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第三届“香樟西部计划”简报|吴要武:人力资本视角下的中国教育

2023/8/22 16:58:29  阅读:34 发布者:

2023814日下午,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吴要武研究员为第三届“香樟西部计划”学员做题为“人力资本视角下的中国教育”的讲座。本次讲座由助教张艺川主持,第三届“香樟西部计划”全体成员参加。

嘉宾简介

吴要武,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吴老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劳动经济学、微观经济计量学、城镇劳动力市场、政策评估等,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课题、国家发改委、劳动与社会保障部、世界银行、国家社科基金等多项课题。在《经济研究》、《经济学(季刊)》、《社会学研究》、《中国劳动经济》、《中国农村经济》、《中国经济史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多篇,出版专著多部。

本次讲座主要包括了以下两部分:(1)我国教育发展的历程和成就,中小学教育的现状;(2)介绍了歌路营调研项目及研究发现。

第一部分

我国教育发展现状及问题

吴老师首先从宏观层面阐释了研究教育问题的重要性。他指出,教育事业的发展直接影响一个国家人力资本的积累,关系到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和经济社会的发展。随着中国人口红利的消失,经济增长的动力会更加依赖人才红利,人才红利取决于教育的数量和质量。回顾历史,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教育事业从“一穷二白”起步,教育的重点是成年人扫盲和为青少年普及小学。70多年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数量上的巨大飞跃,实现了初中阶段的普及,高等教育进入普及阶段,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各级教育体系,成为教育大国和人力资本大国。但长期以来,教育投入不足、发展不平衡等因素制约了教育质量的提高。我国的教育发展虽取得长足进步,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明显差距,建设教育强国是下一阶段的任务。当下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应试教育体制难以改革、素质教育难以推进、城乡及地区差异悬殊等。如何提升整体教育质量是个棘手的难题。

针对当前教育领域的热点,吴老师分享了自己的见解。第一,由于家庭及学生更偏好普通高中教育,普职平衡的发展目标并未实现。当然,也没有必要实现。当前我国普通高中的招生远超职业中学,实际普职比约为8:2。中国的高中阶段教育接近普及,中职教育存在的必要,是因为义务教育发展不平衡,初中阶段有大量学业跟不上的学生,中职教育起兜底作用,吸纳这些学困生的。将来,高中阶段会多样化发展,中职学校仍会占一席之地。第二,北京和上海本来是教育最领先的地区,由于应试体制改革难以迈步,使这里陷入内卷式的恶性竞争。20237月,北京市中考成绩为优秀者,达到58.8%;上海市中考语数外三科成绩平均良好者,几乎没有普通高中会录取他们。学生成绩太高了,背离了常识。从另一个角度看,初中生参加补习现象并未明显减少,可以推断,“双减”政策被抵制了。第三,由于资本的推波助澜,近年来,超级中学得到病态的膨胀,北大、清华每年招收的本科生,大约40%来自不到100所超级中学,全国有普通高中学校约13000所。超级中学的掐尖式招生,加剧了地区间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平衡,损害了教育公平,强化了应试教育体制,也让“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难以实现。这种激烈竞争,形成一种紧张的社会氛围,让政府很难出台有长效的改革措施。二十大以后,政府在推动“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和“义务教育优质均衡”,但超级中学及其背后的资本,就是这两大目标的拦路虎。

第二部分

歌路营调研项目及发现

教育是一个百年树人的工程。教育是一个复杂的投入-产出过程。在教育生产函数中,有四大投入要素,能相对容易把握的是师资,将来会成为政府更新教育体系的最先着力点。中国中小学教师质量不高,接受过本科阶段教育者,尚未达到美国1940年的水平。贫困地区的中小学教师,最高学历为本科者不到一半,其中,又有一半以上是成人学历。吴老师引用美国的例子,指出美国用110年才成功实现了高中教育的普及,我们作为追赶者,即使用时要少于美国,但仍然需要数十年的努力。中国的教育事业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从扩大规模到提高质量的转型,教育改革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和长期的积累。虽然中国在过去几十年中在教育规模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教育的质量提升和内涵建设,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对于中国教育当前存在的问题,吴老师指出,影响教育质量的因素很多,但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最关键。目前中国中小学教师学历偏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大量中师毕业生和专科毕业生进入中小学教师队伍,等他们自然退休,至少还要二十年。师资队伍学历低且走向老龄化,制约了教育质量提高。下一阶段,政府不能把教育继续视为“公共服务”,而应该视为人力资本投资的产业,应优先发展和加速发展,才能实现二十大的目标:建成教育强国,支撑创新型增长。

最后,吴老师根据自己课题组的调研经历剖析了农村教育面临的问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人口的乡城迁移,农村学校的学生减少,政府整合教育资源,搞了撤点并校,又接着搞了寄宿制学校,以解决贫困落后地区小学生就学问题。今天,寄宿制学校已成为农村小学的重要办学模式。这是人口向城镇迁移背景下的特殊现象,对青少年的成长来说,寄宿制学校是有问题的,因为家庭是教育生产函数的四大投入要素之一,缺少了父母的陪伴和教育,对青少年形成健康或正常的社会情感是不利的。

如何提升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教育成效,帮助寄宿生健康成长和学业进步,是教育公平的重要问题。针对这一问题,2015-2020年,吴老师的课题组在河北和四川5县的农村寄宿制学校,开展了4轮的追踪调查。每次调查样本约1.75万人,从小学四、五年级,一直追踪这些学生到初中毕业和进入高中阶段。目的是探究睡前故事干预对学生形成认知和非认知能力的影响。研究设置了对照组和不同的干预组,采取播放睡前故事、配发图书等干预措施。结果显示,短期内这些干预对学生社会情感的各项指标,大都产生了积极影响,但对认知能力提升的效果不显著。吴老师认为,教育是一个慢变量。未来教育发展应着力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改善农村教育资源配置;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完善资源配置和管理机制等。

吴老师的讲座提纲挈领地总结了中国教育70年的发展历程,指出当前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提出了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使学员受益匪浅。衷心感谢吴老师的精彩讲授!

撰稿人:兰州大学 樊树钢

四川大学 袁小丫

转自:“香樟经济学术圈”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