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循环在线 ,作者彤心飞传
栏目介绍
彤心飞传是由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脏科刘彤教授和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心内科谷云飞共同推出的一档心血管前沿文献速读栏目。栏目的理念是“专注 坚持 积累”,每期精选国际顶级期刊心血管领域的最新文献进行深度呈现,以期让国内相关专业人员可以同步跟踪学科进展,了解前沿动态资讯,获取最新研究结论。
6分钟步行试验(6MWT)通常指为评估受试者在身体能承受的范围内步行6分钟所走的最大距离(即6分钟步行距离,6MWD)所进行的一项无创的功能试验。这是一种简单易行、安全、经济的场地试验。6分钟步行距离可反映慢性疾病患者(尤其是存在心肺功能异常的)的活动耐量并评价其生活质量。患者在接受规范治疗前后6分钟步行距离的变化被广泛用于评估治疗方案的疗效。6分钟步行距离还可用于预测包括肺动脉高压(PAH)在内的多种慢性心肺疾病患者的预后。
长期以来,6分钟步行距离被用作主要肺动脉高压新药临床试验的重要终点。由于6分钟步行试验是一项受试者自定速度的亚极量场地试验,6分钟步行距离在受试者的心肺功能、肌力及营养状况等客观条件限制外,不可避免地被受试者用力程度所影响。受试者主观用力程度通常很难量化,影响了6分钟步行距离在反映心功能储备的客观性。
最近,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荆志成教授率领的研究团队发现6分钟步行试验前后的心率反应ΔHR/HR-at rest可用作反映肺动脉高压患者6分钟步行试验中用力程度的指标,使试验过程中受试者用力程度和心功能储备得到综合反映。这一发现可能有助于改进6分钟步行试验分析体系,改善其用于评价心功能储备的客观性。该研究近日发表在最古老的权威心脏病学杂志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ardiology。
表1 Group PAH和Group H的基线特征
该研究纳入76例肺动脉高压患者(Group PAH)和152例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受试者(Group H)。所有受试者进行2次6分钟步行试验,第一次以日常的速度进行,无需额外用力,记为常速6分钟步行试验(leisure 6MWT),第二次按照标准操作快速进行,记为标准6分钟步行试验(standard 6MWT)。两次6分钟步行试验间隔至少2小时进行,每次6分钟步行试验前后均测定心率(HR),氧饱和度(SpO2)和Borg评分(用于衡量受试者呼吸困难程度的评分)。两组人群的中位年龄为33和32岁,性别构成以女性(88.2%)为主。肺动脉高压患者组主要由特发/遗传性肺动脉高压(48.7%),先心病修补后相关肺动脉高压(26.3%)和结缔组织病相关肺动脉高压(25%)等三类患者构成。患者组中67.1%的患者为WHO心功能II级,27.6%为III级(表1)。
结果发现,除了Group H常速6分钟步行试验前后Borg评分不变,无论是常速 6分钟步行试验还是标准6分钟步行试验,两组人群步行后心率、Borg评分均增加,氧饱和度下降(P均<0.001)(图1, 图2),提示心率,氧饱和度,Borg评分都是反映6分钟步行试验中受试者用力程度的指标。与常速6分钟步行试验相比,两组人群标准6分钟步行试验的步行距离,步行前后心率增加比例(ΔHR/HR-at rest),氧饱和度和Borg评分变化(ΔSpO2和ΔBorg)更大(P均<0.001)(图3),提示ΔHR/ HR-at rest,ΔSpO2和ΔBorg均可反映两组人群6分钟步行试验中的用力程度,且越用力,6分钟步行距离越远。
图3 Group PAH和Group H不同速度
6MWT中6MWD,ΔHR/HR-at rest,ΔSpO2和ΔBorg的比较,及标准6MWT中两组人群6MWD,ΔHR/HR-at rest的比较
对两组人群中与标准6分钟步行距离有关的变量进行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与健康受试者6分钟步行距离独立相关的变量是性别(P<0.001)、ΔHR/ HR-at rest(P<0.001)、身高(P=0.006)和年龄(P<0.001),而与PAH患者6分钟步行距离独立相关的变量为NT-proBNP,心功能III级和ΔHR/ HR-at rest(P均<0.001)(表2)。这说明,无论是患者还是健康受试者,用力程度都是6分钟步行距离的独立影响因素,而ΔHR/HR-at rest是比ΔSpO2和ΔBorg更稳健的反映用力程度的指标。患者的6分钟步行距离和ΔHR/HR-at rest均低于健康受试者(P均<0.001)(图3),心功能III级的患者6MWD和ΔHR/HR-at rest均低于心功能II级患者(P均<0.001)(表3)。既往研究发现,肺动脉高压患者运动后每搏输出量增加受限,因此运动后心输出量增加主要依赖于心率增加,而本研究发现患者的步行距离和ΔHR/HR-at rest都低于健康受试者,提示患者心率储备下降。因此,ΔHR/HR-at rest是受试者用力程度和心率储备的综合反映。作者建议6分钟步行试验中应考虑基于心率反应(ΔHR/HR-at rest)对结果进行校正,以改善6分钟步行距离用于评估患者心率储备的客观性。
表2 两组人群标准6MWT与步行距离相关因素的一元线性回归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表3 不同WHO心功能分级的Group PAH各变量比较
作者认为这一结论可用于解决长久存在的以下问题:第一,研究者们早已发现,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在进行6分钟步行试验时存在“学习效应”,即同一个人24小时内在相同的环境中重复进行6分钟步行试验时,第二次步行距离平均改善达26米;在第一次试验后受试者对于身体状况的评估及第二次试验对于主观用力程度的调整可能有助于解释这一现象;第二,用于疗效评估时,研究者通常需设置6分钟步行距离的最小重要临床差异(MID),即药物治疗前后6分钟步行距离改善有临床意义的最小值。MID通常取25-33米,与“学习效应”相近,但如果将用药前后患者由于身体情况改变而对自身用力程度的影响考虑在内,可能需要对6分钟步行试验结果进行校正;第三,来自不同中心的多位研究者曾试图建立健康人的6分钟步行距离预测公式,但一个中心得出的预测公式无法在另一个中心得到验证,原因可能在于未考虑受试者的用力程度。
综上所述,研究人员主要发现步行前后的心率反应ΔHR/HR-at rest与PAH患者和健康受试者的6分钟步行距离均独立相关,可作为受试者用力程度和心率储备的综合反映,以此为契机可进一步探索如何量化受试者用力程度,并对6分钟步行距离进行校正,使得经过改进的6分钟步行试验结果能够更加客观的反映患者的心功能储备。
文献出处
DOI: https://doi.org/10.1016/j.amjcard.2023.07.056
专家简介
路丹,北京大学医学博士,北京协和医院心内科在站博士后。研究方向为心肺运动生理和肺血管疾病,右心衰竭。
程春燕,意大利米兰大学医学博士,意大利帕多瓦大学医学博士后,广东省人民医院心内科医师。研究方向为血栓性疾病、心肌炎等。
朱熙杰,北京协和医学院临床八年制医学博士,北京协和医学院内科学系临床医学博士后。研究方向为血栓性疾病及肺血管疾病。
荆志成,主任医师,北京协和医学院长聘教授,长江学者,国家“杰青”,“万人计划”领军人才,《中华心血管病杂志》副总编辑,《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副总编辑,《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执行主编,北京医学会血栓与止血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荣获首届树兰医学青年奖、第十一届中国医师奖、2022年度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和第23届吴阶平-保罗·杨森医学药学奖等。
转自:“肺动脉高压研究进展”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