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新书推荐|《归去来:不一样的陶渊明》

2023/8/28 18:19:32  阅读:38 发布者:

归去来兮——还原一位 “和旧说不同”、活在人间的陶渊明

基本信息

作者:顾农

书号:ISBN 978-7-101-16253-0

出版时间:20237

定价:78.00

开本:32

装帧:精装

字数:340千字

页码:442

CIP分类:k825.6

主题词:陶渊明 人物研究

上架建议

历史 人物 陶渊明

编辑推荐

1.被捧上神坛的陶渊明其实并不神。书名“归去来:不一样的陶渊明”精确传达了本书的主旨,让被神话的陶渊明重新回到人间。晋宋以来,人们普遍看好陶渊明,认为其诗文是超一流的,人也代表着理想人格,政治上忠于东晋、耻事刘宋,进而被塑造为“政治原则正确,道德情操高尚”的“标兵”。这种“忠愤说”让陶渊明成了近乎神坛上的人物。作者从陶渊明的家世、人生、思想、诗文、反复出仕归隐的经历等方面逐一分析驳斥,力图还原一个与旧说不同、切近历史真实的陶渊明。

2.生活在人间的真实的陶渊明。陶渊明祖上家世显赫,但至父辈家道中落,经济不宽裕,生活并非诗酒花茶围绕的轻松,而是十分清苦。他出仕为官的主要目的在于经济利益而并不包含多少高远的政治宏图,其经历也是很有特点的,频繁地辞职、找工作,往返于体制内外,反复出仕,反复归隐。最终选择世俗化隐居方式,在平淡无奇、人人可学的日常生活中安顿自己的精神家园,而非传统隐士那样离群索居。陶渊明作为父亲很通达,虽然望子成龙,甚至编写家庭教材,但看到儿子们不肯好好读书,亦不勉强。陶渊明性嗜酒,爱读书,喜游览,好交友……这些经历都成为他诗文创作的素材,故而他的诗作中饱含着从切身生活中获得的哲理,既真且诚,读来有着强烈的共鸣感。

3. 在诗文中读懂陶渊明。论数量,陶渊明的诗文并不算多,但质量极高,影响极大。作者除了将陶渊明的经典诗文恰到好处地贯穿于整本书的论述中外,还专辟一章诗文选析,带领读者去认识诗文背后的陶渊明,从而读懂陶渊明。阅读陶渊明,就像是在阅读自己。借酒消愁,不得不接受现实,“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光阴不再,应及时努力,“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4.行云流水般的文字,妙趣横生,更有思考点。作者是魏晋文学史研究大家,相关著述颇丰,对鲁迅亦有深刻而独到的研究,魏晋自由的风度和鲁迅的犀利文笔在作者的文字中都有着深深的痕迹,渗透骨髓而又举重若轻的幽默感,思想自由但止于当止、关照当下的精彩点评,背后引发的是今人强烈的共鸣和深长的思考。

5.精致典雅的装帧设计。主书名设计醒目,副书名采用烫金工艺。封面选用明仇英的《桃花源图》,意在向读者传达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桃花源。书前配有多幅彩插,供读者领略宋元至明清以来名家画笔下的陶渊明的风采。

内容简介

陶渊明归隐之前曾断断续续地当了多年小官,归隐之后也只是一位地方名流、社会贤达,文坛上并没有太高的地位,他的诗风不符合当时的主流、时尚。但是后来地位越来越高,从“隐逸诗人之宗”一变而为东晋之忠臣和遗民,一位传统政治道德的标兵。

本书在两卷十二章的篇幅里,以诗文补史,讲述陶渊明反复出仕、反复归隐的人生轨迹,分析其思想的庞杂性、委运任化的人生哲学,以期还原出“一个和旧说不同的人物”,一个生活在人间的切近历史真实的陶渊明。只有把陶渊明请下神坛,而我们自己则站起来平视这位大诗人,才能看清他的优异之处,才能真正读得懂他——热爱生活,视死如归。

作者简介

 

1944年生,江苏泰州人。196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专业,后为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一度兼任中文系主任,现已退休。多年来,主要致力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史及鲁迅研究,著述颇多,出版有《魏晋文章新探》(1999)、《建安文学史》(2000)、《听箫楼五记》(2004)、《千家诗注评》(2006)、《文选论丛》(2007)、《四望亭文史随笔》(2012)、《从孔融到陶渊明——汉末三国两晋文学史论衡》(2013)、《与鲁迅有关》(2014)、《谈非常谈》(2016)、《诗人鲁迅》(2020)、《己亥随笔》(2021)、《中国中古文学史》(2022)等。

      

引言

陶渊明的人生

第一章 家世与著作

  一、 寻阳陶氏始迁祖陶侃

  二、 陶渊明的家族情感

  三、 陶渊明的家世与生平

  四、 陶渊明的生年与享年

  五、 有晋征士陶渊明

  六、 高水平全科作家

第二章 初仕与初隐

  一、 江州祭酒

  二、 二十初出茅庐“远游”

  三、 陶渊明与盘踞江州的桓氏家族

  四、 以诗补史说初仕

第三章 反复出仕与反复退隐

  一、 陶渊明的螺旋形怪圈儿

  二、 到桓玄的帐下效力

  三、 为自由退场

第四章 赋《归去来兮辞》彻底归隐

  一、 “终怀在归舟,谅哉宜霜柏”

  二、 “自免去职”,挂冠而去

  三、 不宜呆看“五斗米”

第五章 归隐后的生活

  一、 脱离传统的世俗化归隐

  二、 归隐也是需要经济基础的

  三、 务农、饮酒、读书、游览、交友

  四、 “寻阳三隐”

第六章 晋、宋易代与所谓“忠愤说”

  一、 沈约论定陶渊明“耻复屈身后代”

  二、 赵宋学者归纳提炼“忠愤说”

  三、 给《述酒》翻案

  四、 “忠愤说”被扩大化

  五、 过度诠释的可怕和特点

  六、 无中生有的“忠愤”

陶渊明的诗文与思想

第七章 陶诗七说

  一、 行役诗

  二、 田园诗

  三、 饮酒诗

  四、 读书诗

  五、 赠答诗

  六、 游览诗

  七、 咏怀诗

第八章 陶文三看

  一、 《桃花源记》

  二、 《与子俨等疏》

  三、 “大文弥朴”,“鸿文无范”

第九章 小说家陶渊明

  一、 《搜神后记》是伪书吗

  二、 神仙鬼怪与不凡的历史人物

  三、 故事桃花源

第十章 家庭教材《五孝传》与《四八目》

  一、 真伪之辨

  二、 品德教育与历史知识教育双管齐下

  三、 编撰家庭教材与诗文创作贯通

第十一章 陶渊明的思想与艺术

  一、 接受前代思想的庞杂性

  二、 复古主义社会理想

  三、 陶渊明的人生哲学

  四、 艺术上的创新

第十二章 陶诗陶文选析

发抒“匡扶世道”之热肠(《停云》《时运》《荣木》)

自嘲自讽(《乞食》)

“清歌散新声,绿酒开芳颜”(《诸人共游周家墓柏下》)

深得酒中趣(《连雨独饮》)

南村的丰富生活(《移居》)

送的什么客(《于王抚军座送客》)

低沉而悲凉之作(《悲从弟仲德》)

“聊且凭化迁”(《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

牢骚太盛(《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

仕与隐的矛盾(《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

寝迹衡门,还是踏上平津(《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

明智冷静地对待意外(《戊申岁六月中遇火》)

醉后自娱(《饮酒》)

游戏之作(《止酒》)

关于救济与接受的人情物理(《有会而作》)

记录土风(《蜡日》)

感悟人生(《拟古》)

复杂的人生思考(《杂诗》)

贫士大谈贫士(《咏贫士》)

“放意乐余年,遑恤身后虑”(《咏二疏》)

“惜而哀之,不以为非”(《咏三良》)

“死知己”还是“勇且愚”(《咏荆轲》)

“奇文共欣赏”(《读〈山海经〉》)

鸣雁南飞,贫士叹息(联句)

了解陶渊明的首选之作(《感士不遇赋》)

“摩登”陶渊明(《闲情赋》)

陶渊明的精神自传(《五柳先生传》)

“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读史述九章》)

兄妹情深(《祭程氏妹文》)

“尔知我意”(《祭从弟敬远文》)

非后人伪作(《尚长禽庆赞》)

陶渊明接受史零札

颜延之《陶征士诔》七释

白居易与陶渊明:和而不同

王夫之论陶渊明:“不可形之于言而托之诡词”

梁启超论陶渊明

鲁迅论陶渊明及其方法论启示

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章节

为自由退场

先前陶渊明在居丧期间写过一首很值得注意的诗,这就是元兴二年(403)的《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

寝迹衡门下,邈与世相绝。顾盼莫谁知,荆扉昼常闭。

凄凄岁暮风,翳翳经日雪。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

劲气侵襟袖,箪瓢谢屡设。萧索空宇中,了无一可悦。

历览千载书,时时见遗烈。高操非所攀,谬得固穷节。

平津苟不由,栖迟讵为拙。寄意一言外,兹契谁能别?

诗的前一半痛陈自己在衡门之下饥寒交迫的苦况,不当官,经济方面问题很大啊。“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这样好的雪景,自己也无心欣赏,只觉得“了无一可悦”,自己已经穷得顾不上审美了。

“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论语·卫灵公》),而陶渊明在这首诗中承认自己是“谬得固穷节”:本来并不想如此,而是实逼处此,没有办法。“平津苟不由,栖迟讵为拙”二句说,出仕乃是光明大道(汉儒公孙弘任宰相,封平津侯),退隐则是不得已而求其次,但他又自我安慰说,既然前一条路走不通,那么退回故园也还不能算是“拙”。

陶渊明这时本心深处并不打算“拙”,并不想固守其穷,只不过没有更好的出路。这同他几年后主动归隐、“守拙归园田”(《归园田居》其一),心情是完全两样的。到归隐后,“拙”已经成为他引以为自豪的品格,而非现在似的无可奈何了。

居丧期间的陶渊明又写过几首四言诗,如《停云》《时运》《荣木》等,流露了急于出山的迫切心情,又忽然为外祖父孟嘉写传,大讲其人与桓温的亲密关系。凡此种种皆大有向桓玄致敬的微意。

关于陶渊明两度为参军的经历,史书中只是一笔带过。从过去他为官的经历看去,他的目的应当仍在经济收入,因为丧母须花大笔的钱,又闲居数载,经济上必有问题。至于最后一次充当彭泽令,经济因素尤其明显,他在《归去来兮辞》的小序中不仅明确地说到这一次复出可望有一笔不菲的“公田之利”,也就是充当县令的官俸,而且说起过去历次出仕都是“口腹自役”——为了吃饭而奔忙。

陶渊明当官相当于后人为解决生计而谋职。

但是除了要吃饭,他还需要自由,精神生活的意义决不下于物质生活。县令本来也还是可以当的,这同在州里担任“吏职”要时时看上司的脸色、听领导的吩咐不同;可是一个郡里下来的纪检官员督邮忽然对他产生了意外的影响,《宋书·隐逸·陶潜传》载:“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解印绶去职,赋《归去来》。”“公田之利”固然重要,个人自由价值更高,如果鱼与熊掌不可得兼,则舍鱼而取熊掌,于是即日解印绶去职,回故乡隐居。

陶渊明又画了一个始于出仕搞创收,终于退场要自由的圆圈。

陶渊明归隐以后,也曾有人劝他东山再起,他不同意,说是“吾驾不可回”(《饮酒》其九)。“义熙末,征著作佐郎,不就。”(《宋书·隐逸·陶潜传》)言行一致,态度坚决。

此时陶渊明日子过得潇洒,不愁生计,一度还有“我土日以广”(《归园田居》其二)的大好形势,稍后发生一次火灾,损失甚巨;到他晚年,经济状况更差,所以当刘宋王朝有意请他出山的时候,他准备接受,只不过很快到来的死亡把这一切都结束了。

萧统《陶渊明传》载:“元嘉四年将复征命,会卒,时年六十三。”元嘉是宋文帝的年号。此事虽未能实现,但齐梁时代的诗歌评论专家仍称陶渊明为“宋征士”(钟嵘《诗品·中》),唐初编修的史书也是如此(《隋书·经籍志》著录“宋征士《陶潜集》九卷;梁五卷,录一卷”)。

对刘宋王朝的召唤陶渊明之所以“将复征命”,无非是因为想解决经济上的困难。晚年的陶老身体很差(“躬耕自资,遂抱羸疾”),多日躺在病床上(“偃卧瘠馁”),正是在这样实在难以为继的困窘处境中,他表示可以考虑复出,可惜这已经来不及了。

为了生活,创收是必须的,但自由高于创收,而生命又高于自由。最好是既有较多收入而又相当自由,可惜这两者不容易兼顾。陶渊明在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两端中摆来摆去,多次往返于体制内外,先后画出了一个又一个圆圈而始终未能得到圆满的解决——就在这种反反复复的折腾中,他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转自:“初见好书”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