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孙庆忠 | 田野叙事与人类学诗学

2023/8/22 9:19:01  阅读:34 发布者:

作者简介

孙庆忠,中国农业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系教授,农业农村部全球/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

在社会学和人类学的视野里,田野指的是什么?偏僻的乡村和遥远的部落是我们的田野,美国的硅谷和北京的中关村也是我们的田野。只要走入社会生活的细部就会发现,我们的研究领域深蕴的每一个文化因子,都可能触及整个社会的某根神经,让我们的心绪随之飘荡。我们会因此重新看待这人世间的生活百态,会对那些司空见惯的日常多几分深度的理解。这可能就是人类学的魅力所在。

人类学有一种气质,那就是以叙事的方式呈现多样化的生活形态。让我们从一段故事开始走进人类学吧。

202158日至9日,我到山东省莱阳市考察古梨树群,当地政府准备申请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莱阳梨明清时被列为皇家贡品,与河北鸭梨、安徽砀山酥梨、新疆库尔勒香梨并称为“中国四大名梨”。莱阳行程结束之后,我顺便回了一趟烟台校区,正好利用这难得的机会和我的三位学生见面并相约看海。从校园走到海边大概需要10分钟,穿过滨海大道路旁的景观树和低矮的灌木丛,映入眼帘的便是金色的沙滩和碧蓝的大海。在从沙滩走向海边的时候,我无意间半趴在地上拍了几张小草的照片。当我们坐在沙滩上,一位学生问我:“老师,你从滨海大道走下来的时候,远处湛蓝的大海你不拍,近处的沙滩你不拍,为什么趴在地上拍一堆草呢?”我说:“如果没有你的发问,我还真没有意识到这是一个问题,这可能就是所学专业对我的影响,并在日常生活中转换的一份自觉吧。”我跟他们解释说:“你们看看老师拍的这张小草的照片,在我的镜头里它是主角,它比路边的乔木和灌木“高大”,就是因为我俯下身子,这就是人类学的眼光。人类学关注社会底层,关注弱势群体,关注那些被更多的人所忽视的领域。因此,这些似乎无足轻重却生命力活泼的劲草闯入了我的视野,就在那一刻间成为我聚焦的对象,这是人类学赋予我的一种生命觉知。”

对于研究社会学和人类学的人来说,我们张扬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关注平民百姓的生活形态。与拍海边的小草一样,当你带着一种谦卑的态度走进民间社会,这世界会因你的改变而改变,那些普通的老百姓会因你的眼光和姿态而变得高大。这张无意之举的照片,实际上表现了一个人类学者感知生活的立场与态度,表达了我对生活世界的基本看法,也让我的学生沉醉于海滨将近三个小时的座谈。

这是我今天要说的第一个核心主题,人类学告诉我们怎样看待生活。人类学告诉我们要包容,不仅仅包容坐在身边的你我他,更要包容我们的生活,甚至是包容这个世界。它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如何转换自身的角色,如何用不同的眼光看待多样共生的世间百态。

在对人类学、对田野有了一个大致的认识之后,我再来说说人类学诗学。人类学具有诗的性质,它能够走进我们的心灵深处,能够让遥远的异邦呈现在眼前,能够让茫远的声音变得切近。这也是这门学问让我多年沉浸其中的主要原因。人类学诗学的基本宗旨不是要用人类学的理论去研究文学,研究诗歌,研究散文,而是要用诗学和美学的方法去改造人类学的基本定式。

因此,基于这种理念呈现出的作品,就不只是对异域、对他乡的生活事实的描述,也是研究者心绪和情感的表达。这里我强调几个词:第一个是体验。生活里我们时常会遭遇喜怒哀乐、悲欢离愁,这些或转瞬即逝或如影相随的感受,都是我们田野工作的底色。第二个是想象。人类学是一门极具想象力的学科,这是人类学研究的一个必要前提,如果缺乏了基本的想象力,便无法观照世界,无法拓展自我心灵的维度。第三个是反观。我们走到任何一个地方,那种因特殊情境而生成的对人、对事的判断,就是研究者审视自我存在和自身所属文化特质的路径。由这三个关键词我们可以看到,人类学诗学传达的恰恰是这些漂移不定的主观性感受,一种看待世界的文化直觉。我们怎么能够在自己的学科之内,在我们的书写范围之内把这种体验清晰呈现,这是人类学诗学文本的诉求。此外,我们还应该强调的是它对当代社会的关怀,只有这样,看似个人化的研究才能和被研究者的心境、生境,以及整个时代的脉动相互应和,这也是这门学问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文章是从202159日我和学生在烟台海滨的对话开启的,现在让我们再度回到那一次的山东莱阳之行。58日在照旺庄镇芦儿港村的古梨园,也有令人感动的一幕。莱阳的古梨树群集中分布在五龙河畔的风沙环境中,52878株百年以上的梨树是当地梨农传承各种古老的嫁接方法,使其更新复壮的历史见证。走访中得知,梨树有一种特殊的生存和传续的本能,就是在树龄老化甚至树皮脱落的时候,在树根的近旁会长出新的植株,等它长到与老树枝相交之时,梨农就采用人为干预的方式将其嫁接,使老树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因为随着这棵小树逐渐长大,它的养分会不断地输送给老树,使它再活几百年。这种利用古梨树基部孽芽植株进行搭桥的技术,被称为“桥接”。

这原本是植物学上的一个普通案例,但听到的瞬间却令我浮想联翩。在梨园为我们讲解的是村里聘请的职业经理人陈代涛,他是我们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毕业的研究生。作为返乡青年,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梨农寻找到致富的路径。在我们就要离开时,我站在一棵多处“桥接”的古树旁说:“代涛,请你蹲在这棵小树和这个老树枝中间,用你的手握住这棵小树。”他问:“老师干嘛呀?”我说:“我要给你拍张照片。你知道吗?它就是你,你就是它!面前的这棵老树之所以能活几百年,靠的是一代又一代这样的植株为它输送养分,让它能够焕发生机。而今的乡土中国就如这棵老树,需要代涛这样的年轻人为它注入新的活力,这是一个多么神奇的链接。”我讲到这儿的时候,同行的郑慧勇老师突然流泪了,哽咽着说:“孙子回来养爷爷,这应该是乡土中国的命运。不过,这会变成现实吗?”是啊,我们身处在乡土社会凋敝的时代,每个年轻人,每个从家乡走出的孩子,若能以这样的姿态反哺故土,我们的乡村才有未来。这便是古梨树和陈代涛带给我们的启示。

这就是我体验和感悟的人类学诗学。

文章来源:《金融博览》2023年第7期,注释从略。

转自:“学术人与实践者”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