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2024新传博士招生考情分析 |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3/8/21 16:37:07  阅读:37 发布者:

阅读索引

招生人数

报考条件

报名办法

考核及考试程序

招生计划及录取

其他

博导信息

考情分析

招生人数

2022年:28

2021年:11

报考条件

(一)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二)学历/学位条件(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已获得硕士学位。

2.应届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在博士生新生入学前必须取得硕士学位)。

注:凡在中国大陆地区以外取得学历/学位者,最晚须于新生报到日前取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和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国(境)外学历学位认证书》,否则录取资格无效。应届毕业的在读研究生,可凭所在高校研究生院出具的同意报考证明报考,否则不能报考。

(三)由两位以上与所报考专业相关领域的专家(副教授及以上或相当职称)推荐。

(四)除导师明确规定以外,不限制考生跨专业报考,但在报考前应征得所报考的导师同意。

报名办法

(一)报考须知:

1.报考前请认真阅读我校招生简章中的所有内容,凡有下列情况之一者,造成报名无效我校概不承担责任:①不符合我校报考条件;②所提供的信息、材料不完整或不真实。

2.报考类别包括以下两种类型,请正确选择:

1)非定向:考生在被录取后没有保持人事关系的正式工作单位,读博期间个人人事档案及户口转入我校(户口迁入自愿),毕业后在国家政策指导下就业。

2)定向:考生在被录取后仍与本人所在工作单位保持人事工作关系,读博期间个人人事档案及户口不转入我校,毕业后回定向单位工作。

注:报考少数民族骨干计划及对口支援专项计划的考生报考类别均为定向。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仅接收报考类别为非定向的考生。

(二)报名流程:

1.网上报名:(申请-考核制、硕博连读)

凡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登录教育部统一网站(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网址http://yz.chsi.com.cn/,点击“考生登录”进入注册、登录界面)上填报信息,并交纳报名考试费。报名交费后,一律不再办理退款手续。

2.邮寄材料至北外研招办:(申请-考核制)

1) 网上报名系统打印的《博士生报名登记表》原件;

A.凡有正式工作单位的考生,均须本人所在工作单位人事部门负责人填写意见并签字盖章:

a.报考定向博士研究生者:须在表中相应位置签署“同意报考全日制脱产学习定向博士研究生”意见;

b.报考非定向博士研究生者:须在表中相应位置签署“同意报考全日制非定向博士研究生”意见;

B.应届毕业硕士生由所在高校研究生院(部、处)填写意见并签字盖章;

C.其他未就业的非应届硕士的单位意见栏不需填写意见。

2)两位与所申请学科相同或相近的副教授(或相当于副教授)及以上职称专家的推荐信原件;

3)《体格检查表》(按要求在“二甲”<>以上医院体检完成;或在20221130日之前六个月以内的体检报告原件);

4)硕士生成绩单复印件;

5) 往届生须提交:硕士研究生学历、学位证书复印件,以及硕士学位论文评阅书复印件(评阅/评议书及成绩单两项可从本人人事档案、或硕士生毕业院校档案馆复印,之后加盖档案部门或研究生毕业院校研究生院//处公章);

应届毕业硕士生需提交所在单位研究生院或研究生部的证明函件(需由负责人签字并加盖公章)原件;

6) 硕士学位论文全文(双面打印;应届生可提交论文初稿);

7) 拟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计划书;(按我校研究生院网站→下载专区→招生下载中所提供模板撰写);

8) 外语(第一外语)等级证书复印件;

9) 已发表论文的复印件(封面、版权页、目录和正文)、论著复印件(封面、版权页和目录);

10) 其他能证明申请人科研水平和学术能力的材料,包括并不限于以下材料(材料涉及时间期限:201711日至20221130日之间):

a. 申请人主持或参与的科研项目(项目任务书复印件,包括项目名称、编号、立项机构、项目简介、已有或预期成果);

b. 申请人参加学术会议情况(邀请函、及会议宣读或发表论文);

c. 科研、学术获奖情况(获奖证书复印件);

d. 国外大学或科研机构访学、进修情况(邀请函及回国人员证明的复印件)。

注:A.应届硕士毕业生须在博士生入学报到后向所在学院补交硕士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复印件,否则取消博士生入学资格、博士生学籍。

B.报考“少数民族高层次人才骨干计划”的考生随报名材料须一同寄/送所在省级教育厅民教处提供的“少数民族高层次人才骨干计划”考生资格登记表。

C.凡在中国大陆地区以外已取得学历/学位者,须于报名时提交中国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国外学历/学位认证书复印件。

上述材料整理齐全并按以上顺序装订后(不需封面及目录),于20221130日前邮寄至北京外国语大学研究生招生办公室(邮政EMS特快专递或顺丰快递),逾期不再受理。全部申请材料一经收到,恕不退还。报名材料共计10项,其中1-7项为必需材料,缺一不可,否则视为无效材料,报名不予受理,7-10项为申请-考核制考生参加考核资格的评审依据及材料审核重点评分项,请考生认真准备。

3.准考证打印:(申请-考核制)

考生登录博士生网上报名系统,通过资格审查者,在网报系统上打印《北京外国语大学博士生入学考试准考证》。

4.资格审查:

资格审查时间地点请关注研究生院网站考前发布的通知

资格审查内容:身份及学位学历证明(身份证原件;应届生:学生证原件;往届生:硕士毕业证及学位证书原件;海外留学毕业生须同时出留学高校入学邀请函或录取通知书、在读期间已获得成绩单原件)。

5.联系方式:

地点:北京外国语大学研究生招生办公室(北外东院行政楼303A室)

通信地址:北京市西三环北路2号北京外国语大学

(所有邮寄材料请以邮政EMS特快专递或顺丰快递寄发,不接收其他物流公司快递)

收件人:研究生招生办公室 邮编:100089

咨询电话:(01088816246 

传真:(01088816244

网址:http://graduate.bfsu.edu.cn

考核及考试程序

(一)申请资格审核与材料评价

各学院收到材料后审核考生报考资格,并由各招生博士生指导教师组织专家组对申请人的申请资质进行审核和材料评价,以百分制打分,并取平均分由高到低排序,根据综合评价结果择优确定参加综合考核的申请人名单。

 资格审核与材料评价结果及参加综合考核中综合笔试的准考名单于20233月初在北京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院网站公布。

申请资格审核与材料评价的成绩(百分制)构成:

1.往届生:研究计划书:60%;发表论文、论著情况15%;科研项目及学术获奖:15%;参加学术会议或国外访学进修情况:10%

2.应届生:研究计划书:60%;发表论文、论著情况10%;参加学术会议或国外访学进修情况:10%;学术素养和科研潜质:20%

(二)综合考核

综合考核分为综合笔试和综合面试两部分。

综合笔试:外语笔试(3小时,满分100分)  

专业科目笔试(3小时,满分100分)

综合面试:由博士生指导教师组织专家组成面试专家小组,专家组对考生进行百分制打分、撰写评语,取平均分得出考生最终面试成绩。综合面试环节重点考查申请人在本学科攻读博士学位的学术素养、学术志趣、研究能力、创新潜力等。

综合笔试、综合面试具体时间、地点安排,请关注研究生院网站后续通知。

(三)成绩计算办法

考生综合考核成绩计算办法:申请资格审核与材料评价占30%、专业科目笔试成绩占30%,综合面试成绩占40%的加权成绩。其中任一环节低于60分者不予录取。

外语笔试成绩必须合格,分数不计入最终总成绩。合格分数线由研究生院报请校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划定。

招生计划及录取

(一)在教育部研究生招生计划尚未下达的情况下,最终可录取人数以教育部正式下达的研究生招生计划为上限。

(二)每位导师原则上录取0-3名博士生,包括硕博连读、本科直博和申请-考核制三种方式。录取专项计划博士生(少数民族骨干计划、对口支援计划等)名额单独计算。

(三)各专业方向按考生最终综合考核成绩由高到低排序,择优录取。录取名单经学校审批后公示。考试成绩及录取结果在我校研究生院网站上公示。

其它

(一)研招办不提供导师联系方式。

(二)研招办不提供往年博士入学考试试题。

(三)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联系方式:

电话:(01082301008或(01082301006-118 传真:(01082301166

特别提示:留学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的学历/学位认证约需要2个月的时间,其他国家约需1个月,请考生尽快办理。

博导信息

邓秀军  教授

研究方向:视听传播、网络舆情、跨文化传播

联系方式:beandun@bfsu.edu.cn

科研项目:

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传媒大学)开放课题“地区融媒体建设与赋能区域特色产业发展研究”(SKLMCC2021KF001)

近期论文:

1. 可供、可见与可接纳:移动短视频用户的旅游意向生成机制

2. 跨文化传播视阈下城市形象短视频的符号整合与文本重构

3. 总台出镜记者冬奥Vlog的媒介赋能与认同重构

4. 媒体平台化背景下电视媒体的多元协同内容生产机制探析

5. 传统戏曲迷群的移动短视频采纳行为研究——以快手平台的秦腔视频用户为例

韩强  教授

研究方向:海外中国共产党研究

科研项目:

1.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新时代海外中共观研究”(22JZD023)

2. 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重大项目“全人类共同价值凝聚人类文明共识研究”(22LLMMLA010)

近期论文:

1. 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标准、路径及问题

2. 论中国共产党发现问题、纠正偏差机制的构建

3.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内涵和世界意义

4. 论中共党史党建的二级学科构建

5. 加快构建完善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

何辉  教授

研究方向:战略传播、广告学、文学创作与传播

科研项目:

1.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新中国公益广告发展史”(20&ZD328)

2.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文化自信与国家形象研究”(18ZD21

近期论文:

1. 央视春晚公益广告乡愁意象与视觉说服机制

2. 共鸣·形象·价值:新时代国产电影文化自信三题

3. 史景迁《大汗之国》中的中国()

4. 史景迁《大汗之国》中的中国()

袁军  教授

研究方向:传播理论与历史、媒介研究、新闻史、媒介素养

姜飞  教授

研究方向:传播学理论、传播思想史、跨文化传播和国际传播、新媒体研究

联系方式:fjiangmedia@yahoo.com

科研项目:

1.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冷战后全球主流媒体意识形态演变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引领国际舆论对策研究”(18ZDA320

2.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阈下中国国家形象在西方主流媒体的百年传播研究”(19ZDA323

近期论文:

1. 中国国际传播高质量发展基础与未来

2. 数字时代的全球传播生态新语境

3. 回应世界之问: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对外传播的四个面向

4. 传播与中华文明走向世界:三星堆的国际传播——对话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编辑,四川国际传播中心主任李鹏

5. 国际话语权认知与实践方向的转型

相德宝  教授

研究方向:新媒体、国际传播、国际舆情、计算传播

谢庆立  教授

研究方向:中国国际新闻传播史/中国对外新闻传播史、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研究、国际新闻采编业务研究

科研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9世纪在华外报与中国形象研究”的阶段性成果(13BXW008

近期论文:

1. 心灵停滞的“异教徒”——19世纪晚期上海英文外报中国国民性知识话语生产初探

2. 和谐话语分析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策略研究——以广东珠海市为例

3. 基于英文网站语料调查的外宣策略研究——以珠海企事业单位为例

4. 殖民欲望浸透的晚清军事形象——早期在华外报对中国军事报道和评论议题研究

高金萍  教授

研究方向:全球传播、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联系方式:gao@bfsu.edu.cn

科研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重大招标项目“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中国共产党形象全球传播与认同研究”(21&ZD314

近期论文:

1. 中国共产党国际认同的生成机制与建构路径

2.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传播图景——基于18国媒体相关报道分析

3. 中国共产党对外传播专业化溯源及其效应分析

4. 阿拉伯世界关于中国共产党二十大的国际舆论分析

5. 让国际受众成为“同路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视域下的认同研究

何明星  教授

研究方向:中国书刊史、对外出版传播史、中国文化海外传播效果

近期论文:

1. 中华造纸术西传的历史真相再辨析

2. 世界出版西方化、资本化现象的反思与秩序重建——基于世界图书生命指数研究报告的思考

3. 进入世界舞台中央的中国当代文学——基于馆藏、书评、读者视角的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研究

4. 经典图书: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思想基础——基于再版数据统计的世界图书生命研究报告

5. 边疆地区对外传播能力建设的优势、契机和举措

宁强  教授

研究方向:艺术史与艺术传播

近期论文:

1. 性别视角下的汉代胡人形象探究

2. 龟兹史前文明初探

3. 西夏佛教艺术中的“家窟”与“公共窟”——瓜州榆林窟第29窟供养人的构成再探

魏伟  教授

研究方向:体育文化与外交、新闻传播学、社会学、文化研究、符号学、叙事学、现象学、广播电视学

科研项目:

1.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新时代体育全媒体传播格局构建研究”(21&ZD346)

2.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体育文化符号的全球化传播研究”(21BTY016)

近期论文:

1. 体育新闻传播学的学理探究与学科未来

2. 后深度体育媒介化时代的符号现象学之思

3.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北京冬奥会国际传播影响力研究

4. 提升体育国际话语权的媒介化、外交与软实力路径研究

5. 5G时代体育解说的国际传播新态势

郑一卉  教授

研究方向:政治传播学、新闻伦理学

联系方式:zyihui@bfsu.edu.cn

科研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冷战后全球主流媒体意识形态演变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引领国际舆论对策研究”(18ZDA320

近期论文:

1. 探索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向西”路径——基于国际学术界相关成果的分析、述评与思考

2. 《泰晤士报》战地通讯员之死与火烧圆明园

二战时期BBC的华语广播及其影响分析

转自:“心传考博与学术”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