史学学科来看,历史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中共党史”曾归属于政治学学科,但它是这一学科中历史性较强的学科。“党的建设”学科如果缺少了历史的视野,就缺少了深度和厚度。中共党史党建一级学科如果不重视本身的纵向度关切,就不可能了解中国共产党“干了什么”和“怎么干的”。只有在尊重学科发展历程和经验的基础上,将至少这三门直接相关的学科基础打牢,才能真正形成中共党史党建一级学科自身的知识体系。
其三,思路眼界要打开。目前讨论中共党史党建一级学科的大多是在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学者,在讨论该学科建设和发展时大多强调要顾全大局,即不能以削弱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为代价去建设中共党史党建学科。还有的人停留在2011 年“党的建设与中共党史”学科设置时,甚至这之前的思路思考中共党史党建学科的建设。笔者以为,两者的思路都有待拓展。一是中共党史党建学科的建立和发展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持续发展并不矛盾,反而会对其进一步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二是中共党史党建学科的建立是新时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产物,只有认真学习,弄懂弄通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相关问题的重要论述,以及党和国家相关重要文件精神,才能明确该学科的建设方向和价值所在。三是“中共党史”和“党的建设”只是这一一级学科的基础学科,从党和国家的要求,及学科自身的发展趋势看,学科建设前景广阔。
其四,学科建设大门要敞开。学科交叉,或交叉学科,是当今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的一大特色。中共党史党建一级学科的设立正逢其时,敞开大门办学科是其得以健康发展、壮大的重要动力。一方面,在相关一级学科的基础上深化与它们所属二级学科、研究方向之间的联系,汲取其他学科建设经验是中共党史党建一级学科建设的内在要求。根据目前学科发展状况和趋势,从历史学角度看,研究领域由远而近,依次为人类文明史、中华文明史、世界工业文明史、社会主义思想和运动史、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当代史、中共党史(含中共思想史、中共党建史等),以及各种与之相关的专题史、阶段史,是中共党史党建学科应具备的史学知识基础,由此形成纵向思考的学术自觉。从政治学角度看,研究领域由宽到窄,依次为政治学理论、政党政治原理、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中国政党政治理论、中国共产党党建理论,以及相关专题研究,是中共党史党建学科应具备的理论知识基础,由此形成横向思考的学术自觉。从马克思主义理论角度看,研究领域由广到深,依次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科学社会主义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及成就、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理论体系,是中共党史党建学科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基础,由此形成整体思考的学术自觉。此外,其他哲学社会科学以至自然科学每前进一步,中共党史党建一级学科也需及时跟进,作出未来发展可能性判断。如此,方能使学科建设始终充满活力。
参考文献:
[1] 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 [Z].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11-12.
[2][16]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70-71,72.
[3][4][6] 习近平. 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3,7,15.
[5] 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继续把党史总结学习教育宣传引向深入 更好把握和运用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N]. 人民日报,2022-01-12.
[7] 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N].人民日报,2022-04-26.
[8] 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一级学科简介[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17.
[9] 邓小平文选,第3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14.
[10] 杨德山. 关于高校“党的建设”学科建设中四重关系的几点认识[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3).
[11][12] 王炳林等. 中共党史学科基本理论问题研究[M]. 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6-8,8-10.
[13] 政治学概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1,6.
[14]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2,16.
[15] 欧阳淞. 中国共产党党的建设基本问题研究[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1.
转自:“马学研究”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