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科泰催化 ,作者科泰催化 容容
早年我的老师跟我们讲过电催化的四个层面:
1. 相结构和形貌结构(合成十八般武艺)
2. 原子结构(配位环境)
3. 电子结构(成键作用)
4. 电催化性能
这个关系是递进的,我把它延伸开来分析一下。
首先要有一手的合成本领,能合成精准的相结构(如α相、β相、1T、2H、复合相、无定型等等)、形貌结构(如纳米颗粒、团簇、单原子、二维纳米片、纳米棒、核壳结构等等),这是做电催化的基础。
不同的合成方法会影响催化剂的相结构或形貌结构,尽管还是同一个物质,但性能就有可能不一样了,这是因为相结构或形貌结构的改变影响了它的原子结构,也就是配位环境发生了改变。比如MoS2常见的有1T相和2H相,稳态的2H相具有半导体性质,当被用作HER时,性能远不如金属性质的1T相。2H-MoS2作为半导体相,其带隙会随层数的降低而降低。
MoS2的1T相和2H相
从图可以看出MoS2是层状结构,不同的层数堆叠产生的不同相结构。
类似的,其他二维材料也可以通过减薄来提高其导电性、暴露更多活性面积;无定型结构会产生更多不饱和活性位点。原子结构是可以通过合成来控制的,主要是控制活性位点处的配位环境,而配位环境的改变会改变其电子结构,影响中间体的成键强度。
NiOOH和NR-NiOOH原子结构示意图(10.1038/s41586-022-05296-7)
物质的物理和化学性质,都是由其内部的精确结构和显微组织所决定的。物质显微结构的精确匹配,由原子间的不同轨道重叠所决定,最终使不同物质具有不同动态行为的电子,表现为物质的不同性质。比如,各类化学键、导体和半导体的能带等,均涉及原子轨道和分子轨道的组合和再组合等纷繁杂化的相互作用。
电子轨道波函数
因此,人们若想精确揭示物质微观结构,势必需要掌握原子轨道和分子轨道的能级结构和相互重叠情况。轨道间的不同重叠程度,造成原子核外价电子层的电子排布呈现差异,甚至使原子或分子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质,最终影响电催化性能。
平面四边形NiO4的分子轨道示意图(10.1038/s41586-022-05296-7)
我们在刚接触电催化的时候,肯定最先了解到的是材料,在掌握材料的合成方法之后,试着去分析不同材料或者相同材料不同相/形貌结构所造成的配位环境不同,进而引起的电子结构自旋/排布不同对中间体吸附强弱的影响,最终影响性能。
同样可以倒推,根据性能结果,推测可能的电子结构影响来源的原子结构差异,倒过去优化合成过程。
这套理论对我来说一直很受用,在分析这些问题的时候,我喜欢闭上眼睛,把自己缩小再缩小,想象自己变成一个原子或电子,与其他原子一起处在晶胞结构中。
想象着我作为催化剂活性位点周围的一个原子,看着活性位点处的原子/分子是如何发生吸附、转化、分离,使得我与周围的原子被拉伸、挤压、变形,使得我周围的电子云交盖、离域、转移;
或者想象我作为一个反应物分子,是如何在活性位点被接纳、与周围原子发生电子相互作用,最终我变成另外一个物质走了;
有时候我会带走一个晶格中的原子跟我一起私奔(OER中LOM机理),长此以往造成它们家庭破裂(结构坍塌稳定性下降);
我也会想为什么活性位点不接纳我,是不是我带的电子太多了跟它们排斥(亲核反应受阻);为什么周围原子不愿意跟我玩,是不是我不愿意跟它们分享我的电子(电催化N2合成NH3);但是跟它们玩太好了,它们又不舍得放我走了(催化剂中毒)。
为什么反应物不喜欢到我这来,是不是我没有给它提供位置(空间位阻),还是没有给它的电子提供位置(电荷排斥);为什么反应物不愿意分享它的电子,是不是我没有先分享自己的(电荷离域);为什么反应物反应完了搁这赖着不走(成键太强脱附困难);诶诶,别走啊,我没说你,你还没反应完呢。。(中间副产物增多)
有时候我会在反应过程中被踢出家门(电氧化重构原子溶出),有时候我还能厚着脸皮再回来(再沉积),但是它们不欢迎我被挡在门口(阴离子表面吸附),有时候帮人招揽顾客(质子受体协同催化),有时候抵御外侵(电解海水保护层),有时候却把客人都吓跑了。。(阻碍活性位点)
我也在想为什么电活化性能提升,是不是我踢出去的那些原子给外来反应物提供了位置(增加配位不饱和活性位点),但为什么反应一段时间性能又下降了,难道是原子们没有好好干活传递电子(导电性变差),还是我踢出去的太多了(结构坍塌),那些人还像个门神一样在门口守着呢。。
我的电子在我周围是怎么运转的,它们的轨道能级是多少,都有好好地站岗吗?(轨道电子排布);我该怎样排布我的电子才能好好地接纳反应物(eg轨道电子占有率),让它们跟我保持适当的关系不远不近(Sabatier原理),那个时候我的轨道电子又是如何与反应物电子发生相互作用的?(分子轨道理论)
我作为一个电子,在原子核外特定轨道绕核做高度运动时也是有原则的(能量最低原理、泡利不相容原理、洪特规则),跟什么电子玩才能满足这些规则,实验上又有什么表现?我的状态既然是我的原子主人和它的小伙伴决定的,当我与外来电子发生作用时(交盖、转移),会不会也反过来影响到原子主人的结构(键长、键角)?什么情况下我的运动方式会受外场影响(磁场诱导电子自旋翻转),怎样的能级排布和自旋方向会有利于我跟外来电子的最优作用(火山图)?
等等等等。。。
类似的想象还有很多,我称之为“身临其境法”,但一不留神就成了“身处梦境法”,非常有助于睡眠,哈哈。
但跟它们处在相同的空间和维度思考,确实帮我想通了很多问题。每当想象出可能的排布、原理、路径之后,就会去查找相关文献和资料、设计实验去验证,久而久之,就能看透很多科学问题。
分享给大家,以上。
转自:“我要做科研”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